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

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

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

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

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

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

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

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

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

”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

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

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

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

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

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人们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

历史建筑材料就在我们面。

中国古民居文化,主要来源于自然、社会两大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材料资源等内容,这些天然因素对古民居的风格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都会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人们往往因地而制宜,利用其智慧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居住形式。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了社会意识、艺术风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差异等诸多内容。

以上两大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民居的精神内涵。

新旧文化的交融一个个历史时代的远去,最终能留给世人可以看到的就是———建筑物本体。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凝固的艺术状态,更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带有着深厚的历史韵味,并展现着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髓。

古民居艺术设计重构可以让新旧文化的理念交织,可以将古民居改建在形态、情态及生态等诸多方面得到重生。

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最宝贵的还是生态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联系能更好的展示在古民居主体物表面。

古民居外部形态更新的制约因素。

功能转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原有住宅环境的古民居,由于城市规划进程中,需要发生商业性质的改变,需要在设计上考虑的因素就有很多。

如要在原有的建筑中加入大量的有关商业环境设计的室外、室内需求,才能满足城市需要,那么就有可能在文化、情感等诸多方面发生强烈冲突。

古民居旧有形态、文脉的制约因素:古民居旧有的形态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的。

首先,古民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映射出人们的居住心理、行为特点,才使得古民居在时空环境建构中表现出历史文化情感的意义;其次,地理环境、地域特征是古民居空间环境具有识别性的基础特征,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认同感和价值观。

改建作为动态过程,应透过古民居原有价值的浮现,从而表达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生态美学特性。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论文】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论文】

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摘要:民居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类型,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

同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都赋予了不同地区民居独特的地域性。

陕南地区拥有优秀的民居建筑设计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主要从多种材料组合建造视野出发,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关键词:紫阳县;材料组合;民居建筑引言汉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汉水文化。

因汉江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同时吸纳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特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

陕南地区正位于汉江上游,并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条件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紫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四境与五县毗邻。

紫阳地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距今有史3600余年,建城史500余年。

明清两代,紫阳人口以外地移民为主,民国《紫阳县志》记载“五方杂处,土著无多”。

因此紫阳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博采各地之长,融汇各地精粹,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但是近年来,随着紫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许多传统建筑遭到破坏,现在仅在老城区内还保留有部分传统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城市的传统风貌。

本文以紫阳老城区民居建筑为例,通过实地踏勘和现场调研等形式,研究紫阳传统民居特点,探讨独特地域环境下的紫阳民居建筑特征。

1紫阳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研究紫阳地处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

因此在营造传统建筑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更为多样,组合也更加丰富。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紫阳老城区内传统民居建筑使用的材料主要分为砖、石、土、木四种。

据统计,老城内建筑按照材料主要分为纯夯土建筑、纯木建筑、纯石建筑、纯砖建筑、木石混合建筑、石土混合建筑、土木混合建筑、砖木混合建筑、砖石混合建筑、砖土混合建筑、混合建筑,共11类。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以羊楼洞古镇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相关的政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也愈加重视,然而传统村落量大又面广,常因保护与利用的掣肘而处于僵化的发展境地。

本文以羊楼洞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分析、相关价值的评估以及古街现状建筑进行实地勘测,提出了修复建议,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古街;羊楼洞引言:羊楼洞古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约1200米,有三条丁字巷,街道整体保存完好。

街道路面为青石板铺设,有寸余深的古代独轮车辙。

羊楼洞作为茶叶之路的起点,有着从茶叶生长到流通再到文化输出的一系列反映与实物留存,但在已丧失相关商业功能的今天,如何对其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与利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历史沿革羊楼洞村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赵李桥镇,座落在盛产名茶的松峰山脚下,幕阜山西段余脉北麓平畈上。

明嘉靖初制茶集镇兴起,清道光年间大量生产青砖茶,直至光绪年间羊楼洞发展成为一个兼备茶叶加工基地、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双重职能的商业重镇。

1937年受战争影响,古镇茶叶加工、茶叶贸易发展停滞,羊楼洞集镇也随之萧条。

古镇格局基本没有发生改变,部分街道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街道商业功能逐渐衰败,向生活性街道转变。

解放以后,羊楼洞古镇功能发生彻底改变,成为纯生活性街道。

城镇形态发生变化,由“一街一镇”发展成为新旧两街并置。

城镇中心由老街转移到新街。

观音街取代了老街在古镇的主体地位,成为城镇新的发展核心,新建城镇和公共设施多围绕新街分布。

2.价值评估2.1历史价值在中国茶叶外传的几条通道中,以从湖北的羊楼洞经蒙古至俄国的茶叶之路最为著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羊楼洞作为茶叶之路的起点,其伴生的文化现象、文物古迹也是一种历史奇观。

在生产类型上,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制作等全过程;在交易类型上,茶叶的交换、流通、保存和储藏;在运输方式上,交通工具、道路、驿站、码头;在文化方式上,茶具、茶饮、茶风俗、茶楼与之伴生茶文化等,羊楼洞都有所反映,并有实物留存。

浅谈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制

浅谈丽江古城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制

摘要: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它在平面布局上、构筑上、建筑艺术上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丽江纳西族民居吸取、融汇了中原地区建筑和邻近的大理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的长处而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制。

关键词:丽江古城;纳西族;建筑形制Abstract:L ijia ng Na xi tra d itio na l re sid e nc e is the la rg e st num b e r o f a rc hite c tura l typ e.It re fle c ts no t o nly the d istinc t c ha ra c te ristic s o f the e c o -no m ic a nd c ulture le ve ls o f the Na xi,b ut a lso the e thnic c usto m s a nd the wa y o f the ir life.With the c o ntinuo us d e ve lo p m e nt o f Na xi,the re sid e nc e in the la yo ut,c o nstruc tio n a nd a rc hi-te c tura l a rt fo rm e d its o wn c ha ra c te ristic s g ra d -ua lly.L ijia ng Na xi d we lling s c o m b ine the a d va n-ta g e s o f re sid e nc e in the C e ntra l Pla ins re g io n a nd the Da li Ba i,whic h g ra d ua lly fo rm e d its u-niq ue a rc hite c tura l fo rm.Keywords:the o ld to wn o f L ijia ng ;Na xi ;a rc hi-te c tura l fo rm中图分类号:TU-09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9-0085-021丽江古城及纳西族民居概况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云南省的西北部,傍依于金沙江畔。

枕河老民居,活化新生活——甪直古镇三期下塘片区民居保护更新设计

枕河老民居,活化新生活——甪直古镇三期下塘片区民居保护更新设计

的东大门[1]。

“古镇”,因“古”而“兴”,因“镇”而“存”。

在古镇30年的保护开发中,进行了一系列的风貌整治、文化挖掘、交通梳理、产业布局,而在本次甪直古镇三期下塘片区保护提升规划项目中重新确定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兼具商务服务、居住功能的新定位。

古镇一期规划以集特色商业、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旅游为主;二期注重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增设文化博览、民俗展示等功能;三期则力求还原古镇的真实历史风貌,诉说原住民一段段亲近的生活往事。

在注重保护的同时,本次规划提出了更新细化的思路,进一步关注原住民的居住状况和生活设施,以“生活味、烟火气、街坊情”为特色,还原真实的古镇风貌,再现建筑古朴、庭院幽香、街坊喧闹、小巷幽深的场景,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打造具有亲切感的传统民居建筑。

1甪直民居研究与分析1.1区域特色与历史价值1.1.1区域特色古镇水系呈“上”字形布局,民居建筑沿水系两岸分布,形成一河两街、古桥纵横的独特格局,这种特殊的沿河成街、垂直于街的巷道形式,与江南一带的特色十分吻合。

巷道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整个古镇的发展格局是以院落的形式构成的。

古镇居民集中居住于密度较高的深巷,需要对居民居住密度进行疏解,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2]。

1.1.2历史价值(1)甪直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风格独特,人文荟萃,自唐代以来,一直是苏州东部重镇,以庙兴市。

摘要 甪直古镇民居多为传统明清建筑,构成古镇发展肌理的组合式院落,而主要街巷两侧则以零星、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为主,少量商业建筑穿插其间,极具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特色。

街、巷、庭院空间是展现居民生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一个古镇的精华。

古镇的保护开发除了要打造别具一格的古镇风貌、发展特色的商业旅游外,还应注重还原真实的古镇场景。

本次规划通过整体保护、微循环式、功能调整、改善民生四大策略,传承甪直古镇文化,激活古镇有机更新,打造适宜居住的传统民居,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1701摘要:目前,乡村振兴政策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的古镇古村得以开发利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主要是对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就是要做到既开发又保护,而且还要避免同质化,要促进开发与利用和谐发展。

本文就对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进行探究,希望分析得出保护与开发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古镇建筑;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和谐发展一、大研古镇概况大研古镇即一般说的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罕见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历史风貌的少数民族古城。

古城布局错落有致,既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1]。

民居建筑既融合了汉、白、彝、藏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文化的独特风采。

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诗意景象。

古城被誉为“高原姑苏城”、“东方威尼斯”。

二、大研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镇兼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开创了为人称道的“丽江模式”。

在旅游发展中始终致力于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2]。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并依此对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拆除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砖混建筑;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支持丽江本土文化人从事民族文化传承,收回政府直管公房铺面,集中用于古城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对东巴纸书、打铜工艺等民间工艺保护给予资金扶持。

(二)品牌创建方面大研古镇自始至终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好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打牢以文化特色创品牌的基础,通过文化与旅游的高度结合,形成了古城、《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特色文旅游精品。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一个古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而闻名于世。

乌镇古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将就乌镇古镇的建筑形式运用进行鉴赏,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太极哲学”思想。

太极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宇宙和谐,乌镇的建筑设计中也能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乌镇的居民大多数是江南水乡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水边,建筑要能适应水乡环境。

因此,乌镇的民居大都采用木结构,木质材料能够适应水乡湿润的气候,同时木结构还能保持建筑的稳定性,承受水的冲击。

此外,乌镇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设计,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其次,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乌镇的古镇内,可以看到很多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围绕着湖泊或河流修建,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自然美景。

此外,乌镇的建筑还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建筑物内部常常设置有庭院和天井,使得室内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通风,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者,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乌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乌镇的宅邸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外观典雅庄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反映了乌镇富商大贾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积累。

而一般居民的民居则更为朴实,建筑设计简约精巧,完全符合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

最后,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展示了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与创新。

乌镇的民居建筑在传承和继承传统建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例如,乌镇的民居在外观上仿古,但内部的布局和装饰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此外,乌镇的民居还注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建筑的抗震、防水和保温性能。

总之,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而丰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古镇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中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因我国悠久的历史而存在,是我国独有的瑰宝。

认真做好古镇民居建筑还需古镇民居建筑企业的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质量题,严格把握施工质量控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和新工艺,创造新型生态空间,将自然与结构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我国以后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镇建筑;设计;质量控制;现代生态
引言
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革完善,古镇民居建筑建设也是异军突起,其中设计和质量控制问题是古镇民居建筑的根本问题。

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便是体现设计中的生态设计,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和可自然降解的生态材料,不破坏古镇原有的文化氛围,营造一个无污染、低能耗的舒适的生活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古镇民居建筑中对设计问题的分析
1.1.古镇民居建筑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在古镇民居建筑方案选择中,由于提倡的是生态建筑,那其中之一便是应该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问题,在建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例如在古镇民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合理设计,做好古镇民居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这样屋主在入住时,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通风和采光,可以少开风扇和电灯,从而可以减少一些能源耗费。

其二便是要考虑到人文环境,根据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古镇民居建筑得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后便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适用性。

一个建筑设计的成功,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和功能,也要考虑到古镇民居建筑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谋得最大的利益,将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起来。

1.2古镇民居建筑设计成本问题分析
1.2.1做好资源的充分、重复利用
众所周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与能量。

为了节约成本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资源的充分、重复利用是必须的措施。

首先,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保证了资源的多样性,减少了环境污染。

其次在施工中,可以选择能耗较少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并且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比如,利用旧的建筑物的材料,利用被拆除的建筑物的材料等等。

最后就是人们利用新技术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开始在房间照明中运用光导管,它可以将阳光导入房间的照明中来,实现对阳光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照明中所使用的能源资源,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减少了能源消耗。

也可以改变古镇民居建筑的设计和构造,利用太阳能、实行隔热遮阳等。

1.2.2改善自身构造,降低造价
古镇民居建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资源作为物质基础,而这些资源大都来自自然环境,由人们加工而成。

所以在取材过程中,既破坏了自然资源,又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造价成本,污染了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减少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通过提高建筑材料技术和改变建筑的传统结构、减轻建筑自重来达到减少建筑材料使用和扩大建筑空间的目的。

1.2.3充分利用原有建筑
在我国古城镇建设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对一些原有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在拆除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污染,并且会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不利于成本控制,也不利于保护环境。

所以,我们可以将原有的古镇民居建筑充分起来,可以对旧的进行加固处理,新旧结合,充分发挥原有建筑的作用。

2古镇民居建筑中对质量问题的分析
2.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加强对古镇民居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就是要加强对每一个因素和工序的管理。

施工质量主要受机械、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的综合作用。

控制好每一个施工过程,每一道工序,是保证古镇民居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

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就要熟悉知道每道工序的控制因素,把握住关键,才能更好的控制质量。

2.1.1事前质量控制
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之前,应事先建立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审查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明确质量要求。

组织技术交底,控制物资采购,严格选择分包单位。

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应熟悉了解古镇民居建筑的人文氛围,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和文化信仰,使得古镇民居建筑得以与文化完美融合
2.2.2事中质量控制
首先施工人员要遵守古镇民居建筑的施工工艺规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和规范来实施,这是保证工序质量的前提。

要正确设置质量控制点。

对于重要的施工工序而言,有了质量控制点,可以使得每道工序都处于控制中。

对施工控制点的有效管理,可以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要进行工序交接的检查,上一道工序不经批准通过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还要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

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若事故发生,及时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责任,确定事故的处理方案,检测处理措施的效果,及时预防,减少古镇民居建筑中安全事故的产生。

2.2.3事后质量控制
组织古镇民居建筑的竣工验收,进行工程质量评定。

对各道工序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

整理好施工过程的技术资料并建档保存,为以后其他地区的的古镇民居建筑提高借鉴和参考。

2.2施工材料质量控制
在古镇民居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降低成本,购买不符合古镇民居建筑施工的材料,所以一定要严格建立施工方的行为,在水泥、钢筋、砌块等材料进场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测和钢筋性能的力学试验,最大限度的保证进场材料的合格性和安全性,要严格查看厂家的出厂合格证明和检验单,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进场构件,如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等,必须进行相应的试验验证其合格,确认无问题后方能投入使用。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必须进行抽样检测。

对于加工厂生产的成品和半成品,也要进行抽样检查,并查看厂家出示的出厂合格证明,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于进场的每一材料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记录,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的万无一失。

3.施工人员思想指导
建筑安全是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而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

或者是施工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节约成本,或者是施工人员的麻痹大意,思想上对安全的不够重视。

在古镇民居建筑中,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应尽可能的避免发生,我们要提高古镇民居建筑中施工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将质量问题贯穿施工过程的始终,时刻保持机警,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不缺斤少两,不徇私舞弊,保证施工安全和良好的施工质量。

4.结语
古镇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中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因我国悠久的
历史而存在,是我国独有的瑰宝。

认真做好古镇民居建筑还需古镇民居建筑企业的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质量题,严格把握施工质量控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和新工艺,创造新型生态空间,将自然与结构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我国以后在古镇民居建筑设计以及质量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武思标,徐涛.浅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11,35(1):28-29
[2] 周金萍,周联军.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住宅科技》,2012(09)20-21
[3] 钟力.《我国生态建筑的示范性实践――兼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J].建筑学报,2010(9):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