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散文老姥爷
纪念我的姥爷作文

纪念我的姥爷作文姥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时不时地就会想起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姥爷是个特别有趣的老头儿。
他个子不高,背还有点驼,但整个人特别精神,眼睛里总是闪着光。
姥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那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就像是他一生经历的见证。
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姥爷总会带着我去村头的小河边钓鱼。
那时候的河水可清了,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石头和游动的小鱼。
姥爷扛着鱼竿,我拎着小水桶,一老一小,晃晃悠悠地走向河边。
到了河边,姥爷先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然后开始摆弄他的鱼竿。
他的动作特别熟练,一会儿上线,一会儿调漂,不一会儿就准备妥当了。
我呢,就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心里盼着姥爷能快点钓上鱼来。
姥爷总是笑着对我说:“别着急,这钓鱼啊,得有耐心。
” 可我哪懂这些,只想着赶紧能看到鱼上钩。
还真别说,姥爷的技术真不错,没一会儿,鱼漂就动了。
姥爷眼疾手快,一提竿,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就被钓了上来。
我兴奋地拍着手,姥爷脸上也笑开了花。
他把鱼从鱼钩上取下来,放进我拎着的小水桶里,然后摸摸我的头说:“丫头,咱今天晚上有鱼吃喽!” 就这样,我们在河边一待就是大半天,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姥爷的厨艺也是一流的。
每次钓回来的鱼,姥爷都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红烧鱼。
姥爷在厨房里忙活着,我就趴在门口看着。
姥爷先把鱼洗干净,在鱼身上划上几刀,然后锅里倒油,等油热了,把鱼放进去煎。
只听见“滋啦”一声,鱼皮瞬间变得金黄。
姥爷熟练地翻动着鱼,接着放入各种调料,葱姜蒜、酱油、醋、糖……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了诱人的香味。
等鱼出锅,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抓。
姥爷会笑着拍掉我的手,说:“小馋猫,小心烫着!” 然后给我夹一块放在碗里,我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那味道,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真的是太香了!除了钓鱼、做饭,姥爷还会做很多手工活儿。
家里的小板凳、小桌子,好多都是姥爷亲手做的。
姥爷有一个专门的小工具箱,里面摆满了各种工具,锯子、锤子、钉子……他做东西的时候特别认真,眼睛紧紧地盯着手里的活儿,一丝不苟的。
怀念逝去的姥爷的作文

怀念逝去的姥爷的作文姥爷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总觉得他好像还在我身边,时不时地跟我开个玩笑,或者给我讲个有趣的故事。
姥爷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他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能穿透整个屋子。
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姥爷家,他总是会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掏出一把糖果,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那眼神里满是宠爱。
姥爷还特别会讲故事,什么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他都能讲得绘声绘色。
我总是听得入了迷,缠着他一个接一个地讲。
有时候,他还会故意卖个关子,把我急得不行,然后才慢悠悠地接着讲下去。
姥爷的厨艺也是一流的。
他做的红烧肉,那味道,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每次做红烧肉,姥爷都会在厨房里忙前忙后,我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他身后,眼巴巴地等着吃肉。
等菜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那满足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可是,姥爷还是走了。
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但我就是接受不了姥爷的离开。
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相似的背影,我都会心头一紧,以为是姥爷。
我常常会想,姥爷在天堂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爱说爱笑?我多希望能再听听他的声音,再抱抱他。
姥爷,我真的好想您!虽然您不在我身边了,但您给我的爱,会永远留在我心里。
我会带着这份爱,好好地生活下去。
清明节怀念我的姥爷作文

清明节怀念我的姥爷作文
细雨绵绵,陵园里静悄悄的,空气中都带着点泥土的味儿,让人心里有点沉。
站在姥爷的墓前,我突然想起了他老人家生前总是笑呵呵的,那笑容,就像春天里的阳光,暖暖的。
墙角的老槐树,叶子绿油油的,长得真好。
听妈说,这树是姥爷年轻时种的,看着它长大,就像看着我们家族的变化。
我摸了摸树皮,糙糙的,好像能摸到姥爷的手一样。
墓前的花,虽然有点蔫了,但香味还是那么好闻。
姥爷以前可爱养花了,他家的花园总是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
现在这些花,就像姥爷一样,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一阵风吹来,远处的钟声随风飘过来。
那声音,就像寺庙里的和尚在念经,让人心里平静。
我闭上眼睛,感觉姥爷就在天上看着我,他一定希望我能成为个有担当的人,别让他失望。
陵园里的鸟开始叽叽喳喳了,声音真好听。
写给姥爷的悼词(共6篇)范文

写给姥爷的悼词(共6篇)写给姥爷的悼词姥爷去世了老党员建设祖国南征北战不辞辛苦好父亲勤俭持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姥爷去世了,享年九十三岁。
长寿,喜丧,但亲人一样悲伤。
而且,我目睹了姥爷辞世的全过程。
因为我妈是长女,虽然母亲由于远居长春而没有在身边尽孝养老,却也尽到了送终的责任。
我对姥爷是有感情的,因为姥爷为了儿女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和感情,就像我姥姥说他,是个好人,,一辈子没犯过错,为儿儿女和老婆付出了一切。
姥姥和姥爷有七十七年年的婚龄,生育了五个儿儿女,感情深厚。
我家家里的第一套像样的家俱俱就是姥爷给打的,因为为姥爷是木匠,爸爸家里里很穷,姥姥很不满意,,经常为此责难我母亲,,而我姥爷一句指责爸爸爸的话都没说过,只是给给我们家里打了一套家俱俱。
很漂亮,即使在当时时,也是很好的家俱,手手工精湛,一直都是我们们家的骄傲。
给我们贫穷穷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的快快乐和自信。
至今家里还还保留着姥爷的“杰作””。
我还在悲伤中,不不想再写什么,哀悼,沉沉痛哀悼!另附姥爷追追悼会的悼词:尊敬的的各位领导、长辈、亲友友们:今天,我们全家家怀着万分沉重的心情,,悼念父亲不幸去世,并并向父亲的遗体作最后的的告别。
首先,我代表全全家,衷心感谢各位冒着着严寒,不辞辛苦,为父父亲送行和我们共同分担担悲痛。
父亲因患结肠癌癌,因年事已高,手术后后体力日衰,病情加重,,身体日渐消瘦,终因医医治无效,于------年------月-----日----时----分,不幸与世长辞,,享年-----岁。
父亲是一位平凡的人普通通的人,他的一生没有做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事情,但正是这种平淡如如水的岁月,却体现了人人生的返朴归真。
父亲一一生辛劳,淳朴温厚,勤勤俭朴素。
几十年来,他他和母亲一起,含辛茹苦苦地把子女抚养成人。
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员,随单位南征北战,曾曾参与建设国家几个重大大工程,曾多次担任车间间主任,工长等职务。
在在施工当中充分的发挥了了他的精湛的木工技术和和科学施工的智慧。
怀念姥姥散文_怀念外婆散文

怀念姥姥散文_怀念外婆散文怀念外婆,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生死的轮回,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却只能剩下怀念。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怀念姥姥的散文。
怀念姥姥散文:怀念外婆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生死的轮回,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在一生中究竟能做些什么呢?做了又能怎样呢?人只能保证自己在有生之年吃饱,穿好,这便是最大的满足。
外婆也是这样,默默地来,默默地去,她的一生是那么平凡,没有大富大贵,没有雍容华丽的装饰,但是,一直以来,都是我小小心灵中最爱,最伟大的人!妈妈赋予给我生命,我要感激她。
外婆是我健康快乐的源泉,她教我善恶是非,人生真谛,把我从怀中啼哭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我长大了,变懂事了,外婆却病了,这一病就是几年,一直到死去。
外婆是我的天,她病了,我就开始“杞人忧天”了。
尽管我千百般惧怕,噩梦还是降临了:外婆最终还是撒手归西了。
从此,我的天就塌了,我在这片废墟下被压得不能喘气,一切都没有指望了,我,这样一个仅仅12岁的女孩,是否再也见不到蓝天,见不到白云了呢?那么,我还活着干什么呢?我多想随外婆于地下,不让她这样孤单的一个人呀!我亲爱的外婆,你到底在哪?你最最爱的女儿在寻觅着你!是否还记得,幼年时的我:贪吃,贪玩,爱撒娇,爱睡懒觉?那天下午,我闹着想去小摊上吃馄饨。
外公说要考我一道算术题,那时的我自以为是,胸有成竹的拍拍胸脯,表示愿意接受条件。
结果,外公问我:“0-0=?”我怎能知道?我急了,是您,我的妈妈,您笑着,刮刮我的小鼻子,说:“傻瓜,0-0=0!”继而便是您和外公的笑声,我也笑着,为自己能吃馄饨而笑,那天,我津津有味的吃了一顿,虽比不上肯德基里的芙蓉汤,但在我的眼中,却能赛过麦当劳里的香辣鸡翅,我多想您再刮刮我的小鼻子,笑我是小傻瓜呀!我喜欢热闹,您去世的那天,来了那么多人,我刚进家门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即便是时光能够倒流,我也难以相信您已经走了。
当看到您盖着彩被的尸体,我的眼泪,决堤了……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流眼泪,但在今天,我一直哭到再也没有力气为止。
缅怀外婆的散文

缅怀外婆的散文逝去的人儿,因不见心中难免想念。
关于缅怀外婆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缅怀外婆的散文篇,欢迎大家阅读。
缅怀外婆的散文篇1:悼念外婆今夜我端来一盆水放十字路口,外婆的背脊冉冉的在水中升起,外婆的话语在耳边回荡:如果有一天小燕子找不到外婆了,就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那晚端一盆水放在十字路口就能看见外婆。
小时候的燕子听不懂外婆的话的,直到有一天外婆离开了我才明白水里可以印出外婆的灵魂来。
今夜的天空很灰暗,没有一颗星星,水面上荡漾着层层波浪,没有外婆的脸,而这起伏的波浪恰如外婆那弯曲的背脊,那沉重的天空也在悼念那些死去的亡灵吗?没有星星的夜里我找不到外婆的灵魂,往事却如潮水般涌起:瘦弱矮小的外婆弓着弯曲的背脊背大哥背大我背大调皮的小妹,外婆用那仅有三寸之长的小脚走过了一季又一季的春。
残酷的天灾过早的夺走了外婆唯一的靠山,封建的无知与愚昧掠夺了外婆的孩子,一生中只留下母亲是外婆唯一的依靠,年轻的外婆把爱给了母亲,年老的外婆把爱全给了我,失宠的灰姑娘躲在外婆的怀里委屈的撒娇,外婆用她那干枯的手拭去我委屈的泪珠:别人不要小燕子,外婆要。
十四岁那年外婆便闭上她那双深陷的眼,八十三岁的外婆终于摆脱了孤独和寂寞,然而外婆依旧走的那么的凄凉悲切,送葬的除了我们一家人就是请来做事的‘八仙’父亲抬着沉重的棺木,年少的大哥捧着庄严的遗相,母亲像个泪人一样跟在外婆背后,瘦小的外婆躺在冰冷而空荡的棺木里怎能不凄凉?我拉着年幼的小妹悲痛的走在母亲左侧,小妹扯着孝服哭闹着问外婆为什么躺在里面,不出来见她。
母亲的泪更止流不住,我抱起小妹说:回去姐给你端盆水就能看见外婆,外婆在水中。
终于在村口我母女三个被几个男人拦住,女人是不能上山送葬的,母亲一步三叩首嘶哑的喊到:妈,你走好!而我早已泪不成泣了,外婆的走把我的爱一并带走,从此不再有人会疼爱受伤的燕子,眼前的一切顿然暗淡无光。
与外婆相别已有十余载了,每次受伤过后总忘不了去她坟前静静的坐上几分钟。
记忆中的姥爷散文

记忆中的姥爷散文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会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我们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将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又逢清明,在这个潮湿的日子里,我的记忆和这个节日的雨一样纷纷落下。
有个慈祥的老人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最爱我的姥爷。
去年国庆节的中午,姥爷永远地离开了我,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在我心里,最崇拜的就是姥爷。
退休前的他是一名老师,他不仅能教体育,而且还能教音乐、美术呢,在学校,他可是真正的骨干。
退休后,姥爷并没有闲下来,除了操持家务外,还经常画画,写作,有时还会极有兴致地拉上一段二胡。
记得姥爷曾经写了一本书《春秋小赋》,出版社给了他好些样书,他就将这些书赠送给了好多所大学。
当然姥爷也将他的书《春秋小赋》送给了我一本,这可是我得到的有作者签名的第一本书。
姥爷不仅爱好广泛,而且风趣幽默。
我的外号“留(刘)一口”就是姥爷给我取的'。
因为吃饭时,我总喜欢留一点,姥爷在读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就给我了取个这个外号,从此后,我再也不好意思剩饭了。
记得还有一次,我玩累了,竟然在姥爷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还捏着他的耳朵呢。
姥爷喜欢用他的胡须扎我的小脸,轻轻地咬我后脖子,庠得我躲也躲不了,逗得我笑个不停。
去年就在姥爷去世前夕,在参加二胡五级考试前,在医院里,姥爷让我把考试的二胡曲拉给他听,姥爷认真听完后对我说:“音乐一定要融入自已的情感,不然就不能打动人。
”我点点头,把姥爷的话记在了心里,之后,我顺利地通过了二胡五级考试。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姥爷,我想您。
我的思念您收到了吗?我会永远怀念您的,希望您在天堂过得幸福。
怀念姥姥的优秀散文

怀念姥姥的优秀散文怀念姥姥的优秀散文姥姥盘腿坐在灶间,不紧不慢拉着风匣。
风匣有节奏地响着,熟悉而亲切。
姥姥的上身随之便前后晃啊晃的,宽大和蔼的面庞被灶膛里的火光映得通红发亮,格外迷人。
多少回多少回,无缘无故的,就会想起上述情景。
姥姥辞世已经30多年了。
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委实不算什么。
然而,一个人能有几个30年?珍存在我心中的关于姥姥的一些记忆,于30多年的风风雨雨里,不但未曾消失,反而越发鲜活夺目了。
姥姥一手带大了我们弟妹仨。
少小时候,我们弟妹们使姥姥身心劳顿,就是写上一大本书,也写不完。
恩重如山。
使我至今怀着感激的心情追忆不止的是,姥姥对我们小娃娃家以及小娃娃家的事情,倾注了满腔爱心。
记得那些美好的夜晚,在农村,姥姥那老房子里,油灯下,姥姥一面做着营生——缝补、纳鞋、搓绳,反正她总有做不完的营生——一面给偎在她膝边的我喃喃细语,把那些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绘成一幅幅有声有色、鲜明形象的影像。
那时,我有四、五岁光景。
柔柔的灯光,柔柔的声音,柔柔的面容,共同构成了柔柔的记忆。
记得我10岁那年的一天,一夜之间,姥姥嘴唇上起来了大大小小的血泡。
那是为了我。
那天,学校责罚了几个学生,其中有我。
其实,我根本没有过错。
可是,学校却不由分说——事实就是这样,她的外甥被人毫无道理地责罚了。
姥姥不能容忍,可她又有什么办法?心疼加上心急,便有了那满嘴唇的血泡。
直到好多天以后,那些血泡才渐渐散去。
记得飘摇在工人宿舍上空那悠长的呼唤。
那是1977年,我读初中一年级,放假后去太原姥姥家里居住(姥爷、舅舅们都在工厂工作)。
那些日子里,每天中午,一到长篇小说联播的时间,这种颤颤巍巍的呼唤就回响在我的心田里了。
无论我在宿舍的'哪头,无论我做着什么,一听到呼唤,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门。
通常是前脚进了门,收音机里那浑厚响亮的男中音正好就响起来了。
于是轻快地舒一口气,一边看一眼一旁喜形于色的姥姥,一边屏息静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
二零一六年的农历四月初六是父亲赵世忠诞辰的日子。
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25个年头了,但他那忠实憨厚、有些严厉而不失慈祥的面孔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在父亲呵护和宠爱下,我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天真幼稚、快乐美好,回想起那能够遮挡一切风雨的厚实臂膀,真使我流连忘返、终身难忘。
我的童年直至初中毕业都是在太原度过的。
忻州解放后,因父亲调往太原工作,母亲带着我和二妹、三妹一同去太原随父亲生活,从那时起直至1962年,我们就在太原安家落户。
时年国家遭受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此,党中央号召市民返乡支援农业生产以减轻国家负担。
时任太原市委办公室主任的父亲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动员母亲回乡支援农业。
当时母亲带着刚刚17岁初中毕业的我和二妹、三妹、四妹、大弟返回故乡安邑村,住在了堂叔腾出来的房子里。
亲情温暖,堂叔世安热情接待,对我们关怀备至,忙里忙外,直至1964年我们盖好房子他才搬回去住。
回安邑村后,我们家又喜添了二弟和三弟。
笃诚耐劳的母亲在安邑村里带着一众儿女下地劳动、养猪喂鸡、缝衣做饭,任劳任怨地承担了一切家庭事务,全力支持调回忻县教育局工作的父亲,鼓励他全心全意从事好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父亲只有星期天才能回村与家人团聚。
农村的生活虽比不了在太原市方便舒适,却也因为我们全家齐心协力、父慈子孝、尊长爱幼,在春种秋收的岁月流转中其乐
融融、苦中有乐,日子也过得别有一番趣味。
然而就在我们安定生活了几年之后,风云突变。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游街、批斗成了当时的“主题、时尚”,在县城教育局任局长的父亲一夜之间变成了判徒、特务、走资派。
大字报的谩骂、批斗室里的低头认罪变成家常便饭父亲回家的权利也被限制,此时的我们孤独无助,出门要遭人白眼,遇事举步维艰。
在农村像我们这样没有强劳力的户子,姐姐们是女子,弟弟们则幼小,一位四十岁的母亲所承担的沉重负担可想而知。
父亲原来每月工资122元,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生活还算过得去,可是因为父亲变成批斗对象,工资也被扣成每月45元,母亲和我们姐妹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力,只能靠赚工分养活自己。
父亲每月几乎辛苦省下全部45元工资维持三个弟弟的花消。
此时的父亲也跟杨芳勋、闫嘉义、张午年、王宣英等一些当时的县委领导(去“五七干校”名为学习、劳动,实则接受改造。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骑着自行车,早上出发,日落回家,去“五七干校”看望父亲。
那些和父亲一起参加劳动的原领导干部,身穿劳动布衣服,脚穿黑色布鞋,有的种庄稼,有的赶骡子车,而中午休息时在一个铺着干草的大房子里靠着铺盖卷、端着大瓷碗吃饭,我看到这些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他们却有说有笑看似也很快活,这种乐观精神虽然当时不容易理解,却也影响了我日后的人生。
我返回家里后连日思考,稚嫩的心灵百思不得其解:父亲早年从一位教书先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咱肖、白、武、定、
刘边区打过游击,在晋西北解放区为党、为人民做了很多工作,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担任支前任务,连夜征粮,任务艰巨,当时完不成任务要用“脑袋”负责。
甚至连我和母亲住在寺坪沟里,父亲都顾不上看望,更谈不上照顾。
直至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父亲才在领导的催促安排下带了名医生治疗,当天开下药方后就把母亲和我托付给了寺坪沟一位叫邢二老汉的老乡照顾。
老乡待我们亲如一家人,端屎倒尿侍候了母亲40多天,母亲才终于康复。
在寺坪沟里,边区政府给我们母女发了40斤米票,我们母女就融入到了边区老乡的家里。
母亲同老乡家的姑娘媳妇一起纺绵、织袜、纳底做鞋,支援前线,直到1948年忻州解放了,我们才回到安邑村自己的家。
在“文化大革命”的这段时间里,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位1944年就入党的老党员、老革命,一直忠于革命、忠于党、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了那么多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谋私利、不贪污、不腐败,怎么就变成了判徒、特务、走资派了呢?
在大的时代变革中,个人是渺小的,也是容易被裹挟其中而迷茫困惑的,但是正义和真理终会露出笑容。
党的政策是英明的,建国初期的探索逐渐走上正轨,后来的“拔乱反正”使父亲的案子得以平反并补发了克扣的工资,还恢复了原来的职务。
但这时的父亲已身心疲惫,原来健壮的身体几经折腾大不如从前,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伴随了他的晚年生活,(幸好有母亲的悉心照料,她陪伴着父亲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也是一种别样的胜
利,母亲与父亲始终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圆满地陪伴父亲75岁寿终。
)母亲虽然是位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但是丰富的经历锻造了她抵挡风雨的能力和笃诚耐劳的品格。
虽然有时还很“不近人情”,但她骨子里却是一位善良、朴实、勤劳、上进有主见的女性,身为女儿的我也像敬重父亲一样敬重她。
时过境迁,往事皆如云烟,风兩过后总是晴天,风雨过后会见到彩虹。
如今父母仙逝,留下我们一般兄弟姐妹、儿孙后辈,各自拼搏,各尽本分,努力把握当下,尽力活出精彩。
虽然都算不上多么地大富大贵,如何地出类拔翠,但我们继承了父母诚信、本分、不贪、不占的良好品德,胸怀坦荡、以勤为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身教胜于言传,父亲与母亲就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好榜样,他与母亲的磊落正直、热爱家国就是留给我们为人子女者的最大财富。
我们只有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才能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国家和社会,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我想,做到这些便是对父亲他老人家的最好怀念。
女儿:赵林芳
于二零一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