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提起曾国藩,我想中国人应该是都知道的。

记得在初中近现代史书中有写:此人创建湘军,消灭太平天国,挽救大清于将倾。

说起那会儿的历史书,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历史中的皮毛的皮毛,可如何能在初高中短暂的六年时光里,在还有其他重要学科的前提下让历史书面面俱到呢?应该也是没有办法的吧。

曾国藩这个人物,在近几年我是真的好奇的,似乎在网上,在书店总是会出现他的名字,也就好奇此人何以在百余年时间过去后还“声名远播”。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书,并不知道其他书籍里是以何种角度如何讲述的,只此书,我便明白,为何此人如此不凡。

本来这应该是比较深刻,有哲理的一个话题,原以为的是,整理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完美的框架结构,以一本小书或者文章模样呈现出来。

但最近似乎讨厌拖延以及担心未来不可知因素太多,所以恰逢周日无聊就写写吧,当然,对于这样的大人物大话题,未来还是想再仔细斟酌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张宏杰的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正面和侧面为核心和框架,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的角度描述这一伟人的人生和事迹,虽有重复交集,但条理清晰明确,人物描述立体感强并且较为客观,还是很值得欣赏学习的。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开篇,以宏观的角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五大耻辱:秀才考试考了五次;在京当官画图丑陋遭同行讥笑;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在长沙“打脱牙和学吞”;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3000字:自从来农大工作后,因为每人每年2000元购书补贴的福利,给我这个书虫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各种书只要是看着好的,不论价格,就一概买了来(只是可惜家里太小,眼看着书柜就要被填满了)。

一次在微博上,马伯庸分享了张宏杰要签售《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的消息,被我看到。

曾国藩是我所素知的,而张宏杰我也曾因为罗辑思维的机缘,看到过他的《饥饿的盛世》一书的一些内容,对此人颇有好感。

于是在豆瓣上查了这书的评分,然后果断把《曾》的从1到3都买了来,作为睡前的床头新宠,闲来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深刻觉得这书着实不错。

通过看此书,使我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是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曾的生平已经有了认识,再读此书,说及曾国藩的种种,不觉突兀。

否则乍看此书,虽然能明其意,但理解终究潜一层。

所谓读书是有缘分的,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三本只读了一本半,但我还是觉得想做一下笔记,不枉作者苦心写就这几本好书。

以上是闲话。

接下来是《曾》的一些读书笔记。

其实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笔记,只能说是读罢此书,阖书静思,我对曾国藩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大体分三个部分:一是外事,二是内功,三是思考。

外事:外事,姑定义为人这一生的外在际遇。

曾国藩的一生,大背景是晚清时期,官场腐败,暮气重重。

曾国藩生于1811年,死于1872年,正是中国历史最屈辱一段的前期。

就他个人而言,人生也可分为好几个时期。

30岁以前,他就是一个乡下普通的读书人。

27岁时,命运之神降临,科举高中,中进士,点翰林。

之后十年七迁,在北京做官,在37岁时做到了侍郎(副部级)的官员,直到1852年(41岁)。

这一年,其母病逝,按制回乡守孝。

此时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进攻湖南。

清政府因为正规军腐败无力,要求各地官员组织地方武装以图自保。

曾国藩因在兵部干过侍郎,于是将编练地方武装的事切切实实做了起来,这就是创建湘军的来由。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文/李菲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

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

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

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

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对于晚晴官场而言,不融入这个染缸就是不懂事,只有深入这个利益集团——这个全天下都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

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

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

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

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

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

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

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

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的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

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体制的独特生存哲学。

本书作者张宏杰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曾任《百家讲坛》主讲人,目前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张宏杰专注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所著《大明王朝的七章面孔》在业界多次引起反响,这本书是张宏杰研究偶像多年的倾力之作。

一、天下第一笨人曾国藩是古往今来的大人物当中,最笨的一个人。

智商不高。

个人要成功,天赋很重要。

但是曾国藩却没什么天赋。

过去科举考试,第一步是考秀才。

这是最好考的一步。

一般读书好一点的人,都是考一次就考过去了。

曾国藩考了几次呢?七次。

从十四岁考到二十三岁,整整九年,这在大人物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千古第一完人1.“经商得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

”中国人都是官本位,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有一个最直观的标竿,那就是官做的多大。

曾国藩曾任一品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被封为一等侯爵,官居天下汉官第一。

2.镇压太平天国,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书生出身,没当过一天兵的曾国藩。

弃文从武,赤手空拳,练出了一支一万人的湘军。

一点一点的把极盛时上百万的太平军,一口口吃掉,楞是把大清王朝从灭亡的边缘又救了回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曾国藩,清朝就已经亡了,曾国藩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3.曾国藩对后世人的影响中国人说一个人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说到立德,他被称为最后一个圣人,品行达到了圣贤的境界。

说到立言,他的曾国藩家书,现在成了最经典的传统文化读物。

三、曾国藩的脱胎换骨之路1.笨鸟肯先飞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文/李菲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

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

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

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心得体会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作者: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的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

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体制的独特生存哲学。

柴静、罗振宇、刘瑜重磅推荐。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心得体会第(1)篇据说曾国藩是一个被现代文化“过度开发”的人,关于他的各色书籍满坑满谷,然而我却神奇地全部错过从未遭遇,以至于这本书之前,我对曾国藩其人的印象岂止零碎和片面,简直是连皮毛都谈不上。

连打开这本书,也不过是个偶然。

谁知一读之下,居然意想不到得好看。

与期待不同,这本书并不是我预期中四平八稳按年代事件一路顺下来的标准传记,而是作者在深度研究曾氏之后,融会了史实资料和自身理解,打乱顺序又重建的一个新框架系统。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想做的,是“用细节构建一个立体的曾国藩”。

这一点,他确实做到了。

张宏杰是如何“立体”地来评述曾国藩的一生的呢?从这书的目录可见一斑。

这本书共三个部分,第一编着眼于“正面”,算是比较规范地叙述了人物生平事迹。

从曾国藩跌宕一生中经历的几大重挫说起,到细论他左宗棠如何相识相交几度交恶又合好再破裂的纠缠恩怨,更剖析了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目光短浅志大才疏的青年翰林一步步自我改造和完善脱胎换骨最终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圣人”。

第二编“左侧面”则另辟蹊径,帮曾国藩细算了一笔收支明细账目,从数字入手,小处着眼,以其生平各个时期不同的收支情况,凸显了曾氏为官为人之道的“清”与“浑”,“廉”或“贪”。

切入角度颇为新颖别致。

第三编“右侧面”讲的是曾国藩一生如何看待风水,天命,面相,算卦等。

这部分我兴趣不大,看得也比较潦草,对我来说,是比较不清晰的一个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名人,其一生经历和思想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我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深感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

他是一位理想追求高尚,思维敏锐,行动果断,励志向上的人。

正面看曾国藩,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胸怀大志的人。

曾国藩自小聪明好学,十分勤奋,用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院试状元。

他既未庸俗,更未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而是一直心系国家未来,不断为国家的发展努力着。

他十分重视教育,始终坚持儒家思想,并且在官场上实践了儒家思想。

同样,他对经济和商业的痴迷也促使着他在改善当时的农业和商业发展中勇为先锋。

他还在同侪中鼓励激励,培养忠诚且才能卓越的下属,为国家留下无数贤才。

曾国藩始终如一地坚守信仰,这种品质在当时尤显难能可贵。

正是这种正直精神和道德修养,让他成为了儒林巨匠和伟大的政治家。

侧面看曾国藩,我们会看到他的刚毅和果敢。

曾国藩在官场上一直坚持原则,不屈于权贵的压力和诱惑。

他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洞察事态发展,及时采取行动。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并不一路顺遂,但他始终不改初心,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他不气馁,不退缩,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果敢而又坚毅地走向前方,创造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业绩。

他尤其重视军事和民族团结,因此他倡导训练士兵,提升军队的素质;他还积极参与民族意识的鼓舞,为中国团结一心,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读后,我深感曾国藩的品格和情操是一种历史财富。

他的正义感让人感到安心,他的理想追求又让人感到振奋。

他的人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开始从学生时代就服从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在工作和人生道路上都坚定不移。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有着深入的思考,凭借自己在历史和人文领域的基础和心血,不断探索实践,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和国家伟人。

他的正面和侧面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
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

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

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

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
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
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
国藩。

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
出来,非常难得。

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
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
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


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

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

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

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

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

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
是错的?
这么下结论还是太武断了,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1.当时是乱世。

朝廷腐败无能,太平天国烧杀抢掠,搞得天下糜烂。

曾国藩常年在外为官(作战),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家中的其它兄弟和晚辈,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信件)。

他不在身边,就无法精确引导,很多思想未必能传达到位,家人有问题,他无法及时修正。

2.曾国藩一生经历很多打击,几次大彻大悟。

他曾经赌气罢官回家;曾经两次因作战失败跳水自杀;性格也从开始方刚到后来的圆融,外柔内方。

他的思想在不断演进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

等到他思想成熟的时候,兄弟和子女已经成年,思想已经固化。

他的子女和兄弟都是在他早期思想熏陶下成长的,若用他晚期的思想来教导他们,结果会大相径庭。

3.人生经验这种东西,传授给他人,通常不会被接受。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智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不一样。

曾国藩的思想或许是对的,但不是所有人能领悟。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学生众多,有出息的人也不过七十二人,可见培养一个人才有多难。

知道某个知识和运用某个知识之间有鸿沟,很多人就是被这条沟挡住了。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就是说很多人
不能真正运用他的知识。

好老师也需要好学生。

曾国藩的幕僚集团,像个学校,曾国藩常给他们讲课,还给他们布置作业,并亲自点评。

这个“学校”培养了李鸿章这样的好学生,也培养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元度。

曾国藩的治家和处事之道有没有用,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三、性格和环境之间的碰撞,铸就了人生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文化程度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人生中有相同经历,也有不同的经历。

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带兵作战,有人勇猛,有人懦弱,有人保守,有人冒进。

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哪怕出生在同一家庭。

曾国潢在几个兄弟之中,头脑最笨,读书天分最差。

他自知在科举上没有出路,早早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去做个乡绅。

曾国潢心思细腻,不怕麻烦,读书笔记愿意去管闲事。


当时,底层社会的管理依靠乡绅,也就是一个地方有权威有势力的人来管理,包括治安、司法、救济等各方面。

上级委任县官也要靠当地的乡绅配合来管理底层社会,否则就会政令不通,社会不稳。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县长和黄四郎等乡绅的关系就很典型。

因为他的兄长曾国藩在朝廷当大官,所以他不是普通乡绅,号称“湘乡第一绅士”,当地的官员和权贵都要给面子。

他协助
地方官赈灾、收税、抓土匪,帮商人讨债,在家乡修祠堂,忙得不亦乐乎。

出去办事,常有人宴请,估计他自己也觉得有头面。

有人求他办事,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所以曾国潢的收入还可以。

在当时“人人尚仕”的环境,难得他能彻底放弃科举,无论是手上,还是心上。

不像现在有些人,高考失败没上大学或不是自己如意的大学,就耿耿于怀,遗憾终身,成为一辈子的痛。

曾国荃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作战勇猛,直来直去,但情商不够。

有一次他在阵前指挥作战,弹片击穿了他的脸颊,简单的包扎之后,他又上了战场。

作为指挥官本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却会亲自上阵砍杀敌人。

他的勇猛和身先士卒,很能鼓舞士气,他率领“吉字营”战斗力很强。

相比作战,曾国荃混官场的水平就太差了,贪婪,高调,张扬,霸蛮,直来直去,不懂官场潜规则。

曾国藩知道他的这些毛病,经常写信规劝他,他却置若罔闻,屡屡顶撞。

曾国荃攻下一座城池,往往要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虽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但他不懂低调,得到的财物,用大船浩浩荡荡运老家,弄得世人皆知。

发财之后,他还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的“大夫第”九进房屋十八厅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不光是外人,湘军内部也有人忌恨他,甚至有与他共事的将领恨不得杀了他。

要不是曾国藩护着,他不战死在沙场,也会被人害死在官场。

好在他作战勇猛,战功卓绝,当上了巡抚。

文官不同武官,不懂巴结奉承的他,没当多久就得罪了权贵,遭至弹劾(诬告),自知官帽不保,主动请辞。

在老家待了七年,终于闲下来回想过往,思考得失。

明白兄长曾国藩当年在书信中说的很多道理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这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事为人变得越来越像曾国藩。

晚年的曾国荃变了个人,从过去的“一根筋”变得懂得退让,懂得取舍。

这一变,赞赏他的人多了,办事也更顺了。

想必他晚年对自己过去的鲁莽,一定诸多悔恨。

像他这样能慢慢成长的人,已很不容易,有的人终身都不会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想一下就明白;有的人看一遍就明白;有的人经历过,思考过才明白;还有的人,一辈子不明白,稀里糊涂的过,把一切归结于运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