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发热

合集下载

(整理)第六章 发热

(整理)第六章   发热

第六章 发热复习提要一、概念1.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2.过热 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出现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当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时,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热。

3.体温升高4. 体温升高不超过38℃ 低热体温升高38~39℃ 中等热体温升高39~40℃ 高热体温升高>41℃ 过高热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与激活物致热原 引起恒温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

分为外源性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 能够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或柯萨奇病毒,螺旋体或真菌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硅酸盐结晶和尿酸结晶抗原抗体复合物体温升高(>0.5℃)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类固醇睾丸酮淋巴因子内生致热原(EP)细胞来源:巨噬细胞类:有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等。

肿瘤细胞: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白血病菌细胞、霍奇金淋巴肉瘤细胞、肾细胞癌细胞。

其它细胞:郎汉氏细胞、表皮角化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是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

加热70℃20min即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各种蛋白水解酶均能破坏其致热性。

EP表现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其致热性在某些种系动物中呈现有交叉反应。

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介素-6(IL-6)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内生致热原的直接作用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通过中枢介质的参与,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六章 发热

中山大学病理生理学练习题——第六章  发热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1、发热的发生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A.外致热源B.内生致热原C.前列腺素D.5-羟色胺E.环磷酸腺苷2、有关发热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5 C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E.有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3、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A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C.激活单核细胞D.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E.激活中性粒细胞4、下列哪种疾病发热时心率增加与体温升高水平不相适应?A.鼠疫B.霍乱C.伤寒D.大叶性肺炎E.流感5、以下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不属于发热?A.新生儿溶血B.风湿热C.甲状腺机能亢进D.疟疾•下面那种情况是过热DA 妇女月经前期B 妇女妊娠期C 剧烈运动后E 先天无汗腺E 脑膜炎2 对人体有致热性的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来自BA 肾上腺素B 睾丸酮C 甲状腺素D 胆囊素E 肾素3 下面那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的白细胞致热源最多BA 中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C 酸粒细胞D 肝脏星形细胞E 淋巴细胞4 茶碱增强炎症发热的机制是CA 增加前列腺素B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C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D 抑制前列腺酶的活性E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5 传染性发热见于EA 药物性荨麻疹B 血清病C 血浆本胆烷醇酮增高D 恶性淋巴瘤E 支原体侵入6 内毒素指BA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B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C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D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E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7 干扰素是AA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B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C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D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E 病毒本身分泌的,能引起机体发热。

第06章 发热 ppt课件

第06章 发热  ppt课件
(Concept of fever)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高(>0.5℃)
ppt课件
8
Q:体温升高一定是发热吗?
生理性体温
体 温
发热: 多数

(体温=调定点)
高 病理性体温
(>0.5℃)
过热:少数 (体温 > 调定点)
ppt课件
9
过热的概念
(Concept of Hyperthermia)
二、正常体温的调节过程:
ppt课件
5
温度感受器
T>37℃
传入N
POAH 37℃
T<37℃
传出N
传出N
散热
(汗腺、皮肤血管、
呼吸)
产热
(骨骼肌、肝、 甲状腺、肾上腺)
体温恒定
ppt课件
6
三、正常体温
腋窝:36~37 .4 C
☺舌下:36.7~37.7 C
直肠:36.9~37.9 C
ppt课件
7
发热的概念
ppt课件
17
发热 激活物
体温
产EP 细胞
体温 调定点
EP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ppt课件
18
㈡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
1、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2、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一、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
二、高温持续期(Persistent Febrirvescence

第6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第6章热量传递概论与能量方程

第六章1. 试根据傅立叶定律,推导固体或静止介质中三维不稳态导热的热传导方程。

设导热系数为常数。

解:如本题附图所示,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此微元体得(微元体内能的增长速率) =(加入微元体的热速率) 采用欧拉方法,上述文字方程可表述如下,即dxdydz Q dxdydz Uθρθρ∂∂=∂∂∙(1) 式中,ρ为微元体的密度,dxdydz 为微元体的体积,ρdxdydz 为微元体的质量。

加入流体微元的热速率有三种:一为由环境导入微元体的热速率;二为微元体的发热速率,用q表示,其单位为)s m /(J 3⋅;三为辐射传热速率,一般温度下其值很小,可忽略不计。

由环境导入微元体的热速率,可确定如下。

如图所示,设沿三个坐标方向输入微元体的导热通量分别为x A q )(、y A q )(和z A q )(,由于微元体沿各方向的导热系数相等,则沿x 方向输入微元体的热速率为x A q )(dydz,而沿x 方向输出微元体的热速率为dydz dx A q x Aq x x ⎭⎬⎫⎩⎨⎧⎥⎦⎤⎢⎣⎡∂∂+)()(于是,沿x 方向净输入微元体的热速率为dxdydz x t k dxdydz A q x dydz dx A q x A q dydz A qx x x x 22)()()()(∂∂=⎥⎦⎤⎢⎣⎡∂∂-=⎭⎬⎫⎩⎨⎧⎥⎦⎤⎢⎣⎡∂∂+-同理,沿y 方向净输入微元体的热速率为dxdydz A q y y ⎥⎦⎤⎢⎣⎡∂∂-)(dxdydzyt k22∂∂=沿z 方向净输入微元体的热速率为dxdydz A q z z ⎥⎦⎤⎢⎣⎡∂∂-)(dxdydzzt k22∂∂=于是,以导热方式净输入微元体的热速率为222222()t t t k dxdydz xyz∂∂∂++∂∂∂由于向微元体中加入的热速率为导热速率与微元内部发热速率qdxdydz 之和,故式(1)右侧可写为习题1 附图dxdydz qdxdydz zt yt xt k dxdydz Q +++=∂∂∙)(222222∂∂∂∂∂∂θρ从而能量方程的形式为q)zt yt xt (k U +++=∂∂222222∂∂∂∂∂∂θρ又 ∂θ∂ρ∂θ∂ρ∂θ∂ρt c t c U pv≈=故2ppt kqt c c θρρ∂=∇+∂ (2)或kq t t+∇=21∂θ∂α (3)式(2)或(3)即为固体或静止介质中三维不稳态导热时的热传导方程。

(整理)第六章 发 热

(整理)第六章  发 热

第六章发热一、多选题A型题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体温超过正常值0.5℃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答案]D[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A.临床症候群B.病理过程C.独立疾病D.综合征E.体征[答案]B[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A.脊髓B.中脑C.脑桥D.延髓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答案]E[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A.0.1℃B.0.2℃D.0.8℃E.1.0℃[答案]C[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A.酷热时中暑B.妇女月经前期C.剧烈运动D.中毒性休克E.流行性出血热[答案]A[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

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A.甲状腺功能亢进B.先天性汗腺缺陷C.夏季高温中暑D.妇女月经前期E.流行性脑膜炎[答案]E[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B.引起产热增加C.激活单核细胞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E.激活中性粒细胞[题解]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发热试题和答案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发热试题和答案
7. 答:发热对于机体不是绝对有害。虽然发热能够引起一系列机体机能和代谢改变,产生 一些负面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对机体也有有利的一面,表现在:① 抗感染能力增强, 一部分免疫细胞功能增强;② 抗肿瘤能力增强;③ 产生急性期蛋白,有利提高机体的防御 能力。但这种有利是相对的,如果体温过高,防御功能反而下降。因此,应该辩证看待发热。
E.白细胞致热原
B.散热中枢兴奋
27.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C.调定点恢复正常水平
A.中性粒细胞
D.皮肤血管扩张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E.发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恢复正常
C.骨骼肌
22.发热与过热的本质区别在于:
D.皮肤血管
A.体温超过正常值 0.5℃
E.汗腺
B.体温调节障碍
28.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3.发热机制的共同中介物质是: A.发热激活物 B.内生致热原 C.中枢发热正调节介质 D.中枢发热负调节介质 E.甲状腺素
4.决定脂多糖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O-特异侧链多糖 B.核心多糖 C.脂质 A D.蛋白质 E.核酸
5.退热期体温调节的特点是: A.体温调定点从高位下移,产热大于散热 B.体温调定点从高位下移,散热大于产热 C.体温调定点从低位上移,产热大于散热
4
二、名词解释
1. 发热(fever) 2.过热(hyperthermia) 3.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 4.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三、简答题
1.简述发热和过热的异同点。 2.简述发热的临床分期及其热代谢的特点。 3. 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关系。 4.简述体温上升期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5.试述发热的机制。 6.以 LPS 为例,概要说明 EP 产生和释放的机制。 7.试述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革兰氏阳性菌(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致热
病毒
致热成分:包膜

脂蛋白 血凝素
SARS病毒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

类固醇:苯胆烷醇酮(不引起动物的发热 反应)
二 、内生致热原(EP)
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

糖代谢
糖原分解↑,血糖 ↑ ,乳酸↑

脂肪代谢
脂肪贮备↓,分解↑ , 酮体↑ , 消瘦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 ,负氮平衡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下降期:脱水,[Na+] ↓,维生素消耗增多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
烦躁、幻觉、嗜睡、头痛,高热惊厥

循环系统
心率↑ 心肌收缩力↑
血温刺激窦房结 心输出量↑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第六章 发 热 (fev时相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发热的防治
第一节 概 述
正常体温
直肠:36.5~37.5℃
口腔:36.3~37.3℃
腋窝:36.0~37.0℃
整 合 器
深部温度 感受器
POAH
调定点
感 受 器

呼吸系统
血温↑ 、酸性代谢产物↑
吸加深加快

呼吸中枢兴奋,呼
加强散热、呼吸性碱中毒
消化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 → 消化液分泌↓ 胃肠蠕动↓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提高抗感染能力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急性期反应:是机体的防御反应

第六章 发热 - 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培训学院)

第六章 发热 - 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培训学院)
25
第六章测试题
一、概念、名词解释 1、发热 2、过热 3、发热激活物 4、内生致热原 二、问答题 1、内生致热原的种类、来源,化学性质及其作用的 特点是什么? 2、以 LPS 为例,概要说明EP的产生和释放的机制? 3、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的机制)是什么? 4、发热过程分几个时期,各期的热代谢特点及主要 临床表现是什么?
(三) 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3、急性期反应
24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治疗原发病,迅速采取消除致热原的措施。 二 、发热的 一般处理。 三、 解热适应症 1、高热病例(>40 ˚C) 2、心脏病患者 3、妊娠期妇女 四、解热措施 1、药物解热 ⑴水杨酸盐 ⑵类固醇类如糖皮质 激素 ⑶中草药 2、物理降温
16
2、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 AVP)又称
ADH或VP。AVP可抑制发热反应:
① 减弱由EP引起的升温反应。 ② 抑制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减少EP的生成与释放。 ③ 降低OVLT毛细血管对EP的通透性。 (2)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15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E,PGE) (2)Na+/Ca2+比值 EP→下丘脑Na+/Ca2+比值↑→cAMP↑→调 定点上移 (3)环磷酸腺苷(cAMP)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CRH) (5)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① ② ③
26
9
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
尿酸盐结晶 硅酸盐结晶
其它: 其它: 2.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非微生物发热激活物 1) 抗原 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复合物: 2)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 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 3) 致热性类固醇: 致热性类固醇:
发热(非过热)时的体温很少超过41℃, 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特 具极强的解热作用, 具极强的解热作用,其 解热作用比醋氨酚(扑热 解热作用比醋氨酚 扑热 定范围以下的现象称为热限。体温的负反 脂皮质蛋白-1 息痛)大 息痛 大 25000倍。 倍 3.体温的负反馈调节 馈调节可能是其基本机制。
过热(hyperthermia) 见于 过热
二、体温升高
过度产热:癫痫抽搐,甲亢。 过度产热:癫痫抽搐,甲亢。 散热障碍: 散热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 陷症,中暑。 陷症,中暑。
调节中枢障碍: ----调节性体温升高 调节中枢障碍:如下丘脑的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 调定点上移 损伤、出血、炎症等。 损伤、出血、炎症等。
– – – –
IL-1 IL-6 IFN TNF
二、消化系统
• 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分泌减少、胃
肠蠕动减慢,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停滞、 消化不良,腹胀、便秘,食欲不振、厌 食、恶心;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口腔 异味
• EPs→下丘脑PGs →中枢直接引起厌 食、恶心的感受 • 5—羟色胺(5-HT) →恶心
产EP细胞 细胞
骨骼肌紧张
EPS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PGE,CRH,NO
cAMP Na+/Ca2+
AVP, a-MSH Lipocortin-1
1.EP信号进入体温中枢的途径
血循环中的EPs都是一些大分子蛋白 不易透过血脑 屏。 (1)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 (2)通过迷走神经: (3)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CNS:
4)
可能与某些不明原 因的周期性发热有 关,但其与人类发 热性疾病的确切关 系尚未最终确立。 系尚未最终确立。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pyrogen,EP)
单核—巨噬细胞 急性期反应物的诱导 • 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免疫细胞合 刺激淋巴细胞的活化, 刺激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 内皮细胞 成分泌的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的细 内毒素致热和肿瘤发热主要EP。 内毒素致热和肿瘤发热主要 。 增强吞噬细胞杀菌功能 成纤维细胞 急性期反应物的诱导 胞因子。 TNF称为恶液质素:增强分解代 称为恶液质素: 称为恶液质素 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IgG的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的 引起负氮平衡; 谢、引起负氮平衡; • 四种细胞因子被基本确认为内生性致热 合成, 合成,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毒T—淋巴细胞 某些肿瘤细胞 淋巴细胞 细胞毒 淋巴细胞(CTL)的诱导 的诱导 原,与人类的发热性疾病相关。 角质形成细胞 病毒发热的重要EP 病毒发热的重要 – TNF-α、β 嗜中性核细胞 •抗病毒 抗病毒 嗜酸性粒细胞 – IL-1 •增强 增强TNF的作用 增强 的作用 肥大细胞 上移体温调定点 •增强 细胞活性 增强NK细胞活性 增强 树突胶质细胞 – IL-6 NK细胞 – 干扰素(IFN) 白细胞
炎细胞 GC αMSH IL-1α TNFα IL-1β IL-6 ACTH
PVN小细胞神 经元 肾上腺
精氨酸加压素( 精氨酸加压素(AVP): : 由视上核、 由视上核、室旁核的大 细胞神经元合成。在下 细胞神经元合成。 丘脑腹隔区的神经纤维 和神经终端中都证实有 AVP的存在,参与抗发 AVPCRH 的存在, 的存在 热。
三、循环系统
1. 心率增加:体温升高1℃,心率平均增加 18次/分。伤寒例外。
– 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 奋所致; – 体温升高本身也可使窦房结的兴奋性升高, 促进心率加快,
2. 心输出量增加:
– 利于供氧 和代谢底物。 – 但负荷加重,成为心力衰竭的诱因,特别是 有些发热激活物(如内毒素)、EPs(如TNF) 损 害心肌血管。
温度敏感神经元: 温度敏感神经元 冷敏神经元和热敏 神经元 下丘脑, 下丘脑,感受血温 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冷感受器和热感受 器 皮肤 下丘脑前部 (POAH), ), 脑干,脊髓 基础产热,调节产热(寒战)
散热效应器:皮肤、 散热效应器:皮肤、肺和排
泄物 方式;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和出汗
体温调定点
三、EP升高体温中枢“调定点” 的机制
EP
体温中枢 调定点↑ 调定点↑
皮肤血管 收缩 骨骼肌 紧张
细胞
其它 细胞
发热激活物 内分泌 免疫等
散热↓ 散热↓
产热↑ 产热↑
体温↑ 体温↑
2 、发热的发生机制及基本环节
发热激活物或 外致热原 产热增加 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升高(发热)
散热减少 皮肤血管收缩
感受机体和环 境温度变化
温度信息整合
维持体温
体温调节过程
实际上是体温调节中枢对流经该处的血温 实际上是体温调节中枢对流经该处的血温 体温调节中枢对流经该处的 摆动及外周感受器传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 摆动及外周感受器传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 合后,根据调定点的标准, 合后,根据调定点的标准,调节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二者在调定点范围内保持相对 热过程,使二者在调定点范围内保持相对 平衡的结果 平衡的结果
骨骼肌
交感神经 下丘 脑的 冲动 网状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
皮肤血流减少
散热减少
运动神经
寒战
EPS
棕色脂肪组织产热 代谢率增高
产热增加
体温升高
二、高温持续期
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 就波动于该高度附近,是为高温持续期。 •产热=散热 •此期产热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升高的代谢率; •发热感: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 感受器。


一、正常的体温调节 正常的体温调节
物种进化——变温动物(爬行类如蜥蜴)-----鸭嘴兽-----恒温动物(大多哺乳类)。 体温调定点理论: 体温调定点理论:
干扰 调 定 点 体 温 调 节 中 枢 产热过程 体 核 温 度 散热过程
+
-
体温
温度感受器
温度信息的 感受和传递
体温调节中枢
效应器
产热效应器: 产热效应器 肝脏和骨骼肌
骤发 骤退
第四节 发热时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免疫系统
内生性致热原本身即是一些免疫调控因子
“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可刺激T、B 淋巴细胞活化因子” 可刺激 、 淋巴细胞活化因子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吞噬细 “B细胞分化因子 细胞分化因子” 细胞分化因子 胞的杀菌活性。 胞的杀菌活性。 ” • 促进 细胞的分化 促进B细胞的分化 抗病毒体液因子,除抗病毒外, 抗病毒体液因子,除抗病毒外, • 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 还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与吞 还增强天然杀伤细胞 与吞 • 诱导细胞毒淋巴细胞 诱导细胞毒淋巴细胞(CTL)的 的 具抗肿瘤活性, ; 具抗肿瘤活性,增强吞噬细胞的杀 噬细胞的活性; 噬细胞的活性 生成 发热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 菌活性,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 淋巴细胞的分化, 菌活性,促进 淋巴细胞的分化, 并诱导其它细胞因子的生成。 并诱导其它细胞因子的生成 持续高热,免疫网络平衡关系紊乱。 。
病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 调定点未变 • 生理性体温升高 • •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 体温可升至38℃ 体温可升至 ℃甚至 更高。 更高。 月经前期、 月经前期、妊娠期的体 温轻度上升: 温轻度上升: 自动恢复,无需治疗。 自动恢复,无需治疗。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EP
体温中枢 调定点↑ 调定点↑
皮肤血管 收缩 骨骼肌 紧张
细胞
其它 细胞
发热激活物 内分泌 免疫等
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散热↓
产热↑ 产热↑
体温↑ 体温↑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顽固的发热,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顽固的发热,如系统 直接刺激 革兰阴性菌 外毒素: ①外毒素: 性红斑狼疮、• 致热主成分: 循环中持续 类风湿、皮肌炎等, 性红斑狼疮、• 致热主成分:LPS,亦称内 类风湿、皮肌炎等, , TSST-1: : 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热 存在的抗原 抗体复合物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热 • 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 激活物。 激活物。 单核吞 • 由O—抗原多糖侧链 抗原多糖侧链 • LPS:猩红热毒素:SPE~A、B、C 立克次体、衣原体、 :立克次体、衣原体 • 猩红热毒素: 、 噬细胞 钩端螺旋体等致病微生物 • : 肽聚糖: BSA BSA ②肽聚糖核心多糖 致病病毒多数为包膜病毒 的胞壁中亦含有LPS 致热、毒性。 的胞壁中亦含有 :致热、毒性。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物质都称为发热激 • 脂质 脂质A: • 胞壁骨架 • 包膜中的脂蛋白。 ,相应 包膜中的脂蛋白。 • 不明者:体内繁殖 不明者:体内繁殖, 活物。 活物。 种属差异。 •在激活炎症反应上有 在激活炎症反应上有LPS相似 在激活炎症反应上有 • 血凝素• 流感病毒、。 致热细 相似 血凝素:流感病毒、麻疹 : 种属差异 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抗原 正常家兔 胞因子 不发热 二氧化钍胶 敏感家兔 1.微生物及其产物 人类面临的主要发热激活物。 包括: 微生物及其产物 人类面临的主要发热激活物,包括: 被吞噬时激活,亦具致热性 , 干热 耐热性强: 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 。℃ 腮腺炎病毒、 病毒、• 耐热性强:160℃干热2h 的性质,亦具致热性。 的性质 启动免疫反应 的变异, 的变异,启动免疫反应。 体 1) 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存在极广 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 出血热病毒等。 2)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毒、出血热病毒等。 心肌梗死、脾梗死、肺梗死:发热激活物的性质尚不清。 心肌梗死、脾梗死、肺梗死:发热激活物的性质尚不清。 发热 血清 本胆烷醇酮: 本胆烷醇酮: 3) 病毒: 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