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人教语文九年级下课件教案之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 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蒹葭》教学设计[课文品读]品《蒹葭》的美这是一首抒情诗。
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
“秦风”就是古秦国的诗。
原址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而此诗是其中少有的一首抒情诗。
风格委婉动人。
《蒹葭》的美,美在情深。
这首诗可以看成怀念情人的恋歌,也可以看成是对贤者的探访,但无论是哪一种主题,其情之深足以动人。
作者所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在“溯游从之”的回环往复中彰显的是对永恒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锲而不舍,历久弥坚!尽管千年已过,可这份真情依然是那样生动,那样明媚,那样真切感人。
《蒹葭》的美,美在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而长生的艺术境界。
本诗所营造的是一种凄清优美的意境。
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郁郁青青;洁白的露水凝结成霜,清澈澄明的秋水啊,是那剪不断的脉脉深情……倒映着所思之人那美丽的身影。
主人公的一往情深在那清幽,唯美,而又水汽淋淋的境界中更显得浓烈。
《蒹葭》的美,美在含蓄。
古典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这是我们东方文明的根与灵魂。
在此诗中我觉得最为突出。
此诗可为情深,可全是涉情者却很少,为其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主人公锲而不舍的动作中可见一斑。
而所思之人必定是高洁之士,可诗人却不着一字来写,但从环境之清幽,秋水之澄明中,把主人公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且形象可干。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之蒹葭

《诗经》之蒹葭教学设计抚顺县上马九年一贯制学校王学忠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古典诗歌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古代经典,了解传统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先秦作品去感受古典之美、人文之美。
而本文又属于民间歌谣,秋水伊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文本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音乐之美和意境之美。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的影响,缺少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文化常识,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了解古之经典。
2、学习诵读,感受诗歌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
3、探究《诗经》的语言特色,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倡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特点,感受诗歌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诗歌所写景物凄美,语言富有表现力。
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拟定采用的教法有:1、朗读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3、观察归纳法;4、思维导图法。
学法: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1、观看感悟——2、搜索整合——3、诵读品味——4、观察归纳——5、探究赏析。
六、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多媒体向学生出示视频歌曲《在水一方》,引导学生回顾经典,感受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文本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蒹葭》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蒹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内容预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诗经》两首创新教案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⑵教师明确、总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四、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五、个性阅读,研知文本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今天我们学习《蒹葭》,再一次体味《诗经》之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味感情。 2、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2
蒹葭 jiān jiā 伊人 yī rén 溯洄 sù huí 晞 xī 湄 méi 跻 jī 沚 zhǐ 坻 chí 涘 sì 3、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宜读的平缓。这两句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成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翘首眺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要读的肯定一些。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明他思见心切,望穿秋水。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的人。“所谓”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的。“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阻隔,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读的稍稍急切一些。这两句写诗人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伊人仿佛在水中央。虽相距不远,但茫茫秋水,咫尺天涯。诗人恍惚迷离、思见而不能的形象如在眼前。 第四、第五两章要读的缓慢沉重。试想,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的旷野,寻人不见,其心情何等焦急而惆怅!在这里,写伊人所在地点,用了“方”、“湄”、“涘”。又用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描述他寻找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根据提示朗读这首诗。 4、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此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3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已:停止。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5、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蒹葭 深秋的芦苇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凝成霜。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一片片,清晨的白露没晒干。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
深秋的芦苇花灿灿,清晨的白露没全干。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6、诗歌大意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个小伙子来到河边,徘徊观望,眼前大片芦苇,脚下一层白霜。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在河对岸的那个地方。可是,有河水相隔,芦苇挡住视线,他走了一段漫长而艰险的道路,那姑娘却依旧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共三章。由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相会艰难、失望惆怅的心情,和深深的相思。表现了他的痴迷、执着。 7、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4
三、合作学习 领悟鉴赏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感受诗意和人物形象。) 1、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觉。 2、诗歌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惘之情。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 (实景) (渲染气氛) 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及 (幻境) 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实景) 3、有人说诗歌写一个人在苦苦地追寻。“苦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苦苦”从哪里体会出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为了心中的伊人,诗人追寻了哪些地方 ?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长”、“跻”、“右”。 四、体会人物形象: 1、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漫漫行程,咫尺天涯,而“伊人”可望不可即,令人无限惆怅!他却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若把三章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意味。从环境上,由首章的“苍苍”,到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从时间上,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刻画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可见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坚贞不渝! 2、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5
诗歌的主人公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虽然“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他仍然缠绵痴迷,情深意长、执著专一。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执著坚定,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蒹葭》全诗写的扑朔迷离、烟水苍茫,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伊人磁石般地吸引那位追求者,她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执着的感情和碧水清露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从哲学的高度,“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那么,“所谓伊人”所指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所引发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3、对《蒹葭》的主题如何理解吗? 这首诗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蒹葭》的主题,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人生。如爱情、事业、学习生活、理想的憧憬等等。 五、体会写作特点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体会《蒹葭》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是《诗经》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便于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也便于诵读和记忆。 《蒹葭》的三章诗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合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痴迷、惆怅的感情,也得到尽情的宣泄。 据说,《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毛诗序》中有这样的话“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人们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曲子,配上词来唱,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诗经》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唱到 6
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这样简单,又容易传唱,便于记忆,也就为人所乐于采用了。 重章叠句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比较阅读,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七、名句欣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代)柳永的《蝶恋花》 (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稀少幽暗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八、课堂小结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重章叠句等形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关雎》表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向往和怀恋之情。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之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