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发生事故和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
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
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具体如下:(一)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作坚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等等。
(二)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等等。
(三) 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四) 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五) 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管人员允许进入受限区间、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驶间、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七)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未及时瞭望(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作业(十)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十一)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十二)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不良的作业环境)人机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发生事故和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
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
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具体如下:(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作坚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等等。
(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等等。
(三)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四)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五)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管人员允许进入受限区间、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驶间、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七)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未及时瞭望(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作业(十)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十一)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十二)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不良的作业环境)人机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隐患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通常也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劳动作业过程中,要避免事故发生,我们首先要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那么,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别都有哪些类型呢?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补充件),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类如下: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功能失效,主备局扇不能实现自动切换造成瓦斯超限属于严重“三违”。(1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2018年淮北矿业安全目标之一是杜绝()和重大涉险事故。(1分)
A、较大及以上事故
B、重大非人身
C、零星死亡事故
D、重伤
A B C D
标准答案:A
规范操作要素的考核分数为()分。(1分)
A、50
B、40
C案:B
()在体系建设中负有动员引领、牵头抓总、工作推进、监督保障的职责。(1分)
A、党委副书记
B、矿长
C、安监处长
D、党委书记
A B C D
标准答案:D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完整版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
不安全状态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隐患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通常也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劳动作业过程中,要避免事故发生,我们首先要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那么,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别都有哪些类型呢?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补充件),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类如下: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发生事故和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
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
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具体如下:(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作坚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等等。
(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等等。
(三)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四)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五)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管人员允许进入受限区间、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驶间、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七)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未及时瞭望(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作业(十)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十一)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十二)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不良的作业环境)人机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发生事故和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
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
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具体如下:(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作坚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等等。
(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等等。
(三)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四)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五)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管人员允许进入受限区间、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驶间、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七)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未及时瞭望(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作业(十)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十一)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作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十二)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不良的作业环境)人机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
即所谓的3E原则。
1、如消防;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如放火等);2、如构成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按照事故的4m构成要素,主要归纳为:人的错误推测与错误行为(统称为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的环境及较差的管理。
在各种安全事故的原因构成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将近占到95%左右。
实践证明,当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一定时空发生交叉时,就是安全事故的触发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称事故隐患,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1、安全的基本定义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的危害的隐患。
2、安全的广义与狭义狭义的安全,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的相容性!相容性很好的话,表明生存环境非常宽容!人们幸福安康娱乐休闲富足!广义的安全则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的生态安全!包括来自宇宙的多种复杂的天文危险隐患的识别!3、安全的通俗理解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
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
4、安全的高度理解人们可以理解为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还有常见的企业安全等。
5、安全的前沿生态安全、核安全绝对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导致死亡、工伤、职业病、设备损失或财产损失的状态”。
准确定义:安全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
从本质上讲,安全就是预知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固有危险和潜在危险,并为消除这些危险的存在和状态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事故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的事故进行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又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从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方面探讨事故发生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人的行为成因物的状态事故
安全与事故是一对矛盾,顾名思义,安全为“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险。
具体到生产活动中,事故总是要构成人员受到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
虽然,事故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任何人都不希望发生事故,但是,事故却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危险趋势不可遏制后而突然发生。
探求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下面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个方面来分析酿成事故的成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失误与成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成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是人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正常行为,是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
2.不安全行为的成因。
非理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鲁莽、草率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人失误与成因
1.人失误。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
在生产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属于人为失误。
人的失误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2.人失误的成因。
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超过人的能力的过负荷,主要是由于人自身的原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如超体能、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疾病时的超荷操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过负荷,人际立场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
二是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的反应,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该刺激所要求的反应不一致或操作与要求的操作不一致,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某个环节发生了问题。
三是由于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或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也可能是由于低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而导致决策错误,这种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态度。
总之,人机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失误产生影响,使人出现失误,进而导致事故。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事故
人机系统中,把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
物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进行定义: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理解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消除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进行安全生产所必须的,又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需要。
现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来进行分析:人们的生产活动其实就是在进行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能量某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转换与做功。
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事故亦就随着能量的突然释放而发生。
三、预防事故对策---安全技术措施的制订
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人的因素方面,可以通过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实行安全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使职工熟知本岗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用制度来管好职工,用操作规程来规范职工的操作,以减少或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
在这方面,欲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是很难的,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角度,利用安全技术来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过程中物
的不安全状态,通过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来预防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既然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从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安全技术来预防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下面从就从安全技术角度来分析如何才能预防事故或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具体讲,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而采取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
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不安全状态,以控制效果作为评价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