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 1 页 共 11 页 新闻两则(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新 闻 两 则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 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第 2 页 共 11 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五、教具准备:mp3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讨论。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关于生字新词: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第 3 页 共 11 页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 绥靖 阌 聿 星宿 鄂豫 古宛县 潢川 濂 隅 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第 4 页 共 11 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学案 新人教版

1、新闻两则学习目标:积累文中的词语,体会本文精炼的语言特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反复阅读课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学习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感情上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2、查字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

荻.港(dí)殷.家汇(yīn)阌.乡(wén)鄂.(è)豫.(yù)皖.(wǎn)绥.靖(suí)宋希濂. ( lián ) 杜聿.明(yù)阻遏.(è)3、解释词语。

不含:不包括。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绥靖:安抚,平定。

4、认真阅读研讨与练习一、二题,了解新闻要素及结构的有关知识并划在书上。

5、认真阅读课文,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二、学习研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真实性,用事实说话。

二是及时性,要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

三是简明性,简洁、明白、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并学习了解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1.1新闻两则(课时2)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1.1新闻两则(课时2)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型:教读课课时:两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南阳军事上具有的重大意义。

2.根据新闻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品味、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

3.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敌,明白胜利来之不易,学会珍爱幸福。

重点难点:能指出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自主预习:1.给下面括号前的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2.应该从哪几方面学习新闻消息?活动展示: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小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2.小组内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活动二:当堂探究:(分组交流)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3.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可本则新闻不仅简单写了三国后汉的事,还详细写了过去一年中发生的事,这是不是违背了新闻的要求,为什么?4.谋篇布局探究:全文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5.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

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请在下面写出你喜欢的句子及赏析。

活动三:拓展迁移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达标练习: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

今天呢,店铺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三、知识介绍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dang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shi,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2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 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活动查资料、说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知识链接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新闻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之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自主预习,问题导引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查工具书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解释词语展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可从顺序、详略等角度考虑)三、赏读课文,揣摩语言。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第1课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学习了解新闻(消息)的相关知识,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特点。

3、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来战胜强大敌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知识链接】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锐不可当.()溃.退()督.()战泄.()气芜.()湖荻.()港歼.()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3、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合作探究1、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开头的黑体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4、找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导语部分并说说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锐不可当:排山倒海: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新闻六要素是()()()()()()()。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新闻两则第二课时知识回顾1.新闻的有关知识。

2.新闻的特点、结构。

合作探究1、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2、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

(1)“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的好不好?为什么?(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3、展示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曲、电影故事等。

能力提升1.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上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

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2.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

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

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3、请你认真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导语,并画上横线。

英国《独立报》5月l0日报道:2008年奥运,中国准备以最佳的面貌迎接世界。

从l00万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7万名奥运会志愿者和3万名残奥会志愿者正在中国各地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4 页
《新闻两则》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1、新闻两则(八年级上)
毛泽东
课题:《新闻两则》 课型:讲读 修订:
审核: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
能力。
5、体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及正义必
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
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读
第 2 页 共 4 页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 ) 溃退( ) 锐不可当
( ) 歼灭 ( ) 绥靖( ) 阻
遏 ( ) 阌乡( )
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2、根据课后一题的提示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
3、朗读2-3遍课文,试着找出每则新闻的六要素(也就
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
研读.赏析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检查预习2、3
2、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四)、问题探析
1、依据预习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 3 页 共 4 页

(1)、划分本则新闻的结构
(2)、标题中的“十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研讨《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3、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的词句,用“从……
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2)、完成课后二题,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
点。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
辽宁省委领导捐助希望工程
①本报沈阳3月30日电(记者迟洪江)②3月29日,辽
宁省委办公厅将5万多元捐款送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③这是
省领导和办公厅近900名同志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片深情
厚谊。
④辽宁省委书记顾金池提出,省委机关要带好头重视和支
持“希望工程”建设,从整个民族的未来、民族的素质提高的
战略高度认识和解决贫困地区辍学儿童读书问题。⑤他带头向
希望工程捐款300元,省委其他领导和老同志也带头捐了款。
第 4 页 共 4 页

⑥朝阳市委决定,将以这笔捐款为基垫,在东北抗联英雄
赵尚志烈士的家乡——朝阳县王伦沟乡尚志村建一所希望小
学。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 )句,主体是第( )
句,结语是第( )句。
2如果把这则新闻的内容看作一件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事
情,那么:
⑴、事情发生的原因是:——————————————
—————————————
⑵、事情的经过是:————————————————
—————————————
⑶、事情的结果是:————————————————
—————————————
3.第④句中加点的词“认识”和“解决”位置能否互换?
请阐述理由。
冀长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