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说明
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进行了一项详尽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介绍所调查到的土壤污染情况,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改善土壤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涉及全国各地的农田、城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采矿区等地的土壤样本。
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的采样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室分析,以获得土壤样本的有关数据。
调查时间涵盖了过去五年,以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
二、调查结果1. 农田土壤调查显示,农田土壤中普遍存在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持续积累农药残留物和化肥残留物。
此外,农田附近的工业和采矿区也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污染负荷。
2. 城市土壤城市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
交通污染、工业排放和垃圾填埋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土壤的广泛污染。
特别是,工业园区附近的土壤受到工业废水和废弃物的严重影响,其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城市土壤。
3. 工业园区土壤工业园区是土壤污染的重灾区之一。
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和化学品生产等行业的工业废物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调查表明,工业园区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和毒性物质的浓度均超过安全标准。
4. 采矿区土壤采矿活动对土壤污染贡献巨大。
煤矿、铜矿和铁矿等矿山的尾矿、废渣和废水直接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的重金属和人工有机物含量显著升高。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和农作物,威胁到周边居民的健康。
三、解决方案针对土壤污染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持续加强监测和调查: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2. 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施用。
3. 推行农田环保种植技术:广泛推广生物有机肥料和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减少农业对土壤的污染。
4. 加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力度:厂家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废物处理措施,避免工业废水、废气和废物对土壤造成更大的破坏。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全国土壤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我国土壤污染的状况,国家环境保护部于近期完成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如下: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覆盖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共调查了150个城市和1000个农村地区。
调查方法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野外调研、样品采集、化验分析等,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主要调查结果(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有约30%的土壤样品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在城市地区,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相对较为严重,主要源于工业和交通排放。
而在农村地区,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土壤有机污染土壤有机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工业废弃物等有机物的过度积累。
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限。
此外,工业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和排放,也使得一些城市地区土壤的有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三)土地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质量和功能因各种因素而受到破坏和损害的过程。
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有12%的土地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特别是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压实,导致了土壤结构松散、透水性差等问题。
三、影响和意义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首先,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进而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其次,土壤污染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土壤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作用进入人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环保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土壤污染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工业化进程、农业化进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土壤污染问题尤其严峻。
为了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及时进行相应处理,需要对各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二、目的本文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进行规划和设计,以达到对土壤污染状况全面了解的目的。
三、工作方案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城市、工业园区、农业用地以及生态用地,共计涉及面积1000平方公里。
2.调查内容:(1)历史污染情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历史上可能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
(2)现场取样分析在调查范围内的地区,随机抽取少量土样进行分析,对其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指标进行测试分析。
(3)人工调查通过对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工业化程度、废弃物处理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人工调查,对土壤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3.调查方法:(1)现场实地考察组织专业人员进入调查范围,实地考察当地的环境情况。
(2)实验室测试将现场采集的土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为土壤保障提供依据。
(3)网络调查通过网络等渠道,查询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以帮助全面了解土壤污染情况。
4.调查人员:(1)调查专家:由专业机构选派,主要负责现场实地考察和指导实验室测试等工作。
(2)调查人员:由科技人员、环保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室测试和人工调查等工作。
5.调查数据管理:调查数据主要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实时记录调查进程、调查范围、调查人员等信息,并及时发布调查结果和分析报告。
四、总结针对当下土壤污染问题问题,进行普查和调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和设计,为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土壤污染问题,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努力。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篇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 年4 月17 日)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 万平方公里。
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总体情况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 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一)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 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二)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 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
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土壤污染调查策划书3篇

土壤污染调查策划书3篇篇一土壤污染调查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特制定本土壤污染调查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1. 全面掌握调查区域内土壤污染状况,确定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
2. 分析土壤污染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建议和预防措施。
3.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三、调查范围和内容1. 调查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包括农田、工业用地、城市周边地区等。
2. 调查内容: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等方面的检测,以及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污染物的含量测定。
四、调查方法1. 采样布点:采用网格布点法,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数量和位置,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均匀性。
2. 样品采集:使用专业的采样工具和方法,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确保样品的质量和完整性。
3. 分析方法:选择国家标准方法或行业推荐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测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量控制:设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五、项目实施计划1. 第一阶段:项目准备阶段成立项目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和技术路线。
2. 第二阶段:采样和分析阶段按照调查方案进行采样工作。
及时送样并进行分析测试。
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质量评估。
3. 第三阶段:报告编写和成果提交阶段综合分析调查数据,编写详细的调查报告。
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和预防措施。
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交调查报告和成果。
六、项目预算1. 采样费用:[X]元。
2. 分析测试费用:[X]元。
3. 人员费用:[X]元。
4. 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X]元。
5. 其他费用:[X]元。
总预算:[X]元。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方案一、调查对象和范围1.地理范围本调查的范围为XX市内的农村和城市,包括城市的主要工业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区域。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土壤样品以及与样品有关的环境数据资料。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1.调查目的本调查的目的是针对我市主要地区的土壤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意义本次调查将为我市的环境保护、土壤污染综合管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土壤样本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我市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及其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及时纠正和遏制土壤污染的扩散。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1.调查内容(1)采样地点选择: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样;(2)采样方法:采用标准采样器采集每个样品,采样点的深度为0-20cm,每个采样点采集3个土壤样本混合成一个样品;(3)土壤样品处理:实验室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测定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质的含量;(4)数据整理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生成图表和统计分析报告。
2.调查方法(1)现场勘查法:利用实地勘查的方法,了解采样地点的周边环境和历史情况等资料。
(2)监测分析法:通过对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分析,评价土壤的污染状况。
四、调查计划及实施流程1.调查计划本次调查的时间为XX年6月至8月,计划采集样品共计100个左右,定位于农村地区、工业区、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用地。
2.实施流程(1)准备工作①安排和组织好调查人员;②确定采样点和采样时间,以及确定实验室测试和分析的方法;③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包括采样器、笔记本电脑、GPS等。
(2)采样和测量①按计划进行采样,需要取样的地点和区域应该涵盖本次调查的重点区域。
②在采样前应先记录下采样地点的经纬度和标高,并注意询问当地人民有关土地的历史变化情况。
③进行现场样品加工和处理。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背景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全面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制定一套详细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的概述,包括目标、方法、实施计划等内容。
目标1.全面了解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2.确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类型3.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支持方法阶段一:前期准备1.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根据国土资源规划和相关政策,确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调查范围和目标。
2.制定调查方案:根据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制定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样本采集和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
3.筹备调查工作: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准备工作,包括设备准备、样品采集工具准备、调查人员分工和调查点确定等。
阶段二:实施调查1.土壤采样:按照事先制定的调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代表性的土壤样本点,进行土壤采样。
采样时需遵循一定的采样方法和采样点的选择原则,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含量等的检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建立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
4.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报告,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阶段三:结果分析和应用1.结果分析: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类型,并对污染原因进行评估和分析。
2.应用支持: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实施计划•阶段一:前期准备阶段(1个月)–确定调查范围和目标–制定调查方案–筹备调查工作•阶段二:实施调查阶段(6个月)–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报告编制•阶段三:结果分析和应用阶段(3个月)–结果分析–应用支持风险与挑战1.调查范围庞大,调查工作周期长,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土壤污染详查方案

土壤污染详查方案1. 引言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但目前全球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土壤污染问题,制定一套详细的土壤污染详查方案十分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适用于土壤污染详查的综合方案,包括调查目标、方法与步骤、实施要点等内容。
2. 调查目标土壤污染详查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确定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和分布情况。
- 评估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 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支持相关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实施。
3. 方法与步骤3.1 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采集是土壤污染详查的基础工作。
采样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根据调查目标确定采样点位,并合理设置采样密度。
- 采集样品时,应使用清洁的工具,避免污染。
- 采样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通常为0-30厘米。
- 采样时应注意对不同土壤类型分开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3.2 污染物分析污染物分析是土壤污染详查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根据调查目标和地区特点,确定需要检测的污染物种类。
- 进行土壤样品的样品前处理,如干燥、粉碎等。
- 根据污染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等。
- 进行污染物的定量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
3.3 数据分析与评估数据分析与评估是土壤污染详查的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内容: - 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得出各采样点的污染物含量。
- 判断土壤污染的程度,并进行风险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污染阈值和限值标准。
3.4 结果报告完成土壤污染详查后,应及时编制结果报告,报告中包括以下内容: - 土壤污染的调查目标和范围。
- 采样点位和采样方法。
- 污染物分析的方法和结果。
- 数据分析与评估的结果。
- 对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的建议。
4. 实施要点4.1 专业人员土壤污染详查需要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调查团队,包括土壤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等专业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
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
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我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扩大了解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三、项目主要内容(一)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1.目标通过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2.调查范围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全部陆地国土。
3.主要内容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绘制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图集。
4.技术要求(1)布点与采样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布点要求和编码规则进行网格法布点,并将采样点位标注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25万的数字地图的底图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并对点位密度进行适当调整,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开展加密布点调查。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一般网格密度及采样要求见表1。
表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一般网格密度及采样要求(2)调查监测项目调查监测项目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详见表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在必测和选测项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特征污染物测试项目。
特征污染物主要包括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有毒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带来的化学污染物,以及农产品的生物性污染物等。
表2 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项目一览表(3)分析测试方法各监测项目的分析测试方法详见《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
(4)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方法和现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5)报告和制图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监测基本情况;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评价;主要结论;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与建议等。
各类图件的编制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
(6)土壤样品库按照统一技术要求,将全国土壤环境现状调查所有样品建立档案、集中保存,建立全国土壤调查样品库。
同时,各省建立省级土壤调查样品库。
全国土壤样品库以省为单位进行分区。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采用不同颜色的标签。
样品容器统一采用500ml棕色玻璃磨口广口瓶,石蜡封口,内外标签。
样品量为500克(过2mm筛的风干土)。
(7)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将全国土壤调查数据和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全部归档,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同时,各省相应建立省级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8)质量保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要求,对布点、现场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环节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
5.预期成果(1)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报告(2)全国土壤样品库(3)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4)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图集(5)土壤调查技术指南(二)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1.目标通过对“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监测点的回顾性调查,对比分析20年来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扩大了解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扩充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
2.调查范围“七五”期间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全部点位。
3.主要内容(1)全国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根据“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中4095个土壤典型剖面和862个主剖面的点位坐标,在原调查点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并对比分析有关监测结果。
同时,取全国土壤环境背景样品库中20%的样品进行同步分析测定。
各省要在保证调查可比性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的点位重新进行勘查,详细记录其周边环境状况,建立新的调查点位卡片,绘制1:10万比例尺的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点位分布图。
在对比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点位档案,绘制1:200万比例尺的全国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对比调查点位分布图。
各省“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剖面数量及分布情况见表3。
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土壤监测项目见表4。
(2)扩充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本次对比调查中采集的样品一并作为土壤环境样品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土壤环境质量对比调查土壤样品库实行统一管理,独立编码,单独建库。
4.技术要求对比调查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保证的有关要求同(一)。
5.预期成果(1)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及其20年变化分析评价报告(2)扩充全国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3)扩充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数据库表3 各省“七五”全国土壤背景值调查剖面数量及分布情况表4 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土壤监测项目一览表(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1.目标结合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专题,在重点区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查明土壤污染类型、分布、范围、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源,分析污染成因,提出土壤污染物优先控制清单,建立污染土壤国家档案,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
2.调查范围各省在制定调查方案时,应将下列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场地作为土壤污染调查的重点,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1)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土壤;(2)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土壤;(3)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焚烧处理处置等场地及其周边地区土壤;(4)工业(园)区及周边土壤;(5)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土壤;(6)污灌区土壤;(7)主要蔬菜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8)大型交通干线两侧土壤;(9)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土壤;(10)其他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场地。
3.国家重点调查地区国家重点调查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山东半岛、成都平原、渭河平原、闽东南、海南岛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有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应按照各重点调查区专题组的要求,认真收集相关区域的有关信息、资料,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背景状况;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生态与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源及排放等情况。
各重点调查地区的范围如下:(1)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2)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顺德、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深圳、肇庆、惠州、江门等城市;(3)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盘锦等辽中南城市群,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城市;(4)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唐山、保定、沧州等城市;(5)山东半岛: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城市;(6)成都平原:成都、德阳、绵阳;(7)渭河平原: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城市;(8)闽东南地区: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9)海南岛:海南省全部陆地国土。
(10)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4.主要内容(1)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和统一表格,收集重点调查区域有关污染源的基础信息和相关资料。
(2)调查、监测分析重点区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分析污染成因。
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对土壤样品、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同步采样并进行分析测试。
(3)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将全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调查分析数据及有关资料全部归档,建立重点地区污染土壤数据库和国家档案。
同时,各省相应建立重点地区污染土壤省级档案。
(4)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借鉴国外土壤风险评估的技术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污染土壤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筛选高风险区域,为污染土壤风险管理和污染土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级别。
5.技术要求(1)布点与采样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根据污染场地特征,如污染源强度、影响程度及范围等因素,单独或综合采取网格法、放射线法、带状法、扇形法等方法布点,确定点位密度和具体点位,并采集相应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样品(样品采集种类详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