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地质

合集下载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塔⾥⽊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被动⼤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坳陷)-挤压调整作⽤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学过程与⽅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治区南部,介于天⼭、昆仑⼭与阿尔⾦⼭之间,⾯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沙漠.⼈称“死亡之海”,⾯积达330000 km2。

塔电⽊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陆的⼀部分)、中天⼭、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北地-巴仑台—库⽶什—卡卢⽐布拉克⼀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地块。

向侧为塔⾥⽊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的北界,即阿登⼱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盆地即是⼀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型叠合复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2)志留—泥盆系储层:(3)石炭系储层:(4)三叠—侏罗系储层:(5) 白垩—第三系储层:(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

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

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一、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

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

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文章编号: (#$$() $#(! & ))*( $’ & $$+% & ’%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 晚泥 (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 , 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 ! 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 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晚泥盆世到三叠纪 (古特提斯洋阶段) , 塔西南边缘经历了 陆内裂谷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侏罗纪到第四纪 (新特提斯洋阶段) , 盆地经历了陆 内裂谷 (坳陷) (坳陷) &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 &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 ! 个次级旋回。伸展期 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 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 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 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原型盆地分析首先需要合
理划分盆地的演化阶段, 然后对每一阶段盆地的 周缘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背景、 构造沉降、 沉积充 填、 古地理古气候与古生态、 岩浆活动特点及其反 映的构造背景、 构造变形及热体制等进行分析, 合 理恢复该时期盆地的构造与沉积面貌, 即盆地原 型的实体。由于随时间的演变, 原型盆地将被叠 加、 保存或改造, 因此, 需要深入剖析原型盆地的 叠加过程, 逐渐 “剔除” 叠加效应, 对原型盆地予以 “复原” 。通过这一 “反演” 方法的系列应用, 就可 以 “正演” 或再现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也可以具 体刻画盆地叠加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以 “世” 为单位, 采取原型盆地分析的思 路与方法, 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多旋回叠加 演化过程。

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

塔里木盆地东南隆起演化及构造特征分析

围。早白垩世时两板块最终拼合。塔东南隆起由湖 的张性断裂反转为逆冲断裂;喜山晚期受印度板块的
相沉积演化为白垩 世 陆 相 沉 积,民 丰 凹 陷 在 该 时 期 碰撞作用,阿尔金断裂转化为大 型的左 行走 滑断 裂,
主要为挤压坳陷。在燕山期末,在白垩系沉积之后, 该期走滑作用对东南隆起上已形成的断裂体 系影 响
由于东南隆起的继续抬 升,使东
南 隆 起 上 的 地 势 稍 低 的 地 方 ,保
留了石 炭 纪 和 二 叠 纪 的 部 分 地
层 ,在 东 部 的 石 瓦 峡 凹 陷 只 保 留
了侏罗系。民丰凹陷不断沉降,
地层保存相对齐全。
新生代时期,喜山运动 造成
塔里木 板 块 迅 速 向 北 漂 移 与 西
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塔里 木成
塔东南地区主要经历了中晚元古代的阿尔金运 动、塔里木运动、加 里 东 运 动、海 西 运 动 和 印 支 -燕 山运动及喜山运动 六 次 大 地 构 造 运 动,可 分 为 早 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代 的 克 拉 通 边 缘 盆 地 、晚 古 生 代 克 拉 通 内 坳 陷 、中 生代挤压坳陷和新 生 代 走 滑 拉 分 四 个 阶 段 (吴 奇 之 和 王 同 和 ,1997)。
进一步发展在山前 形 成 了 一 系 列 侏 罗 系 断 陷,发 育 块由于离散运动,形成 阿尔 金洋,东 南隆 起。在 此应
了本区第一套陆相烃源岩。南缘等地露头资料表明 力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北东 -南西向张性断裂;白垩
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且湖盆有相当大的范 纪塔里木地块与南部的羌塘地块碰撞使得早期形成
摘 要:塔东南地区经历六次大地构造运动改造和四个盆地演化阶段后,其中缺 失 下 古 生 界 及 部 分 中 生 界,并 形 成 东西向的三凸两凹五个二级构造单元。东南隆起侏罗系断陷盆地从底部的冲积 物 到 湖 泥 沉 积 段,总 体 显 示 向 上 变 细的特征反映为水进体系。最终形成了侏罗纪不 对 称 的 断 陷 盆 地 体 系。 包 括 断 陷 期、断 坳 期 和 坳 陷 期 三 个 阶 段。 构造样式东西存在差异。民丰凹陷具有坳陷型湖盆特征;若羌凹陷为典型的箕 状 断 陷 沉 积,发 育 两 期 断 陷,一 期 断 陷为断陷特征,二期断陷为断坳特征。二期断陷对一期断陷具明显的破坏和改 造 作 用,具 有 继 承 性,两 期 中 心 略 有 迁移。 关 键 词 :隆 起 ;侏 罗 系 ;演 化 ;构 造 特 征 ;箕 状 盆 地 中 图 分 类 号 :P5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1552(2009)01015406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汇报人:2024-01-10•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概述•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地质概况目录•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演化•前寒武纪基底结构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目录•结论与展望01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概述前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地质时期,大约从距今25亿年前延续到5.4亿年前。

这一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板块构造的演变,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和地层。

在前寒武纪时期,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处于多个板块的交汇地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石和地层。

前寒武纪时期的地质背景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是指前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质体和地层,是构成现代地壳的基础。

其特征包括岩石类型多样、地层序列复杂、变质作用广泛等。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主要由片麻岩、变质岩、混合岩等岩石类型组成,这些岩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层序列。

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研究意义•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早期演化历史、揭示板块构造机制和探讨资源潜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02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地质概况0102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该地区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和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南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形成于早白垩纪,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西南地区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和演变历程与整个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构造特征北东向和北西向。

西南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包括挤压、抬升和沉降等,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 纪基底结构及其演化
2023-11-03
contents
目录
• 前言 •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地质背景 • 前寒武纪基底结构 • 基底结构演化 • 讨论与结论
01
前言
研究目的与意义
揭示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后期地质演化的影响 为探讨该地区地质演化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
前寒武纪基底结构还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 道和聚集场所。断裂和褶皱等构造特征为油 气从源岩向储层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层 状岩石和沉积相带的分布则控制了油气的分 Nhomakorabea布和储量。
研究成果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结构的详细研 究,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地质构造特征、演化历史和 油气勘探潜力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成果为该地区的资源 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04
基底结构演化
前寒武纪基底形成与早期演化
前寒武纪地层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包括太古界和元古界,这些地层主要由变质岩、火山岩和沉 积岩组成。
早期演化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地质事件,如板块构造运动、地壳隆升、沉积盆地的形成 和演变等。这些事件影响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
要点二
基底结构对现今地壳稳定性的影 响
前寒武纪基底结构对现今地壳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古老的地块和断裂带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可 能变得较为脆弱,容易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前寒武纪基底演化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基底演化与油气生成
基底演化与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演化过 程中,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和储层。这些地 质条件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1. 区域地质概况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

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

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

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

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

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

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

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