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邶风 静女》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2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教学对象: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3. 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经·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经·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邶风·静女》的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对《诗经·邶风·静女》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和《邶风·静女》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自读《邶风·静女》,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讲解《邶风·静女》的诗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邶风·静女》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讨论《邶风·静女》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三、作业布置根据对《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分析并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经·邶风·静女》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邶风·静女》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静女》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静女》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静女》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气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学问, 培育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力气。
2.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爱好,培育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宠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同学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亮的节奏、漂亮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争辩法。
课前预备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学问,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同学在个人查询、小组沟通的基础上,全班进行沟通。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唱歌出来的,如“爱你没协商”、“死了都...要爱”等等。
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喧闹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说起《诗经》大家在学校就有所了解。
现在,老师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状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1.检查同学朗读状况,订正字音:踟蹰.(chí chú)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炜.(w 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 án) (播放PPT)2.老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邶风静女》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邶风·静女》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
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
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1【教学课件】《邶风·静女》

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保存了不少劳动
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伐檀》、 《硕鼠》。 “雅”:即“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多为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 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二
课文导入
“比”:“以彼物喻此物”,拿另一事物
来比喻这个事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即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引起主题。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相当于
我们现在的铺陈叙述,而且是比较详细的描
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二
课文导入
《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二
理清思路:
诗眼:
怿
情人相约图(成功的细节描写)
静女
情人相见图
(比)
借物写情 情人送别图
(比、顶针) 物微而情意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二
课堂探究 1、读课文,归纳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提示】 静 女: 男青年:
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赋”“比”“兴”“风”“雅” “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北京师Leabharlann 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二课文鉴赏
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二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邶风·静女》全文。
(2)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经·邶风·静女》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邶风·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邶风·静女》。
(2)理解《诗经·邶风·静女》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经·邶风·静女》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深入解读《诗经·邶风·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概况,包括收录范围、作者及文学地位。
(2)阐述《邶风·静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邶风·静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邶风·静女》中的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students to cherish the beautiful emotions in life and establisha correct view of love.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邶风·静女》。
北师大高中必修2《邶风·静女》孟凡敬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
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邶风·静女-北师大版必修2语文教案

邶风·静女 - 北师大版必修2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熟练朗读邶风·静女诗歌;2.能够领会“以静制动”的思想意蕴;3.能够运用“以静制动”思想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邶风·静女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涵;2.熟练朗读邶风·静女;3.领会“以静制动”的思想。
教学难点1.发现邶风·静女中“以静制动”的思想;2.积极运用“以静制动”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以静制动”的视频片段,并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看法。
2.学习诗歌《邶风·静女》(2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邶风·静女》的背景和诗歌内涵。
2.教师朗读一遍《邶风·静女》,并从语言、词义、结构等方面分析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3.小组内反复读诵,分析句型结构,深入领悟诗歌的含义。
3.探讨“静女”魅力(25分钟)1.学生针对“静女”在现代社会的表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看法。
2.学生就“静女”对他们的影响进行表述,并举出具体例子,讨论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及展现“以静制动”的思想。
4.尝试运用“以静制动”思想(30分钟)1.学生就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小组探讨,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学生根据小组探讨中的结论和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汇报。
同时,汇集各组经验,并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在今天的讲授中,我们深入探讨了邶风·静女这首诗歌,其中包括了历史背景、内涵,及“以静制动”的思想,学生们在我们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以静制动”的思想。
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们提供了许多有关“静女”的观点,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相信他们会遵循这种思想,积极探索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的最佳方式,也会得到更多的成功和荣誉。
北师大高中必修2《邶风·静女》陈峰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执教者: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陈峰【学科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课程标准要求】(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学业要求】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教材分析】《静女》一诗,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产生于邶地的民歌。
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郊约会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纯朴、美好的情感。
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
【学情分析】《静女》一诗语言较为通俗,高一学生结合注释,应该能理|解字面意思,但一些较难字词和句式,“静女其姝”中的“其”还是需要教师讲解。
另外,这首诗内容写的是男女约会,学生比较有兴趣,教学时,应更多地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但由于学生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限制,对于含有深意之处,不能深入理解其意,此时,教师可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
3、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教学方法策略】本课以“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教法上融入“让学引思”。
围绕《诗经》中爱情诗这一专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回顾旧知,以养成学生学习上反省的习惯。
其次借助以前对《诗经》中的诗手法的了解,自行学习解决《静女》这首诗。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理解《诗经》中其它几首爱情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邶风静女》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2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
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导入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
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
同学齐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俟:(sì)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1、文意疏通:(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爱:隐藏,遮掩。
见:出现。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彤管:红色的管箫。
管,也有人说是茅草。
有:形容词词头。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
归荑:赠送荑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
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
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
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
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
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
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
以谁的角度写?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赋”3、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氓》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说怿女美外在美第二次:荑草洵美且异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延伸: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天真活泼、调皮可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倾慕、赞美洵美且异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5)请同学齐读《诗经》中其它的爱情诗,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整体的感知。
《诗经》爱情诗集锦: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6)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
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主要采取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实现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很好,所以我也感到非常欣慰。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非常注意前后知识的勾连,让同学们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
回顾我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是:1、板书设计精当。
2、教学环节紧凑、完整。
3、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
4、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
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分析,急于敢教学进度。
以后一定要克服这样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讲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