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复习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单元处于九年级上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部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或者是对实验操作的不熟悉。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对难以理解的概念提供具体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实验操作进行分解示范,并安排学生分组练习。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针对学生的弱点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如气体收集装置、量筒、滴定板等,用于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
2.多媒体课件:包括空气组成的动画、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等,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3.互动白板:用于实时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以及教师对讨论内容的点评和总结。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记忆,同时为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提供工具和平台。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空气质量报告、气候变化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知识的重要性。
2.设计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空气污染的看法和感受,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3.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性质和变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说课稿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PPT展示,回顾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巩固基础知识;
2.结合实例,讲解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对生活的影响;
3.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大气污染物的生成和转化过程,增强直观感受;
4.深入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3.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五)作业布置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图片等,用于展示大气污染案例、讲解知识点;
3.技术工具:网络、投影仪等,用于实现课堂实时互动、资源共享。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强课堂趣味性;直观展示大气污染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堂时空,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短文;
3.收集生活中关于空气质量的信息,与同学分享。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3.小组合作学习:依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空气的成分)复习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自学整理、形成知识网络】1、请你说出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并简述这些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其用途。
2、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如何防止空气的污染?【典例分析、归纳方法思路】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里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氧气B、空气是一种化合物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主要污染物2、围绕“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剩余的主要是什么气体?实验说明该气体具有哪些性质?(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要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如用木炭应如何改进?(7) 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是什么?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实例应用、培养解题能力】1、某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常温下的空气和白磷,已知当温度达到40℃时白磷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 5 cm 处。
( 1 )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 _________ __ 。
( 2 )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为:①白磷(足量)_____________ ;②活塞向(填左、右)_ ___ 移动。
( 3 )实验结束,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 _______cm 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题复习说课稿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 知识引入:我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如他们对空气的基本认识,然后逐步引入新的概念,如空气的组成、性质等。
2. 知识呈现:通过多媒体资源,如PPT、视频等,展示空气的组成、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等知识点,并辅以实例进行解释。
3. **重点与难点提示**:在黑板的下方,我会标注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给出相应的提示或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核心内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突出重点,回顾和巩固学习内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 使用大号粉笔书写,确保字体大小适中,清晰可读。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技能。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4. 指导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进行板书设计时,我会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核心性以及风格的清晰性。板书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标题与课程目标**:在黑板的最上方,我会写出本节课的标题《我们周围的空气》以及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明确学习方向。
2. **知识点梳理**:中间部分用于记录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空气的组成、空气污染的类型及其防治方法等。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并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在书写过程中,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整洁性,避免乱涂乱画。
- 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结束后,及时擦除不必要的板书内容,保持黑板的清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 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类,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知识网络清晰化2、了解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3、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以及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理解并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及相关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学会运用于实验室在制备其它气体时如何选择实验装置5、了解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结合课件进行提问、归纳及练习巩固、反馈教学重难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及其它变式装置的改进。
2.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选择及相关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学会运用于实验室在制备其它气体时如何选择实验装置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本单元与中考从近几年安徽中考试题看,连续几年本单元在中考分值比例相对较大,常以探究题形式出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对知识点的考察也比较灵活,试题呈现的形式主要是实验结合图表数据来进行命题(参考《中考总动员》第5——6页),希望同学注重这方面的练习。
下面结合考点进行这一单元的复习,首先了解这一单元中考考点。
考点1 空气的组成考点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考点3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考点4 氧气的性质考点5 氧气的制法二.考点复习考点1 空气的组成提问学生1.人类认识空气成分的过程中,哪一位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得出什么结论。
2.回答空气的成分3.介绍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课件展示练习考点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件展示 (图)提问学生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现象及结论有哪些2. 误差分析3.实验注意事项展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其他变式装置及原理考点3 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提问学生1.空气的污染物包括哪些? PM2.5是什么意思?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3.空气污染引发哪三大环境问题?4.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哪些?课件展示练习考点4 氧气的性质提问学生1.回答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列举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化合物名称?3.以上物质和氧气反应的现象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课件展示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追问学生通过课件你对氧气的化学性质有什么样的新的认识考点5 氧气的制法提问学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药品有哪些2.书写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3.如何检验氧气,如何验满?4.回忆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有哪两种类型?又如何收集气体呢?课件展示练习(课件展示)小结:本节课复习了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网络,加深了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的理解。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学设计

2.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1)通过学习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这一主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3)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站等地,了解大气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你知道它由哪些成分组成吗?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重点考查空气组成、大气压强、氧气性质等基本概念;
(2)整理课堂笔记,梳理本章节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
2.实践操作与探究:
(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燃烧实验”等,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1.对空气组成、大气压强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空气污染物及其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
3.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复习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包括了解空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了解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掌握空气与燃烧的关系以及浓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空气与燃烧的关系;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空气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预热(5分钟)以学生上次课所学习的内容作为复习预热,通过复习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忆。
例如: - 空气的组成有哪些气体? - 空气中氧气的比例是多少? - 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步骤二:知识回顾与巩固(2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提问等方式,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与巩固。
1.空气的组成和结构:–讲解空气的组成和各气体的比例,并帮助学生理解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了解空气的结构和气体的分子性质,以及氧气和氮气的配比原因。
2.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回顾讲解空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并呈现讨论结果。
3.空气与燃烧:–复习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空气在燃烧中起到的作用。
4.浓度的计算方法:–复习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1.实验一:空气的组成比例–实验目的:观察、验证和了解空气的组成比例。
–实验步骤:向一烧杯中装入空气样品,通过电解法将氧气收集起来,记录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再通过溶解氧气的方法,分析得到其他气体的相对比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掌握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和实验误差分析;3、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学法点击】一、空气的组成:根据阅读P26,写出拉瓦锡实验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在空气中加热汞:高温灼烧氧化汞:【课堂探究】说说看,本实验运用了怎样的物理原理?所用药品及反应后的产物应具备怎样的特征?实验目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实验注意事项:、、剩余气体分析:、讨论:①如果进入瓶中的水少于瓶子容积的1/5,原因是什么?②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③如果在本实验中用蜡烛代替红磷,可不可以?为什么?1.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说明: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这些气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也叫惰性气体。
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空气的密度为 1.293克/升。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测定:(09兰州)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3.混合物和纯净物: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27页倒数两个段落。
纯净物定义:。
如: 等混合物定义:。
如: 等讨论:一杯蒸馏水、一份蔗糖、一份食盐。
混合后如何?指出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用序号填写。
①氧气②白酒③二氧化碳④铜⑤蒸馏水⑥自来水⑦纯净的空气⑧冰水共存物⑨铁水⑩液态氮气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纯净物的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区别和联系:【平行训练】1(08湖北)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氮气B.氧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2、(湖北宜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3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新鲜的空气 B.澄清石灰水C.矿泉水D.液氧4(河南)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学案》
授课时间:___月___日
一,复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并记住氧气、氮气所占空气的体积分数。
2.记住氧气、氮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3.记住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并会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4. 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5.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二,知识梳理:
A、空气
1.空气成分的测定。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氧气的用途:(2)氮气的性质和用途:(3)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4)空气的主要污染物:(5)举例说明如何有效防止空气污染:
B、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____________ 。
(二)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法:
2.实验室制法
(1)原理: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所用到的仪器名称: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所
用到的仪器名称:
(3)步骤:(4)收集方法:(5)验满方法:
(6)催化剂:
(7)分解反应:
物的分类,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五,典例精析:
例题1 市场上有一些充气包装的食品,装食品的塑料袋内充满了气体,看上去好象一个小“枕头”。
袋内充的是什么气体呢?
(1)小红同学有两种猜想:A、氧气B、二氧化碳。
请判断哪种猜想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2)小强同学也有两种猜想:A、二氧化碳;B、氮气。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猜想A是否正确。
解析:充气的目的是防止食物变质,氧气具有氧化性,会使食物缓慢氧化而变质,可知猜想氧气肯定不对。
第(2)问要检验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则可根据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判断。
答案:(1)氧气会使食品中某些成分氧化,氧气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生长;二氧化碳则相反,可防止食品氧化,抑制微生物生长。
因此,二氧化碳的猜想更合理。
(2)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若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正确;反之,则不正确。
例题2 加热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MnO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作为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化学反应的前后保持不变,但是,固体的总质量却因为氧气的产生而逐渐减少。
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由低到高,然后保持不变。
【答案】C
六,课堂训练:
1.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酒精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酥脆的饼干露置于空气中变软;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其表面生成一层白膜。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生锈的不同点是;相同点是。
3.某同学用左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
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
度5 cm处。
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能产生大量的热;
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温
度;二是有充足的氧气。
⑴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反应
放出大量的热。
⑵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白磷(足量) ,活塞向 (填“左”或“右”)移动。
⑶实验结束,恢复到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4、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加热暗紫色
固体E,可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若将银白色金属D放在盛有C的集气瓶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F,并放出热量。
试推断A、B、C、D、E、F各是什么物质?
A B C D__________E F______________
5、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图。
指出图中
的三处错误,并说明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
(1)错误:。
后果:。
(2)错误:。
后果:。
(3)错误。
后果:。
6.左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图,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有①②序号
的仪器名称:
①。
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和(写代号)。
(3)装置B是实验室和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7.有A、B、C、D四种物质,分别是空气、氮气、木炭、硫、氧气、二氧化碳、红磷、铁丝等几种物质中的一种,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的更旺,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C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烧红的B放入D中,B立即熄灭,且C和D是不同的物质,则:
A是 B是 C是D是________
8.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
的实验,在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白磷
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为40 ℃),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
观察到的现为;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松开手,活
塞最终将回到刻度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_______。
9. 通过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
如:
A.电解水B.分离空气 C.加热高锰酸 D.分解过氧化氢 E.
(1)相信你在E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2)若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
(3)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
置如下: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
发生装置是(选填“甲”或
“乙”);若用丙装置干燥生成的氧气,气
体应从端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