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化学组集体备课教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复习课时间:2014、9、29地点:会议室主备人:王藤同备人:化学组全体成员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复习水分子的运动、三态变化、天然循环,认识水的特性,理解状态变化这一类物理变化的本质。
通过对水的电解与合成实验的复习,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复习实验室和工业上净化水的方法,通过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学习分类的方法。
掌握分离液体中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理解蒸发和蒸馏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应用分子原子的性质,水的人工净化,电解水的实验。
措施:由基本知识点到问题探究层层深入。
学法:自主学习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程序:一、出示复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什么?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根本区别。
2.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间隔是怎样变化的(31页)?熟悉水的天然循环(33页)。
3.净化黄泥水的步骤是哪些?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35页)4.本单元中你学到了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它们分别用来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36页)?5.如何区分纯净物、混合物?6.什么是硬水和软水?怎样区分它们?怎样将硬水软化?(37页)7.电解水的现象、表达式和反应类型。
(39-40页)8.氢气燃烧的现象、表达式和反应类型。
(42页)9.识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二、点拨纠正:(一)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2.定义:分子是原子是练习: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而保持金属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在氢气燃烧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最小微粒是3.性质(以分子为例)(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2)分子在(3)分子之间(4)同种分子,不同种分子(二)净化黄泥水获得饮用水的步骤是若要得到蒸馏水还需增加的步骤是上述步骤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是思考: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自来水是混合物?(三)常用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方法有练习:从海水中获得粗盐晶体主要用除去粗盐中的泥沙主要用用海水制取淡水可以用(四)可以用区分硬水和软水将硬水软化可用的方法长期使用硬水的锅炉底部易形成水垢,水垢不溶于水,在家庭中可以用来清除水垢。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学案(1)课标要求: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认识缓慢氧化。
3、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4、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5、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6、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7、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8、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本单元知识网络:(3)本单元化学用语扫描: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红磷的燃烧:2、木炭的燃烧:3、硫的燃烧:4、铁丝的燃烧:5、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6、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7、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4)考点过关及练习:【考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点: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氧气(O2);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O2);其他气体和杂质1、右图是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待红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实验时,燃烧匙里红磷要,目的是。
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4)该实验中是否能用木炭、硫或者铁丝来代替红磷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填“是”或“否”),理由是:(5)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答一点即可)(6)上述实验同时证明了空气中氮气有的化学性质。
2、(2012山东烟台)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B. 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C. 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D.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考点2】空气的污染和防护知识点1: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主要是气体增多引起的;酸雨主要是和排放过多引起的;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排放增多引起的。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四〕、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或触媒〕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对概念理解的注意点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与补充
当堂训练,
巩固拓展
教学反思
点燃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铁丝应绕成螺旋状〔2〕集气瓶底应有水或细沙
(3)氧气的用途
(4)氧气的制法
工业制法:A、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
实验室制法
A、原理:
B、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撤、熄
C、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D、氧气的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收集已满,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有较大所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表明收集已满。
课前布置了预习: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系统。这是我们第一次对化学知识学着进行归纳,现在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展示较好的知识网络图。
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学生通过互相补充,将基本知识点再现。
〔一〕空气
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成分一般比较因固定,按体积计算为: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木炭
〔灰黑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3〕放出热量〔4〕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碳+氧气 二氧化碳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课题1空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课时1创设情境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
这是什么?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
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复习一、知识结构1、物质的两种分类:•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3、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4、化学反应的三种分类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二:化合反应:定义:由二种或二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二、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 体氧气(O2)21% 积稀有气体:0.94% 分二氧化碳(CO2):0.03% 数其它杂质:0.03%三、空气污染与防治空气污染:有害气体,粉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污染防治:阅读课本第26页四、氧气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高温时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点燃C+O2CO2二、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装置•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于水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实验室制氧气歌诀:一要检查气密性二在把药品加入试管中三要把仪器固定好;试管口部略向下导管伸入稍露头。
四再点燃酒精灯先均后固用外焰缓慢加热向管底五用排水集气法连续气泡再入瓶六把导管移出水最后熄灭酒精灯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初中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化学初中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知识概要
1.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周期性定律
3. 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原子组成,分子由不同原子共同连接而成
4. 化学式和化合价:原子用符号表示,根据价电子确定原子化合价
5.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6.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双原子反应
二、重点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定律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3. 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应用
三、复习重点
1.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排列规律和周期性定律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 能够根据化学式和化合价求解相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 建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建议教师利用实验、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3. 建议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
1. 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3. 复习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应用
4. 带领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强化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要求学生总结并归纳本单元知识点
七、自主学习
1.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
1.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学中应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后应及时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学目标:1、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能说出氮气和稀有气体的重要用途及空气的污染物。
2、能说出 o2的主要物理性质,结合木炭、铁丝等在o2中燃烧的现象,记住o2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实验室制备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能用实验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记住o2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能用实验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温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三、氧气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2、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和非金属的反应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3)氧气和化合物的反应甲烷乙醇一氧化碳(鉴别它们应该检验燃烧产物)四、氧气的制备:(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氧气MnO2 △1、原理 2H2O2 == 2H2O + O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KClO3 == MnO22KCl+3O2↑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考虑因素: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考虑因素:密度和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撤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4、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教学目标:
1、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能说出氮气和稀有气体的重要用途及空气的污染物。
2、能说出 o
2的主要物理性质,结合木炭、铁丝等在o
2
中燃烧的现象,记住o
2
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实验室制备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能用实验测定空气中o
2
的含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记住o
2
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能用实验测定空气中o
2
的含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温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三、氧气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和非金属的反应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3)氧气和化合物的反应
甲烷乙醇一氧化碳(鉴别它们应该检验燃烧产物)
四、氧气的制备: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氧气
MnO2 △
1、原理 2H2O2 == 2H2O + O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2KClO3 == MnO22KCl+3O2↑
2、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考虑因素: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考虑因素:密度和溶解性,是否与水反应
3、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撤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4、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五、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六、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七、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八、课堂小结
九、板式:
十、课堂检测题
一、选择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化学性质又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汤姆逊
C、普利斯特里
D、舍勒
3、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下列哪一种()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4、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物
D、一氧化碳
5、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A、增加氧气的质量
B、节省双氧水的质量
C、提高氧气的质量
D、使双氧水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碳
B、硫
C、铁
D、磷
7、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是()
A.利用不漏气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有空气从导管口逸出
B.手握试管,试验容器温度
C.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即可保证气密性
D.把导管的一端正浸在水里,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8、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铁在氧气中燃烧
9、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
B、食物的腐烂
C、酒和醋的酿造
D、燃烧
10、用氯酸钾制氧气时,错把高锰酸钾当二氧化锰混入,其结果是()
A、速率加快,生成氧气量不变
B、速率不变
C、速率加快,生成氧气量增加
D、不生成氧气
15、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业上制氧气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B、氧气具有可燃性
C、物质跟氧气发生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相同情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二填空题
1、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它约占空气体积的,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它约占空气体积的。
2、现有①木炭②硫磺③红磷④铝箔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⑴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⑵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⑶放出大量热,产生耀眼白光的是;
⑷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⑸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
⑹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3、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若木条,说明已满。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基本反应类型
①红磷燃烧,;
②加热高锰酸钾,;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④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三实验探究
1.如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
试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盛在仪器A中的物质常用_________
该物质燃烧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钟罩内的水面起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若仪器A中的物质的质量太少,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
_____________;
(5)燃烧后,钟罩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请结合本实验推测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某同学可如右图所示装置粗略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其左端密封有空气和足量白磷(白磷着火点低,约40 ℃),右端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 cm处。
①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
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
白磷(足量);活塞向(填左或右)移动。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