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计划与教案

合集下载

三字经教学计划

三字经教学计划

三字经教学计划引言概述: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教材之一,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内容,成为了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教授三字经,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三字经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三字经教学计划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1.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1.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传授三字经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2.2 解读三字经中的经典典故和教育寓意。

2.3 引导学生运用三字经中的道理指导日常生活。

三、教学方法:3.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3.2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字经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4.2 通过作业和考试评价学生对三字经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在道德品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5.1 三字经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程度的版本。

5.2 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

5.3 课外阅读材料:提供与三字经相关的故事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三字经教学计划。

这个计划将帮助学生在道德、语言和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将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字经的知识和智慧,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背诵教案

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背诵教案

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背诵教案一、引言国学启蒙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孩子品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之一,其内容简洁明了,寓教于乐,适合儿童背诵学习。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三字经》来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制定一份背诵教案,帮助孩子们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能够熟记《三字经》全文,领悟其中的理念和道理;2.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3.培养孩子背诵能力,提高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三字经》概述《三字经》由王鏊创作,分为三百句,每句三个字,共分为过教、王道、人伦、言语、政事、名物六个部分,内容贯穿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是儿童国学启蒙的经典读物之一。

2. 背诵方式1.将《三字经》分段进行背诵,每天背诵一段,张贴在孩子易于看到的地方,如卧室墙壁或书桌;2.利用唱歌、游戏等方式,增加趣味性,帮助孩子更快记忆和理解;3.抽查背诵内容,激励孩子积极参与。

3. 教学互动1.设计小活动,让孩子们表演背诵内容,增强表达能力;2.与家长互动,鼓励家长一起参与背诵,强化家庭教育。

四、教学方法1.听读结合:由教师朗读《三字经》,让孩子们跟读,达到听写相结合的效果;2.分段学习:采取分段背诵的方式,逐步加深理解;3.轻松愉快:利用趣味游戏、视频动画等形式,轻松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估1.背诵测试:定期进行《三字经》背诵测试,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2.口头表达评估:通过让孩子解释《三字经》内容,考察其理解程度;3.情感态度评估:观察孩子对国学启蒙教育的态度和兴趣,做出相应调整。

六、教学反馈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国学启蒙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七、总结通过《三字经》背诵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希望这份教案可以帮助更多孩子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受益,实现全面发展。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教案一:《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详细内容: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以及后续的“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一章;2. 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理念;3. 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意义;2. 重点:背诵第一章,理解并实践“教之道,贵以专。

”的教育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三字经》文本;3. 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理念;2. 讲解:详细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以及“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的教育原则;3. 背诵:带领学生逐句背诵第一章;4. 实践: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所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教之道,贵以专。

”的教育原则。

六、板书设计1. “人之初,性本善。

”2. “性相近,习相远。

”3. “苟不教,性乃迁。

”4. “教之道,贵以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的教育理念,并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实践案例;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如《弟子规》、《大学》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案二:《三字经》第二章“ swei zi shi jia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三字经》第二章“swei zi shi jia”详细内容:讲解“swei zi shi jia,xiao jing zi you”的含义,以及后续的“ren zai shi jia,sheng shi ren you”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二章;2. 让学生理解“swei zi shi jia,xiao jing zi you”的教育理念;3. 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三字经教案

小学三字经教案

小学三字经教案三字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读物之一,通过学习三字经可以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下面是一份小学三字经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字经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核心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品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三字经的含义和道德观念。

2. 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背诵重要篇章。

三、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儿童读物的重要性,引出《三字经》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 分析:分段解读《三字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

包括“人之初,性本善”、“立志宜思真品格,学问须靠读书声”等。

3. 解读:对于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三字经》的含义。

4.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三字经》中的重要篇章,帮助他们记住其中的道德观念。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总结:对《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三字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学生对《三字经》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帮助他们思考和讨论《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他们对《三字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道德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三字经》后的道德观念。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古代儿童读物,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道德观念。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并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及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字经教案(必备7篇)

三字经教案(必备7篇)

三字经教案(必备7篇)三字经教案第1篇【教学资料】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诵原文,积累语言。

2、明白《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孝敬父母,互相谦让是传统美德。

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3、培养学生“感恩、爱”完美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孝敬父母。

互相谦让礼仪道德。

【教学准备】1、《黄香温床》《孔融让梨》配音动画课件。

2、《三字经》朗读录音。

3、学习资料的课件设计。

4“经典诵读能手”头饰、“经典诵读小名星”头饰【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想看一看吗。

2、播放《黄香温床》《孔融让梨》动画课件,要求学生认真看,用心听,用脑想,能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各做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看完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这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的片段资料,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原文。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学生自由读,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龄、能、融、染、犁、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读熟读顺。

4、看大屏幕个别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布置诵读评比规则。

5、师提示,古文的朗读不但要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律,播放《三字经》朗读录音,学生听后先说感悟再试着自己读一读。

6、指名学生个别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之美。

)出示课件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7、接火车读。

小组读。

各小组评选“经典诵读能手”带上头饰。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计划与教案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计划与教案

一年级国学教学计划与教案(第一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经典诗文,堪称世界瑰宝。

《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

《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中国古代知识的教科书。

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的韵律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1、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

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教案《三字经》教学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介绍《三字经》二、教学目标: 交流《三字经》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三字经》《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三字经》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三字经》教学设计优秀3篇

《三字经》教学设计优秀3篇《三字经》教学设计篇一一、活动目标1、熟读《三字经》第一课》:“人之初,师之惰”;2、识字:山、远、近;3、知行合一:通过故事《妈妈生病了》引导幼儿学会做一些关心父母的事,孝敬父母。

4、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能获得其中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礼物盒子一个,里面放有一本《三字经》2、字卡:山、远、近3、卡通小贴纸4、教师用碟:《三字经》第一课内容三、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律动:《如果感到幸福》2、“小朋友跳的真棒,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神秘的礼物。

”出示盒子,“我的宝盒里会藏着什么呢,我们用‘爱的鼓励’把它请出来。

”将盒子打开,取出书本《三字经》。

“哦,是一本可爱的书宝宝。

大家看看书宝宝的封面上都有谁呀?〔小兔、小猪、小乌龟、公鸡,还有多多。

〕上面的字你们认识吗?”让小朋友来认上面的字,然后把它念出来。

“对了,书宝宝的名字叫《三字经》,读了它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可爱。

”(二)、诵读《三字经》1、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看《三字经》里写着什么宝贝呢,请多多来给大家读《三字经》第一课。

”播放VCD,请小朋友听一遍。

2、师:“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本《三字经》,小朋友,赶快找找,给你们准备的《三字经》在哪里?”〔事先在每一组孩子桌子的中间放一个小篮子,将《三字经》放在篮子里,用一张手帕将其盖住,保持一些神秘感,也是为了不先引起孩子的注意。

〕请小朋友去找书,必要可以提醒幼儿。

〔提醒:到第二次取书的时候,就是播放音乐,然后将书放在第一个小朋友的桌子右上角,一个一个往后传。

3、找到书以后,请每个孩子拿一本。

“请小朋友双手轻轻的将《三字经》拿出来,放到自己面前的桌子上。

”引导孩子:一手扶着书,一手捏书角,一页一页往后翻,把书翻到第一页。

请小朋友将右手举起来,伸出右手的'小食指,将小食指落到第一页的第一个字上,然后‘手指字,耳朵听,眼睛看书开口读’老师读一遍,小朋友跟着读一遍。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第二章:“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3. 第三章:“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深意,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三字经》,掌握其中的人物典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读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性本善”的含义。

2. 新课内容呈现:(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一章,讲解“性本善”的意义。

(2)学生自主阅读第二章,讨论“教之道,贵以专”的道理。

(3)教师讲述第三章中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

3. 例题讲解:a. 问题:请解释“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

b. 解答:这句话意味着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会有所差异。

4. 随堂练习:a. 请简述“教之道,贵以专”的意义。

b. 请举例说明“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对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三字经》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

2. 黑板右侧: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

b. 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践行“性本善”的。

2. 答案:a. 笔记内容应包括:《三字经》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重点突出“性本善”、“教之道,贵以专”和“昔孟母,择邻处”等内容。

b. 答案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遵循“性本善”的原则,关爱同学,尊重长辈,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国学教学计划与教案(第一学期)白垢学校2015年9月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经典诗文,堪称世界瑰宝。

《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

《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中国古代知识的教科书。

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的韵律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1、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

2、通过诵读《三字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文章——文化——文明的校园环境。

3、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三字经》,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识字量不够大。

教学时要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四、教学内容安排:根据学生已知导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培养阅读兴趣。

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

请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他们了解《三字经》的情况,会背的还可以让他们背一背,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五、教学进度表: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教学教案《三字经》教学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介绍《三字经》二、教学目标: 交流《三字经》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爱诵读三字经,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三字经》《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二)、小结: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三字经》教学教案(二)一、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4句三字经。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1. 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贵以专”4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4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4句三字经的含义。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小结: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三字经》教案(三)一、教学内容: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五、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六、教学模式: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小结。

七、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教师讲故事)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二)、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1)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2)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跟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教师范读《三字经》)(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3)拍手打节奏,齐声诵读。

(四)、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五)、作业:回家以拍手歌的方式给父母诵读今天学的内容。

《三字经》教案(四)一、教学内容: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4句三字经。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1. 自读《三字经》中从“养不教,……老何为。

”4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4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4句三字经的含义。

(1)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2)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故事】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讨论、交流:(1)你认为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四)、小结:我们不能到长大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是儿童,早上八九点中的太阳,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

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字经》教案(五)一、教学内容: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二、授课目标1、让学生懂得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3句三字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已学语句1、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