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整理精校版)
2024精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

2024精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材料作文基础知识•审题技巧与方法指导•立意构思策略探讨•实战演练与互动评改•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目标精选材料作文重要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精选材料作文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应考试要求在各类考试中,材料作文是常见的题型之一。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考试要求,取得优异成绩。
通过审题立意训练,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明确写作方向,避免偏题、离题现象。
明确写作方向挖掘主题思想提高写作效率训练学生深入挖掘材料中的主题思想,使文章立意深刻、新颖。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快地确定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效率。
030201审题立意训练目的课程内容与安排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围绕精选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展开,包括材料分析、主题提炼、思路拓展、佳作欣赏等环节。
课程安排课程共分为8个课时,每个课时聚焦一个主题。
前4个课时着重讲解审题立意的方法与技巧,后4个课时则通过实战演练,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同时,课程还将穿插佳作欣赏与点评环节,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点评中进步。
02材料作文基础知识材料作文定义及特点定义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
它要求考生依据提供的材料,通过审题、立意、构思等环节,完成一篇有思想、有观点、有逻辑的文章。
特点材料作文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包括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各个方面;写作要求灵活多变,可以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
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社会现象类要求考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分析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挖掘其中的启示和意义。
历史事件类要求考生熟悉相关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行写作。
【高三作文精讲】 材料作文审题(整理精校版)

【高三作文精讲】材料作文审题作文辅导0925 0450【高三作文精讲】材料作文审题第一讲: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技巧静观深思,领会题旨探讨话题:1、明确审题立意的总的要求是什么?2、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什么?3、材料作文审题有哪些常见方法?你掌握了吗?4、如何一句话立意?它的要求是什么?5、如何快速、有效构思列提纲?一、审题立意的要求二、关于材料作文1、什么叫材料作文提供材料,要求写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从中提炼观点、立意的一种写作。
2、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它的材料往往言简意深,所以审题的关键:全面把握材料,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或中心。
3、应该掌握的常用技巧(1)关键句与提示语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上,本该由4根冰柱共同点燃主火炬,结果只有3根竖了起来,一根没能点燃,使得原本富有创意的开幕式变得残缺不全。
到了冬奥会闭幕式,一个装扮成电工的小丑,来到那根“躺”着的冰柱旁边,像是在检查线路,并找到了故障原因。
他如释重负般将电源插好,开始试着将那根硕大的柱子拉起来。
缓缓竖起的冰柱最终和其它三根搭在一起。
这时,没能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主火炬手勒梅·多恩终于在闭幕式上点燃了火炬。
加拿大人用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纠正了开幕式上的失误,奥运火炬第一次在本该熄灭圣火的闭幕式上点燃。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
可以写自己的见解、感受和经历,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题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10海淀一模)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教案【篇一: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百步穿杨意犹酣吹尽狂沙始到金——新材料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偃师一高张利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2、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3、掌握几种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有新意:准—深—新)二、新材料作文的概念新材料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不给话题;材料蕴涵深广,具有现实意义;可多角度立意,但观点不能脱离材料;有“三自”要求: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这种新的作文样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三、审题常见病症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朦胧感知,似是而非3、抓一鳞而弃全鱼4、抓现象而弃本质审题方法:1、找对象、辨主体;2、抓关键、概故事;3、辨倾向、表态度;4、辨类型、联实际;5、悟道理、定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教案标题: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
2. 学生能够通过审题立意,合理运用材料,写出有逻辑、有深度的作文。
3. 学生能够提高审题和立意的能力,提升作文的质量。
教学准备:1. 材料作文的范文及相关材料。
2. 学生的作文练习题。
3. 课堂讨论的问题和主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话题(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
2. 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审题立意?步骤二:理解审题要求(10分钟)1. 分发一篇材料作文范文,并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材料的内容。
2. 提问:根据材料,你能总结出这篇作文的审题要求是什么?3.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
步骤三:讨论审题立意(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就这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材料中的信息与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什么联系?这篇作文可能会涉及到哪些话题和观点?3.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撰写作文(20分钟)1. 提醒学生根据他们在讨论中得出的结论,确定自己的立意。
2.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材料,展开论述,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证据。
3.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五:交流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他们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合理运用材料。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提醒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材料作文题目,自行进行审题立意,并写出一篇作文。
2.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材料作文范文,加强对审题立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辅导0218 09:52::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求“意在笔先,立在思后”。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审准词语含义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
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高考作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非常训练(整理精校版)

高考作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非常训练作文辅导0511 0717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华南附中卷)(1)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知识,它超越了一般的知识。
(罗素)(2)智慧表现在下一次该怎么做,美德则表现在行为本身。
(约尔旦)(3)生活的一切都是智慧的镜子,我们必须自己从中寻找。
(爱默生)请以“生活给我们智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个字。
◆讲解题型材料+命题有明的题目(一)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
第一句说智慧具有高于知识的特性;第二句重在说智慧的作用;第三是说智慧的来源与获得的方法。
三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对题目的关键词“智慧”作了阐示,有助于深化考生的理解。
(二)对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1)生活指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也可以指生活中的具体事件。
(2)我们可以指以一人称形式出现的具体的一群人(对象),也可以泛指。
“我们”可以不是事件的主体,也不必是其中的“角色”,但一定是"智慧"的受益者或见证人。
(3)给暗示文章的思路是由生活到智慧,由体验到升华的过程。
(4)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包括理性的判断和灵性地发现的能力。
“智慧不同于“道德”,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等属道德范畴; “智慧”也不同于“意志”,顽强、刻苦、勤奋等属意志范围。
(三)具体展开思路考生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散文) 。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写与写本人一起经历某个事件的人(“我们”),获得了智慧;也可以写别人的事件别人获得了智慧,因为别人相对于写,也可以纳入“我们”这一范畴。
无论是写哪一种内容,还是哪一种文体,都必须紧扣题目展开。
(四)对是否合题的判定考生如果完全写成了“生活给我智慧”或“生活给他(们)智慧”,只能判为基本符合题意(三类文); 考生如果只写了题目的部分关键词, 判为偏题;考生所写的内容与题目的三个关键词语都无关,则判为完全离题(注意暗合题目的情况)。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优秀范文五篇]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4c5e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3.png)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一.典题导入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下面问题:【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二)海龟和老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
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
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
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问题:(1)材料中都提到了“鹰”,从立意角度,是否都是最佳选取侧面?问题(2)两则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哪些几个角度考虑?问题(3)选取一个角度立意:二.归纳审题立意原则材料作文审题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说:“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教案附答案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形式和特征。
2.学习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加强审题立意能力训练【考点解说】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区别:①旧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中提炼观点,找到材料的中心,进行议论。
②新材料作文,则是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新材料作文会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角度。
【审清题意原则与方法:三性四清】(一)原则:三性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二)审题方法:四清1.理清对象,多向立意法: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
作文辅导
0928 2059
一、选题原因: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意”犹如一军之帅,是灵魂,立意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高考作文,可谓是成也立意,败也立意,加之学生审题立意能力低状况,集中进行审题立意训。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三、课时:2课时
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独立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
第一课时,集中针对“独立型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第一课时
独立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内涵深蕴,需对之逐层深入思考。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一个问题:“2+2=?”结果竟无人作答。
最后罗素说:“2+2=4嘛”。
(1)给学生3分钟时间思考,前后桌讨论,确定立意。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同学将本组所有立意写于黑板上,并由本组成员解释其思考过程。
(3)教师明确思考过程:①2+2=?本是小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难住了一些专家?②思想根源罗素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秘,慑于权威威名,置客观事实不顾,不敢应声。
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才是此场面出现症结。
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
材料二:1987年,75位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位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
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
(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立意写于黑板上。
(3)各组间互评。
(4)教师明确思考过程: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材料三:漫画《无题》
画意简介:一只胖乎乎的大老鼠正悠闲地躺在椅子上看书,书名是《怎样养猫》。
(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立意写于黑板上。
(3)各组间互评。
(4)分析:此漫画因无画题,内涵又难以捉摸故而审题难度相当大。
众所周知,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为何还要看《怎样养猫》这类书。
莫非它想采取什么手段来阻止猫的繁衍、生长。
然而老鼠永远也没这个能力。
那么老鼠是不是希望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的理解来躲避猫的攻击呢?看来也行不通,因为吃老鼠就是猫的生活习性之一。
那么老鼠是不是感到没有猫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呢?一看画中老鼠那胖乎乎的体态,乐悠悠的神态我们马上就可否认这个角度。
我们知道,老鼠是靠偷食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活的。
画中的胖老鼠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生活舒坦之极,一望而知是某些官僚的化身,将官僚喻为硕鼠古已有之。
硕鼠缘何得意?关键是没有猫。
人们对硕鼠是深恶痛绝的,在鼠害猖獗之时,对猫的呼唤就显得尤为强烈。
硕鼠的狡猾正在这,它不是以鼠的身份出现,而是以猫的支持者、呼唤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也就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
君不见某些贪官污吏被捕前还在振振有词地作反贪倡廉的动员报告吗?此漫画的用意正是讽刺这些贼喊捉贼的贪污腐败者。
总结:漫画材料一般可按四步审题:1.先看画面内容;2.再看画中语言(画面语言、画题);3.找画面与画题相统一的内涵。
因为画题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4.看与现实生活中哪方面有联系,找准分析角度。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总结:此类独立型材料审题立意可通过三个步骤进行思考:(1)问为什么:(2)通过材料核心要素来回答为什么,重在控握其思想根源;(3)看影射什么。
作业:通过这节课,你认为在独立材料审题立意方面应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让节课,我们进行了独立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此类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现象,而是由两类性质相近或相反的材料组成,要求审题时弄清两者连结点。
材料一:
《错觉》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1.学生分组讨论。
2.找四名同学将自己的立意写到黑板上。
3.启发学生,主动将自己的立意并点评以上四名同学的立意。
4.教师点评:
此岸叹息,认为幸福在对岸。
彼岸长叹,认为幸福在对岸。
性质相近,共同点:均以为幸福在对岸,而不在自己身边。
参考立意:(1)抓住身边的幸福;(2)发现幸福所在,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
材料二: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献给人们的最晶亮的丝;一只工蜂只能活六个月,但献给人们的是最香甜的蜜,它们对人类的索求都是极小。
1.学生阅读材并展开讨论。
2.长四名学生将立意及其思考过程写于黑板之上。
3.让学生主动起来点评四名同学的立意,并表明自己的立意和思考过程。
4.教师点评。
性质相近,共同点:生命短暂,为人类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却所求甚少。
一“给”一“取”体现的正是一种“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取共同点,探究背后精神,寻求最佳立意。
参考立意:(1)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2)为谁辛苦为谁甜-驳中有立:应树立高尚情操。
材料三: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在雪地里跑出的线最直”。
儿子听了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反复交替着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过了一会儿,儿子抬头时,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了。
父亲笑着说:“不是光看脚,只要眼睛不离开大树,就能跑直线”。
1.学生阅读材料,展开讨论。
2.让四名学生将自己的立意及思考过程列于黑板之上。
3.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起来点评以上四名同学的立意,并表明自己的立意及思考过程。
4.学生间互评。
5.教师归纳明确:
做法不同:父亲眼睛紧盯大树。
儿子低头看脚。
结果不同:父亲跑成直线。
儿子跑成的线弯弯曲曲
锁定立场,推论,确定中心立意:心中有目标,才能少走路;莫只为眼前的得失,偏离人生目标。
审题角度汇总:
1.性质相近材料,取其共同点,挖掘角色表面做法背后的思想根源,联系现实,确定立意。
2.性质相反的两类材料,弄清两者不同点,锁定自己立意的方向,分析“正方”行为现现背后思想根源。
联系现实,确定立意。
作业:从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不少于800字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