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环境的功能

环境的功能

环境的功能环境是指人类居住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客观空间和条件。

环境的功能是指环境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种属性和特性。

环境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提供资源。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矿产等。

这些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环境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类提供这些资源,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其次,环境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系统。

环境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环境提供生活空间。

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居住的空间,包括城市、乡村等各种生活场所。

这些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住宅、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此外,环境提供文化和教育资源。

环境中包含着各种文化和教育资源,如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图书馆、博物馆等。

这些资源为人们的文化交流、教育学习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最后,环境提供交通和通信网络。

现代社会依赖于各种交通和通信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物质的流动。

环境提供了道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以及电话、互联网等通信设施,为人们的交通出行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总之,环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还维持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人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发挥环境的各种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环境要素是指影响和制约一个地区或一个物种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它们共
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环境要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性和复杂性
环境要素包括了地理、气候、生物、土壤等多个方面,每一个要素都具有自身
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

2. 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
不同的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互动关系。

例如,气候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有直接的影响,而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又影响气候的变化。

这种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密切联系,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

3. 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环境要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它们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气候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生物群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演替。

因此,环境要素的特点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难以预测的情况。

4. 可塑性和脆弱性
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然而,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环境要素就会变得脆弱,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因此,维护环境要素的平衡和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环境要素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动态
性和不确定性、可塑性和脆弱性等方面。

只有理解并合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维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学复习资料环境地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特征:(1)整体性和区域性:环境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又称系统性。

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从而使环境具有特定的功能。

(2)变动性和稳定性:指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稳定性是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特性。

(3)资源性和价值性;(4)公益性。

2、环境类型:(1)聚落环境:人群生活的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特点是多为人工环境,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

容量有限,可分为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大气圈底部,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聚落环境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3)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的地壳或岩石圈,为人类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宙因素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宇宙环境: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地球大气圈外的宇宙空间,为地球提供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3、环境问题:因自然环境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第三环境问题。

4、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5、环境地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学、环境物理学。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

环境工程概论重点知识点(必背) 环境:指周围所在的条件,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环境的功能特性1. 整体性2. 有限性3. 不可逆性4. 隐显性5. 持续反应性6. 灾害放大性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研究内容1 水环境特征2 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3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和积累的过程与规律4水污染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监测5水污染的控制与规划6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7 环境影响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指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特征:(1)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 系统的生态脆弱性(3) 生产力高效性(4) 效益的综合性(5) 生态系统的易变性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生物物理化学、湿地生物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三个平衡点:1、结构上的平衡2、功能上的平衡3、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自我调节机制(内部反馈机制)2)人工调节机制保护生态平衡的基本途径:1、对自然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制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开民利用方案。

2、开展生态系统全面研究,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3、防灾、减灾,整治生态环境,尤其对人为污染而造成的生态恶化区域。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2)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2)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编辑:细JO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5.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8.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9.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人类生活的环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还扮演着许多重要角色,为我们提供各种功能和基本特征。

本文将探讨环境的多重功能和其基本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与之相互作用的世界。

## 1. 生存的根本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我们的生活所依赖的食物、水源和空气都直接受环境的影响。

土壤的肥沃程度、水质的纯净度以及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都是环境中的基本特征,它们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人类将无法维持生命。

## 2. 提供资源环境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基本要素,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我们的生活和经济。

森林、草地和水域等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木材、食物、纤维和能源。

这些资源是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形成了环境的一个重要功能。

## 3. 生态平衡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共同维持了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当我们破坏这些平衡时,会导致生态危机,对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 4. 影响气候环境还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气、海洋、陆地和冰川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气候模式。

环境中的温度、降水、风向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气候条件。

气候变化是当前环境问题中最紧迫的之一,它对全球社会和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 5. 支持文化与社会环境也在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土地利用、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都受环境影响。

此外,环境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场所,例如公园、海滩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6. 影响健康环境的质量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空气和水污染、有毒物质的暴露以及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因此,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对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 7. 提供美学价值最后,环境提供了美学价值,为我们的视觉和精神享受增添了丰富的元素。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环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环境分类包括: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大类。

陆地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水域生态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

生态环境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各个方面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所以改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的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环境的功能与基本特征

物质环境
非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
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 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 所构成的整体。
人工物质环境 人类加工制造的物质环境
城市、村镇院落、机场等
人和人、人群和人群 之间错综杂的关系
政治体制、社会行为、 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宗教信仰等
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阳光、温度、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 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2020/1/14
13
1.3.2环境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 人与地球 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何一个系统, 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在区 域上的差异,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2020/1/14
2020/1/14
10
1.3 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3.1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岩石圈
矿产资源
土壤圈 生物圈
生产粮食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 食物和生产资料
2020/1/14
11
2、环境的调节功能
物质、能量
输入 输出
环境系统 (动态系统 或开放系统)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 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性,保持环境 平衡。
• 它包括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阳光、温 度、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 环等。
•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自然环 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环境。 • 它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如人工构 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综合生产 力、技术进步、宗教信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是围绕着 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客
观事物。
物质环境
非物质环境
自然环境
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 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 所构成的整体。
人工物质环境 人类加工制造的物质环境
城市、村镇院落、机场等
•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自然环境的
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环境。 它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如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宗教信仰等。
1.1.3 环境要素
1.环境要素的定义
• 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 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生产粮食作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 食物和生产资料
2、环境的调节功能
物质、能量
输入 输出
环境系统 (动态系统 或开放系统)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 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从而实现系统的有序性,保持环境平衡。
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越复杂, 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它的稳定性越大,越容易保持平衡。
环:围绕;境:疆土。
《韦氏新大学词典》“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环绕的情况、 物体和条件”。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是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 周围事物,一般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
主体为人类
主体为 生物体
人类环境 生态环境
除人类外的生物体 和非生命物质
生物界周围的 客观事物的总和 (非生命物质)
人和人、人群和人群 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政治体制、社会行为、 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
宗教信仰等
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阳光、温度、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 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社会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施行)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1.1.2 环境的基本类型
1、依据环境的主体来分
主体为人类
人类环境
主体为生物体
生态环境
2、依据环境的范围大小来分
工作环境
环境
生活区环境
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
宇宙环境 全球环境
3、按照环境要素进行分类
•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 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所构成的整体。 它包括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阳光、温度、 引力、地磁力、地震、海啸、火山活动、水循环、大气循环等。
③环境要素的整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之和 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
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④各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
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1)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 (2)环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是通过能量
环境的区域性指的是环境(整体)特性在区域上的差 异,不同区域的环境有不同的整体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 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环境的稳定性是指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 性。即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结构与环境状态所发 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 节能力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
1.1 环境的概念
1.1.1 环境的概念
人类对环境概念的建立是从18世纪开始的。 ①生物进化论者布冯(Buffon,1707-1788)、拉马克(lamarck, 1744-1829)、伊来尔(Hilaire,1772~1844)等人把生物种的变异 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系统起来,而建立了周围环境的概念。 ②哲学家孔德(Comte,1798~1857)把周围环境概括为“环 境”一词,它代表生物四周的一切环境情况。 ③地理学家莱克鲁斯(Reclus,1830~1905)等引用环境一词 确立了地理环境的概念,并把它理解为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 总体。
④19世纪后半叶,以斯宾塞(Spencer,1820—1903)为代表 的社会学家把环境概念引入社会学。从此,“环境”这一 名词就广泛地在这些领域中应用起来。
英 文 : environment, 它 是 由 动 词 “ environ” 延 伸 而 来 。 “environ”源于拉丁语中“in(en)”加“circle(viron)”。 这两个词的涵义都是“包围”、“环绕”之意。 • 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 捍,而耕稼于中。”
3、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产生活资料
森林
净化空气
4、环境的文化功能
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类在精神和人格上得到发展和升华,不同 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各民族不同的性格、习俗和文化。优美的自然 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1.3.2环境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 人与地球环境是一 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 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的关系。
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社会环境要素
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系统
2.环境要素的特点
①最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
是受环境诸要素中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②各环境要素的等值性 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
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 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
流在各要素之间传递,或通过能量形式在各个要素之间的转 换来实现; (3)通过物质流在各个环境要素间的流量,即通过各个要素对于 物质的储存、释放、运转等环节的调控,使全部环境要素联 系在一起。
1.3 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1.3.1 环境的功能
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
岩石圈
矿产资源
土壤圈 生物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