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的名人小故事集锦
2016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2016古代名人的小故事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下面有YJBYS小编整理的古代名人的小故事,欢迎阅读!1、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
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14、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
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5、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精选五篇

【导语】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成千上万,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想必每个⼈都听过⼀些名⼈事迹。
下⾯是⽆忧考分享的历史名⼈简短⼩故事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历史名⼈简短⼩故事精选 郑和 明朝时候,有个着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们历尽千⾟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多个国家,最远到过⾮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的⽂化和⽣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各国⽂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
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
⼩的时候,他的祖⽗和⽗亲曾经乘着⼤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
每逢他们归来,⼩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的⼼灵⾥扎下了根。
他多么盼望⾃⼰也能驾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驾驶不了⼤船,他就经常做些⼩船玩。
⼩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船。
他把⼩船放在⽔⾯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
他⽬送着顺⽔飘荡的⼩船,⼼中有了远航的愿望。
郑和暗暗下定决⼼:长⼤以后,⼀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和⽗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去。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
只要⼀有空⼉,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法牢牢地记在⼼⾥。
这⼀天,郑和捡了⼀些碎⽊条和⼩⽊⽚,在屋后的空地上,⾃⼰悄悄地造起⼩⽊船来啦! 郑和⼀⼼⼀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没⽤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多只⼩⽊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就甭提了!⼀天,他把⼩⽊船都运到湖边,⽤绳⼦⼀只⼀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系在⼤船后⾯。
看着⾃⼰造的⼩⽊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地⼜蹦⼜跳,嘴⾥喊着:“我的船下⽔啦!我的船下⽔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个个都⾼兴得拍起⼿来。
郑和⼀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跟我去远航吗?” 孩⼦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船,他⾃⼰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声说:“现在起航!” 孩⼦们⼀齐划起船来,三⼗多只⼩⽊船跟在⼤船后⾯,像⼀条长龙似的在⽔⾯上游动。
名人少年故事

1、凿壁偷光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
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
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
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3、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
”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4、映雪夜读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
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
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5、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古代名人孝敬的小故事

古代名人孝敬的小故事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

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那么有关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有哪些呢?故事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它有着神奇的魅力,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没有不爱听故事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篇一: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儿童经典古代名人故事篇二:茅以升长大以后就造桥知道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是谁吗?没错,是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关于茅以升的童年,还有着许多有趣的事情。
在茅以升11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
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
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到了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
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秦淮河上出了事。
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
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从此以后,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
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_中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_中国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古代名人之所以能,很多时候跟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有关,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1: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中国民间名人故事

中国民间名人故事
1. 鲁班修筑庙宇:
传说古代建筑工匠鲁班,他一次受命修建一座庙宇,工程艰巨。
一天,他为了让工匠们更好地工作,于是在树上挂了一个香囊。
每天早上,他亲自点燃香囊,劝导大家勤奋工作。
庙宇最终修建完毕,人们传颂鲁班的智慧与慈爱。
2. 岳飞断臂投亲:
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据传岳飞曾为了保全家人,割去一臂。
为了验证他的忠诚,他将断臂投入家中的饭粥中,妻子看到后泪流满面。
这个故事体现了岳飞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3. 吕洞宾三度赴会:
吕洞宾是中国道教八仙之一,传说他曾三次赴宴访友,每次离开都是因为世俗之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吕洞宾淡泊名利、不被尘世纷扰的理念。
4. 卧薪尝胆的勾践:
勾践是吴国的君主,受尽屈辱后,他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最终,他成功地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5. 张良投李广:
传说西汉初年,刘邦兵败逃亡,张良投奔在陈留的李广。
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刘邦反败为胜,建立了汉朝。
这个故事表达了张良的忠诚和智谋。
20个简短的中国名人小故事

20个简短的中国名人小故事1. 孔子与弟子们游历天下,路过一处悬崖,发现有一只鸟巢在崖壁上,孔子说:“即使没有树木,它仍能高飞,太棒了!”鼓励了弟子们努力奋斗,不畏困难。
2.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和父亲一起种田。
他时常对父亲说:“我们必须努力,将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最终他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3.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小时候非常顽皮,经常发明一些玩具。
他的父亲看到他的天赋后,决定送他去读书,并鼓励他追求科学研究。
最终,钱学森成为一位杰出的航天科学家。
4. 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杜甫曾经在贫困潦倒的时期,住在一个非常破旧的小屋里。
他仍然坚持写作,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5. 许仙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他深爱一位美丽的女子白娘子。
即使遭受了许多磨难,最后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展示了爱情和坚持的力量。
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名将,他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并以其精确的计算和出色的领导才能赢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7. 赵云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将领之一,他以勇敢和忠诚而闻名。
他从不畏惧困境,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
8.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而闻名。
他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鼓励人们遵循自然的道路,争取心灵的平静和协调。
9. 中国著名诗人李白以其豪迈的个性和诗歌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和风景的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
10.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倡了“慈爱人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1.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英雄花木兰以其勇敢和忠诚而被人们所敬仰。
她冒充男子为国家出征,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12. 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创作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3.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以其娴熟的医术和慈爱的态度闻名于世。
他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并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民间的名人小故事集锦
【曹操望梅止渴】
某年夏天,曹操统率10万大军,去攻打张绣。
队伍来到一片荒原,火辣辣的骄阳高照,热魔在如焚的土地上逞威,酷热的空气火烧人燎地使人感到窒息。
水、水..大家的心里呼唤
着它,多么希望面前突然出现一股流淌的清泉呀!可是眼前除了一片
干裂的荒土和飞扬的灰尘,什么也看不见。
10万将士渴望着曹操能尽快地把他们领到有水源的地方。
队伍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曹操心里很着急,他已经问过向导,附近根本没
有水源,他自己的喉咙也已经干燥了,疼痛得难受。
突然他灵机一动,骑着马,站在一块高地上,马鞭朝前一指,对没精打采的将士们高呼道:“前边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着又酸又甜又多又大的梅子,咱们
到那里去吃梅子吧!”
将士们听曹操说到梅子,马上想到了梅子的酸味,干渴的嘴里都
湿润了起来,一个个垂涎三尺,精神抖擞,终于很快走出了这片大荒原。
【曹冲凭石称大象】
东汉末年,割据于东吴的孙权,为了巴结假汉献帝之名执掌实权
的丞相曹操,给他送去一头大象。
曹操见了大象,大喜过望。
这头大象产自南方,它卷动长鼻,四
只足像四根坚强的大往,浑身透露出一种稳重、刚实、摇撼不动的大
山似的壮美之气。
上下左右端详了一回,曹操突然想起:“这大象可不知有多重啊?”想着,便向百官问道:“谁家有大秤,把这头象称称?”
群臣听了一个个噤若寒蝉,呆若木鸡。
曹操刚要发火,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笑道:“罢,罢,罢!世
界上哪来称大象的秤呢?”曹操笑了一回,又问:“大家看,有啥法
子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百官们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妙计。
突然,一个小孩从人群背后
钻出来,叫道:“爸爸,我有法子!”
曹操一看,是自己的小儿子曹冲,当时还只有5岁,便呵斥道:“你懂个啥?”
曹冲也不理会父亲,翘着小嘴,咭咭咯咯地说起来:“容易得很哩。
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吃水多少深,在船舷上做个记号。
这样,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一筐又一筐地装石头,让船沉到刻记
号的地方。
只要把石头再一筐又一筐地过秤,加起来的重量不就是大
象的重量了吗?”
曹操听完,拈着胡须,欣慰地笑道:“妙!妙!你不愧曹家的千
里驹啊!”
百官纷纷喝起彩来:“神童!神童!”
人们按照曹冲的方法,很快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孔融六岁巧分梨】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年),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过人。
他6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
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
这时老管家进
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
”孔融快乐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
不知长个啥模佯。
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
先到了。
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
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
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刚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
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
倒把孔融给问住了。
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
办妥,何况一个6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许多,你一定能分好的。
”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突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方法了。
”只见孔
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
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
伯伯、叔叔和婶婶
说这个方法不灵。
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
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快乐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
这样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
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
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快乐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