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身热下身凉的辩证调养 中医理论

合集下载

夏季常见之上热下寒体质之调理

夏季常见之上热下寒体质之调理

夏季常见之上热下寒体质之调理关键词:夏季上热下寒疏通三焦引火归元暑乃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性炎热、升散,夏季人体阳气处于上越、外浮状态,且暑邪易耗气伤津,损耗阳气,加之夏季人们离不开空调、西瓜、冰饮等损伤阳气的外界因素,致使机体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易导致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之证。

因此,上热下寒之症候常于夏季更为多见。

“上热下寒”首出自《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文中“虚脉”指经脉之虚:“陷之于经络者”指邪气因经脉之虚而内陷,此处“气”当指阳气,即上热下寒是阳气上行而不下所致,故“气下乃止”。

治疗即通过针刺、导引之法,引阳气下行,所谓“引而下之”是也。

1上热下寒“上热”病机有三:一为浮火,由于肾中阳气不足,真阳潜藏无所,浮阳上越,假热泻散;二为肝火,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逆于上,郁而化火;三为心火,肾之阴阳双亏,心火下降失常,不能潜于肾脏,心火旺盛于上[1],三种病邪相互为病,病位多在上焦、心与肺,或头、面、颈项等处,表现在上则多有心胸头面等火热上炎之证,多见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痤疮、口疮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咽喉干痛、口鼻热气、耳鸣、心烦失眠等等,表现于舌象、脉象,多体现为舌尖、舌边红、苔黄,脉见两寸口浮大。

“下寒”病机有二:一为肾阳衰微,由于先天不足,或年老久病,引起肾阳不足;二为脾气虚弱,由于劳思过度,或久病年老体虚,导致脾气亏耗,失于运化。

下寒者,易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寒为阴邪,且多夹杂湿邪、痰饮及瘀血等,因湿性趋下而粘滞,故病位多见于脾胃、大肠、肝、肾、女子胞等。

临床多表现为脘腹冷痛,肠鸣泄泻,腹胀便秘,夜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关节肿痛,下肢抽筋等。

女子则多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清稀、宫寒不孕等,表现于舌象、脉象多见舌中、舌根部色淡,苔白,脉见左尺沉弱无根,右关尺涩而紧。

上热下寒证是患者在同一时期内,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复杂矛盾症状,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临证宜审证求因、详察细辨。

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这种体质该如何调理?

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这种体质该如何调理?

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这种体质该如何调理?上热下寒,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时期内,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

也是很多人常常不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又上火又怕冷呢?其实就是三焦出现问题。

上焦与下焦是中医里的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

在人体,心主火,肾主水。

正常情况下,肾水借肝气的升发,向上升腾,来济心火,人就不会感到心火亢盛,心情烦躁。

但是当肾水亏虚时,心火没有肾水的制约,就会亢盛,人就会心烦,想吃冷的东西,凉的东西。

心火通过胃气的下降和肺气的敛降,能够下行入肾,我们下半身就会感到暖和;如果心火不能够下移,我们人体的下半身就会感到寒冷,吃凉东西就会不舒服,就会拉肚子。

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上半身上火表现口腔溃疡、慢性咽炎、长痘、慢性中耳炎、眼睛红痒、扁桃体炎、颌下淋巴结肿大,脸色发红,头热、头痛、头胀、头晕、头蒙,甚至血压升高;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下半身虚寒表现小肚子凉、大便稀薄不成形、腰部冷痛、小腹发凉发紧、手脚冰凉,女人还有月经不调、痛经。

一招辨别自己是不是上热下寒体质看舌苔如果舌尖发红(有热的表现),舌根发白(肾有寒),那基本就是上热下寒了。

如何“救赎”你的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交通心肾,引火下行。

这里推荐最简单的2个方法:艾灸和泡脚。

方法一:艾灸通过艾灸的方法可以把阳气由上往下引导。

艾灸要多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要让热气通达,能一直传到脚里面去。

不过灸下肢前先灸中脘,关元,气海,让气往下走。

【温馨提示】最好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治,切勿在家自行操作。

方法二:中药泡脚用艾叶泡脚(推荐养美健康泡片)也是去虚火,引火归元很好的方法。

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半小时,泡到全身微微出汗,再多喝一些温水,并且少吃一些寒凉食物,注意休息,以温养五脏六腑,助于阳气的生发。

这样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

日常调节需注意日常起居规律作息,坚持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少熬夜可以防止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涵藏。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一、热证和寒证的基本概念热证和寒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基本的两种证候类型。

热证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或内伤火热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亢盛,出现发热、口渴、舌红等表现;而寒证则是由于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寒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不足,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表现。

二、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表现上热下寒是指同时存在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寒的一种辨证类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 发热:多见于头部及上半身,常伴有口渴、汗出等。

2. 畏寒:多见于四肢、背部及下半身,常伴有恶风。

3. 肢冷:四肢冰凉,手脚发凉。

4. 腹泻:大便稀溏,色黄或白色,并伴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5. 小便清长:尿量增多,尿液清长。

6. 舌质红:舌头呈现红色,舌苔薄白或黄燥。

三、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是“温阳化寒”。

具体而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温阳祛寒:使用温热药物来温暖身体,如附子、干姜、桂枝等。

同时也可采用祛寒药物来消除身体内部的阴寒,如紫苏叶、生姜等。

2. 补益气血:使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来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和抵御能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3. 调理脾胃:因为上热下寒证常伴有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药物来增强消化功能,如山楂、茯苓等。

4. 调节情绪:因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安神药物来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如黄连、酸枣仁等。

四、临床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性,50岁,主诉发热、畏寒、肢冷、腹泻已有3天。

体检发现上半身体温达到39℃以上,下半身肢体冰凉,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黄燥。

辨证分析: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由于外感风热导致身体内部阳气亢盛而出现发热等表现;同时由于阳气不足无法温暖下半身而出现畏寒和肢冷的表现。

治疗方案:采取温阳祛寒的原则。

使用附子、干姜等药物来温暖身体,紫苏叶、生姜等药物来祛寒。

同时也应该使用黄芪、当归等药物来补益气血,并使用山楂、茯苓等药物来调理脾胃功能。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男人宗筋难自立,中医一方搞定上热下寒中焦上焦寒热黄连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男人宗筋难自立,中医一方搞定上热下寒中焦上焦寒热黄连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男人宗筋难自立,中医一方搞定上热下寒中焦上焦寒热黄连最近好多粉丝留言,说自己上热下寒,问我怎么办?什么是上热下寒你知道吗?我曾经就见过一个很严重的患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说。

这是个男性患者,年龄有48岁。

职业是货车司机。

常年跑车拉货,最近这两年,经常感觉就是腰以上部位经常出汗很严重,但腰以下就没有汗还感觉到发凉的感觉。

动不动就上火,心烦失眠,伴有遗米青,腹股沟部发冷,宗筋回缩,难自立,大便稀溏,每日一次。

整个人的舌质呈现黯红,脉象沉滑。

辩证之后此属阴阳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正是上热下寒。

怎么办呢?我就给大家通俗地讲一讲:先清上温下,后交通心肾阴阳水火。

开方制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回去服用有三天左右,大便每日两三次,但不稀溏,下肢转温,汗出心烦止住了,梦遗阴缩消除,宗筋易起,症状好转。

这个患者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是真寒,临床上辩证治疗均比较困难。

一般来说,上焦郁热很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

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外大黄,黄连,黄芩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但功能各异,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诸症自愈。

如何辨别上热下寒的体质呢?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呢?原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周末休息宅在家中不运动,或者是上班久坐,熬夜玩手机,饮食不规律,辛辣冰凉刺激食物不分季节,长时间的生病就吃药,依赖于药物等等情况,导致我们人体中焦运化不通。

上面的火本来该引到下面来,温暖全身,下身的水该上去,制约上面的火,但是这些情况,导致中焦不通,火往下走的时候被中焦所阻挡,只好原路返回,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导致阴阳相隔,形成了“水火两重天”的现象,上面的火越烧越旺,下面的水越来越凉。

纵观整个现象,上热下寒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个连环轴症状,相对来说,它的情况危害也是比较大,时间长了容易导致男子难自立,不育,女子宫寒不孕等情况。

中医说“上面有火,下边有寒”,该怎么调理?

中医说“上面有火,下边有寒”,该怎么调理?

中医说“上面有火,下边有寒”,该怎么调理?
上面有火,下边有寒。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说上焦有火,上焦一般指心肺功能,即心旺,肺热。

下边有寒,下边指的是肝肾,即肝瘀,肾虚。

正常情况应该是上下一致,上火下寒就说明三焦不通,导致上面的热量无法正常下传,从而导致过多的热量堆积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热量而变得寒冷。

要想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疏通三焦,重点是中焦,健脾养胃,疏通经络,排出瘀堵,自然热量就可以正常流动了。

可以采用按摩或者刮痧的方式,并配合艾灸的方式健脾养胃,即可缓解。

解决问题后,注意加强运动,饮食规律,不吃冷饮冷食,作息规律,多吃些小米、铁棍山药、土豆、番薯、板栗等健脾养胃食物,慢慢就可以了。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身上怕冷,腿脚怕凉,而上身发热,脸也发热,偶尔会口腔溃疡,有时长久不好,特别到春秋两季特别明显;这样的问题很多手段解决不了,中医一剂附子泻心汤就能解决!想要了解解决此种症状的方法,请锁定愛中医群谈谈《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 克,大黄3 克,制附子12克。

附子泻心汤适应情况:上身有热。

或者脸也发热,胃憋闷,个别多会有口腔溃疡,腿发凉、脚底发凉、怕冷,上身出汗。

中医理论认为: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

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附子泻心汤加减:一、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引发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样.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苔黄腻而糙,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同时肾中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下寒现象。

用附子泻心汤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

附子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熬法同上)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后,吐血停止,大便由黑变黄后,可以变方:附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炒白芍10克、麦冬10克、白蔻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

连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数月,上身热,腰以下怕风。

感冒数月不好,胸满,上身热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风。

制附子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3-4付即可。

三、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10 克,干姜9克,甘草10克,白术6克,藿香3克,这是一付的量,熬法同上。

如果腿不特别怕冷,而且口腔溃疡日期比较久,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胶8克(打碎冲服)。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课后福利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征是尿频尿热,同时有刺痛感。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在中医领域,人的体质分很多种,有阴虚质、阳虚质等等,还有很多人的体质是属于上热下寒的这样的体质。

上热下寒体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觉得上面非常的热,而下肢会非常的寒冷。

上热下寒体质应该怎么调理呢?★一: 中医调理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遇也最难治的一种人,用人参、黄芪一起治,人参治寒,黄芪治火。

一定忌口,尽量不吃海鲜,海鲜号称“阴中之阳”,这种上火下寒的体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大黄6 黄连9 黄苓6用开水冲,附子10水500ML开后煎半小时,搅匀后分二次服用。

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者食物。

3: 一般热症也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比如:姜糖水治疗胃寒,治疗寒凉引起的痛经,但治不了肾寒引起的四肢冰凉,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不过说回来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来的,所以,你要先找到病根再去治疗。

4: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

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

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

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

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三: 生活起居1: 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

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身热下身凉的辩证调养
每个人的体质都很不相同;一部分人的体质有一定偏颇,偏热的人经常会觉得上火,偏寒者则比较怕冷。

但还有一部分人,身体表现出看似矛盾的症状,口干、嘴边长包、烦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医称之为“上热下寒”。

众所周知,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自由发展的话,很明显将会出现“两极分化”,机体的平衡就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

我们平时健康无病,是由于机体有阻止这种两极分化的能力,把热气往下拉,把寒气往上提,使寒热交流达到动态平衡。

那么上下不能交流、身体寒热错综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就要先讲讲“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

横隔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脏器;横隔与肚脐之间为中焦,包含脾、胃等;而下焦指的是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内含肾、大肠、小肠、膀胱等。

我们把上、下焦设想成两个车站,这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

会有两大原因导致这种交流失败,一是车站不能发车;二是路途中有堵塞。

在人体当中也有类似的这两种情况,我们来分别讨论。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就是肾脏不能“发车”,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面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使肾脏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在下面出现寒的症状。

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

治疗需要清上温下,比如交泰丸就有这种作用,它由黄连和肉桂组成,黄连清心热,肉桂温肾阳。

正如《慎斋遗书》中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交通的道路,也会使得上下焦的交流失败,进一步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

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如半夏泻心汤就使用了黄连、半夏、干姜、黄芩等药物以辛、苦的药开路,打开中焦的通道。

有时病人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

现代人体质多郁,这种因郁滞造成的上热下寒更为多见。

所以有上热下寒症状的朋友,需要考察一下自己是由于郁滞造成的,还是心肾不交造成的,应分别给予不同的调理。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热下寒,它是由于下焦的阴寒过盛,阴寒会“欺负”肾阳,使其在下焦受排挤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逃跑,这样上焦就会出现假热的症状。

这时的治疗就不能再清上温下了,而要温下通阳,使上焦之阳返回本位,这种情况平时较为少见,只见于危重的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