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选修《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word教案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变的概念,理解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了解弹力的产生。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形变的概念及原因2. 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3. 弹力的产生及作用4. 观察和分析物体形变的现象5.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弹力的产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弹力的产生。
2. 难点:形变原因的分析、弹力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形变的原因。
2. 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明确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
3.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变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形变的概念,讲解形变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弹力的产生。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形变的原因。
5. 实验演示:进行弹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弹性与弹簧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 教学内容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弹簧的弹性特性;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弹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弹簧的弹性特性。
新课导入: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变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
2.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和测量,掌握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形变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类型的形变(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3. 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5. 实验操作:观察和测量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形变的定义、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形变。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掌握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弹簧,让学生思考弹簧的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形变的定义、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形变。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2. 弹性系数和胡克定律3. 材料的弹性特性与应用4. 形变与弹力的非线性关系5. 实验操作: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理解材料的弹性特性。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弹性模量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材料的样品,让学生思考材料的弹性特性。
2. 讲解:讲解弹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材料的弹性特性与应用。
九、教学内容1. 塑性形变与塑性变形2. 塑性模量的概念和计算3. 材料的塑性特性与应用4. 形变与弹力的塑性关系5. 实验操作:观察材料的塑性变形现象十、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塑性形变与塑性变形的概念。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形变的定义及其分类;2. 掌握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3. 能够分析实际物体发生的形变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发生形变的过程;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形变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物品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形变的定义及其分类;2. 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难点:1. 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本质区别;2. 实际物体发生的形变现象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形变相关的教学PPT或教案;2. 实物体(如弹簧、橡皮等)进行演示。
学生准备:1. 预习形变相关知识;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形变现象(如拉伸弹簧、压缩海绵等),引导学生关注形变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形变的定义及其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
4. 实例分析:教师提出一些实际物体发生的形变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形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实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形变的基本概念和弹性形变、塑性形变的本质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形变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6. 形变的原因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不同原因导致的形变现象(如力作用、温度变化等),让学生理解形变的发生不仅仅是由外力作用,还包括内力作用和其他因素。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人教版选修2-2教案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人教版选修2-2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2-2中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的概念和应用。
二、知识点概述1. 弹性形变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有一定的形变,但是在外力消失后,物体可以恢复原状的现象。
弹性形变是物体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 范性形变范性形变是指物体形状、大小和几何特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但是物体的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范性形变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及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了这两种形变的具体运用。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思考和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
(2)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如何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2)如何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五、教学评估及作业1.教学评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主要评估方法包括课堂提问、实例演示和课后作业。
2.作业布置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为巩固和进一步学习的手段。
主要包括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计算题和实际应用题。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课件3

• 自动复位功能。
• 应用于保护装置中。
本节导航
• 弹性形变 • 范性形变 • 塑性成型
观察其发生形 变后的情况
一、弹性形变
•如图4-27,小女孩在扎头发时,橡皮筋发生形变。
•弹性形变: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当外力 撤销后有些物体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这种能 消除由外力引起的形变的性能,称为弹性外力去除后, 形变完全消失的现象叫弹性形变。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中,弹性形变的情形很多。在 弹性限度内,橡皮筋的形变是最明显的弹性形变的例 子。
[注意]:弹性也有一定限度的,以后重点研究 弹性形变,不加说明形变就是指弹性限度内 的弹性形变。
二、范性形变
•如图4-28,用手捏橡皮泥,在外力去除的时候,橡皮 泥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范性形变:有些情况下当外力去除后,物体不能恢复 原来的形状。外力去除后,物体遗留下来的形变称为 范性形变或塑性形变。材料的这种能产生范性形变的 性能称为范性或塑性。
用手去感受压弹簧,拉弹簧
A β
要往外弹!
A
思考 要往回缩!
β
弹簧被压时,会产生 什么样的情况呢?
弹簧被拉时,会产生 什么样的情况呢?
要恢复原状! -------就产生一个使物体恢复原状的 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
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叫做弹力。
A
β
[思考](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弹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3)弹力的方向又是指向什么方向?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问题导出
什么是弹性? 弹性亦称“弹性力”。物体受外力作用 发生形变后,若撤去外力,物体能回复原 来形状的力,叫作“弹力”。它的方向跟 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因物 体的形变有多种多样,所以产生的弹力也 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人教版选修2《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2《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杆的轴心受弯的基本理论方法;3.理解弹性力学中应力应变关系的概念;4.掌握杆和梁的应力应变分析。
1.2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运用基本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2.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拓展视野,培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人才;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2.1.1 弹性形变的概念和特点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在一定形变范围内,其形态产生的可逆变化。
具有返回原状的性质。
2.1.2 范性形变的概念和特点范性形变是指杆件、梁等在外力作用下的弯曲形变,其形变的性质随着截面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2.2 杆的轴心受弯2.2.1 杆的轴心受弯的基本理论方法杆的轴心受弯是指杆件在外力作用下,呈曲线状的形变过程。
其基本理论方法包括:受力分析和内力计算。
2.3 弹性力学中应力应变关系2.3.1 应力应变关系的概念应力应变关系是指物体内部的应力和应变在一定变化范围内的关系。
2.3.2 常见的应力应变关系常见的应力应变关系包括杨氏模量、泊松比等。
2.4 杆和梁的应力应变分析2.4.1 杆的应力应变分析杆的应力应变分析基于杆的轴心受弯的概念,可以通过内力计算和杆的截面形变计算得到。
2.4.2 梁的应力应变分析梁的应力应变分析需要结合悬臂梁和简支梁的概念,通过受力分析和内力计算等方法得出。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法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和总结。
3.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3 讨论教学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具体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

形变与弹力教案(形变部分)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形变与弹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与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密切相关。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形变与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形变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1.2 教学目标(1) 理解形变的概念及其原因;(2) 掌握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3) 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4) 能够运用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形变的基本概念2.1 形变的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形变的概念。
形变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或大小发生改变的现象。
2.2 形变的原因介绍形变产生的原因,包括外力作用和内部因素。
外力作用包括拉伸、压缩、弯曲等,内部因素包括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3 形变的类型介绍两种常见的形变类型: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在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塑性形变是指物体在去除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第三章: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3.1 弹性形变解释弹性形变的含义,强调其在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点。
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弹性形变的现象。
3.2 塑性形变解释塑性形变的含义,强调其在去除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特点。
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塑性形变的现象。
3.3 弹性系数介绍弹性系数的概念,它是衡量材料弹性形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解释弹性系数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第四章:弹力的产生与作用4.1 弹力的产生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试图恢复原状的力,即弹力。
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
4.2 弹力的作用介绍弹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应用中的作用,如弹簧、弹性体等。
强调弹力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4.3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如胡克定律。
让学生掌握计算弹力的基本技巧。
第五章:形变与弹力的应用5.1 实际问题分析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弹簧的压缩量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教案:学习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深入了解物体的变形过程

一、教案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弹性形变的定义和特点;(2)让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弹性形变的定义、特点和形变规律。
3.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的实验探究。
4.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5.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弹性形变的定义和特点(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后的形变现象;(2)讲解弹性形变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去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现象;(3)阐述弹性形变的特点:可逆性、有限性、恢复性;(4)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弹性形变的特点。
2. 第二课时: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1)导入: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2)讲解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同方向力作用下的形变规律、反方向力作用下的形变规律;(3)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不同力度作用下的形变情况;(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受力后的形变规律。
3. 第三课时:弹性势能的概念和计算(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能量的转化;(2)讲解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储存的能量;(3)阐述弹性势能的计算方法:弹性势能= 1/2 弹性系数形变程度^2;(4)进行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弹性势能的计算方法。
4. 第四课时:弹性形变在生活中的应用(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弹性形变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讲解弹性形变在生活中的应用:弹簧、橡胶、弹力衣等;(3)分析弹性形变在应用中的优势和作用;(4)让学生举例说明弹性形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课堂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弹性形变的理解;(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究弹性形变的规律;(3)拓展知识:介绍弹性形变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人教版选修《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word 教案
1.明白弹力产生的条件.
2.明白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差不多上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明白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明白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预习案
1、形变定义: 这种变化叫形变。
2、形变分类: 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3、弹性形变:像弹簧
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4、范性形变:如泥地上的脚印 的形变叫做范性形变(或塑性形变)
5、演示桌面微小形变。
见右图:将微小的变化放大,是物理学研究问题
中常用的方法。
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结论:任何物体均 ,
6、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发生是 的,若物体在能够发生弹性
形变的最大限度内发生形变那确实是弹性形变,在能够发生弹性形变
的最大限度以外发生形变那确实是范性形变。
7、胡克定律: 即, 其中k 是劲度系数,单位N/m 。
8、一根长6cm 的橡皮条上端固定,下端挂0.5N 物体时长度为8cm ,要再拉长1cm 则再挂多重物体?劲度系数是多少?
探究案
任务一、弹力
1、举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练习、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任务二、几种弹力
1、(小组讨论完成)常见弹力有几种?举例说明,分析它们是如何样产生的以及它们的方向?
做一做:2、如图所示图中的球和棒均光滑,试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弹力?(用铅笔、直尺规范作图,完成后组内交流,如有疑难上课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总结:弹力有无的判定:
任务一、胡克定律
1、一弹簧受到80牛的拉力作用时弹簧伸长为14㎝,弹簧受到40牛的压力作用时,弹簧长
度为8㎝,试求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原长
训练案
1.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轻杆一端所受弹力的作用线一定与轻杆方向垂直
C.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2.当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则()。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确实是该物体的重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该物体发生形变
C.桌面形变产生对物体的支持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如图3-2-4是某弹簧的弹力F和它的长度x的关系图象,该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________,该弹簧的原始长度是________m。
图3-2-4
4.放在桌面上的台灯,对桌面有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漂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受到水的浮力,其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5.某弹簧的劲度系数k=5×103 N/m,当它伸长2.5 cm时,产生的弹力是_________,在受到100 N的拉力作用时,它要伸长________。
6.画出图3-2-5中小球和杆所受的弹力方向。
图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