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成长——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活动方案
南关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活动方案 (1)

南关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活动方案为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规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南关区举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以此项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一、赛事形式南关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分小学组、中学组两个组别进行。
竞赛包括信息素养特长展示、学习应用能力竞技两项赛事。
设置个人单项奖和学校团体组织奖。
将开展以优秀作品展示、专家点评为主的赛事总结和颁奖,增进校际交流。
二、赛事安排(一)信息素养特长评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围绕主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通过本项赛事,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赛事的主题是:创新实践,展示才华。
评选项目: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网页、电脑平面设计,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申报其他的竞赛项目(比如:博客空间、纵横码应用等)。
评比办法:按学段项目分组。
通过组委会初选的作品,参赛学生用5分钟时间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实现手法,并接受现场提问。
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
申报时间:2013年11月15日入围作品比赛时间:2013年11月29日评奖办法:学校自愿申报项目,每个项目1-3件。
每人限交一个作品。
(二)学习应用能力竞技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应用为核心”的思想,凸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
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检测内容:学生借助所学应用软件,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及展示。
竞技时间:2013年11月下旬竞技方式:团队参赛,代表队由三名学生组成。
中学组:主题演示文稿制作,参赛代表队在30分钟之内,结合网站素材,利用所学完成主题演示文稿制作,主题突出,内容完整,素材应用合理,操作自如、流畅。
小学组:主题作文竞赛。
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活动方案【模板】

附件一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活动方案一、大赛背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在校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目的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平台。
历届大赛得到了参赛师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
第八届大赛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3所院校积极组织参赛,参赛团队总数为5467个。
这项赛事已经逐步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舞台。
二、组织机构大赛设全国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本届大赛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下设大赛组织委员会,负责本届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聘请国内著名高校专家及信息技术领域知名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大赛的命题和评审工作。
三、比赛科目本届大赛设11个科目,学生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每个学生可以参加一个科目。
参赛团队按要求提交作品,经过专家初审后确定进入决赛的团队,再通过现场决赛决出各种奖项。
比赛科目有:1.“ITAT”——平面设计;2.智能水中机器人技术应用与设计;3.“国教华腾”——服装创意设计;4.“国教华腾”——机械装备制造综合技能;5.“TiC100”——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6.“OMRON”——Sysmac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7.“奥派”——电子商务运营;8.“STC”——单片机系统设计;9.“ITATPRO”——微软ERP;10.旅游信息化创新应用;11.“笛思”——家居产品创意设计。
四、奖项设置本届大赛设特等奖每科目1队、一等奖共计100队,二等奖共计400队,三等奖共计1000队。
大赛另设参赛学校的组织奖、伯乐奖和指导老师奖。
上述奖项设置数量将视实际参赛规模进行适度调整。
五、活动安排1、学校报送参赛回执表(1)时间2014年5月1日-7月18日。
(2)内容参赛学校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将《参赛学校回执表》报送至大赛组委会,大赛组委会经审核后为参赛学校开通大赛管理系统帐号,并邮寄大赛宣传资料。
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方案

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方案学生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实施方案一、组织目的:为了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觉主动的研究兴趣,加强信息素养的积累;着眼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健康发展;想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计算机,增长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解决简单的计算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增长课外的计算机知识,开阔了视野。
二、组织原则1、面向的是XXX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喜爱计算机的同学。
(利于学生参加每年的电脑作品考试,为学校争夺荣誉。
)2、根据学生自愿报名与教师选拔相结合的原则。
3、每次活动,注意课堂纪律,准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不能参加须提前说明原因。
三、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2、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把一些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集中起来,为他们创设特定的环境、氛围,让他们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讨、观摩,从而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
4、把活动中的内容,图片,视频和优秀的学生作品实时实时地上传到本校的网站中,从而厚实了校园网站(其中的“学生园地”)并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熏陶学生情操、也厚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活动步伐:1、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基础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2、精心准备,注重知识的现实性和信息手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的先后顺序。
4、贯彻集体讲解与学生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形式。
5、每研究一项内容后进行总结。
进而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推动全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6、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切实培养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
7、采用诱导的方法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信息技能大赛策划书3篇

信息技能大赛策划书3篇篇一信息技能大赛策划书一、活动主题“锻炼技能,提升素养”二、活动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了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县信息技术竞赛,我们决定举办本次信息技能大赛。
三、参赛对象全校学生四、比赛内容1. 文字录入:使用规定的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指定的文章,以准确率和速度作为评分标准。
2. 幻灯片制作:使用规定的软件,根据给定的主题和素材,制作一份有创意的幻灯片,要求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美观大方。
3. 程序设计:使用规定的语言,根据给定的问题和要求,编写一段程序,实现相应的功能,要求逻辑清晰、语法正确、运行无误。
4. 网页设计:使用规定的工具,根据给定的主题和规范,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网页,要求布局合理、色彩协调、功能实用。
五、比赛时间和地点1. 报名时间:[具体时间]2. 培训时间:[具体时间]3. 初赛时间:[具体时间]4. 决赛时间:[具体时间]5. 比赛地点:[具体地点]六、比赛流程1. 报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各年级信息技术教师处报名,填写个人信息和参赛项目。
2. 培训:在报名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或分散的培训,由各项目的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赛的内容和要求,演示比赛的软件和工具,讲解比赛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初赛: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初赛,根据各项目的评分标准,评选出各项目的前[X]名学生进入决赛。
4. 决赛:在初赛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决赛,根据各项目的评分标准,评选出各项目的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七、评分标准2. 幻灯片制作:根据创意、内容、结构、美观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X]分,满分为[X]分。
3. 程序设计:根据逻辑、语法、运行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X]分,满分为[X]分。
4. 网页设计:根据布局、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评分,每项[X]分,满分为[X]分。
八、奖项设置1. 个人奖:根据各项目的决赛成绩,评选出一等奖[X]名,二等奖[X]名,三等奖[X]名。
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方案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方案比赛名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方案一、比赛目的:本次比赛旨在鼓励和推动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创新,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比赛形式:1. 线上初赛:参赛者通过线上提交项目作品简介、实施方案、成果展示等内容。
2. 线下决赛:初赛入围的队伍将被邀请到指定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
三、比赛内容:1. 智慧生活类:开发与智慧生活相关的应用程序或系统,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等。
2. 互联网创新类:开发新颖的互联网应用,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
3. 数据科学类: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拥堵预测、疾病风险识别等。
4. 软硬结合类:开发结合软件和硬件的创新应用,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等。
四、比赛要求:1. 参赛队伍:每支队伍由3-5名成员组成,可以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
2. 比赛作品:参赛队伍需提交作品简介、实施方案、成果展示等内容,要求能够清晰展示项目的特点和创新点,并能够实际运行演示。
3. 初赛评选:初赛将由评委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审和初步筛选,选出入围队伍进入决赛。
4. 决赛评选:决赛现场,参赛队伍需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由评委最终评选出获奖队伍。
五、比赛时间:1. 线上初赛:3个月2. 线下决赛:1天六、比赛奖励:1. 一等奖:1支队伍,奖金10000元。
2. 二等奖:2支队伍,奖金5000元。
3. 三等奖:3支队伍,奖金3000元。
4. 最佳创新奖:1支队伍,奖金5000元。
5. 最佳技术奖:1支队伍,奖金5000元。
七、比赛组织:1. 组织单位:由相关信息技术领域的学术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组织委员会。
负责比赛的组织和协调。
2. 技术指导:与比赛内容相关的专业人员将担任技术指导,为参赛队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3. 评委: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委团队,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和评选。
八、比赛宣传:1. 各大学、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向大众宣传比赛的意义和要求。
信息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竞赛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竞赛活动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信息技术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竞赛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竞赛目标。
1.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学习;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竞赛内容。
1. 硬件类竞赛,如硬件设计与制作、机器人设计与编程等;2. 软件类竞赛,如程序设计与开发、网站设计与制作等;3. 综合类竞赛,结合硬件与软件的综合应用,如物联网应用设计等。
四、竞赛形式。
1. 个人赛,每位参赛选手独立完成竞赛项目;2. 团队赛,由2-4人组成团队共同完成竞赛项目;3. 线上赛,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参赛,扩大参赛范围和影响力。
五、竞赛流程。
1. 报名阶段,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报名,确定参赛人员名单;2. 培训阶段,学校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竞赛项目培训,提高学生的竞赛技能;3. 筛选赛,学校内部举行初赛,选拔出优秀选手或团队参加校内决赛;4. 决赛阶段,学校组织校内决赛,并选拔出优秀选手或团队参加市级或省级竞赛。
六、竞赛评分。
1. 项目成果评分,根据参赛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分;2. 现场表现评分,根据参赛选手的表现、答辩和展示进行评分;3.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确保评分公正、客观。
七、奖励机制。
1. 个人奖,设立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金或奖品;2. 团队奖,设立优胜奖,并颁发奖金或奖品;3. 综合奖,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
八、安全保障。
1. 确保竞赛场地、设备的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2. 保障参赛选手的人身安全,加强对竞赛过程的监管和管理。
九、后期跟进。
1. 对参赛选手进行竞赛经验总结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2. 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和宣传,树立学习典范,激励更多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竞赛。
聚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助力成长

聚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助力成长为了把国培阵地进一步前移至学校,内容更贴近乡村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国培计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精神,针对本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低、缺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等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了“聚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助力成长”专项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能力素质。
一、主要做法(一)培训需求调研。
新学期开学伊始,我校立即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工作,要求每位教师填写一份培训需求报告单。
教务处对收集上来的需求报告单进行认真梳理,然后根据主要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并纳入校本研修计划之中。
(二)特色培训上报。
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团队,与高校专家、名师工作室联合改进培训方案,认真研究制定以“聚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助力成长”为主的校本研修计划,旨在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培训开展。
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团队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校级培训,要求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交流研讨,并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及时总结经验,“聚沙成塔”,逐步打造本校数学教学的特色课程,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创新举措本校成立了自己的管理团队,负责从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经费开支、宣传报道到后期资料整理,将校本研修工作常态化。
将集中培训和个体研修、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学科观摩与分组互动有机结合。
在培训过程中发挥管理团队的带头作用,教学相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同时,又带动数学学科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大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互动活动,学以致用,促进实操性。
组织开展素养比赛,以赛促教。
三、实施成效(一)电子白板应用培训。
在校开展希沃电子白板应用培训,推动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微课制作培训。
针对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微课的现状,组织开展培训。
在2020年石首市首届微课大赛中,我校多名教师获奖,二等奖9人次。
信息系统应用大赛方案

信息系统应用大赛方案1. 比赛背景信息系统应用大赛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举办的一项活动。
本次比赛旨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并实现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信息系统方案。
2. 比赛主题本次比赛的主题为“智能城市解决方案”。
参赛者需要设计和开发一个能够解决城市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智能城市信息系统。
3. 比赛要求•参赛者需要组成3-5人的团队,团队成员可以来自同一个学校或不同学校。
•团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并提交完整的文档和演示视频。
•参赛作品需要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并能解决智能城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4. 比赛流程•报名阶段:参赛团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报名,并填写相关信息。
•初赛阶段:参赛团队需要提交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和初步的实现,评委将根据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审。
•决赛阶段:进入决赛的团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并提交完整的文档和演示视频。
评委将对决赛作品进行评审,并从中选出获奖团队。
5. 评审标准评委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 - 创新性:作品是否具有创新的理念和技术。
- 实用性:作品是否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并能为城市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 可行性:作品是否能够在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并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6. 奖项设置本次比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
获奖团队将获得奖金和证书,并有机会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
7. 注意事项•参赛团队需要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如果发现抄袭行为将取消比赛资格。
•参赛团队需要保证作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对系统、网络和用户造成任何损害。
•参赛团队需要按时提交相关资料和文档,逾期将扣分或取消比赛资格。
8. 结语信息系统应用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自己技术能力的平台,也为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希望各位参赛团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设计出优秀的信息系统方案,为智能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设计制作要求:
1.内容必须契合“信息技术应用”相关主题。
2.Word格式,题目三号宋体黑体,正文小四宋体。
3.作品命名格式:地市区县学校—姓名—学段学科—《作品名称》
示例:山西省xx市xx学校—张三—小学语文—《乡村人家》教学设计
(二)教学课件制作要求:
1.内容要聚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内容合理,条理分明
2.课件要有封面,封面要显示课题、作者、单位等主要信息
3.画面简洁,有艺术性,整体统一,图像、动画、文字设计合理,字形、字体、字号易于辨识,课件所展示的语言文字规范,声音悦耳。
4.作品命名格式:地市区县学校—姓名—学段学科—《作品名称》
示例:山西省xx市xx学校—张三—小学语文—《乡村人家》教学课件
(三)课堂实录制作要求:
1.提交内容:要包括课堂实录文本(或课件)及课堂实录视频
2.课堂实录文本(或课件):提交课堂实录文本或课件
3.视频要求:
(1)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或者是课堂片段
(2)视频要有片头片尾,显示课题、作者、单位等主要信息,主要教学环节要有字幕提示(3)作品时间长度小于15分钟,作品大小控制在300M以内,清晰流畅,音画同步可适当加入动画,flash 等特效,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 等)
4.作品命名格式:地市区县学校—姓名—学段学科—《作品名称》
示例:山西省xx市xx学校—张三—小学语文—《乡村人家》课程实录
(四)微课制作要求:
1.提交内容:要包括微课文本(或微课课件)及微课视频
2.微课文本(或课件):提交微课所需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课件
3.视频要求:
(1)画面流畅,声音清晰
(2)视频要有片头片尾,显示课题、作者、单位等主要信息,主要教学环节要有字幕提示(3)微课视频格式为:时长一般为5-10分钟品大小控制在300M以内,清晰流畅,音画同步,可适当加入动画,flash 等特效,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
4.作品命名格式:地市区县学校—姓名—学段学科—《作品名称》
示例:山西省xx市xx学校—张三—小学语文—《乡村人家》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