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风华初级中学教案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 一、教学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1.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 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

汪清2级深震——源于地球深部的跳动

汪清7.2级深震——源于地球深部的跳动 陈棋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姜金钟副研究员/云南省地震局 汪清7.2级深震 18年前的2002年6月28日深夜(6月29日1时19分,北京时间),吉林省汪清县发生了7.2级深震(图1)。震后国家地震台网快速测定的汪清7.2级深震震中位置为北纬43.5?、东经130.6?,震源深度为540 km。该深震与7级浅源地震激发的地震能量和震动波形虽基本一致,但在地下540 km深处激发的7.2级深震能量经过数百至上千公里的衰减后,到达我国东北全境和华北部分地区尽管仍有微小的震动,却并未惊醒位于该深震上方沉浸在睡梦中的汪清周边居民。与7级浅源地震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相比,该深震也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

图1 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的4级以上地震分布(据国际地震中心1964~2016年目录) 图中圆点表示的地震按其震级大小和右下所示震源深度标度所画。从左至右的3个白中带红的圆球分别为2002年6月29日汪清7.2级深震、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处的6.1级深震和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9.0级浅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3个地震的震中位于图中的蓝色星号处。图中的蓝色和黑色带箭头线分别表示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到的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巨震导致的地表位移大小和位移方向,绿色箭头线代表9.0级巨震后120天观测到的持续滑动,请注意图左上角给出的蓝色与黑色和绿色箭头线代表的位移大小相差一个数量级。图中的白线和蓝色数字表示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大陆下方的深度,黑线代表为图2所画的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俯冲带的地震深度剖面位置。 汪清深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东北下方的日本俯冲 带上

高中地理资料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介绍

高中地理资料: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介绍地球上六大类地理资源,你知道是什么吗?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一、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按土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大致分为农业用地、工业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类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泽、海涂、沙漠等)。地球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异,各国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水资源 自然界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泽)、地下水和大气水3种类型。地球上的水资源共约1386×107亿立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水,陆地水约占3.3%。

其中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600米以内的含水层,便于人类利用,其余的分布在极地和山岳冰川、永久雪盖、永久冻土中。 由于陆地淡水资源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工业、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世界陆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现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并出现了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海水淡化和极地冰川利用问题,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从一国一地区来说,查清水资源情况,防止水污染,制订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确定工业、城市发展规模、保护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来源之一。由于矿产资源的储量、产量和质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区域性,对于经济区划的制定和生产布局的规模、投资、时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矿产资源往往被视为资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按其特点和用途又可分为铁、锰、铬、钨等黑色金属,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铝、镁等轻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铀、镭等放射性元素和锂、铍、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非金属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原料,磷、盐、硫等化工原料,金刚石、石棉、云母等工业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对各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包括:矿床的工业类型、储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后者又包括矿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的地域组成、运输条件、工农业生产水平、城镇人口劳动力状况等。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矿产资源和能源历来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支撑GDP快速增长、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宗矿产和大部分战略性资源日渐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并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成矿成藏机理,拓展新的找矿领域,增强发现新矿床的能力,是缓解我国当前大宗矿产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矿床学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地壳浅表矿床日益减少枯竭的情况下,逐步提高深部矿床勘探和开发能力。例如,我国大冶铁矿床、红透山铜矿床、铜陵冬瓜山特大型铜矿床、新疆阿尔泰阿舍勒铜、金、锌特富矿床, 会理麒麟铅、锌矿床、山东增城、乳山金矿床等开采深度均已超过1000米, 有的矿床已近2000米(滕吉文等,2010)。加拿大萨德伯里( Sodbury) 铜-镍矿床已开采到2000米,最深矿井达3050米。南非金矿钻井深4800米。更为重要的是找矿勘探实践和地球深部探测实验证实,虽然绝大多数矿床的形成、就位和保存发生在地壳环境,但成矿系统的驱动机制和成矿金属的集聚过程则受控于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质过程,地球深部蕴藏着巨量矿产资源,深度空间找矿潜力巨大。 深部过程与动力学是控制地球形成演化、矿产资源、能源形成,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因此,深入研究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不仅是提高人类对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系统运行规律认识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研发新的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以促进我国找矿勘查的重大突破,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学界一直非常注重大陆岩石圈结构、深部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并将其作为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主要研究领域。美国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地壳探测计划,首次揭示了北美地壳的精细结构,确定了阿帕拉契亚造山带大规模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等造山带下发现了多个油气田。欧

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

据英国《每日邮报》、俄塔斯社等18日报道,俄罗斯日前首次公布了一个“世界最大钻石矿”“珀匹盖殒石坑”。该矿场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内,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比目前已知的全世界钻石矿储量的总和还大10倍,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政府便已经发现了这个巨矿,只是为避免损害本国钻石业利益,才将这个秘密隐瞒至今。 “最大钻石矿”一藏就是30年 据报道,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东部一片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下面,发现了一个空前巨大的矿石场“珀匹盖殒石坑”。该矿场的直径约为35英里(约56公里),迄今已有约 3500万年的历史,储量至少高达数万亿克拉,足以满足全球钻石市场未来3000年的巨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珀匹盖钻石场”的矿石名为“冲击钻”,系由类似陨石之类的天外来物冲击现有钻石矿而来,其钻石硬度是普通钻石的两倍。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物理特性,使得它们在高精科技和工业市场上更为吃香。

然而,为避免这一“世界最大钻石矿场”的发现压垮钻石价格从而损害本国的钻石业利益,克里姆林当局当时将这个秘密隐瞒了下来,没想到这一捂就是30多年。 比全球已知钻石储量大10倍 2007年,俄罗斯的钻石生产如中日天,产值达到了 13.5亿美元的新高。到了 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的钻石生产跌入了史无前例的低谷,抛光钻石的产值创下了 3.5亿美元的新低。也许是由于近年来国际钻石市场展现出复苏迹象,直到日前,俄罗斯政府才选择曝光被雪藏了30 多年的“秘密钻石宝藏”“珀匹盖钻石场”。 位于新西伯利亚附近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研究院”于9月15日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首次揭开了这个“新巨无霸”的神秘面纱。该院院长尼古莱波克希伦科表示,这一新矿的公布将给国际钻石市场带来一场“地震”。“这些蕴含在‘珀匹盖钻石场’隐爆结构矿岩中的超硬钻石,其储量比目前全世界已知钻石储量的总和还要大10倍。我们估计有数万亿克拉。与之相比,目前已知的雅库特矿区的储量大约只有10亿克拉。” 最大“人造洞穴”11年前关闭 前苏联素以盛产钻石闻名于世。早在上世纪50年代,位于西伯利亚腹地的雅库特共和国米尔内市(莫斯科以东约4300公里)附近便被发现拥有丰富的钻石资源,举世闻名的“和平”钻石矿坑从此得以开采。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和附近的几个矿场贡献了占全球总量23%的钻石,为前苏联和俄罗斯赚取了至少170亿美元。 俯瞰“和平”钻石矿坑,能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最大的“人造地洞”。该洞入口直径达1600米,深约533米,相当于161层楼高,比508米的世界最高建筑之一台北101大楼还要多25米。如果沿着洞内壁的螺旋式道路前往洞底,再回到地面,一辆重220吨、时速60公里的掘土机要花近2个小时。 由于位于一个名叫米尔内的小镇,“和平”钻石矿坑又名“米尔内矿场”。它曾是克里

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应用

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应用 随着浅部矿产的迅速开发和我国矿产资源需求量的迅速增长,深层次矿产的开发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此,以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应用背景及重要性分析作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探查深部金属矿产资源中的一系列应用。 标签:深部探矿金属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0前言 现阶段,我国在大多数地区的地质资源勘察深度还停留在0.3千米至0.5千米之间,也就是探矿的“第一深度”。但是在很多地区,0.5千米之下还存在着丰富的地质资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矿产资源消耗量也有了猛增,其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矿产资源储存量的增长速度,因此,探察重要矿区隐伏地质资源,尤其是地层0.5千米下的深部金属矿产,不仅是缓解目前矿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时期地质资源勘察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应用背景及重要性分析 中国领土范围内有着极为广泛的矿产资源分布,在现阶段相关勘查以及开发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资源仅占矿产资源总量的1/3比例。因此,地质找矿的研究工作仍然表现出了极为庞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找矿勘查技术及其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当中,找矿的深度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要求我国在不断提高找矿深度的基础上,加大对于探矿技术的研究。从现阶段钻探技术实际发展角度来看,钻探作业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若无法对其加以圆满的解决,甚至有可能会对后续地质找矿相关战略的实施产生较多的不良影响。实际上,地下浅表处所形成的金属矿产资源,尤其是大型矿床和金属矿富集区的形成,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地史期间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考虑到这一交换过程中,大量的物理因子与化学因子,包括热物质在运动和上涌过程中与地壳、幔介质围岩产生的蚀变交代与变质作用、力学聚积作用等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的地质探矿方法难以对这部分矿产资料进行探寻和采挖。即使是前苏联的科拉半岛超深钻井的深度,也仅仅是只达到了一万两千米,无法钻探更深层次的地下层结构。受限于我国现阶段的钻探技术与超深钻井的巨大成本,进一步提升钻井的深度显然不可取。 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地球物理勘察法逐渐成为了获得地壳内部信息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地球物理勘查法中的科学深部探测,不仅可直观观测岩石圈,进而探测地壳的构造及物质形态,还可探索地球的地热结构乃至内部的流体系统,预测地震发生规律,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变迁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现阶段在充分结合钻探工程相关设备以及应用工艺的基础之上,我国已经渐渐展开了对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的分析。这样的背景下,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深部金属矿产的开发与探查中开始彰显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底,成立初期为所重点实验室,2008年底晋升为院重点实验室,在2009年6月的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院优秀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导思想,以地幔和地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学、地磁学、比较行星学、计算机模拟和高温高压实验等多学科手段,研究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精细结构和动力学机制,认识地球深部过程对地球浅部活动的制约,努力为固体地球科学理论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 实验室拥有的实验观测系统包括: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稀有气体质谱实验室、野外流动地震台阵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群系统、古地磁测量系统等,目前正在建设高温高压实验室及投射电镜实验室,实验室观测系统全面对外开放,用于吸引国内外的科学家来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 为了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学家在地球深部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欢迎国内外科学家申请开放课题进行研究。实验室将择优支持具原始创新研究的课题申请;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和博士后。鼓励所外优秀科学家到本实验室进行学科交叉的合作实验研究。被批准开放课题的经费主要用于实验研究、计算模拟、分析测试、论文出版、专利申请、野外出差、设备配件购置等科研活动。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 课题执行期间,课题负责人属本室客座研究人员,享受相应待遇并应遵守实验室有关规定。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归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所有,论文奖励遵循本实验室研究人员奖励标准,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时署名单位为: 中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 英文:Key Laboratory of Earth's Deep Interio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联系人:周忠霞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100029 联系电话:82998219, 电子邮箱: 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 申请截止日期:2013年9月30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13年8月30日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与利用中的挑战

Engineering 3 (2017) 432–433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483471.html,/10.1016/J.ENG.2017.04.027 2095-8099/? 2017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Limited Company.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483471.html,/licenses/by-nc-nd/4.0/). Editorial Challenges in the Mining and Utiliza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 Meifeng Cai a , Edwin T. Brown b ,c a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fficient Mining and Safety of Metal Min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b Golder Associates Pty. Ltd., Brisbane, QLD 4064, Australia c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QLD 4072, Australia As Mote et al. [1] have noted in this journal, advances in the fields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shap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 However,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ong with the world’s ever-growing population, is consuming the earth’s resources, including its mineral resources, at what may ul-timately prove to be unsustainable rates.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mining, the more accessible shallow mineral resources are being depleted, and some have now been completely exhausted. This means that the economic exploitation of more of the earth’s deeper mineral resources is now required in order to meet society’s grow-ing demand for minerals. This demand is not only for the traditional metallic ores and energy sources, but also for minerals such as rare earths, which are being used at an increasing rate with the adv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power generation, and power storage, among others. The efficient mining and utiliza-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 is not one of the 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 that were identified in recent years by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UK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as listed by Mote et al. [1]. However, it is clear that traditional and newer mineral resources will be required in order to develop solutions to most of the Grand Challenge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Exploitable mineral resources exist at great depth in the form of a number of orebody types in a range of geological and geometrical settings. The current seven deepest mines in the world mine tabu-lar or stratiform gold deposits in the Witwatersrand Basin of South Africa. The deepest of these mines are now around 4 km deep. The next deepest mines in the world are two base metal mines in Cana-da, which are about 3 km deep.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deep mining is taken to involve mining at depths of more than 1 km.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extrac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 face a number of engineering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factors such as high in situ and induced stresses, and the responses of variable rock masses to these stresses; high in situ temperatures, and the associated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requirements;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of exploring deep, and sometimes blind, deposits; the complex and difficult mining conditions that are often encoun-tered; safety concerns leading to the desirability of developing non-entry methods of mining; and methods and costs of handling mined ore at depth and transporting it to the surface. In some extreme cases, new, low-cost, and non-traditional methods of ex-traction will be require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deep mining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research under China’s Stat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with several State Key Laboratories hav-ing been established under that program. 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CAE’s journal, Engineering , focuses on Efficient Exploita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 it follows on from a China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on the same topic that was held in Beijing in October 2016, and was sponsored by the CAE. The proceedings of that forum will be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in September 2017 [2]. The Guest Editors are grateful to the CAE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assemble this special issue of Engineering ; we also offer our thanks to those who have provided contributions and to those who have taken part in the associated review and editorial processes. This special issue contains the following five papers by selected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authors: (1) “Some challenges of deep mining,” by Charles Fairhurst: This stimulating paper b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distinguished mining engineers is writt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reader who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 background in mining or rock engineering, and thus provides a valuable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2) “Monitoring, warning, and control of rockburst in deep metal mines,” by Xia-Ting Feng and colleagues: As noted by Professor Fairhurst, the understanding and alleviation of rockbursts have long provided one of the major safety and rock engineering challenges for deep mining. This paper reports on some recent advances made in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jo ur n al h om e pag e: w w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483471.html,/locate/eng Engineering Meifeng Cai Edwin T. Brown

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二地球深部探测

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二 一、项目名称 三江造山带铅锌多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 二、推荐单位意见 该项目构建了三江造山带构造演化新模型,揭示了三江复合造山过程与成矿背景,为建立铅锌成矿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创建了大陆碰撞铅锌成矿新理论,阐明了三江造山带铅锌成矿系统的形成发育机制;揭示了三江造山带大型铅锌矿床的定位机制,建立了4种不同的控矿模式和勘查模型;运用大陆碰撞铅锌成矿理论和矿体定位预测技术,指导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该项目提升了我国的矿产勘查评价水平,增加了我国铅锌资源储备。项目实施10年来,新发现有色金属矿床(点)20多处,使多才玛铅锌矿床、莫海拉亨铅锌矿床、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然则涌铅锌银矿达到大型-超大型规模,新增资源量:铅锌1100万吨,银1000吨,铜100万吨。优选出了56处找矿预测靶区,其中A类找矿优选靶区达11处,B类找矿靶区19处,C类找矿靶区为26处。潜在经济价值1553.4亿,拉动商性勘查资金7.1亿元,市场融资近3.1亿,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该项目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学术地位,已获发明专利1项,知识产权1项。正式出版1部专著和45篇学术论文(SCI检索13篇)。部分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地质找矿一等奖2项。 推荐该项目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加速西部矿产资源勘查,寻找战略接续基地,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任务迫切、意义重大。三江造山带作为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接续基地,其南段已取得找矿重大突破,而北段因工作程度偏低,成矿规律不清,勘查技术低效,找矿一直停滞不前。为此,自2006年始,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继启动了一批科技攻关和资源勘查项目,按照“统筹规划、科技引领、重点突破、高效勘查”总体部署,历经10年攻关,取得了成矿理论创新和找矿重大突破: (一)构建了三江造山带构造演化新模型。模型强调:三江造山带经历了古特提斯两期俯冲和中新生代三次碰撞的叠加转换,具有“大型逆冲褶皱带+小型陆内盆地”盆山结构特征;俯冲期陆缘弧长英质岩系和弧后前陆盆地碳酸盐岩建造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碰撞期逆冲褶皱带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关键构造环境。 (二)创建了大陆碰撞铅锌成矿新理论。理论指出:大规模铅锌成矿发生于大陆

地球矿产资源及其形成作用(23)

地球矿产资源及其形成作用(23) 胡经国 九、秦岭-大别成矿省(Ⅱ-8)秦岭成矿带 该区西起甘肃临夏、舟曲,东至陕西安康;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近年来,该区矿业经济发展较快,凤-太、西-成、旬阳一带的铅锌矿已成为国家级矿产基地。 秦岭成矿带位于秦祁昆中央山系东段,南北纵跨华北、秦岭、扬子3个地块和商-丹(甘南为武山-天水断裂带)、勉-略(甘南为文县-玛曲断裂)2条板块缝合带。 该区共发现有色金属矿产地317处。其中,大型14处,主要有:凤-太矿田、西-成矿田、镇-旬铅锌矿田及近年来新发现的马元铅锌矿、代家庄铅锌矿等。工作区成矿条件有利,已发现多处矿产地,1∶20万化探异常发育。找矿潜力较大。 该区共划分出15个成矿远景区:黄牛铺-北宽坪加里东-燕山期铅锌铜金钨钼成矿远景区;凤县-太白华力西-燕山期铅锌金铜汞锑成矿远景区;山阳-柞水华力西-燕山期铅锌铜铁银成矿远景区;镇安-旬阳华力西-燕山期铅锌金汞锑成矿远景区;勉县-略阳-阳平关太古宙-元古代铁金银铅锌铜成矿远景区;宁强-镇巴晚元古代-中生代铅锌成矿远景区;半沟-厂坝铅锌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甘肃下拉地-本深沟铅锌银成矿远景区;甘肃两当北部银铅锌金成矿远景区;甘肃迭部-武都金铅锌铜成矿远景区;甘肃徽县南部地区铅锌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甘肃玛曲西南部地区金铅锌成矿远景区;甘肃美武新寺-章县铜钨铅锌成矿远景区;甘肃文县-康县锰金铅锌成矿远景区;甘肃夏河-合作铜铅金成矿远景区。 主攻铅锌,兼顾铜、金、锑。主攻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铅锌矿。择优开展马元、代家庄外围等铅锌矿勘查,开展秦岭西延的祁连成矿带小柳沟成矿区钨钼多金属矿勘查和镜铁山铅锌矿外围找矿。 秦岭成矿带预期新增铅锌资源储量15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40处;提交普查基地20处,详查基地10处。 十、上扬子成矿省(Ⅱ-13)川滇黔相邻成矿区 工作区位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接壤处。区内交通条件较好。工业以矿业较为发达,多为煤、金、钢铁,次为铅锌银矿。 该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与滨太平洋两大全球巨型构造域结合部位,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成矿条件极好,各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迄今为止,该区发现有30余个矿种,主要矿产为铁、铜、铅、锌、银、锰、金、铝土矿、煤、磷等。目前,该区已发现大、中、小型矿床和矿点700余处,达普查程度者100 1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 一般分为能源矿产(或称燃料矿产)和非能源矿产资源两大类。 能源矿产指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等。 非能源矿产资源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或称铁、铁合金金属)资源,指铁、锰、铬等; 有色金属矿产(或称非铁金属)资源,按物理、化学、价值和在地壳中的分布状况,有色金属分为五类,即重、轻、贵、半金属和稀有金属等。 还有非金属矿产,其中又把钾盐、磷、硫等称为农用矿产资源。 目前在世界广泛应用的矿产资源有80余种,其价值高、利用范围广、在国际市场与占有重要地位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铜、铝土、锌、铅、镍、锡、锰、金和磷酸盐等10种,分述如下: 世界非能源矿产资源分布总特征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这与各国各地区的地质构造、成矿条件、经济技术开发能力等密切相关。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美国、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较丰富的国家有: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鲁、智利、赞比亚、扎伊尔、摩洛哥等。 1.世界七大储油区:中东波斯湾(世界最大石油储藏区、生产区、出口区),拉丁美洲(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亚洲(东南亚、中国),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2.世界煤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带:①世界最大煤带是在亚欧大陆中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北美大陆的美国和加拿大;③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欧洲的主要煤矿有: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田,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英国的奔宁山脉。 美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 3.世界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 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洛林铁矿(法国)、基律纳铁矿(瑞典)和英国奔宁山脉附近的铁;美国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西部;印度的铁矿主要集中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世界矿产资源基本特点: 世界上用途广、产值大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镍、铜、锌、磷、铝土、黄金、锡、锰、铅等。世界上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量最多的是发达国家。 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世界上10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铁 世界总资源量8500亿吨,探明储量4000亿吨,含铁量930.8亿吨。主要分布在巴西(占17.5%)、俄罗斯(16.8%)、加拿大(11.7%)、澳大利亚(11.5%)、乌克兰(9.8%)、印度、

深部探测技术与试验研究专项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概况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 号文)的战略部署,揭示地球深部结构与组成,减轻资源、灾害和环境多重压力,响应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参与全球地学竞争,国家启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2008-2012),作为“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科学计划,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总体目标是,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做好关键技术准备,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形成对固体地球深部层圈进行立体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在不同景观、复杂矿集区、含油气盆地、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实验与示范,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围绕现代地球科学难题和热点问题,部署实验研究工作;实现深部探测数据的融合与共享,建立深部探测数据管理系统;积聚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技术体系的研究团队;完善《地壳探测工程》计划设计方案,推动国家立项。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我国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为深部探测提供结构、组分的参考系;在东部的华北、华南开展综合探测实验,运用不同的方法、技术集中探测实验,包括区域超长剖面、矿集区立体探测和万米科学钻选址等,形成深部探测技术体系;选择复杂结构的西秦岭中央造山带,超厚地壳的青藏高原腹地,现今最活跃的三江地球动力活动带,松辽超大型油气盆地进行探测技术实验,获得特殊地质结构的高精度探测数据;在具有重大科学研究、资源环境意义的关键部位,开展精细探测和科学钻验证,争取重要科学发现,并为进一步部署超深科学钻进行选址;研究深部地壳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包括深穿透地球化学、岩石探针等方法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层地应力测量,监测现今地壳运动,建立地应力标定技术系统;创新并行巨型地壳结构数值模拟平台,计算模拟洲际规模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建立岩石圈三维结构;集成各种方法数据与成果,集成深部探测有效的技术体系;实现海量探测数据储存、计算、共享、演示与发布全流程现代化,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地壳探测工程》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推动国家立项论证。 专项设立8个项目: 项目1. 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 实验性地建立中国大陆阵列式大地电磁场标准网的实施方法和关键技术,在全国部署及华北、青藏地区部署多层次的观测网。 项目2. 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

中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 据我所了解到的,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总量的12%,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很低,名列第53位,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10,是俄罗斯人均占有量的1/8.有些矿产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很多,如稀土矿产资源世界总量的43%左右,钨矿储量占世界钨矿储量的45.7%左右,煤占世界总量的11%左右 我们所学的勘查技术与工程简称物探,就是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它与地质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直接研究岩石或矿石,而是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放射性场等。通过场的研究可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构造和产状。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物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钻井物探等。 使用物探的前提,首先要有物性差异,被调查研究的地质体与周围地质体之间,要有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其次被调查的地质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适的深度,用现有的技术方法能发现它所引起的异常。有时虽地质体埋藏较深,但规模较大,也

可能发生异常。第三是能区分异常,即从各种干扰因素中区分所调查地质体的异常。如基性岩和磁铁矿都能引起航测异常。 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规模宏伟,对地球物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近年来,中国的油气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煤炭的勘察,恶性事故频发的大小煤矿,如老窖水、瓦斯气、采空区、陷落柱、小断层等一系列的与地质有关的问题,都有待于地球物理去解决;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金属矿如金、铜、铅等各种金属矿,实际都处于一种等米下锅的状态;如何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寻找大矿、富矿,则是当前找矿中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一值在论证并推行东、中、西三条南水北调的路线,解决这些工程问题必然要用到地球物理;此外,铁路、公路、桥梁、码头、机场的基础与桩基都需要地球物理工作来提供数据资料以解决问题。总之,在资源、环境的各种领域中、有广泛、大量的地球物理课题,深化地球物理工作,探索其规律,这是时代的要求,必将极有益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既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球物理工作有着广泛的需求,那么振兴、开展地球物理工作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金矿的分布、世界、中国十大金矿

世界金矿的分布、世界、中国十大金矿 秦为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深刻地介入人类的经济与金融领域,并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它那耀眼夺目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金矿指金矿石或金矿床(山)。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是通过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工业利用的金矿石堆积。 一、世界金矿分布、十大主产国与十大金矿 世界现查明的黄金储量为8.9 万吨,储量基础为7.7 万吨,储量为4.8 万吨。黄金储量和储量基础的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9年和39年。南非占世界查明黄金资源量和储量基础的50%,占世界储量的38%;美国占世界查明资源量的12%,占世界储量基础的8%,世界储量的12%。除南非和美国外,主要的黄金资源国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 在世界80多个黄金生产国中,美洲的产量占世界33%;非洲占28%(其中南非22%);亚太地区29%,2017年全球十大黄金生产国:中国排名第一 1、中国:黄金产量为355吨,中国不但是黄金的最大消费国,还是世界的最大产金国,中国在2007年取代南非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大国。2011年,中国还是世界唯一的黄金产量超过300吨的国家。中国的黄金产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吨。中国的黄金探明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 2、澳大利亚:黄金产量为270吨,大部分的黄金产量来源于西澳大利亚,著名的世界超级矿坑卡尔古利就坐落在这里。曾经被称为黄金地带,形成了一系列的黄金产业链。这一地区逐步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澳大利亚的最大的露天矿山。目前,这个世界超级矿山归属于纽蒙特矿业公司和巴里克黄金公司金矿区目前黄金资源储量约800吨。 3、美国:黄金产量为237吨美国绝大多数金矿位于于内华达州,这里是卡林型金矿起步的地方。纽蒙特公司在这个地区实施了著名的集成化管理,在一个集成系统内采用各种方法同时处理来自于14个露天矿和4个地下矿山的矿石。 4、俄国:黄金产量:200吨俄罗斯的黄金产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8吨。俄罗斯的黄金产量虽然排名第四,但其黄金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的黄金产量主要来源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Polyus Gold International同时在这两个地区生产黄金,是俄罗斯最大的黄金生产商。 5、南非:黄金产量为190吨位于排行榜中游的南非,曾经是非洲最大的黄金生产国。虽然现在南非已不再是黄金生产的王者,但它仍是世界上金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并在Witswatersrand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矿床。 6、秘鲁:黄金产量为150吨秘鲁十大产金国中产量下降的两个国家之一,产量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4吨。尽管如此,秘鲁的亚纳科查矿业公司( MineraYanacocha)依然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黄金生产商,拥有三座露天金矿。 7、加拿大:黄金产量为110吨加拿大与其南部邻国一样,2011年开始黄金产量有所增加,产量从91吨增加到110吨。加拿大黄金主要产于安大略省。加拿大黄金公司( Goldcorp)在安大略省的红湖金矿(Red Lake)的生产了加拿大一半的黄金。红湖金矿区目前保有黄金储量183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