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实验

合集下载

江苏师范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六 曝气充氧实验

江苏师范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六 曝气充氧实验

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 (1)溶解氧测定仪需在指导下正确操作,用 完后用蒸馏水仔细冲洗探头,并用吸水纸 小心吸干探头膜表面的水珠,盖上探头套 待用。
• (2)注意实验期间要保证供气量恒定。
实验结果整理
• 1. 记录实验设备及操作条件的基本参数 • 2. 记录不稳定状态下充氧试验测得的溶解
氧值,并进行数据整理。 • 3. 根据测定记录,计算Kla值
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
近饱和水平。
•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
化可用表示为:
dC dt
K La (Cs
C)
将其积分得 ln(Cs C ) K La t 常数
该式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s 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的溶解氧C值后,绘制1n(Cs
思考:
• 1 比较数据处理方法,哪一种误差小? • 2 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计
算?
实验六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
江苏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实验目的
➢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 能力的方法;
➢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实验原理
• 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 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 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 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 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 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 KLa、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 动力效率:E = Qs/N
实验装置与设备
7
3

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实验报告

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实验报告

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实验报告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实验报告1. 引言水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同时也对水生生物群落造成严重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

2. 材料与方法- 实验器材:- 鱼缸(容量:5升)- 水质监测工具(PH测试纸、溶氧仪)- 污染物溶液:本实验选用重金属铅溶液作为污染源,分为三个不同浓度组:高浓度组(100mg/L)、中浓度组(50mg/L)、低浓度组(25mg/L)。

- 实验材料:- 鱼类:选择常见的庭院金鱼(Carassius auratus)作为实验对象,鱼体长度约为5-7厘米,数量:24尾。

- 饲料:普通鱼粮。

实验步骤:1. 首先,将鱼缸中装满自来水,并使用PH测试纸检测其酸碱度、溶氧量等水质指标,以确定初始水质。

2. 将24尾庭院金鱼均匀分配至3个浓度组中,每组8尾。

3. 将高浓度组的鱼缸中,加入100mg/L的铅溶液,中浓度组及低浓度组分别加入50mg/L及25mg/L的铅溶液。

实验时间为7天。

4. 在实验期间,每天给鱼类喂食适量的食物,并定时记录水质指标和鱼类的行为。

5. 实验结束后,对鱼类进行观察和测量,以了解其身体状况及生长情况。

3. 结果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水质监测和观察鱼类的行为。

下表展示了每天的重要指标变化:日期 | 酸碱度 | 溶氧量 | 高浓度组鱼类行为 | 中浓度组鱼类行为| 低浓度组鱼类行为--- | --- | --- | --- | --- | ---Day 1 | 7.2 | 8.2 | 活动正常 | 活动正常 | 活动正常Day 2 | 7.0 | 7.9 | 食欲变差 | 活动正常 | 活动正常Day 3 | 6.8 | 7.5 | 行动迟缓 | 食欲变差 | 活动正常Day 4 | 6.5 | 7.0 | 行动缓慢 | 行动迟缓 | 食欲变差Day 5 | 6.3 | 6.8 | 活动异常 | 行动缓慢 | 行动迟缓Day 6 | 6.0 | 6.5 | 活动异常 | 活动异常 | 行动缓慢Day 7 | 5.8 | 6.2 | 活动异常 | 活动异常 | 活动迟缓结果显示,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鱼类的行为明显受到影响。

污水水质分析实验报告(3篇)

污水水质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分析方法,对某地区生活污水的各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了解其水质状况,为后续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污水水质分析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分析、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等方面。

本实验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定污水中COD、BOD5、SS、氨氮、总磷等指标,评估污水的污染程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生活污水样品氢氧化钠、硫酸、硫酸铜、重铬酸钾、碘化钾、淀粉溶液等化学试剂滤纸、玻璃棒、烧杯、锥形瓶、滴定管、比色皿等实验器材2. 实验仪器:pH计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1分光光度计精密电子天平四、实验步骤1. 物理性质分析:pH值测定:用pH计测定污水样品的pH值。

悬浮物含量测定:将污水样品过滤,用滤纸称重,计算悬浮物含量。

2. 化学分析:化学需氧量(COD)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污水样品的COD。

生化需氧量(BOD5)测定:采用稀释与培养法测定污水样品的BOD5。

氨氮测定:采用纳氏试剂法测定污水样品的氨氮含量。

总磷测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污水样品的总磷含量。

3. 生物分析:微生物活性测定:采用BOD5测定方法,评估污水样品的微生物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性质分析结果:pH值:某地区生活污水的pH值为6.5。

悬浮物含量:某地区生活污水的悬浮物含量为200 mg/L。

2. 化学分析结果:COD:某地区生活污水的COD值为300 mg/L。

BOD5:某地区生活污水的BOD5值为150 mg/L。

氨氮:某地区生活污水的氨氮含量为50 mg/L。

总磷:某地区生活污水的总磷含量为5 mg/L。

3. 生物分析结果:微生物活性:某地区生活污水的微生物活性较好,BOD5/COD值为0.5。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某地区生活污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发现其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和总磷。

针对这些污染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物理处理: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如格栅除杂、沉淀等,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

水污染治理技术实验报告

水污染治理技术实验报告

水污染治理技术实验报告一、引言水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本报告旨在对不同的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实验研究,评估其在净化水源方面的效果和可行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各种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 评估不同技术在净化水源上的效果和效率。

3. 分析各种技术的成本和可行性,为日后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决策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水样和水污染治理设备。

2. 水样采集:从污染较为严重的水源中采集水样。

3. 实验方案定制:根据采集到的水样特点,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包括测试水样中污染物浓度的测量方法以及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方法。

4.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验操作。

5. 数据收集和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6. 结果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不同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效果和优劣。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A技术A技术采用了物理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通过过滤、沉淀等过程来去除水中悬浮物和沉淀物。

实验结果显示,A技术对水中的悬浮物和沉淀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2. B技术B技术采用了化学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试剂来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沉淀或变为不溶于水的物质。

实验结果显示,B技术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在处理大量水源时,成本较高。

3. C技术C技术采用了生物方法进行水污染治理,通过引入一定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

实验结果显示,C技术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很好,但长期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

五、实验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水源和污染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非常重要。

2. 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可以结合应用,提高水污染治理效果。

3. 成本、可行性和效果是选择合适水污染治理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水脏的实验报告(3篇)

水脏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质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2. 探究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

3. 掌握水质检测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质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使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实验通过模拟水质污染过程,分析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为水质监测和治理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2. 实验仪器:水质采样器、水质检测仪器、实验器材等。

四、实验步骤1. 水质采样:选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污染源,使用水质采样器采集水样。

2. 水质检测:使用水质检测仪器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检测,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3. 污染物处理:对污染水进行处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去除污染物。

4. 处理效果评估:对处理后的水样进行水质检测,评估处理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活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生活污水的pH值为6.5,溶解氧为3.2mg/L,氨氮为15mg/L,总磷为1.5mg/L。

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排放的洗涤剂、排泄物等,对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 工业废水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工业废水的pH值为5.0,溶解氧为1.0mg/L,氨氮为20mg/L,总磷为2.0mg/L。

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3. 农药、化肥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农药、化肥水样的pH值为6.8,溶解氧为2.5mg/L,氨氮为10mg/L,总磷为 1.0mg/L。

农药、化肥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对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 重金属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重金属水样的pH值为6.2,溶解氧为2.0mg/L,氨氮为8mg/L,总磷为0.5mg/L。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六、结论1.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性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性实验

景德镇陶瓷学院水处理综合性设计实验报告主题:活性炭吸附法处理罗丹明模拟废水,确定最佳pH姓名:王凌达学号:201110220103班级:11环境工程1班指导老师:廖润华、唐燕超完成期限:2014年4月16日至2014年4月30日活性炭吸附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水处理手段。

由于活性炭对水中大部分污染物都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活性炭吸附应用于水处理时往往具有出水水质稳定,适用于多种废水的优点。

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氧化、催化氧化和还原等性能去除水中污染物的水处理方法。

此次实验以罗丹明模拟废水为被测物,通过控制罗丹明模拟废水的pH及其吸光度,从而确定废水处理的最佳Ph。

罗丹明又称玫瑰红、蕊香红、若丹明或碱性玫瑰精,俗称花粉红,是一种具有鲜桃红色的人工合成的染料,属于非食品原料。

曾经用作食品添加剂,但后来实验证明罗丹明会致癌,现已不允许用作食品染料。

此次实验采用震荡吸附30分钟原浓度为15mg/L的罗丹明模拟废水,活性炭投加量为200mg。

以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调节废水的pH,通过第一组实验初步判定最佳处理效果的酸碱性;再通过进一步实验,取第一组实验中确定的酸性或碱性的pH 梯度为变量,用分光光度计测出吸光度,精确的找出最佳pH。

(每组实验做六个实验点)关键词:活性炭吸附罗丹明模拟废水吸光度pH值目前,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印染企业的运行,给周边环境的水质带来了巨大危害。

现阶段难降解有机物单元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化学氧化法、反渗透法、吸附法等,其中,活性炭吸附已被证明是实用、可靠而又经济的方法。

活性炭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隙结构和极大的比表面积,对分子较强的吸附性和催化性能,原料充足且安全性高,耐酸碱、耐热、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易再生等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

活性炭在废水处理方面的主要优点是处理程度高、出水水质稳定。

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获得高质量出水水质,甚至达到饮用水水质。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实训”上机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实训”上机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实训”上机实验报告今天,一起来看看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与实训的上机实验。

这就像是一场小小的环保冒险,我们要一起探索怎么让被污染的水变得干净起来!一、实验准备。

在开始这场冒险之前,我们得准备好一些“小工具”。

就好像我们要做饭,得先把锅碗瓢盆准备好一样。

我们需要一台电脑,这可是我们的“魔法盒子”,所有的实验操作都要在它上面完成。

还有,我们要打开专门的实验软件,这个软件就像是我们的“魔法地图”,会带着我们一步步完成实验。

比如说,我打开软件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好多五颜六色的图标,有的像小房子,有的像小水管,特别有趣。

这些图标,一会儿都有大用处!二、实验过程。

现在,的冒险正式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模拟一下水污染的情况。

想象一下,有一条原本清澈的小河,突然被好多垃圾和脏东西污染了,变得黑乎乎、臭烘烘的,多难受!在电脑上,我们通过软件设置了一些参数,让干净的水变成了“脏水”。

看着屏幕上原本蓝色的水一点点变得浑浊,就好像真的看到小河被污染了一样,心里还有点不好受。

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让这些“脏水”变干净!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净化魔法”,比如说过滤、沉淀这些方法。

就像我们用小滤网把脏东西捞出来,让水变得清澈一点;还有让脏东西自己沉到水底,上面的水就会干净一些。

我选择了过滤这个“魔法”。

在软件里,我看到有一个像漏斗一样的东西,水慢慢地流过去,那些小小的脏颗粒就被拦住了,流出来的水真的变得比之前清亮了好多,就像小河又慢慢恢复了一些生机。

三、实验结果。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的“脏水”终于变得干净!屏幕上的水又变回了清澈的蓝色,就像小河又变得干干净净,鱼儿又可以在里面快乐地游来游去。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污染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用对方法,就可以让被污染的水重新变得干净。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要爱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这样我们身边的小河、湖泊就会一直保持美丽!四、实验感受。

初三化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水污染的探究和净化

初三化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水污染的探究和净化

初三化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水污染的探究和净化
实验报告——水污染的探究和净化
本实验旨在探究净水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增强认识水中有害物质的污染问题,对水质的测试及污染物的净化做出贡献。

实验中,我们先用稀硝酸检测了溶液的pH值,结果显示水质是中性的。

然后,我们研究的另一个内容是水的氧化性。

我们用Na2S2O3试剂把这两个溶液混合,将混合溶液放在漂白剂(H2O2)中,即可看到氧气的独特泡沫反应。

结果显示,水溶液有一定的氧化性。

最后,我们把蔗糖溶液放入水中,让水变得非常浊,体现出污染的特征。

然后,我们把溶液通过滤纸进行过滤,最后的结果表明,经过滤纸净化后的水变得非常清澈,污染也有所减轻。

本次实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状况,充分证明简单的净化过程对于水质的影响是很大的,提醒我们应充分重视并严格保护水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自由沉淀、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规律的理解。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四类。当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不高时,在静沉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干扰、碰撞,呈单颗粒状态下沉,这种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的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的沉淀柱内进行。为使沉淀颗粒不受器壁的干扰,沉淀柱的直径一般应不小于100mm。 如果沉淀柱的有效水深为H,如图1-1所示,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可求得不同的沉速u,u=H/t。如沉淀时间为t,相应的沉速为u0,则颗粒的去除率由两部分构成:沉速u≥u0颗粒能全部去除,去除率为E1;所有沉速小于u0的颗粒能部分去除,去除率为E2,则E=E1+E2。设所有沉速小于u0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为P0,其中某一种沉速为ui的颗粒的去除百分数为ux/u0,则所有沉速小于u0的颗粒ui的去除百分数即 E2

沉速u≥u0颗粒所占的百分数为1―P0,E1=1―P0,则总去除率:

但沉速小于u0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百分数P0不易统计,故E2较难计算。实验中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去除率的计算。 经研究,可以从有效水深内的上、中、下部取相同数量的水样混匀后求出有效水深内(污泥层以上)的平均悬浮物浓度。或者,为了简化,可以假定悬浮物浓度沿深度呈直线变化,这样,将取样口设在沉淀柱中部0.5H处,则该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可近似地代表整个有效水深内的平均浓度,据此计算出沉淀时间为t时的沉淀效率。在不同的沉淀时间t1、t2、„„分别从中部取样,测出其悬浮物浓度C1、C2„„,并量出水深的变化H、H1„„(如沉淀柱直径足够大,则水深变化可忽略不计),可计算出u1、u2、„„(等于H/t1、H1/t2„„),根据所测数据可绘制出时间~沉淀效率(t~E)曲线、颗粒沉速~沉淀效率(u~E)曲线。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 1. 沉淀实验筒:直径Ф100mm,工作有效水深(由溢出口下缘到筒底的距离)1800mm。 2. 浊度仪; 3. 秒表。 四、实验材料 高岭粘土配水。 五、实验步骤 1、称取一定量的高岭土,加入沉淀实验筒中,高岭土配制浓度为100mg/L; 2、充气搅拌约5min,使水样中悬浮物分布均匀; 3、 静置观察沉淀现象; 4、 分别在沉降0、10、20、30、45、60、90min后,从实验筒中部H/2取样口取样,每次约100mL左右(准确记下水样体积)。取水样前要先排出取样管中的积水约10mL左右; 5、 测定水样中悬浮物浓度,以mg/L计。测定每一沉淀时间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方法如下:首先调烘箱至105±1℃,叠好滤纸放入称量瓶,打开盖子,将其放入105℃烘箱中至恒重,称取重量,然后将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

00

p

iiudp

00000000111ppiiii

u

p(p)dp(p)udpuu 2

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中,称其悬浮物的重量(还要重复烘干至恒重的过程) 6、计算不同沉淀时间t时水样中的悬浮物浓度C、沉淀效率E以及相应的颗粒沉降速度u,画出E~t和E~u的关系曲线。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填写实验记录表1-1

七、思考题 1. 简述静置沉降实验的意义。 2. 简述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初沉池、二沉池、污泥浓缩池的作用和停留时间。

实验二 水污染处理设备及工艺演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各种水处理模型的观察,加深对给水、排水工艺中各种处理构筑物的认识; 2、通过对各种水处理模型模拟运行情况的观察,加深对各种水处理工艺及设备、构筑物运行情况的学习。 二、实验原理 1、模拟滤池实际运行情况; 2、模拟沉淀池实际运行情况; 3、模拟气浮池实际运行情况。 三、实验装置及仪器 1、滤池模型 3套 2、沉淀池模型 2套 3、气浮池模型 1套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各类模型的结构及工艺特征; 2、实际运行各类模型,连续进出水,观察其运行情况及工作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任选两种水处理模型,绘制模型工艺详图; 2、用文字描述所绘两种水处理模型 3

的工作、运行情况; 3、对比模型与相关教材中所述的实际构筑物的异同点。 实验三 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学会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的基本方法; 3、测定计算反应过程的G值和GT值,是否在适宜的范围内。 二、实验内容 (1)最佳投药量的确定;(2)最佳pH的确定。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1. 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1台。 2. PH酸度剂1台。 3. 光电浊度计1台。 4. 温度计1支,秒表1块。 5. 1000ml烧杯6个。 6. 1ml、2ml、5ml、10ml移液管各一支。 7. 200ml烧杯1个,吸耳球等。 8. 1%FeCl3溶液500 ml。 9. 实验用原水。 10. 注射针筒。 11. 盐酸10%,NaOH溶液10%溶液500 ml各1瓶。 四、实验原理 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除去的。因为水中胶体颗粒微小、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粒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因此可在废水中预先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并提供胶粒碰撞的动能,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集成具有可分离性的絮凝体,再加以分离除去。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12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12(S04)3、FeCl3后,生成的A1(ⅠⅠⅠ).Fe(ⅠⅠⅠ)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极好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 五、实验步骤 1、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 (1) 测定原水的浊度、PH值和水温。 (2) 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烧杯中200mI原水,并每次增 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3) 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根据步骤3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 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混凝剂投加量相等的方法求出2-6号烧杯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1-6号烧杯中。 (4) 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5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 速搅拌10分钟、转速约50r/min. (5) 关闭搅拌机、静止沉淀l0分钟,用50m1注射针简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放 入200mI烧杯,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 2 2、最佳pH值实验步骤 (1) 取6个1000m1烧杯分别注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2) 确定原水特征,测定原水浑浊度、pH值、温度。本实验所用原水和最佳投药量实 4

验相 同 (3) 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计依次向1号、2号、3号、4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2.5、 1.5、1.2、0.7m1 10%浓度的盐酸。向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2m1 10%浓度的氢氧比钠。 (4) 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随后从各烧杯中分别取出50m1水样放入三角烧杯、用pH仅测定各水样pH值。 (5) 用移液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照最佳投药量实验中得出的最 佳投药量而确定)。 (6) 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5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10分钟,转速约50r/min。 (7) 关闭搅拌机,静置10分钟,用50m1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1) 放入200m1烧杯中,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 六、实验结果分析 绘制图1(混凝剂加药量为横坐标,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和图2(水样pH为横坐标,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讨论实验指导书中提出的思考题,写出心得与体会。 表3-1 最佳投药量实验记录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投加药剂时希望同时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混凝效果悬殊。 2.在最佳pH实验中,用来测定pH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 3.在测定水的浊度、用注射针筒抽吸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 八、 思考题 1、混凝对水力条件有何要求? 2、 简述混凝机理。 3、简述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 4、为什么最大加药量时,混凝效果并不是最好?过量的混凝剂可以使混凝效果更好吗?

表3-2 最佳pH值实验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