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和治疗

合集下载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

新疆中医药2020年第38卷第2期5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Vol.38No.2•护理园地•《眩晕(后循环缺血冲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马晓健,代文科(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700)摘要:总结《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体会。

参照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013年)、耳眩晕(梅尼埃病)等39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临床护理,制定出《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

2019年1月至7月,有252例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方案实用性强43例(17%),实用性较强192例(76%),实用性一般15例(6%),不实用2例(1%),客观地反映了《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艸明确指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2013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陆续下发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涵盖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而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是脑病科的优势病种,大约占所有诊疗患者的24%,科室按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运用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辨证施护解决各种症状。

2019年1月将眩晕护理常规与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倒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新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于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方法1.1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参照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沪里的眩晕护理常规和本科室患者特点,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六大部分。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病症及内科治疗指南(一)周围性眩晕、头晕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

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

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

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

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

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

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

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

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

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

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

BPPV 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

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

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
陈燕林 [5] 将 124 例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随机 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天麻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础上增加前列地尔注射液。结果:观察组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测 VBA 系统血液流速和观察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比较明显 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张柏明等 [6] 以灯盏花素治疗 VBI 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和颅内血流速度明显改善。而王小强 [7] 将 VBI 致眩晕的患者在予降压、止吐等对症治疗基础上予灯盏花素 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疗程为 10 天,观察患者症状改 善的效果和椎基底动脉时间平均最大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论: 长春西汀联合灯盏花素治疗 VBI 致眩晕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 平均流速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 95.7%,并且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单 用灯盏花素治疗。刘喜花 [8] 将 VBIV 患者 102 例,并根据治疗方 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单独使用长春西汀,观 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眩晕宁颗粒(药物组成:墨旱莲、茯苓、泽 泻、白术、半夏、陈皮、牛膝、女贞子、菊花、甘草等)。结论:眩晕宁 颗粒联合长春西汀治疗 VBIV 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和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ertigo
LIU Kai-mo1,TAN Wen-lan 2*, XU Zai-ning 1, LIANG Yan-qi1
(1.Master's degree 2016,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 2. Ruik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眩晕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神经系统问题、心血管问题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眩晕症的原因眩晕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内耳问题:内耳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内耳发生问题时,就会导致眩晕症。

内耳问题可能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

2. 神经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也是眩晕症的常见原因,比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脑震荡等都可能导致眩晕症。

3. 心血管问题:心血管问题也可能引起眩晕症,比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

4.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眩晕症,比如抗生素、抗抑郁药、镇静剂等。

5.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贫血、颈椎病、焦虑、抑郁等。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原因,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内耳问题的治疗:对于内耳问题引起的眩晕症,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比如梅尼埃病可以使用甘露醇、氢氯噻嗪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前庭康复训练来改善症状。

2. 神经系统问题的治疗:对于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眩晕症,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颅内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脑血管疾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3. 心血管问题的治疗:对于心血管问题引起的眩晕症,需要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比如对于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低血压,可能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4. 药物副作用的治疗:如果眩晕症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可以考虑停止使用相关药物或换用其他药物。

5.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来缓解眩晕症的症状,比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针灸等。

总之,眩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

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就医,找到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浅议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浅议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1.2气血亏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也。故李东垣云“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同时,张景岳主张“无虚不作眩”,又云“虚者居其八九”。故中焦土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而发眩晕。
1.3肝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是也”;而《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先天不足,或因年高而致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窍,皆可发眩晕。
3.2升降相因,无惧风痰
脾主升发清阳,胃主通降浊阴,是人体气机之枢。脾升胃降,升降相因,方能使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言脾运“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故调理脾胃、使其升清降浊,此为调畅气机之关键,治疗眩晕的关键。脾土不足时,根据中医五行,可母病及子,致土不生金,肺金难平肝木,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又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不化食滞,致脾土壅盛,反侮肝木,使肝木不得疏泄进而郁而生风。而现代人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放生了巨大变化,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常;而现代人普遍压力过大,多有情志不遂,忧郁恼怒,而致肝气失于疏泄,郁而生风,上行头目,均可致眩晕的发生。因此,脾升胃降,风散瘀消,气血上承与脑,营养充分则眩晕可平。
3.从脾胃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理论依据
3.1气运血昌,痰瘀不生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本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故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人之根本,阴阳尔,究其质,气血尔。当人体脾胃强健,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则能充分荣养人的机体。脾胃健运,则不会内生痰湿,同时,血行正常,则瘀血无处能生。现代人多有痰湿,盖因不重饮食,嗜食肥甘厚味,导致人群普遍“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从而提高了PCI的发病率。而当人体脾胃健运时,气运血昌,痰瘀不生,而不生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肝 阴不足 、’精 不足 进行 辨证 。并注意辨病 与辨证相结合 。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 高治疗效果 。 肾 【 关键词 】 后循 环缺血 性;眩晕;中医辨证治疗
[ b tat P s r r i uai c e c et ocmmo l iadsaeC nb iie t t c d e sinfr f r t l A src] ot i r l o i h miv rg o eo cc tn s i ncncl i s. a e vddi oa ak n mi o ee i i e d n t a r s o Di n a
因病机彼此互相影响 ,相互转化 。发作期 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 以本 虚为主 。因此治疗本病 同时,必须重视辨证 ,分清标本 , 依其缓急而治 。
证论治 。按本虚 、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 导辨证
用药I,与传统方法相 比思路清晰,明显提高治疗 效果。下面 】 】
3 分层次辨证及用药
丁亮吾 张慧永
( 河南 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 0 0 ) 5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8 0( 0 1 30 1 —2 证型 :A 6 47 6 2 1 )2 —100 GD
中图分类 号:1 5. 1 54 2
【 要 】 后循环缺血性 眩晕为 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 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 。 摘 按本虚 、 实、辨病与辨证相 结 标 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 用药 ,发作 期以标 实为主,按痰 浊上扰 、风 阳上扰 、瘀血阻滞进行 辨证 。缓解期 以本虚为主 按气血亏虚 、
Dig o i a d T e t e t By t e v r a, t n a d r a , d n i i g d s a e d s n r m e o i e r e lv l o u d c CM r g , a n ss n r am n . i u l sa d r e l i e t y n ie s sa y d o sc mb n d t e es f i a e T h t f n h e g n du s t e ma n at c r h e l b h e m n t e d su b c , n it r a c n t e s n b o d s sso il ci . miso 血e h i t k t ma k t e r a, y p l g o h itr a e wi d d su b n e o h u , lo t i fd a e tc Re s in t a o n a o v ru l a e . c r i g t l o e c e c , i e d lc f in y e s n e o i lci a . d p y a e t n t ie s s a d s d o s i a ・ s d Ac o d n o b o d d f in y l ra k o d e s e c fd ae t 1 An a t n i d s a e n y r me t b i v n a k c o o n c mb n d T la i k n . n sg i c n l r v et e a e t fe t o i e . o ce r h n ig Ca in f a t i t i y mp o et r p u i e c . h h c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药物与临床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林永强,庄碧如,苏建民泉州市光前医院神经内科,福建泉州 362321[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中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时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光前医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参照组(50例)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50例)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 <0.05);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左椎-基底动脉流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14.26±6.09)分]低于参照组[(18.33±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临床中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流速,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眩晕;川芎嗪;椎-基底动脉[中图分类号] R4;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2(c)-0113-05Efficacy of Ligustra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LIN Yongqiang, ZHUANG Biru, SU JianminDepartment of Neurology, Quanzhou Guangqian Hospital,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36232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gustra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c vertigo, admitted to Quanzhou Guangqi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reference group (5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betaetine alone, and the study group (5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liguti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etine. Compare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4.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00%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32, P <0.05). Before treatme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ebra-basilar artery flow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ft vertebra-basilar artery flow rate increased in two groups and was increased,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igo Sympto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ertigo Symptom Score decreased, and the Vertigo Symptom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14.26±6.09) 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8.33±5.27)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Before treat‐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36.113[作者简介] 林永强(1983-),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庭功能抑制药的作用特点
可改善前庭、双耳功能不平衡,但以抑制前 庭功能为代价。
抗胆碱药物的作用特点
东莨菪硷(654-2)、后马托品:19世纪用于 临床,阻断Ach与AchR的结合,扩张毛细血 管,改善微循环,对AchR无选择性(M及N 受体)。
副作用(N受体阻断后): 1. 可使记忆力下降、思维混乱。 2. 口干、视力障碍、幻视、便秘、尿储留。 3. 禁忌症:闭角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VA 的起源和走行: 第一段:前斜角肌后 方
第二段:C6-1横突孔 内
第三段:穿出C1横突 孔。
自C2至入颅前, VA有4个弯曲,C1-2 颈椎失稳—刺激VA周 围交感神经丛---VA收 缩—AICA---前庭迷 路缺血---眩晕。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MRA – 正常椎动脉
正常椎动脉孔---CT
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发病,或有头 部慢性感染灶。有时呈小流行,数日自愈, 且少有复发。
前庭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
脑血管病: 如脑动脉硬化、后下小脑动脉血栓、小脑
出血、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B-TIA)等 占位性病变 变性和脱髓鞘疾病:如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
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炎症:如脑干脑炎 其他:如眩晕性癫痫、偏头痛等
眩晕的病因治疗
SSS:介入治疗改善血液动力学异常 颈椎病:颈部制动、消炎镇痛、舒筋活血、
手法按摩、神经阻滞疗法、手术减压。 VBI:原发病治疗+抗栓治疗。 脑梗死:原发病治疗+抗栓治疗+溶栓治疗
眩晕的症状性治疗
一般治疗: 静卧,避免声光刺激,解除精神紧张 等。
药物对症治疗: 1. 吩噻嗪类: 氯丙嗪、甲哌氯丙嗪或三氟丙嗪。 2.抗组胺类:非那根、美其敏。 3.抗胆碱类:阿托品、氢嗅酸莨菪硷、654-2等。 4.哌嗪类:桂利嗪、氟桂利嗪。 5.组胺样药物:盐酸倍他司订。组胺与体内平 衡、觉醒状态维持、内分泌和自立性调节有关, 这也是组胺类药物用于运动病的缘故。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神经病变: ①药物中毒:见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苯妥 英钠、酒石酸水杨酸等时,因双侧受累,眩晕较轻 而平衡失调较重。 ②小脑桥脑角肿瘤或蛛网膜炎:尚有Ⅴ、Ⅶ、Ⅸ、 Ⅹ脑神经和锥体束等症状。 ③前庭神经外伤:颅底或岩骨横行骨折引起。症 状同前庭出血,但少见。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 无听力改变,仅有前庭神经症状。常
内听动脉缺血与脑血管性眩晕
84例VBI或VBAS梗死患者,眼震图均提示外 周前庭功能异常,42%患者一侧热试验兴奋性 降低。
62%VBI组患者有过孤立的眩晕症状,29%CI 患者梗死前有过单独眩晕症状。
VBI或VBA支配区梗死产生的眩晕症状并非影 响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等神经中枢,而是 使支配内耳的内听动脉血流量减少,影响前庭 平衡器官供血所致。因前庭神经核缺血多伴有 脑干体征。
无 可变:呈单一表现
恒定
眩晕的时程
眩晕持续1天或1天以上 前庭神经炎
迷路、脑干和小脑梗死
眩晕持续数小时或数分钟 Menierer综合征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持续数秒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眩晕的中枢性原因
第VIII颅神经
前庭神经核
脑干联络纤维
听力受累
水平-旋转眼震
其他脑干体征
眩晕的系统性原因
药物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
选择性阻断H1受体 1. 乙醇胺类:苯海拉明、芬噻嗪类:异丙嗪
2. 哌嗪类:非选择性钙拮抗剂:脑嗌嗪、氟桂 利嗪:4-12h起效,半衰期长达18天,疗程 《1周;乘晕宁、赛克利嗪:乘晕宁:镇静止 晕,用于运动病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 易引起嗜睡。
眩晕停:严重眩晕患者可选用,对于轻度眩 晕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眩晕效果一般, 服药后有嗜睡副反应。
丘脑穿通支动 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
PCoA的穿通支
BA夹层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枕叶、小脑、延髓梗死
RA闭塞
小脑、枕叶梗死 BA、VA狭窄
BA索性动脉瘤压迫脑干
脑积水
瘤内血栓
BA索性动脉瘤致脑干梗死
BA迂曲扩张
眩晕的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 1.前庭神经元炎:主要有单疱病毒感染引起,治 疗无环鸟苷+甲强 2.良性位置性眩晕:判断?个半规管病变,采用 Semont手法,以特殊姿势使耳石回位达到治疗 效果(94.2%),药物疗效仅57%。 3.美尼尔综合征:药物治疗无效者,鼓膜内注射 小量庆大霉素(0.5ml, 26.7mg/ml, 1次/w,共2w) 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但影响前庭功能及听力。
头晕、眩晕的区别? 症状不同:有无运动感 病因不同:眩晕多有定位意义,如血管性
眩晕多见于VBI或脑干梗死患者,尤其是后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头晕为动脉硬化、 CCCI 患者的常见症状如HT患者经常有头晕、憋胀感。
眩晕的病因
前庭周围性眩晕: 均为真性眩晕,一般均有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
前庭中枢性眩晕 : 为脑干、小脑或顶颞叶病变引起
锁骨上窝软组织损害体征。
后循环梗死的原因
栓塞 原位血栓 穿通支病变 夹层动脉瘤 偏头痛 其它原因:基底动脉索性动脉瘤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
Dizziness(头晕)或vertigo Diplopia(复视)或同向偏盲 Dysarthria(构音障碍) Dyphagia(吞咽困难) Dystaxia(共济失调) 交叉感觉障碍、交叉瘫
眼源性眩晕 本体感觉性眩晕:为假性眩晕,伴有肢体深感觉
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退 全身疾患引起的眩晕:心血管疾患、感染、中
毒、血液病、代谢障碍。 精神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内耳病变(耳源性眩晕): 除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外,伴有耳
鸣和听力减退,多为单侧性。无其他神经系统 体征。包括:美尼尔病、急性迷路炎、内耳损 伤、鼓膜内陷或受压、耳石和前庭终未感受器 病变:见于颅脑外伤、噪音性损伤、药物中毒 以及老年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半规管囊 腹的退行性变等。此外,耳源性眩晕也见于动 晕病、耳硬化症和非外伤性内耳出血等。
SSS的盗血途径
VA→VA → Sub; BA→VA →Sub;(见于对侧VA代偿不良) ECA→枕动脉→甲状腺A→VA → Sub; 甲状颈干→VA。 无名动脉盗血:可引起患侧MCA盗血,
MCA→ICA→CCA→锁骨下动脉。
VA - VA
BA-VA
ECA-枕A - VA
a- normal
失调,因头部活动而加重,症状持续几天-几 周,症状恢复后仍遗留短暂眩晕和前庭功能异 常。
迷路的血供:
•VBA--- AICA---内 听A---前庭前A、耳 蜗总动脉。 •前庭前动脉:
前、外半规管、 两个囊斑上部,其 供血不足引起前庭 症状。 •耳蜗总动脉:分为: 前庭耳蜗动脉—前 庭后动脉(后半规 管、球囊及椭圆囊 下部)。
70/50mmHg 右上肢血压:
160/90mmHg
L-VA颅内段
SSS介入手术后的DSA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的病因 1.两侧VA管径的不对称 2.椎动脉沟环的存在+颈椎不稳定 上述因素可刺激VA及其外膜的交感神经纤维, 使VA痉挛—供血减少。 3.颈交感神经受刺激 颈椎关节炎、姿势不正可刺激交感神经丛,使 BA、ICA、内听动脉痉挛,导致血流量减少, 引起眼震、眩晕。
锁骨下动脉盗血的临床表现
SSS的症状: 1.VBI症状:头晕、眩晕、晕厥、共济失调。 2.患肢缺血症状:患肢酸软、乏力、活动后加 重。 3.锁骨上窝杂音(+)。 4.患肢无脉、脉弱。 5.患肢血压下降,两上肢血压差增大 (83%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20mmHg, 33%患者舒张压差>20mmHg. )。
抗眩晕药物治疗的目的
消除眩晕。 除非前庭功能有损害,否则应增强或至少不
减少前庭的适应过程,使CNS建立新的平衡。 所以,尽量不用损害前庭功能的药物。
治疗眩晕的同时应治疗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包括焦虑。所选的抗眩晕药物应对植物神经 及精神症状产生抑制,以治疗眩晕的伴发症 状。
眩晕的自发恢复说明CNS的适应性以及前庭、 视觉、运动系统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
前庭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的鉴别
特征
周围性眩晕
症状强度 严重眩晕、眼震
植物神经症状
CNS体征

耳鸣
经常
前庭实验 减弱、消失、偶过敏
位置性眼震:
潜伏期 0-40秒(7.8秒)
持续时间 <1分钟
易疲劳性 80%有
眼震方向 固定:水平旋转
重复
可变
中枢性眩晕 轻度眩晕、眼震
少见 有 少见 正常,或呈分离现象
即刻开始 可持续
眩晕的症状性治疗
4. 中药: 5.其他:眩晕停,合理补液基础上短期少量脱水等。 手术治疗:内耳病变听力已丧失而久治不愈者,可 行迷路破坏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不少眩晕发作的诱因为过劳、精神过度紧张、 情绪激动、头位体位的突然变动、颈部持久的 不良姿势、血压偏低等,应注意避免。 慎用损害前庭神经药物,必要时加强用药监护。
同侧椎动脉变化
b- systolic deceleration -I
c- alternating flow - II
d- retrograde flow-III
L-Subclavian
L-VA颅外段
VA束臂试验
•女性,67岁,HT •头晕,左上肢无力 •查体: 左上肢无脉,锁骨上 窝血管杂音(+) 左上肢血压:
低血压
内分泌疾病
甲旁减
糖尿病
低血压、谵妄 平衡障碍
晕厥、乏力
冷、不稳
体位性低血压 自主神经病
The Dix-Hallpike Test
缺血性眩晕的病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TIA) 栓塞。 血液动力学异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