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比较好的书法作品

中国草书比较好的书法作品介绍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风格,以其豪放奔放、淋漓尽致的特点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选取几位中国草书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晋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被誉为”天人合一、气韵生动”。
作品1.《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最著名的草书作品之一,以其狂草的风格展现了王羲之的创作风貌,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瑰宝之一。
2.《千字文》:这是王羲之的另一部草书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构图,展现了王羲之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感觉。
张旭简介张旭(5世纪),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草圣”。
作品1.《帖学示众图》:这幅作品是张旭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极具个性化的草书风格和生动狂放的笔法,展现了张旭的创作才华。
赵孟頫简介赵孟頫(1254年-1322年),元朝时期的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以其豪放大气、刚劲有力的特点而闻名。
作品1.《云溪渔隐帖》:这是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雄浑磅礴的笔法和奔放自由的布局,展现了赵孟頫的艺术风采。
2.《演祖帖》:这部作品体现了赵孟頫独特的艺术风格,草书的字形丰满饱满,气势磅礴。
文徵明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画家,他的草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1.《虎书》:这是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写意程度的高超和神韵飞扬的特点,展现了文徵明的笔法和艺术表达能力。
2.《古诗八首》:这部作品充满了文徵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点,草书的线条流畅、均匀,展现了文徵明的独特魅力。
总结中国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风格,王羲之、张旭、赵孟頫、文徵明等书法家的作品代表了中国草书的艺术成就。
他们的作品以狂放奔放、豪放大气的笔法和构图为特点,展现了草书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草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书法家们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
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文徵明的《虎书》,这些草书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著名草书作品

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特点是笔画连绵、结构简练,以及整体风格流畅、豪放。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草书作品及其详细介绍:
1.怀素的《自叙帖》:这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一幅草书作品,被誉为“狂草”的代表。
全文以行草相间、笔墨纵横,展现出豪放不羁的风格。
怀素的草书线条粗细变化丰富,整体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孙过庭的《书谱》:这是一幅长卷草书作品,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以草书书写,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展现出高超的书法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书谱》也是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徐渭的《白燕诗卷》:这是明代书法家徐渭的一幅草书作品,全文以狂草书写,笔墨淋漓,气势磅礴。
徐渭的草书风格独特,既有怀素的笔墨纵横,又有黄庭坚的奇崛多变,展现出强烈的个性特点。
4.王铎的《草书诗卷》:这是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一幅草书作品,全文以行草书写,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展现出高超的书法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铎的草书风格独特,既有怀素的豪放不羁,又有黄庭坚的奇崛多变,展现出强烈的个人特点。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草书作品及其详细介绍,这些作品不仅是优秀的书法作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书的代表人物,你知道那些?

草书的代表人物,你知道那些?
草书代表人物是怀素和张旭。
当时狂草首推张旭,被称为“草圣”,名极一时,张旭、怀素称“颠张狂素”。
张旭《草书心经》、《古诗四帖》、《残秋入洛阳帖》、《断千字文》、《今欲归帖》等。
怀素《自叙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
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着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名家草书字帖

名家草书字帖
名家草书字帖向来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顶级之作。
草书的笔画狂放豪迈,气势磅礴,体现了书法家的个性与思想,许多出色的书法家都以草书闻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草书名家及其字帖:
1. 王羲之《兰亭集序》草书
《兰亭集序》是一篇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书信,这篇信被誉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草书部分堪称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如“远游不觉,中年将至”,“处之泰然,惟余心之所喜”,“羡人之美,不能自已也”。
这些字帖均展现了王羲之草书的独特风格与艺术价值。
2. 赵孟頫《永乐大典》草书
赵孟頫是明朝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的草书以古拙洒脱、遒劲有力而著称。
他所写的《永乐大典》草书版权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其笔意跌宕起伏,气韵雄浑,被誉为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必看之作。
3. 柳公权《送东阳马生序》草书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尤以“乱中有序”著称。
草书《送东阳马生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八千字左右,柳公权首次尝试了八分之一大字的写作,展现了草书的雄浑浑厚之作风与精湛技艺。
他的字帖流传至今,延续着草书艺术的光辉,为中国书法文化增光添彩。
常见草书字体对照

常见草书字体对照草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笔画特点和美感。
常见草书字体有很多,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草书字体对照。
1.王羲之草书: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字体简洁、流畅、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草书字体包括《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等作品,这些作品在书法界被视为草书的经典之作。
2.文徵明草书: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的草书字体遵循了王羲之的风格,但更加潇洒、豪放。
文徵明的草书字体笔势刚劲有力,独具魅力。
3.邓石如草书: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字体具有雄浑有力的特点,书写时突出了笔画的节奏感和流畅感。
邓石如的草书字体充满着奔放的生命力。
4.张旭草书:张旭是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他是草书发展的先驱之一。
张旭的草书字体秀丽、凝练,流畅自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5.赵孟頫草书: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字体个性鲜明,独特而粗犷。
赵孟頫的草书字体在书法界被誉为"龙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郑板桥草书:郑板桥是清代的书法家、画家,他的草书字体凝练、有力,字间结构稳定,线条流畅。
郑板桥的草书字体具有很高的独特性和美感。
7.顾恺之草书: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字体刚劲有力,快意恣意,风格独特。
顾恺之的草书字体给人以豪放的艺术感受。
8.吴昌硕草书:吴昌硕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的草书字体凝重、有力,线条简练流畅。
吴昌硕的草书字体独具一格,颇具艺术张力。
9.文德昭草书:文德昭是清代书法家,他的草书字体独具风格,线条流畅,书写自由不拘,充满生命力与活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草书字体对照,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韵味。
通过学习与了解这些草书字体,可以更好地领会草书的艺术魅力,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希望能帮到大家!草书的特点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草书的人物作品张旭(唐):《肚痛帖》张旭(唐):《古诗四帖》怀素(唐):《自叙帖》孙过庭(唐):《书谱》黄庭坚(宋):《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宋)《论草书帖》赵佶(宋):《草书千字文》鲜于枢(元):《石鼓歌》祝允明(明):《前后赤壁赋》文徵明(明):《草书诗卷》徐渭(明):《白燕诗卷》王铎(清):《草书诗卷》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李志敏:《草论—三春堂狂草》草书区别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与今草相似。
但其结体平正,用笔劲涩,笔画中有波磔,特别是捺画的起笔与捺的末笔,明显的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
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它是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迹,并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而成。
张怀瓘《书断》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
”这正是章草与今草不同体势和运笔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贤女帖》。
狂草创始于唐朝,唐人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
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
草书大字典历代名人法帖汇辑

草书大字典历代名人法帖汇辑一、序言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具有浑厚、豪放、激情的特点,历代名人以及书法家们对草书的探索和创造,使得草书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将以历代名人草书法帖为主线,汇辑整理草书大字典,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参考。
二、草书大字典1.王羲之草书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草书以豪放潇洒而驰名,其草书作品集是草书艺术的开山之作。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自叙帖》•《九成宫醴泉铭》2.怀素草书怀素,唐朝时期的书法家,被尊为”草圣”。
他的草书作品别具一格,笔触狂放奔放,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赞佛诗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张旭草书张旭,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与怀素并称为”老董张”,是草书发展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草书作品以奔放秀逸见长,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艺术感受。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神龙道次尧舜帝铭》•《陈寿碑》4.米芾草书米芾,宋朝时期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受到明代书法家文徵明的推崇,对草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世界之璧铭》•《北山神道碑》三、历代名人法帖1.《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草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法帖以自叙帖的形式呈现,字体雄健有力,笔触流畅自由。
它表达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崇拜。
2.《赞佛诗帖》怀素的《赞佛诗帖》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也是草书中的珍品之一。
这幅法帖笔力雄浑有力,既有豪放激情,又有柔美唯妙之处。
它展现了怀素对佛教的虔诚之心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3.《神龙道次尧舜帝铭》张旭的《神龙道次尧舜帝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草书艺术中的杰作。
这幅法帖以奔放激情的笔法,展现了张旭对先贤尧舜的敬仰和对道德伦理的关注。
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4.《世界之璧铭》米芾的《世界之璧铭》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也是草书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法帖以狂放奔放的笔法,表现出米芾对世界之美的赞美和对心灵的诠释。
中国草书比较好的书法作品

中国草书比较好的书法作品中国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品种之一,被誉为“书法界之巨”。
它以随意、奔放、自由的笔法特点著称,常常被用于书写长篇书信、诗词、画像等。
以下是一些比较好的中国草书书法作品。
1. 张旭《兰亭序》《兰亭序》是中国草书的代表作之一,由东晋书法家张旭所书。
这部作品以兰亭景致为背景,以赋文体裁,讲述了当时的景象和群贤会聚的情景。
其书法风格自成一体,似有透彻漏壁,略带浑厚之势,表现了张旭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风格。
2.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快雪时晴帖》是草书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快雪时晴”为题,写下了王羲之丰富的表现力和散发出的人文气息。
整篇作品字体浑厚淋漓、硬朗坚定,充满生机和力量。
3. 褚遂良《道德经》褚遂良是草书中的代表,写草书时更加擅长使用凌乱的笔触,充分展现了草书中特有的奔放狂放之美。
他的《道德经》草书卷是其代表作之一,无论是工整程度还是草韵特色都非常突出。
整部作品宏大博大,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4. 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曾担任过唐朝宰相。
《祭侄文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由几百字组成,以赠辞式的形式为侄儿祭文,表达了他的哀思与感言。
整篇作品以苍劲有力的笔触描绘出草书所特有的狂放之美,充满个性与艺术性。
总的来说,在中国草书中,以上四位大家的作品无疑是非常突出的代表之一。
这些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界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颠”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
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三、“醉僧”怀素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
俗姓钱。
自幼出家为僧。
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
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
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天庵”。
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
以草书著名。
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艺术家。
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宣和书楷》卷十九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
怀素自叙帖《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
中华第一草书。
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
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
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
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
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
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
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
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译文:(按原文格式)怀素家长沙,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
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错综其事。
遗编绝简,往往遇之。
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
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
勖以有成。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
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
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
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
追思一言,何可复得。
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
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
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其後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
以狂继颠,谁曰不可。
”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
”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後却书书不得。
”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下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怀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德宗贞元尤年(公元785年),终年61岁。
字藏真,僧人,俗姓钵,长沙人,幼时出家。
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醉素”之称。
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
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
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
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
“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
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他存世草书墨迹很多,著名的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是含有章草笔意的优秀作品;《苦笋帖》、《千字文》和《自叙帖》,均为狂草,笔势狂怪怒张,神彩飞舞,可以说是着力的佳作。
《自叙帖》为墨迹本,笔势雄强狂纵,变化莫测,一直为世人所重视。
怀素自叙帖释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
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
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
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
勖以有成。
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
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其後继作不绝,溢乎箱箧。
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
”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朱处士遥云:“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
”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
”张公又云:“稽山贺者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
”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後却书书下得。
”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下及。
”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时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四、“神笔”王铎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
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
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