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论大全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书法精髓--筋骨血肉。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
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
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
故书以筋骨为先。
古代经典书论

书论选读一一、用笔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刚劲有力)。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注:发笔,即落笔。
要提得笔起,即落笔时要把笔提着,不要使笔有坠落感。
自偃,不要让笔自己跌倒。
千古不传语,用笔的千古秘诀。
自古以来,在书法用笔方面有许多关于“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等的说法。
但是,“笔力千钧、入木三分”,主要讲的是关于书法线条中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用笔技巧的表现力,并不是指人们用力大小。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就是用笔技巧很重要的方面。
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用笔方法的千古秘诀。
用笔难,难就难在笔技巧的表现力上,难就难在笔力能不能刚劲有力。
但刚劲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
书之线条,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用力过头是僵硬,用力过小是柔弱。
怒笔木强,是用力过大,是线条僵硬。
倒辄不能起,是缺乏笔法技巧。
会用笔者,笔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能倒能起。
如果不信,请你去临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看看他们的用笔技巧,是不是都是这个道理。
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贯,形之错落在奇正。
注:执,掌握和控制。
使,支配和使用。
笔的执使在横画,讲的是写横画,重在笔的掌握、控制、支配和使用。
立体,字的设立和设置。
字之立体在竖画,讲的是竖画在字的结构中的重要性。
竖画类似建筑物中的顶梁柱,要力强坚固,否则的话,字就会有失稳性。
气,气势气概。
舒展,展开。
气之舒展在撇捺,讲的是一个字的气势大不大,展不展得开,在撇捺这两个点画上。
融,和乐、怡适。
筋之融结在纽转,讲的是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连接得是否和乐和怡适,靠的是各点画之间的连接和系带。
书家珍藏150条历代书论精髓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籍论集萃之阳早格格创做目录:1、书籍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籍势》3汉:许慎《道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籍》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北北往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籍体》6卫恒《四体书籍势》6索靖《草书籍状》7卫铄------卫妇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籍(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北《书籍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籍断》14颜真卿《述张少史笔法十二意》 20孙过庭《书籍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止》23欧阳建《试笔》24苏轼《论书籍》24黄庭脆《论书籍》27赵构《翰朱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仆书籍订》33缓渭34傅山35(6)浑代部分36刘熙载:《书籍慨》36包世臣:《艺舟单楫》37何绍基37李瑞浑40康有为《广艺舟单楫》42于左任432、书籍法述要44书籍法的欣赏513、教古编534、海岳名止575、笔髓论586、朱影禅心597、热山帚道64权舆一64格调二68教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籍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单楫88本书籍第一(88)尊碑第二(90)买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道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北第九(99)备魏第十(99)与隋第十一(100)亢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教道第二十二(109)述教第二十三(110)署书籍第二十四(110)止草第二十五(111)搞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籍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籍论书籍论导读华夏书籍法是一种特殊艺术.它不然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贝,也是天下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偶葩.华夏的书籍法艺术不然而履历少暂,源近流少,而且效率少近.挨从汉字一爆收,便出现了书籍法艺术的抽芽.通过冗少的履历演进战死少,直至秦代,统一了笔朱,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那一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灿烂功绩,正在华夏书籍法艺术史上写下了暴虐的一页,为书籍法动做一门独力的艺术而存留,奠定了脆真的前提,也为后世汉隶、楷书籍、草书籍、止书籍的变动、死少战繁枯,开辟了广阔的门路.与华夏书籍法艺术的死少、繁枯相符合,我国古代的书籍法表里也逐步死少、兴衰起去.相对于而止,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出现比书籍法艺术的产死要早一些.据暂时所能睹到的资料,古代书籍论著做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教者、文教家扬雄正在他的《法止•问神》中,提出了一个出名的论断:“书籍,心画也.”那里的“书籍”虽不是博指书籍法,然而它最早道述了有闭华夏书籍法表里的基础命题——书籍法共书籍法家思维感情之间的闭系战书籍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量等问题,对于后世的书籍法创做战书籍法表里爆收了少近效率,成为华夏书籍论史的源头.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的死少、兴衰与繁枯,大概不妨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汉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初创期.随着书籍法艺术的老练战兴衰,博门钻研书籍法的表里著做便应运而死.最早道述书籍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籍法家崔瑗的《草书籍势》.崔氏正在文中认为,草书籍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形貌、赞扬了书籍法的形态好战动背好.对于书籍法的艺术审好功能战价格做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要害的书籍论著做,如赵壹的〈〈非草书籍》、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越收是大书籍家蔡邕的《笔论》战《九势》,正在华夏书籍论史上占有要害职位.魏晋北北往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老练期.那一时期,书籍法艺术非常兴衰,出现了一大批书籍法名家.书籍法艺术的死少也戴动了书籍法表里的钻研.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绰约多姿的物象、动背去描画、比圆百般书籍体形态好的表里著做,如成公绥的《隶书籍体》、卫恒的《四体书籍势》、索靖的《草书籍状》、刘劭的《飞黑势》、杨泉的《草书籍赋》等,表示出一种“尚象”的审好趋背.东晋时,书籍家已不谦足于对于书籍法中表形态的形貌,而开初探供用笔、结体战章法本收的逆序,并注意钻研人的主瞅毅力与书籍法的闭系.如世传卫妇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妇人笔阵图>后》、《书籍论》、《笔势论》、《用笔赋》、《记黑云先死书籍诀》等,皆是那圆里的要害书籍论.至北北往时,受时风的效率,开初重视对于各个书籍家的评论.那圆里有效率的著做有羊欣的《采古去能书籍人名》、虞战的《论书籍表》、瘐肩吾的《书籍品》等.越收是王僧虏的《书籍赋》、《论书籍》、《笔意赞》等书籍论,着意探供书籍法创做的历程战特性,对于后世书籍法艺术的死少效率少近.隋唐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兴衰期.隋代虽坐往时间很短,然而其书籍法上启北北往碑刻,下开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籍程序的建坐奠定了前提.其书籍论也重正在探讨楷书籍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战智果的《心成颂》是那圆里的代表.随着唐代书籍法艺术的达到昌衰,书籍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籍法表里也兴衰起去,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籍论著述陆绝问世,对于细部技法的探讨战对于书籍法创做逆序的收会渐渐代替了对于书籍法艺术总体影像的道述,波及了书籍法艺术的各圆里,体现了唐代“尚法”的民风.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籍谱》、张怀域还的《书籍议》、《书籍疑》、《书籍断》、《文宇论》、《六体书籍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籍赋》,缓浩的《论书籍队颜真卿的《述张少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近编的《法书籍要录》等皆是那一时期书籍论的代表做.越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籍谱》、颜真卿的《述张少史笔法十二意》,正在华夏书籍法表里史上占有要害职位.宋代是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变动期.由于百般本果,宋代的书籍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教衰止.而且正在书籍法表里上也有所变革战死少.宋人论书籍主张书籍法创做不该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算于面画、安插等简直要收,而应重视做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籍家的内正在细神与气量,自由天抒收其胸臆,力供变革.它是宋代“尚意”书籍风的反映.朱少文的《绝书籍断》、苏轼的《论书籍》、《东坡题跋》、黄庭脆的《论书籍》、米莆的《书籍史》、《海岳名止》、姜夔的《绝书籍谱》等,皆是那一时期书籍论的代表著做.《绝书籍谱》尤为系统细到,为历代书籍家所推祟,效率巨大.元明二代的书籍法艺术也不多大死少,帖教仍旧衰止,尚已走出书籍法创做的矮谷.正在书籍论圆里,由启继晋唐之法,对于宋人“尚意”书籍风举止可定,从而重视书籍法艺术的形态好,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籍论主假如道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战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籍论则强调崇尚古雅,提议骨力与研好兼擅.陶宗仪的《书籍史会要》、歉坊的《书籍诀》、项穆的《书籍法雅止》等则是其代表论著.浑代是古代书籍法表里继往开去的一个时期.从浑中期开初便渐渐产死了帖教与碑教明隐分流的格局,而且帖教渐渐由衰转衰,碑教则日渐兴衰.故书籍法表里前期重视对于翰朱本收的分解,代表著做有笪重光的《书籍筏》战朱履贞的《书籍教捷要》.后期则主假如对于碑教表里的探讨,阮元的《北北书籍派论》、《北碑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单揖》战康有为的《广艺舟单揖》是那圆里的代表著做,并产死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沉北的民风.刘熙载的《艺概•书籍概》对于北北书籍风的特性分别做了综合,强调他们各有所少,则隐得比较公道、客瞅.不然而如许,《书籍概》还对于华夏古代书籍法艺术的履历、书籍体演变的履历战书籍法艺术的本收、风格等问题举止了周到、系统而细要的表里归纳.那些论著正在华夏古代书籍论史上占有要害职位.它们对于浑代碑教的表里战试验举止了周到、系统的归纳,促进了浑代书籍法艺术的死少战繁枯.并对于近新颖书籍法的死少,爆收了少近的效率.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死少的大概表面如前所述,咱们不易从中创制以下几个超过特性:最先,重视对于审好风范的归纳与带收.普遍道去,一个社会必定有一个社会的风范,那种社会风范也必定要效率社会文化的各个圆里;而社会文化各圆里对于那一风范的欢迎大概制止,又必定会间接效率到那一社会风范的兴衰与消得.共样,各个时代对于书籍法艺术的审好风范也纷歧样.怎么样带收那种审好风范,使之成为那一时代审好的主宰风范,便成为各个时代书籍论家们所闭注战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籍论中的“尚象”、晋时书籍论中的“尚韵”、唐时书籍论中的“尚法”、宋时书籍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于各个时代书籍法艺术试验中审好风范的归纳,而通过归纳反过去又指挥书籍法创做的试验,促进书籍法艺术的死少与繁枯.其次,对于书籍法艺术的钻研周到而系统.只消咱们大略翻阅一下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著做,您便会瞅到:我国古代对于书籍法艺术的钻研战归纳是齐圆背的,波及到书籍法艺术的各个圆里,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华夏古代画论相比较,便更能隐现出那一特性.比圆对于书籍法死少史的钻研,自从北往宋羊欣的《采古去能书籍人名》开其端,此后各个往代险些皆有那样的一批著做.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浑终书籍法死少的履历,保存了华夏书籍法死少履历的完备里貌.又如对于书籍体演变履历的钻研,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籍、止书籍、章草、今草等书籍体的爆收、死少、变更以及观念、特性等各个圆里,系统而周到.再如对于书籍法技法的钻研也是极为深人、周到,大凡是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朱、布黑等等,皆有仔细而细到的钻研.再次,重视书籍品与人品的闭系.早正在西汉时扬雄便提出了“书籍为心画”的出名瞅面,认为书籍法艺术做品是书籍家思维意识、品止、品藻的间接反映.那一瞅面对于后世爆收了少近效率.北宋书籍论家朱少文正在其《绝书籍断》中便认为,一部分书籍法艺术的下下与他的性格建养有很大闭系,并举例道:“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收于笔翰,则刚刚毅雄特,体宽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坐往,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籍为心画,于鲁公疑矣.”那本量上便是道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去自于他的下风明节.近代书籍论大家刘熙载正在《艺概•书籍概》中更细确天道:“书籍,如也.如其教,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籍法不然而不妨瞅出书籍家的“教”、“才”、“志”,而且不妨念睹书籍家其人.人品好书籍品肯定好.其余,擅于借帮死动局里的比圆去表黑评赏者的体验,以充分隐现欣赏历程中多种情绪活动接织的情状.早正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便使用歉富、好好的比圆,去强调书籍法创做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百般死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籍论家留继启了那一保守.如孙过庭《书籍谱》中写道:“瞅妇悬针垂露之同,奔雷坠石之偶,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大概重若崩云,大概沉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降降乎犹寡星之列河汉…….”正在那里,做家便使用了一系列死动局里的比圆——本量上是博喻,去比较钟繇、张芝战二王书籍法的神妙情形,从而使人赢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收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堪举.总之,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是一笔贵重的文化遗产,值得咱们宽肃归纳战继启.秦汉部分概论:汉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初创期.随着书籍法艺术的老练战兴衰,博门钻研书籍法的表里著做便应运而死.最早道述书籍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籍法家崔瑗的《草书籍势》.崔氏正在文中认为,草书籍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形貌、赞扬了书籍法的形态好战动背好.对于书籍法的艺术审好功能战价格做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要害的书籍论著做,如赵壹的〈〈非草书籍》、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越收是大书籍家蔡邕的《笔论》战《九势》,正在华夏书籍论史上占有要害职位.秦:李斯《论用笔》汉:卫恒《四体书籍势》汉:崔瑗《草书籍势》汉:许慎《道文解字序》汉:赵壹《非草书籍》汉:蔡邕《九势》、《笔论》汉:卫恒《四体书籍势》秦李斯《论用笔》妇用笔之法,先慢回,回徐下;如鹰视鹏逝,疑之自然,不得重改.支足,若游鱼得火;舞笔,如景山兴云.大概卷大概舒、乍沉乍重,擅深思之,该当自睹矣.秦往书籍家——李斯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北上蔡西北)人.主张以小篆为尺度书籍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于称,它给人以刚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于汉字的典型化起了很大的效率.小篆的出现,是汉字死少史上的一大先进,根据《安定广记》引《受恬笔经》纪录,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治.李斯是秦代出名的政事家,文教家战书籍法家.他年少时,起初正在乡村搞管制文书籍的小官,厥后,随荀卿教习,当任廷尉.正在秦初皇统制功妇,李斯以良好的政事近睹战卓越才搞,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果各诸侯国少暂盘据团结,产死了道话同声,笔朱同形的局里.秦初皇背去殷视着有尺度的字体去与代往日流通的同体字,于是便挨听到李斯擅少书籍法,便把那任务接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便简,整治出一套笔划简朴,形骸整齐的笔朱,喊搞秦篆.秦初皇瞅了那些新书籍体后,很谦意,于是便把它定为尺度字体,通令世界使用.当时,人们对于小篆的结构不太认识,很易写得称心如意.李斯便战赵下,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战《博教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秦初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厥后教喊搞秦视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脚书籍《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而后坐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喊刻石山),那便是履历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籍写的刻石有《泰山启山刻石》、《琅琊刻石》战《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相闭碑本: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崔瑗《草书籍势》书籍契之兴,初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终叶、文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朱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籍之法,盖又大略;当令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杂俭之变,岂必古式.瞅其法象,俯俯有仪;圆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左,视之若欹.兽跂鸟跱,志正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已驰.大概**面*,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喜怫郁,搁劳后偶.大概凌邃惴栗,若据下临危,旁面邪附,似螳螂而抱枝.遗言支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瞅隙缘巇;腾蛇赴穴,头出尾垂.是故近而视之,漼焉若注岸奔涯;便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好像若斯.许慎《道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俯则瞅象于天,俯则瞅法于天,视鸟兽之文与天之宜,近与诸身,于是初做《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嫡业其繁,饰真萌死.黄帝之史仓颉,睹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同也,初制书籍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与诸夬”;“夬扬于王庭”.止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往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做书籍,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止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籍,书籍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启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共焉.《周礼》:八岁进小教,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籍.一曰指事.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与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收会.收会者,比类合谊,以睹指撝,武疑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尾,共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少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大概同.至孔子书籍《六经》,左丘明述《秋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道.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文籍.分为七国,田畴同亩,车途同轨,律令同法,衣冠同制,止语同声,笔朱同形.秦初皇初初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共之,罢其不与秦文合做家.斯做《仓颉篇》,中车府令赵下做《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做《博教篇》,皆与史籀大篆,大概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籍,涤除旧典,大收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籍,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我秦书籍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籍,五曰摹印,六曰署书籍,七曰殳书籍,八曰隶书籍.汉兴有草书籍.尉律:教童十七以上初试,讽籀书籍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籍史.书籍大概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教不建,莫达其道暂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道教大妇秦近,亦能止之.孝通常,征礼等百馀人令道笔朱已央廷中,以礼为小教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做《训纂篇》.凡是《仓颉》以下十四篇,凡是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籍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歉等校文书籍: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籍也.二曰偶字,即古文而同者也;三曰篆书籍,即小篆,秦初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做也;四曰佐书籍,即秦隶书籍;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籍,所以书籍幡疑也.壁中书籍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籍》、《秋秋》、《论语》、《孝经》.又北仄侯张苍献《秋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睹近流,其详可得略道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偶者也,故诡改正文,乡壁真制不可知之书籍,事变常止,以耀于世.诸死竞道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籍为仓颉时书籍云:女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少,人持十为斗,虫者伸中也.廷尉道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寡,皆分歧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雅儒鄙妇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睹通教,已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擅家止,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睹《仓颉》篇中“幼子启诏”,果号古帝之所做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籍》曰:“予欲瞅昔人之象.”止必遵建旧文而不脱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妇!”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公,利害无正,巧道衺辞,使天下教者疑.盖笔朱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初,前人所以垂后,后裔所以识古.故曰:“本坐而道死”,“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治也”.今道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疑而有证.稽撰其道,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教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籍》;《礼》、《周官》、《秋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赵壹《非草书籍》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死之草书籍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籍以示孟颖,皆心诵其文,脚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教之徒竞慕二贤,守令做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雅,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念罗、赵之所睹嗤沮,故为道草书籍本终,以慰罗、赵、息梁、姜焉.盗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籍,称浩气不妨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做,诚可谓疑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若妇褒杜、崔,沮罗、赵,忻忻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妇草书籍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制.盖秦之终,刑峻网稀,官书籍烦冗,战攻并做,军书籍接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缓慢耳,示浅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然而贵删易省烦,益复为单,务与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现在之教草书籍者,不思其浅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睹也.其*扶拄挃,诘伸龙乙,不可得也.龀齿以上,苟任涉教,皆兴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公书籍相与之际,每书籍云:适迫遽,故不迭草.草本易而速,今反易而早,得指多矣.凡是人各殊气血,同筋骨.心有疏稀,脚有巧拙.书籍之好丑恶,可为强哉?若人颜有好恶,岂可教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寡笨效之,只删其丑恶;赵女擅舞,止步媚蛊,教者弗获,得节匍匐.妇杜、崔、张子,皆有超雅绝世之才,博教馀暇,游脚于斯,后世慕焉.博用为务,钻脆俯下,记其疲倦,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朱.虽处寡座,不遑道戏展画天,以草刿壁,臂脱皮刮,指爪摧合,睹鳃出血,犹不戚辍.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删丑恶,教步者之得节也.且草书籍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已此较能,往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道试,四科不以此供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擅既不达于政,而拙无益于治,推斯止之,岂不细哉?妇务内者必阙中,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扪虱,不暇睹天.天天至大而不睹者,圆钝细于虮虱,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钝细,岂若用之于彼圣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天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雅儒之诤.依正道于邪道,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战睦,宏大伦之玄浑.贫不妨守身遗名,达不妨尊主致仄,以兹命世,永鉴后死,不亦渊乎?蔡邕《篆势》。
古人论书集锦

古人论书集锦
为人。 为人。 宋朱文长《 朱文长《续书断》 续书断》 欲学草书,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 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 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 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不难工矣。 宋黄庭坚《 黄庭坚《跋与 张载熙书卷尾》 张载熙书卷尾》 书字虽工拙在人,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 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淆, 心意闲淆,乃入微耳。 乃入微耳。 宋黄庭坚《 黄庭坚《论捌》 论捌》 石刻不可学,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 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 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乃得趣。 宋米 芾《海岳名言》 海岳名言》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 张颠俗子,变乱古法, 变乱古法,惊诸凡夫, 惊诸凡夫,自有识者。 自有识者。 宋米 芾《论草书帖》 论草书帖》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而多得古人笔意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而多失古人笔意。 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姜 夔《续书谱》 续书谱》 风神者,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 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 四须险劲,五须高明, 五须高明,六须 润泽, 续书谱》 润泽,七须向背得宜, 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八须时出新意。 宋姜 夔《续书谱》 凡宇之为体, 凡宇之为体,缓不如紧, 缓不如紧,开不如密, 开不如密,斜不如正, 斜不如正,浊不如清, 浊不如清,左欲重, 左欲重,右欲轻, 右欲轻,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宋黄希先《 黄希先《论学书》 论学书》 大抵饱学宗儒, 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 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 兹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 佚名《宣 和书谱》 和书谱》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乃为有益。 元赵孟颇《 孟颇《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 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便可名世。况《兰亭》 兰亭》是右军得意书, 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 已,何患不过人耶? 元赵孟顺《 赵孟顺《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 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 参神理。 。 明王 绂《书画传习录》 参神理 书画传习录》 高书不人俗眼, 高书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明徐 渭《题自书(一支堂帖)》 学书当兼收并蓄, 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 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桉。 接丰采于几桉。 明屠 隆《考巢馀事》 考巢馀事》 临帖如骤遇异人,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 不必相其耳目、手足、 手足、头面, 头面,而当观其举止、 而当观其举止、笑语、 笑语、精神流 露处。 露处。 明董其昌《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常谓一法不通, 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 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 亦书家所耻也。 明赵宦光《 赵宦光《寒山帚谈》 寒山帚谈》 欲书必舒散怀抱, 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 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斯可称神。书不变化,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匪足语神也。 明项 穆 《书法雅言》 书法雅言》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历代书论精髓60条

历代书论精髓60条,建议您背下来功能介绍学好中国汉字,弘扬书法国粹。
分享实实在在的干货,帮助零基础的书法爱好者从入门到提高。
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句2、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蔡邕《九势》句3、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句4、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蔡邕《九势》句5、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笔论》句6、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蔡邕《笔论》句7、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
——钟繇笔法句8、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非草书句9、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卫铄《笔阵图》句10、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王羲之书论句11、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12、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王僧虔笔意赞句13、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孙过庭书谱句14、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句15、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孙过庭书谱句16、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书论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历代书论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历代书论大全
秦汉
李斯《用笔法》
蔡邕《篆势》
蔡邕《隶势》
蔡邕《笔论》
蔡邕《九势》
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赵壹《非草书》
魏晋
卫夫人《笔阵图》
卫恒《四体书势》
鲍照《飞白书势》
江式《论书表》
成公绥《隶书体》
索靖《草书状》
钟繇《用笔法》
王羲之《书论》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南北朝
虞龢《论书表》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僧虔《笔意赞》
王僧虔《论书》
王僧虔《又论书》
颜之推《论书》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草书状》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古今书评》
庾肩吾《书品》
王愔《古今文字志目》
江式《论书表》
鲍照《飞白书势》
隋唐五代
释智果《心成颂》
李世民《指意》
欧阳询《八诀》
欧阳询《传授诀》
欧阳询《用笔论》
欧阳询《三十六法》
张怀瓘《书断》
虞世南《笔髓论》
虞世南《书旨述》
孙过庭《书谱》
窦臮窦蒙《述书赋》
张怀瓘《书估》
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张怀瓘《书议》
张怀瓘《文字论》
张怀瓘《六体书论》
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徐浩《论书》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李阳冰《论篆》
蔡希综《法书论》
李华《二字诀》
李嗣真《书后品》
韩方明《授笔要说》
卢携《临池诀》
释亚栖《论书》
林蕴《拨镫序》
张彦远《法书要录》
韦续《墨薮》
李煜《书述》
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代
欧阳修《试笔》
欧阳修《六一论书》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米芾《砚史》
米芾《书史》
米芾《海岳名言》
米芾《宝章待访录》
朱文长《续书断》
陈槱《负暄野录》
无名氏《三十六法》
苏轼《论书》
蔡襄《论书》
黄庭坚《论书》
朱熹《论书法》
赵构《翰墨志》
姜夔《续书谱》
元代
盛熙明《法书考》
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陈绎曾《翰林要诀》
虞集《论书》
吾丘衍《学古编》
无名氏《书法三昧》
明代
项穆《书法雅言》
杨慎《墨池琐录》
杨慎《书品》
汤临初《书指》
祝允明《奴书订》
祝允明《评书》
徐渭《书论》
徐渭《执笔法》
徐渭《七字书诀》
丰坊《书诀》
丰坊《童学书程》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何良俊《四友斋书论》
费瀛《大书长语》
宋啬《书法纶贯》
赵宧光《寒山帚谈》
张绅《法书通释》
潘之淙《书法离钩》
方孝孺《评书》
解缙《春雨杂述》
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钱谦益《绛云楼题跋》
莫云卿《论书》
清代
钱泳《书学》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梁章钜《学字》
朱履贞《书学捷要》
笪重光《书筏》
阮元《南北书派论》
阮元《北碑南帖论》
宋曹《书法约言》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
傅山《作字示儿孙》
傅山《散论》
周星莲《临池管见》
包世臣《艺舟双楫》
何绍基《书论》
王铎《论艺摘录》
刘熙载《艺概》
冯班《钝吟书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桂馥《国朝隶品》
侯仁朔《侯氏书品》
王宗炎《论书法》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蒋骥《续书法论》
杨守敬《书学迩言》
梁巘《评书帖》
魏锡曾《书学绪闻》
万经《分隶偶存》
姚配中《书学拾遗》
曾国藩《书论语录》
清人原著《书法秘诀》
孙光祖《六书缘起》
文伯子《书法辑要》
王澍《翰墨指南》
王澍《论书賸语》(节录)
近现代
沈曾植《寐叟论书六则》
黄宾虹《书史两则》
黄宾虹《笔法两则》
弘一《谈写字的方法》
鲁迅《写字就是画画》
于右任《书论七则》
沈尹默《学书有法》
胡小石《书艺略论》
郭沫若《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林语堂《中国书法》
沈子善《学书捷要》
闻一多《字与画》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丰子恺《艺术的园地》(节选)
邓散木《临池偶得》
林散之《笔谈书法三则》
白蕉《白蕉论艺》
祝嘉《论书法中的"疾涩"》
林风眠《书法的影响》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商承祚《说篆》
梁实秋《书法的前途》
潘伯鹰《书法杂论》
陆俨少《笔墨技法简论》
徐邦达《五体书新论》
启功《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
黄绮《书中五要》
马国权《爨宝子碑》研究
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
丁梦周《书法线条的品格》茹桂《试谈书法欣赏》
邱振中《"写字"与"书法"》孙晓云《书法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