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论精粹-米芾
书法家米芾的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东篱,汉族,汝州禹县(今河南禹州)人,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学家、艺术理论家。
米芾的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尤其擅长行书,被誉为“行书第一”。
米芾出身士族,少年喜好书画,曾先后拜访了欧阳询、李邕等名家学习书法,后又游历于名胜古迹,研究古代建筑、碑刻、器物等艺术形式。
在艺术实践中,米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提倡“气韵生动”、“古意今人”,认为艺术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又要创新发展,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的内涵。
米芾的书法作品有《水经注》、《范文正公碑》、《赵孟頫序》、《二王故事》等,他的书法影响深远,被誉为“宋代书坛第一人”。
除书法外,米芾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绘画作品,对文学、美术、艺术理论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他的著作有《东篱乐府》、《东篱乐府续编》、《画山水志》等。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如石书艺发布时间:19-04-2616:24书法家在“宋四家”中,米芾年龄最小。
但就书法而言,因其典型的“八面出锋”之”刷笔”,被誉为最有功力、最富天分。
有史书记载,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有米芾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宋四家”其他几位大哥所不及。
即使在当下,崇拜“米字”者颇多,学米芾书法成风。
要说起米芾的用笔特点,他主要是善于在字的整体上,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自然流畅的气势、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风格。
如果单独看一个字,在起笔的时候用墨多,笔迹重,随着笔锋走势到中间略略清淡,这个清淡是相对他起笔来说,然后遇到收笔或者转折的时候,用侧锋迅速变换笔法。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米芾的书法中很多字都有倾斜之像,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有人说米芾的字既然都有倾斜之势,会有不稳重的感觉,好像一个人一样,重心不稳,摇摇晃晃,其实细心点可以发现米芾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虽然米字用刷字,字摇曳多姿,欹侧多变,但却从不给人以不稳的感觉,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坚固,这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字重心在下盘,几乎每一个字重心都很低,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米芾德忱帖选显然,这与米芾书法的通俗性和具有书法的形质美有关,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其特殊的笔法和笔势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魅力。
而这都与他的”怪癖“、“孤傲”的性格是分不开。
有许多史书记载他的怪特行径,例如,蓄石、拜石、乎石为兄、给石头洗澡、奇装异服、不与人同器等等,因此人称为“米颠”。
其实,米芾一点都不颠,聪明了得,按现代人论智商,他应该在“宋四家”之首,何以见得?论书品气格,他不及苏轼;论创新、笔力不如黄庭坚。
而他的精明,对书法的执着、专一,充满他的书论,尽显于书法的灵气和妍美中。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是北宋书法最高水平代表之一,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一米芾生平简介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他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史传米芾个性怪异,喜唐服、有洁癖、好奇石,因而人称“米颠”。
黄庭坚就曾评价其为:“米黻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
起居语默,略以意行,人往往谓之狂生。
然观其诗句,合处殊不狂。
斯人盖既不偶于俗,遂故为此无町畦之行以惊俗尔。
”①元倪镇有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②米芾父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喜爱书画,精于鉴赏。
其母侍奉宣仁皇后藩邸,因此米芾被封为殿侍,登进士第。
米芾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
米芾年少时初学颜真卿,七八岁时就能手书大字,后师法柳公权,学《金刚经》。
因知柳出自于欧,故学欧阳询。
后又学褚遂良、段季展、沈传师等人。
米芾20岁入仕,以恩补含光尉,历任长沙与杭州观察推官、润州州学教授。
元祐七年(1092)为雍丘令,后改监中岳祠,又历任涟水军使、蔡河拨发运、发运司属官、太常博士、书学博士、无为军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
传世著作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砚史》等,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米芾的书法取法广泛,早年学唐人,对颜真卿《争座位帖》推崇有加,又从欧阳询行书中得“险劲”。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1007年-1107年),字子昂,号东篱,自号不群居士,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家之一,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行草之祖”,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书法上有卓越的成就外,米芾的思想和思想启发也深受后人的推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的书风。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最为精彩。
行书又称楷行,是中国书法艺术流派之一,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行书简练有力,线条流畅,飞扬活泼,秀丽飘逸,狂放豪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米芾书法作品中尤以《寒食帖》和《临韦瓘碑》最为著名。
他的行书虽有草书的豪放,但依然保留了楷书的规范,在激烈的运笔中又不乏秀丽的趣味。
米芾行书的创新不仅达到了古今书法史上的高峰,更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在行书方面,米芾书法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价值是无法忽视和低估的。
米芾的思想启发。
米芾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启发。
而他的思想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传统的尊崇和继承。
米芾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极为发达的时代,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继承可谓是无微不至。
他的书法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优秀传统。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人的力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也使得他的书法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2. 对个性的追求和表达。
尽管米芾继承了传统文化,但他的书法作品中又透露着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气质。
他的书法狂放豪放,线条流畅,形式华丽,透露着他的锐意进取和崇尚自由的思想。
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为后人传递了一种敢为天下先,敢于突破固有传统的精神。
3. 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米芾在书法上一直坚持追求创新和突破,勇于挑战传统,赋予了书法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他的行书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一气呵成,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的书法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创新,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米芾论书名言

米芾论书名言
《米芾论书名言》是2007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书店出版社。
内容介绍
本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书店出版社,真诚地希望给热爱书法的朋友们,提供必要的、方便阅读理解的书法理论指导资源图书,他们撷取了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重大影响、有特色、有创见、有影响的书论,以探索书法字帖出版的新形式、新内容的方式呈现给广大书法爱好者。
而这套《历代书论释译楷书丛帖》因此而推出,它以京剧“音配像”的形式,先将书论以书法字帖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再对难解的书论古文加注释,每一段书论文字前加上书论注释者对古人书论理解的导读文字,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字帖,既利于人们学习珍贵的历代书论精华,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临摹练字,一举多得。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
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米芾作品年表

米芾作品年表卷一元佑前P006药洲题刻(后刻) 1073年熙宁六年癸丑 23岁 7月P007还珠洞题名自画像 1074年熙宁七年甲寅 24岁 5月P008天马赋(疑伪)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正月P018阎立本《步辇图》观跋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30岁八月八日P020三吴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23法华台诗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24道林诗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25砂步诗帖 1080年元丰三年庚辰 30岁P033书海月赞跋伪作 1081年元丰四年辛酉 31岁P048庐山题书 1081年元丰四年辛酉 31岁十月P049盛制帖 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53寒光帖 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55吴江舟中诗帖 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68成伯公帖残约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69僧正文公帖约元丰五年壬戌 32岁P070方圆庵记 1083年元丰六年癸亥 33岁四月九日P078重装张旭《深秋帖》并跋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34岁六月十九日P079再跋张旭《深秋帖》 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 34岁八月十五日P080郡官帖约元丰六-----八年P082雨寒帖约元丰六-----八年P083潇湘八景图(并序) 伪P091(附)题李营丘潇湘八景图伪卷二元佑P006相從帖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P018秋暑憩多景楼诗帖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36岁P020张季明帖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P024吾家法书帖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六月五日P027李太师帖P032蒋延祖夫人钱氏墓志约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36岁P036好事家帖 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七月P038武帝书帖 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七月P040张颠帖《论草书帖》 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P042西园雅集李公麟作图米芾为诗集作序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七月P050知府帖(《致知府大人尺牘》)(《邂逅長者帖》)1087年元祐二年丁卯 37岁P056辨法真迹(淳化阁帖跋)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元月P060题《褚摹兰亭序》卷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二月P070苕溪诗卷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八月八日P075跋殷令名头陀寺碑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九月五日P078颜鲁公碑阴记 (局部)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九月P079蜀素诗帖 1088年元祐三年戊辰 38岁九月二十三日P091叔晦帖P094海岳 1089年元祐四年已巳 39岁P095焦山题记 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P096闰月帖《呈左相吕大防启》 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八月P099篋中帖(《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牘》)(《天机妙帖》)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岁末P102东坡《木石图》诗跋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41岁岁末P103昨日帖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41岁岁末P105顾虎头帖 1091年元佑六年辛未 41岁岁末P108久别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 42岁春P110竹前槐后诗卷《亦称《致希声吾英友尺牍》、《非才当剧帖》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初夏 42岁P114宠临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七月 42岁P116枉驾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七月 42岁P118珍醴帖 1092年元佑七年壬申九月 42岁P120岁丰帖 1093年元佑八年癸酉秋 43岁P124依赦帖 1093年元佑八年癸酉秋 43岁P127明道观壁记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正月五日 44岁P130天衣怀禅师碑 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正月 44岁P139章圣天临殿记章圣天临殿铭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春 44岁P147裹鲊帖 1094年元佑九年甲戌三月 44岁P148雍丘帖约1093年元佑八年癸酉秋 43岁卷三绍圣P006诏使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08催租诗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09粮院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14蒙教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16吏民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18拜中岳命作诗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21留简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28监斗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夏P029木兰诗疑伪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九月二十六日P035过高邮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十月P036露筋之碑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十月P041淡墨秋山诗帖 1094年绍圣元年甲戌 44岁P044方回帖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 45岁P046逃暑帖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盛夏 45岁P050穰侯出关P053浙江亭观潮诗(七律)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八月十八日 45岁P056杂抄诗 1095年绍圣二年乙亥冬 45岁P058满庭芳词 1096年绍圣三年丙子三月 46岁P061乐兄帖 1096年绍圣三年丙子 46岁P064易说(疑)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47岁P069指喻帖 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 47岁P071臈白帖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47岁P072自藏晋唐帖目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 47岁P074与魏泰唱和诗《寄魏泰诗帖》(疑为摹本)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 47岁P078龙真行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47岁P084第一山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47岁P085久违帖(疑) 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春 47岁P087伯充帖《致伯充尺牍》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十一月二十五日 47岁P090南山帖 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 47岁P091尚书礼部侍郎墓志残石约1097年绍圣四年丁丑 47岁P093春和帖(《致新恩吏部侍郎尺牍》)(《沂水帖》)《政事帖》约1098年绍圣五年戊寅春 48岁卷四元符P005(贝兄)豉帖约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 48岁P007中伏帖 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六月 48岁P008捕蝗帖《书尺牍〈一〉疑摹本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六月 48岁P014亭观帖宝月观(见英光堂帖) 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八月 48岁P017净名斋记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中秋 48岁P023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中秋 48岁P029焚香帖《海岱帖》《两三日帖》1098年元符元年戊寅秋 48岁P033元日帖约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元旦 49岁P039葛德忱帖(《道味帖》)(《致葛君德忱閣下尺牘》)(《五月四日帖》)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四日 49岁P053梅惇帖出自停云馆法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55葛叔忱帖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59陋邦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62送陈觉民诗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66通判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五月 49岁P068衰迟帖 1099年元符二年己卯十月 49岁P071廷议帖 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3十连帖 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4衰老帖(《提刑殿院帖》)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9司勳帖 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78春序帖十一行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春 50岁P079淮山帖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81乡石帖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84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90参政帖《苏太简参政帖》约1100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P093陈揽帖(昨日帖书尺牍〈七〉)约1099年元符三年庚辰 50岁卷五建中靖国P005向太后挽词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09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二月 51岁P014长至帖(《公议帖》)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夏至 51岁P016临沂使君帖(《阴郁帖》)(《致临沂使君尺牘》)(又称戎薛帖)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夏至 51岁P019雨应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21紫金研帖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中秋P027五古与程节赠答诗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中秋 51岁P030建中靖国岁芾”题名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31自叙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4糖霜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5麝香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6章侯帖(恶札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57珊瑚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67蒋永仲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P069上记帖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十一月二十一日P070壮观赋约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辛巳 51岁卷六崇宁(1102-1107年)P009新恩帖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三月三日 52岁P011具状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四月 52岁P013久郁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15左丞钧席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18研山铭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30弊居帖(《甘露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32异石帖(西山书院帖平远山房本)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35三米《兰亭》跋二则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五月 52岁P041褚摹《兰亭序》跋赞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六月 52岁P047江宁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48老妻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 52岁P052承天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六月 52岁P054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八月十五日52岁P062运副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十一月 52岁P064郏侨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65伯修帖(《与伯修司长书》《丞果实帖》《致伯修老兄尺牍》)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71來戏帖(《面谕帖》《求致翟画王帖书》《职思堂帖》《浙干帖》)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75钟山帖约1102年崇宁元年壬午末 52岁P076王略帖跋《破羌帖跋》 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三月九日 53岁P085王略帖赞《破羌帖赞》约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三月 53岁P094孔圣手植桧赞碑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097晋纸帖(《自怡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3业镜帖(《敬闻帖》)《致伯充尺牍》翰牍九帖之七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6夏英公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7韩马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09彦和帖(《致彦和国士尺牘》《经宿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13值雨帖《致伯充防御台座尺牍》)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15清和帖(《致窦先生尺牍》) 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春 53岁P119适意帖(《宗正帖》)(《获右军《王略帖》》)(《一百五十千帖》)又称《玉格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25丹阳帖(《换玉笔架书》)(翰牍九帖之六)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28贺铸帖(《易王献之二帖书》《玉格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34白熟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五月后 53岁P136临顾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秋 53岁P138英论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秋 53岁P139绝唱帖约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秋 53岁P140私居帖1103年崇宁二年癸未腊月 53岁P143复官帖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五月 54岁P145同官帖约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 54岁P147灵峰行记帖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五月 54岁P156芜湖县学记碑 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七月后 54岁P169篆书周书?周官约1104年崇宁三年甲申八月 54岁P174米芾拜石崇宁三年甲申 54岁P181章吉老墓志铭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九月 55岁P202真酥帖 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九月 55岁P205烝徒帖 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 55岁P210张都大帖《闻张都大宣德尺牍》(《书尺牍》〈六〉)1105年崇宁四年乙酉 55岁P216虹县诗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春 56岁P228忧畏帖 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春 56岁P231呈事帖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五月 56岁P237跋欧阳修集古录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八月一日56岁P240杂书帖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五月后 56岁P250跋蔡襄赐御书诗卷 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五月后 56岁P253戏成诗(《戏成呈私谏台坐诗札》《岳麓诗帖》翰牍九帖之九)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冬 56岁P260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翰牍九帖之八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冬 56岁P266人安帖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 56岁P269小楷千字文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 56岁P278太宗帖赞约1106年崇宁五年丙戍 56岁卷七大观P005书院帖约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正月 57岁P007章吉老墓表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五月 57岁P015经略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六月 57岁P017少时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六月 57岁P019行书多景楼诗册约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 57岁P023葛雪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十二月 57岁P034公兖帖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十二月 57岁P036广帅帖约1107年大观元年丁亥年末 57岁P039摹王羲之《大道帖》P040临王羲之《行穰帖》P043摹王献之《东山松帖》P044临王献之《中秋帖》(传)P047临王献之《鹅群帖》《宝晋斋法帖》临王羲之诸本王帖对照P051王略帖 (破羌帖)P053暴疾帖P054顷日帖P055妇母帖P056平安帖P057孙女帖P058事长帖P059敬伦帖P061米临十七帖P070临颜真卿《湖州帖》P071韩干照夜白题名卷八外编一《英光堂米帖》系列P007补填帖约在元丰六年左右P008适方上状帖P009初热帖九行P010门中帖(残)P011昨夕帖P012彦稽帖P014亦虚帖六行P015饿杀帖(不烦帖)P016昨夕帖(一饭帖)P017先白帖P018一麦帖P020提刑郎中帖守无为日(约1104年崇宁三年七月----1105年崇宁四月十月)P021政事帖P022爱女帖P023剧暑帖P024展唔帖P025贺圣朝词P026参赋P034长寿庵咏梅诗P036今日献祝寿纪庆生申诗P040米芾少意帖P041诉衷情词P044书祥瑞P046评纸帖(十纸说)P053摹古帖P054所居帖P055奉酬山甫P057寄薛郎中绍彭P058林逋诗跋(德行帖)P061题文同墨竹诗P062题苏轼墨竹诗P063踏莎行?雾失楼台(疑伪)P065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疑伪)P070离骚经(伪作)P103九歌(伪)P108燕然山铭(疑伪P112米芾篆隶P120正六译《波罗蜜经》序P123如来真赞P120右军帖赞卷九外编二P007曹子建应诏诗《宝晋斋》P026梅花赋(疑伪作)年三十四岁P043鲍参军舞鹤赋P062三馆暴书帖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伪残P072岳阳楼记(伪)P079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昔年诗〉P084鹤林甘露帖P086偶成蝶恋花一阕 "疑"P088下净名(疑伪)P089私居、浸足、壮观亭三帖(伪)P092问月诗传伪P094五言诗《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维(伪)P097萧闲堂P103书唐崔颢的《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P111题雍丘崔明府丹灶李白(疑伪)P112太守召陪诸公游虎丘唐朱长文P120书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P121苗幕帖P122饶纸帖P122书法赞P123仲宁帖詹怀帖P124乐圃先生墓表P127动静交相养赋白居易P132秋阳赋P137春赋庚信P141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P142常少府题破山寺诗P146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P149王维《游感化寺》P151书【宁王山池】唐P152岑之敬(南北朝)洛阳道伪P154宋之问明河篇(伪)P157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甫伪P162鉴亭铭碑阴伪P163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唐李峤(伪)P165嵩山望幸唐王邕(伪)P167唐玄宗五律《幸蜀西至剑门》(伪)P168唐诗二首(韩偓刘禹锡)伪P171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沈佺期P176省试腊后望春宫唐林宽P177沙堤行,呈裴相公唐张籍(伪)P180宋之问扈从登封途中作(伪)P181跋东坡师子屏风赞(伪)P184千寻飞阁诗(伪)P185白莲花亭侍宴应制沈佺期唐(伪)P186古诗三首(伪)P188南海孔广陶集米芾书法,《重建云泉山馆记》P190道法参天地(伪)P191南明山(疑伪)P192面壁P193秀岩题刻(疑伪)P194城市山林P195王维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唐P196米氏云山八幅卷十文集P003米芾简介P008米芾年表P014米芾书论精粹P030砚史P036宝晋英光集P103襄阳诗钞P110米芾研究综述P114米芾尺牍书法艺术研究P299襄樊米公祠测鱼 2009.6编纂测鱼2009.6.11夜结稿于石门。
试论米芾书法

试论米芾书法
米芾(1051-1107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画家,被誉为“三米”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受到前辈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米芾的书法特点是别具一格,用笔饱满有力,笔画厚重有韵律,线条流畅自由,但又不失端庄稳健。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大篆、行楷为主,气韵磅礴,富有魅力和生命力。
米芾的书法更融入了他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他的书法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和情感表达的艺术风格,倡导真正的自由、奔放、坦诚、豁达。
总而言之,米芾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他的书法观念和艺术风格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和传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海岳名言》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钓忖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
筋骨之说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
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
盖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
余尝书“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笔,“慶”、“觀”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
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
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
《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研媚,此自有识者知之。
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
为司马《南真君观碑》,极有锺、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
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臵稳,不俗。
险不怪,老不活A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兹古语也。
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折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遽大异耶!”此公亦具眼人。
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
若穿透,始到锺、索也。
可不勉之!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
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乃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
今见其本,乃如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
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
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
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
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当分习之。
先习数寸者,可以摹写,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
既精熟,可以拓为大字矣。
杜工部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则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见矣。
学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
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尚有尖山罔山铁山摩崖,率大书佛号赞语,大有尺余,凡数百字,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笔,亦复高绝。
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
《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
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
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啻兜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里计哉!东坡曰:“大字当使结密而无间。
”此非榜书之能品。
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
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揜其短之迹。
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邪?《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以数笔成一笔,学者不善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
此是用方笔者,方笔写榜书最难,然能写者,庄雅严重,美于观望,非深于北碑者,寡能为之而无弊也。
自萧何题署之后,梁鹄、韦诞、卫觊,盛以此称,唐时殷仲容“资圣”,王知敬“清禅”,并知名一时。
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也。
北人工为署书,其知名者,并著于时。
题洛京宫殿门板,则有沈含馨、江式。
北京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则窦遵瑾。
周天和时,露寝成,赵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守,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其重榜书至矣。
故榜书当以六朝为法。
东坡安致,惜无古逸之趣;米老则倾佻跳荡,若孙寿堕马,不足与于斯文;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
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
吾所见寡陋,惟朱九江先生所书《朱氏祖祠》额,雄深绝伦,不复知有平原矣。
吴中丞荷屋,则神采雍容,气韵绝佳。
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大基仙坛》及《观海岛诗》,高气秀韵,馨芬溢目。
《般若碑》,慎伯盛称之,以为古今石本隶楷第一,谓其雄浑简静,则诚有之,遽臆定为西晋人书,则不无嗜痂之癖。
考《般若碑》是北齐书也。
梁碑《神道》,渊穆极矣,然各体不同。
《简王》则高浑雍容,《靖王》则丰整酣逸,《忠武王》则茂密美致,新理异采,《吴平忠侯》匀整安静。
《忠武王》酷肖《刁遵》,《吴平忠侯》甚类《苏慈》。
若能展作榜书,固当独出冠时,然吾未见能之者也。
《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
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
《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晞发;《般若碑》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四碑比肩,真可为四渎通流于后世矣。
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东方朔画赞》似周勃之厚重,蔡君谟《洛阳桥记》体近《中兴》,同称于时,此以雄健胜者。
《八关齐》骨肉停匀,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
宋人数寸书,则山谷至佳,如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可肩随《大基》《观海》诸碑后,正不必以古今论,但嫌太妩媚耳。
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隶之大者,莫若冈山摩崖,其次则唐隶之《泰山铭》,宋隶之《山河堰》,俱可临写也。
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
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
方明又有握笔之法,捻拳握管于掌中。
其法起于诸葛诞,后王僧虔用之,此殆施于尺字者邪?作榜书笔毫当选极长至二寸外,软美如意者,方能适用。
纸必当用泾县。
他书笔略不佳尚可勉强,惟榜书极难,真所谓非精笔佳纸晴天爽气,不能为书,盖又过于小楷也。
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麻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
若拓至寻丈,身手所不能为,或谓持帚为之,吾为不如聚米临碑,出以双钩之,易而观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