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论精粹-米芾
米芾书论对书法的看法

米芾书论对书法的看法一、米芾是谁呢?米芾啊,那可是书法史上超有名的人物。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书法的天空闪耀。
他的书法那叫一个独特,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书论也很有看头。
米芾这个人呢,对书法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而且他的这些想法对后来学习书法的人影响可不小。
二、米芾书论中的书法审美米芾觉得书法得有自然之美。
他不喜欢那种规规矩矩、刻板的书法。
他眼中好的书法就像是从自然里生长出来的一样。
比如说,他觉得笔画的形态要像自然界的万物,有的像石头的棱角,有的像树枝的伸展。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那些笔画不是机械的线条,而是有生命的东西。
他还强调书法的笔法。
在他看来,笔法是书法的灵魂。
笔法要是用得好,那字就像是活过来了一样。
就好比我们写字的时候,每一笔下去都要有力量感,又要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
而且他认为书法要有古意。
不是说越新越好,而是要从古代的书法中汲取营养。
这就像是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从古老的智慧里找到新的灵感。
三、米芾书论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他的书论影响了很多书法家的风格走向。
有些书法家在他的影响下,开始追求那种灵动、多变的风格。
以前可能大家写字都比较中规中矩,但是米芾的观点出来后,很多人就开始尝试打破常规。
他就像是一个先锋,带着大家去探索书法新的可能性。
从字体的形态到整体的布局,都有了新的变化。
而且他对不同字体的看法也很有趣。
比如说行书,他觉得行书要写出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就像天上的云飘动,河里的水流动,没有阻碍。
这就给学习行书的人一个方向,让他们知道要朝着这个感觉去努力。
四、米芾书论对现代书法学习的意义对于我们现代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米芾的书论也很有价值。
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书法培训啊,教材啊,但是米芾的观点就像是一股清流。
他提醒我们不要只注重表面的形式,更要注重书法内在的东西。
我们不能只追求把字写得工整好看,还要让字有灵魂。
比如我们在临摹古代字帖的时候,按照米芾的想法,就不只是机械地复制,而是要去理解古人写字时的心境和笔法运用的妙处。
米芾

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 识。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
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 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
新华网: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 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 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 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南渡后,张孝祥、吴琚、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先后取法米书,颇有成就。南宋孝宗、宁宗时代的吴琚, 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宪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吴益之子。官至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书史 会要》评他:“字划类米芾,而峻峭过之。”《容台别集》也有记载 。其专学米芾书法,是公认的学米高手, 他的精品几乎可以与米芾书法乱真。其用笔侧锋居多,锋芒较露,强调轻重对比,行笔轻捷。由于皇帝的推崇, 米书在民间也大受欢迎。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与南宋对垒的金朝,也盛行米书,代表者为米芾之甥王庭筠。 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书法的追随者,研习米字又 取法晋唐,为世人所称道。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气度不凡,但锋芒稍微险敛,结构趋于端稳,气息平和舒 缓。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

谈米芾书论思想及书法特点如石书艺发布时间:19-04-2616:24书法家在“宋四家”中,米芾年龄最小。
但就书法而言,因其典型的“八面出锋”之”刷笔”,被誉为最有功力、最富天分。
有史书记载,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有米芾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宋四家”其他几位大哥所不及。
即使在当下,崇拜“米字”者颇多,学米芾书法成风。
要说起米芾的用笔特点,他主要是善于在字的整体上,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自然流畅的气势、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风格。
如果单独看一个字,在起笔的时候用墨多,笔迹重,随着笔锋走势到中间略略清淡,这个清淡是相对他起笔来说,然后遇到收笔或者转折的时候,用侧锋迅速变换笔法。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米芾的书法中很多字都有倾斜之像,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有人说米芾的字既然都有倾斜之势,会有不稳重的感觉,好像一个人一样,重心不稳,摇摇晃晃,其实细心点可以发现米芾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虽然米字用刷字,字摇曳多姿,欹侧多变,但却从不给人以不稳的感觉,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坚固,这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字重心在下盘,几乎每一个字重心都很低,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米芾德忱帖选显然,这与米芾书法的通俗性和具有书法的形质美有关,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其特殊的笔法和笔势造就了他独特的书风魅力。
而这都与他的”怪癖“、“孤傲”的性格是分不开。
有许多史书记载他的怪特行径,例如,蓄石、拜石、乎石为兄、给石头洗澡、奇装异服、不与人同器等等,因此人称为“米颠”。
其实,米芾一点都不颠,聪明了得,按现代人论智商,他应该在“宋四家”之首,何以见得?论书品气格,他不及苏轼;论创新、笔力不如黄庭坚。
而他的精明,对书法的执着、专一,充满他的书论,尽显于书法的灵气和妍美中。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是北宋书法最高水平代表之一,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一米芾生平简介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他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史传米芾个性怪异,喜唐服、有洁癖、好奇石,因而人称“米颠”。
黄庭坚就曾评价其为:“米黻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
起居语默,略以意行,人往往谓之狂生。
然观其诗句,合处殊不狂。
斯人盖既不偶于俗,遂故为此无町畦之行以惊俗尔。
”①元倪镇有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②米芾父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喜爱书画,精于鉴赏。
其母侍奉宣仁皇后藩邸,因此米芾被封为殿侍,登进士第。
米芾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
米芾年少时初学颜真卿,七八岁时就能手书大字,后师法柳公权,学《金刚经》。
因知柳出自于欧,故学欧阳询。
后又学褚遂良、段季展、沈传师等人。
米芾20岁入仕,以恩补含光尉,历任长沙与杭州观察推官、润州州学教授。
元祐七年(1092)为雍丘令,后改监中岳祠,又历任涟水军使、蔡河拨发运、发运司属官、太常博士、书学博士、无为军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
传世著作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砚史》等,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米芾的书法取法广泛,早年学唐人,对颜真卿《争座位帖》推崇有加,又从欧阳询行书中得“险劲”。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米芾及其书法艺术宋代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
一是在疆域和国威方面长期穷蹙不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始终未能消除外患凌逼的阴影,以至痛失中原,偏安于江南,最终以帝昺的蹈南海而宣告灭亡。
二是内部党争不休,加以奸臣弄权,弊政迭出,民不聊生进而反叛,使整个王朝长期处于积重难返的衰败和风雨飘摇的纷扰之中。
然而在文化发展方面,宋代却是一个虽谈不上鼎盛却也是辉煌多彩的时代,文化巨匠层出不穷。
且不说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也不必说宋诗之衍盛与宋词之繁荣,就书法艺术而言,“宋四家”的出现,即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光彩耀人的奇观,具有开创时代新局的历史意义。
中国书法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几个高峰时期的发展,完成了其由字体自然衍生到书体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篆隶楷行草各体均已达到成熟和完备之境,可谓是诸体齐备,诸法完满。
面对这种局面,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高举“尚意”书风的大旗,突破前代书法的种种藩篱,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时代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风,不仅能与“尚韵”的晋书、“尚法”的唐书相映争辉,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众所公认的继晋、唐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而在“宋四家”中,若论行书成就及其对后世书坛的影响,则首推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火正后人、鹿门居士等,人称“米南宫”、“米颠”。
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他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在诗文、书画、收藏、鉴赏等方面独树一帜。
著有《山林集》(已佚)、《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等,传世墨迹甚夥。
《宋史》有传。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
他的行书,用笔八面出锋,纵横倜傥,跌宕多姿,显示出所向披靡的气势。
他一方面深入古法,能将晋唐翰墨“副在笔端”,另一方面又绝不为古法所束缚,而是穷尽笔势,别开生面。
米芾论草书帖释文

米芾论草书帖释文米芾是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书法家呢。
他的书法那可是相当有特色,尤其是他的草书,更是有独特的韵味。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论草书帖的释文呀。
米芾论草书帖里面可有好多他对草书独特的见解哦。
这草书啊,在米芾眼里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
他可能觉得草书不像楷书那样规规矩矩,每一笔都有严格的要求。
草书更像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就像我们在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激动的时候,手舞足蹈那种感觉,只不过草书是用笔墨在纸上跳舞。
比如说,米芾可能在帖子里谈到草书的笔画走势。
这笔画走势可不像我们平常写字那样直来直往。
它有时候像蛇一样蜿蜒曲折,充满了灵动性。
你看,一个简单的横画,在草书中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带着弧度的线条,就像是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柳枝,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
再讲讲草书的结构吧。
米芾眼中的草书结构,那是一种看似松散却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组合。
就好比一群小伙伴在玩耍,他们看似各自在做自己的事情,但其实他们之间有着一种默契。
草书中的字与字之间的间距、笔画的相互呼应,就像是小伙伴们之间的眼神交流和互动。
比如说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可能会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字的第一笔,就像小伙伴们手拉手一样自然。
米芾在论草书帖里也许还提到了书写草书时的心境。
写草书可不能是那种心不在焉或者很沉闷的状态。
得像是在参加一场超级有趣的派对,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当你心情愉悦地去书写草书的时候,那笔下的字就像是欢快的音符,在纸上跳跃。
如果心情很糟糕或者很压抑,那写出来的草书可能就会显得很生硬,没有那种灵动的气息。
还有啊,草书的用笔力度也是很有讲究的。
米芾可能会说,这就像我们在捏橡皮泥一样。
有时候要用力捏出一个形状,那对应的就是草书中需要重笔的地方;有时候只是轻轻触碰一下,就像草书中那些轻盈的笔画。
重笔和轻笔相互搭配,就像音乐中的强音和弱音组合在一起,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米芾论草书帖的释文就像是打开草书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他的这些见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草书的奥秘。
草书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的字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艺术的表达。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

宋四家之一——米芾书帖赏读,附带释文解析“书画名家赏鉴”诚谢您的支持祝吉祥、顺意......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释文:敬闻命此石亦不恶业镜在台州耳芾顿首伯充台坐彦臣如何释文:真酥一斤少将微意欲置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将都门有干示下酥是胡西辅所送芾皇恐顿首虞老可喜必相从欢释文: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宣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疏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卷首图片省略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迎首鸢飞鱼跃释文: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 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耜)者倘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芾再拜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向下则无水头此理是否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元章释文: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于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释文:芾顿首早拜见值雨草草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芾皇(惶)恐顿首伯充防御台坐庭下石如何去里去住不过数日也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右军帖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且各足所好而已幸图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儿吝万金不肯出芾顿首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米芾〈褚摹兰亭跋赞〉释文: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模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模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馀皆双勾清润有秀气转折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着谈标书存马式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猗欤元章守之勿失元佑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释文:司谏台坐芾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石鲸吐水(点去)出湔一里赤日雾起阴纷薄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客时效我病欲死一夜转筋着艾燃(下注:关漼)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X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希声吾英友芾上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释文: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知府大夫丈棨下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释文:五月四日芾启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便中奉状芾顿首葛君德忱阁下释文:厚不敢着潜夫常贫须漫仕闲禄是身荣不托先生第终成俗吏名重缄议法口静洗看山睛夷惠中何有图书老此生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释文:芾箧中怀素帖如何乃长安李氏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酒百余尊其它不论帖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上研山明日归也更乞一言芾顿首再拜景文隰公阁下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斛将微意轻尠(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复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飕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二曾常见之甚安芾顿首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是晋公绘像恩泽丁承务家秀才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董其昌题跋米芾《蜀素帖》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

米芾对书法的审美,用“天真”和“率意”说,来看看这五个方面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画家,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米芾为“宋四家”之一。
苏轼称其书,“风樯阵马,沈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米芾存世墨迹甚多,并著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及《海岳名言》,皆为平日论书之语,常有独到之处。
米芾在书论中提出的一个主要审美观点是“天真”、“率意”说。
米芾说“天真”、“率意”有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所以古人书各个不同。
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
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
( 《宝晋英光集》卷八)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海岳名言》)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
( 《书史》)蜀素贴天真、真率、率意、真趣、天真烂漫是米芾书法审美的标准与理想。
在米芾看来,书法艺术应该自由地展示美的意态,潇洒地展示精神的自由。
《庄子·渔父》: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书法正是效法天地万物间物象而孕育成的艺术,当然应该不拘于世俗、俗浊,而要追求天真,在率意挥洒中得其真趣。
和“天真”、“真趣”相对立的“刻意做作”、“安排费工”以及“俗浊”,米芾都置之反对之列。
他几乎十分苛刻地、不遗余力地批评前代名贤、历代书家:欧阳修书“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书“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柳公权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氏始有俗书;“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徐浩书大小一伦,犹吏楷……在米芾看来他们费尽心机,巧作安排,或大小一伦,或怒张为筋骨,都失去了天真、自然,未得真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海岳名言》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钓忖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
筋骨之说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
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
盖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
余尝书“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笔,“慶”、“觀”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
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
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
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
《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研媚,此自有识者知之。
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
为司马《南真君观碑》,极有锺、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
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
险不怪,老不活A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
”兹古语也。
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折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遽大异耶!”此公亦具眼人。
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然真字须有体势乃佳尔。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友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
若穿透,始到锺、索也。
可不勉之!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
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乃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
今见其本,乃如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
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
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
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
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当分习之。
先习数寸者,可以摹写,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
既精熟,可以拓为大字矣。
杜工部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则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见矣。
学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
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尚有尖山罔山铁山摩崖,率大书佛号赞语,大有尺余,凡数百字,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笔,亦复高绝。
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
《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
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
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啻兜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里计哉!东坡曰:“大字当使结密而无间。
”此非榜书之能品。
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
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揜其短之迹。
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邪?《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以数笔成一笔,学者不善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
此是用方笔者,方笔写榜书最难,然能写者,庄雅严重,美于观望,非深于北碑者,寡能为之而无弊也。
自萧何题署之后,梁鹄、韦诞、卫觊,盛以此称,唐时殷仲容“资圣”,王知敬“清禅”,并知名一时。
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也。
北人工为署书,其知名者,并著于时。
题洛京宫殿门板,则有沈含馨、江式。
北京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则窦遵瑾。
周天和时,露寝成,赵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守,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其重榜书至矣。
故榜书当以六朝为法。
东坡安致,惜无古逸之趣;米老则倾佻跳荡,若孙寿堕马,不足与于斯文;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
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
吾所见寡陋,惟朱九江先生所书《朱氏祖祠》额,雄深绝伦,不复知有平原矣。
吴中丞荷屋,则神采雍容,气韵绝佳。
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大基仙坛》及《观海岛诗》,高气秀韵,馨芬溢目。
《般若碑》,慎伯盛称之,以为古今石本隶楷第一,谓其雄浑简静,则诚有之,遽臆定为西晋人书,则不无嗜痂之癖。
考《般若碑》是北齐书也。
梁碑《神道》,渊穆极矣,然各体不同。
《简王》则高浑雍容,《靖王》则丰整酣逸,《忠武王》则茂密美致,新理异采,《吴平忠侯》匀整安静。
《忠武王》酷肖《刁遵》,《吴平忠侯》甚类《苏慈》。
若能展作榜书,固当独出冠时,然吾未见能之者也。
《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
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
《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晞发;《般若碑》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四碑比肩,真可为四渎通流于后世矣。
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东方朔画赞》似周勃之厚重,蔡君谟《洛阳桥记》体近《中兴》,同称于时,此以雄健胜者。
《八关齐》骨肉停匀,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
宋人数寸书,则山谷至佳,如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可肩随《大基》《观海》诸碑后,正不必以古今论,但嫌太妩媚耳。
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
隶之大者,莫若冈山摩崖,其次则唐隶之《泰山铭》,宋隶之《山河堰》,俱可临写也。
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
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
方明又有握笔之法,捻拳握管于掌中。
其法起于诸葛诞,后王僧虔用之,此殆施于尺字者邪?作榜书笔毫当选极长至二寸外,软美如意者,方能适用。
纸必当用泾县。
他书笔略不佳尚可勉强,惟榜书极难,真所谓非精笔佳纸晴天爽气,不能为书,盖又过于小楷也。
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麻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
若拓至寻丈,身手所不能为,或谓持帚为之,吾为不如聚米临碑,出以双钩之,易而观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