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沈尹默小楷《谈书法》手迹

合集下载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沈尹默实在是一位近代书法史上少见的、极笃诚极勤奋的书家。

沈尹默少鲁迅二岁,曾祖、祖、父皆仕途中人,均擅诗书,然而有清一代科举所重的书风大抵“乌、光、方”一类。

他五岁入塾,塾师竟让他临黄自元摹欧书的刻本,误入了馆阁歧途。

后来父亲叫他改习欧楷原拓并兼览诸家,又对他执笔、悬腕进行了严格的正统训练。

二十岁时,他刻意临仿父亲友人仇氏秀美的行书,积习颇深。

次年也赴日本留学,一年返归。

先后在杭州、北大任教(曾任北大校长),临池不辍。

期间与陈独秀、马一浮、张宗祥、章士钊、鲁迅等一大批文人有交,并参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大量白话诗。

1933年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四体齐备,开始以新文化运动名人的威望入主书坛。

抗战中去重庆结识了于右任,任监察委员,此期致力临碑帖数十种。

曾受古人启发而撰《执笔五字法》,通俗浅出,受书法爱好者欢迎。

抗战结束,返沪成为鬻字为生的职业书家,仿欧、颜、怀仁、苏、黄、米诸书。

解放后任上海文保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全心投入到书法创作、研究、普及工作中,极力倡议成立了第一个国立书法研究机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并任主任委员。

举办了多期书法学习班,悉心指导,影响深远,今日海上中年书家多为当年学员。

郭绍虞即出其门下,先生重庆时的女弟子张充和亦在美国耶鲁大学传播中国书法数十年。

沈尹默文革中受迫害,抑郁而逝。

这样一份人生,主要都在书法里泡,苦习书法、讲授书法、研究书法。

沈尹默于书法用心至诚至深,在重庆,他临米芾临本兰亭的习作曾得到于右任夸赞(详见周而复《谈沈尹默书法》)但对他自己的字(而非事迹)历来臧否不一。

他早年作书板气匠气重、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并非尖刻。

虽然沈氏后来自觉地争取改进,在《六十余年来学书过程简述》一文中说“始读包世臣论书著作,依其所说,悬臂把笔。

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憎为取舍,尤注意画平竖直。

”但“其俗在骨”病的关键当指气韵,岂主要会是“画平竖直”的得与失?三十年代,由于影印技术运用,沈尹默买到米芾、二王行草墨迹的照片,加上故宫开放,认识上大为提高,并从此转为以攻晋唐名帖为主,他的书法中苍润也才开始渐生。

近现代名人传记之沈尹默

近现代名人传记之沈尹默

家乡近现代名人传记之安康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教育家。

1887年,入家塾读书,爱好诗歌,常以千家诗中名句吟诵。

1894年,开始学习书法。

1905年,沈尹默和他的三弟沈兼士一起赴日本求学。

1906年,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求学,后返回中国在陕西居住,之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18年,《新青年》成立编委会,他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为编辑,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得力战士。

1919年,他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支持学生运动。

1921年,赴日本西京大学进修,与郭沫若相识。

1925年,他同马玉藻、周树人、李泰叶、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教员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公开支持女子师大学生的正义斗争。

1929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自甘清贫。

1949年,他先后参加了市政协、市博物馆、中国画院工作,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971年6月1日,备受“四人帮”迫害的一代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

享年88岁。

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沈尹默得以平反。

作为一个书法家,著有《二王书法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等,书法集,字帖有《沈尹默书法集》等约二十种。

他的书法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手机了她二十岁以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

作为诗人。

沈尹默的作品多发表于《新青年》,如《生机》、《赤裸裸》、《小妹》、《三弦》、《秋》、《白杨树》等,著有诗集《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等,其中《三弦》被胡适称为“一首最完整的诗”。

沈尹默《书法漫谈》全集

沈尹默《书法漫谈》全集

沈尹默《书法漫谈》全集沈尹默《书法漫谈》全集沈尹默临《集王羲之圣教序》我学习书法的经过和体验我自幼就有喜欢写字的习惯,这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善于写字的。

祖父拣泉公是师法颜清臣、董玄宰两家,父亲斋公早年学欧阳信本体,兼习赵松雪行草,中年对于北朝碑版尤为爱好。

祖父性情和易,索书者有求必应。

父亲则谨严,从不轻易落笔,而且忙于公事,没有闲空来教导我们。

我幼小是从塾师学习黄自元所临的欧阳《醴泉铭》,放学以后,有时也自动地去临摹欧阳及赵松雪的碑帖,后来看见父亲的朋友仇洡之先生的字,爱其流利,心摹取之,当时常常应酬人的请求,就用这种字体,今日看见,真要惭愧煞人。

记得十五六岁时,父亲交给我三十柄折扇,嘱咐我要带着扇骨子写。

另一次,叫我把祖父在正教寺高壁上写的一首赏桂花长篇古诗用鱼油纸蒙着勾摹下来。

这两次,我深深感到了我的执笔手臂不稳和不能悬着写字的苦痛,但没有下决心去练习悬腕。

二十五岁左右回到杭州,遇见了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

”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的不受看。

陈姓朋友所说的是药石之言,我非常感激他。

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的执着笔,用方尺大的毛边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这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是不间断者两年多。

1913年到北京大学教书,下课以后,抽出时间,仍旧继续习字。

那时改写北碑,遍临各种,力求画平竖直,一直不断地写到1930年。

经过了这番苦练,手腕才能悬起稳准地运用。

在这个期间,又得到好多晋唐两宋元明书家的真迹影片,写碑之余,从米元章上溯右军父子诸帖,得到了很多好处。

沈尹默书法论完整版

沈尹默书法论完整版

沈尹默书法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沈尹默《书法论》引言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

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

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

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没有从全面来考虑这件事。

中国的字,不单是有他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一方面呢。

中国法书所以具有艺术性,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

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

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注:xiān锋利)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

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

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

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

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

第二进而论笔势。

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其他有关笔墨的琐闻,以及历来书法评论之评论,则以余论尽之。

一、笔法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写字中发现的。

由于人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发挥作用,两种条件相结合,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近代名家小楷书法作品欣赏于右任草书名世的魏碑大家于右任楷书《曾孟鸣碑》于右任,书法早年致力于魏碑,中年后精研草书,沉雄其本,飘逸其形,逐渐形成气势磅礴、自由烂漫的独特书风。

他的对联作品,更把这种书风演绎到了极致。

张大千但因画名太响,书名终为之所掩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字季爰,又字大千,号南场丈人,70步后署爰翁、爰皤。

四川内江人。

当代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

一生多富传奇色彩。

早岁即有艺名。

享高寿。

富可敌国。

书法以魏碑为宗,也习唐宋,从【瘗鹤铭】【石门铭】【云峰刻石】、〈郑文公碑〉等得趣最多。

以行草书胜,长撇长捺,纵横有象,笺致老到,结字舒展,雄强中寸露秀逸之气。

他的用笔和结体均异于常人,个性独特,人称“大千体”。

张大千早年从曾熙、李瑞清学艺,可谓法门高深,学有巨源。

李叔同入世的楷书,出世的佛法李叔同楷书五言联李叔同(1880一1942),名文涛,字叔同,别名有很多。

浙江平湖人,出生于天津。

李叔同的字自然要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即出家前与出家后。

李叔同受时代风气影响,早岁自然学习魏碑,对【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爨宝子】等碑曾反复临习。

不过李叔同写碑较一般人为润泽,似乎主要在取其奇妙的结构。

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李叔同出家后,“诸艺俱舍,独书法不废。

”他以书法弘扬经律,广结佛缘,但早期那种凌厉的才子气与魏碑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不见了,代之以起的是安祥肃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副面孔。

李叔同晚年的书法形式上以抄写佛经的册页、对联为主。

字体偏于狭长,用笔较轻、较慢,章法空间十分疏朗。

呈现一派肃穆、高古的佛家气象。

陆维钊碑帖结合的楷书大家陆维钊临《石门铭》陆维钊(1899一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多署劭翁。

浙江平湖人。

当代一位传统中国文化修养相当全面的书法家。

1979年始,受命招收国内第一批书法篆刻研究生,所以他又是一位书法教育家。

陆维钊开始也师魏碑,但他决不抑帖,走的是碑帖并重的道路。

沈尹默自述学书之路

沈尹默自述学书之路

沈尹默自述学书之路沈尹默楷书学书丛话沈尹默要了解得书法中的道理,必须切实耐性下一番写字工夫。

近几年来,四方爱好书学的人们,不以我为不敏,时常写信来询问和商讨,其中不少是在学校攻读或其他从业的青年。

有些问题,要一一详答,非但时间不允许,精力也不够应付;略为解说,仍难分晓,又等于不说。

因此,往往久置,不能作答,致遭到许多责难,实亦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以前虽然写过几篇论书法的文字,但还是说得不够通晓透澈。

去年学术月刊同人要我写一篇书法论,遂分为笔法、笔势和笔意三段,根据历来传下来的说法,或加以证成,或予以纠弹,皆以己意为之,总成一篇,略具条贯,也不能纤细无遗,读者仍以为难晓,要我别为疏解。

现在想借《文汇报》给我的机会,零零星星地写一些与书学有关的小文,作为以前文字的阐发和补充。

此事虽小,实亦非易,若果希望一看便了然,字就会写好,恐怕还是无法办到。

要知书学单靠阅读理论文字,而不曾经过一番艰苦持久的练习实践,是无从理会得理论中的真实涵义的,正如空谈食物之味美而不去咀嚼一样。

禅宗祖师达摩有几句话,却说得好:“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玩味他的语意,可谓切中时弊。

想要精通书法这一门艺术的人,也得要不但能明它,而且必须要行它;不但能说,而且要照所说行得遗。

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理论须用实践证明的道理,因为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书法的理论,大家知道,它也是历来学书的人从不断辛勤劳动中摸索体验得来的,后人要真懂得它,真能应用它,除了也从摸索练习中去仔细探究,是没有其他更为捷便的途径的。

我现在想先把以前自学的经过,扼要地叙述一下,以供青年们的参证,然后再就前人留下来的成绩和言论,用浅显的词句,详为讲说,并附以图片,这样做,或者有一点用处。

这里所说的参证,真正只不过作为参证之用,不是要人家完全照我的样子去做,各人是有各人适宜的办法,很难强同,而且必须在自觉自愿的原则下去发心学习,才能行得通,才能持续下去。

沈尹默楷书自习的回忆(一)我的祖父和父亲都能书,祖父虽不及见,而他的遗墨,在幼小时即知爱玩,他是用力于颜行而参之以董玄宰的风格。

田蕴章《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完全学习指南

田蕴章《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完全学习指南

田蕴章《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完全学习指南田蕴章《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完全学习指南前言之前我是没计划编这样一本小册子的。

《田蕴章365字完全学习手册》编完之后放在网上,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欢和鼓励。

很多朋友希望再把《每日一题》也分类整理一下,以方便大家收看学习。

我觉得建议不错,干脆都整理一下,这样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完全学习手册了。

其实编这两本小册子的想法由来已久,当年我在北方网一集一集“同步”看完365集之后就有这个想法。

后来听说365集讲座要出书,我想田老师应该想到了这一点,会把365集的内容分类整理一下再出版的。

千呼万唤,今年《真行草每日一字》终于出来了。

没想到,我拿到书一看,不禁有些失望,这书太朴素了~不但范字有些偏小,就是《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的题目都没有标出来。

今年,我开始重新学习365集讲座。

由于田老师的书没有提到365集讲座应该怎样学,于是,自己摸索,整理出了这两本小册子。

现在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每日一字》整理完之后,我想《每日一题》的整理应该更快才对,没想到《每日一题》的整理更费工夫。

因为365个汉字毕竟有规律可循,而《每日一题》内容庞杂,365个主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很难处理。

开始整理的时候如老虎吃天,几乎无从下手。

后来翻阅了十几本书法著作之后才摸到了点门路,整理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不恰当之处肯定很多,希望各位师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主题的归类让我颇费踌躇。

于是,有少数主题在两个大类之中同时出现,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还有少数主题与实际讲座内容不相符合,我也做了相关调整。

如第138集,原题是“难以沟通的审美差异”,我把它改为“写字与书法”。

在编辑过程中,几乎重温了一遍《每日一题每日一字》整个节目,很受启发。

特别是第十二辑蕴章老师的自述部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感动,学习之余,得诗二首,以表对蕴章老师的敬意。

诗曰:其一湖上春来万物鲜,争奇斗艳尽媸妍。

从论书诗透析沈尹默的帖学思想

从论书诗透析沈尹默的帖学思想

20世纪的民国书坛有“南沈北于”双峰的比喻①,“北于”乃指“关中于氏”于右任,“南沈”即指来自浙江吴兴的“竹溪沈氏”沈尹默。

1940年,沈、于及章士钊切磋书法,竞诗风流,章氏诗云:“当今于沈峨与岷,两美相合情。

”即将沈、于二氏分别比作四川的岷江与峨嵋,可谓一时佳话。

从习书经历来看,两人均曾兼习碑帖②,但“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沈尹默,其所走的书学道路与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黄宾虹等人不同,他不是入碑出帖归于碑,而是出碑入帖归于帖,成为现代帖学的第一面旗帜。

”③更有人将其行书誉为米芾之后800年来第一人④。

根据沈尹默自述的学书历程来看,从他25岁研究包安吴《艺舟双楫》并习练碑字开始,到1930年即47岁,一直临写汉碑及北朝碑。

此后开始学写行草,开始了由学碑向学帖的转变。

沈尹默最早的一篇书法文章为1943年问世的《执笔五字法》,此时的他已经60岁了,他的帖派书风已趋成熟,建国以后直到文革前的这段时间,他更是将主要精力用在着书立说上。

因此,沈尹默在专意帖学的时期发表的这些理论观点,显然是基于帖学的立场。

而从沈尹默现存的数十首论书诗来看,最早的一首是作于1937年,比他的第一篇书论还要早六年。

诗言志,其论书诗中涉及的书学思想涵盖了他帖学观的基本方面。

沈尹默也是一位诗人,旧体诗的功夫非常精深,五四运动时期从事新文化运动,是《新青年》的编辑之一,也是倡导和最早发表白话诗并产生影响的诗人之一。

因此他的论书诗格律谨严,生动别致,词句优美,格调雅致,而且善于运用书法史上的典故,巧妙的阐述自己的帖学主张。

格律、语词、用典、观点四者巧妙精到地结合在一起,娓娓道出心中的书学理想,构成了沈尹默论书诗的最大特色。

将论书诗写到这样精妙的程度,近代史上并不多见。

一、沈尹默帖学思想的几个方面1、“龙蛇起伏笔端出,使笔如调生马驹”⑤―以“笔笔中锋”为核心的笔法论沈尹默的书学思想,既是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他对古代书论的深刻解读之下的感悟,深入浅出,阐幽发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