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一、简答题1.概述《吕氏春秋》简况。
2.概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3.概述《谏逐客书》创作缘由。
4.概述秦刻石文的特点。
5.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6.简述西汉初期散文概况。
7.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8.概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
9.桓宽《盐铁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0.《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11.简述东汉散文大势。
12.简说王充概况。
13.简说仲长统概况。
二、论述题1.王充散文的特点。
2.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一、简答题1.简述汉赋发展脉络。
2.汉赋溯源。
3.简说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4.简说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5.概述司马相如生平及作品篇目。
6.简析《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7.概述扬雄生平及赋作。
8.简说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9.简说张衡的《二京赋》。
10.简说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论述题1.试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2.论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论班固《两都赋》。
4.论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2.散体大赋3.抒情小赋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简答题1.简述班固生平。
2.概述《汉书》简况。
3.简析班固与司马迁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区别。
4.简说《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5.简说《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异同。
6.简说《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论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2.论《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3.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一、简答题1.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2.简述乐府诗歌分类。
3.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4.《孔雀东南飞》简说。
5.简说《古诗十九首》及作者。
6.简说旧题苏武、李陵诗。
二、论述题1.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论五言诗的起源与形式。
4.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书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书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的经典著作。
本书从古代文学的起源开始,一直延伸到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
袁行霈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学术观点,成功地将中国文学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中国文学史》的开篇,袁行霈首先对古代文学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袁行霈还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随后,袁行霈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等。
他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例如,他指出唐代以诗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音韵美,而宋代则更加注重散文的发展和创新。
袁行霈的观点独到而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历史的演变过程。
袁行霈还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现代文学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袁行霈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文学在表现形式和主题上的创新和突破。
他还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国文学仍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袁行霈还通过对作家的评述,展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他对不同作家的风格和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从中总结出了一些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袁行霈的评述既客观又深入,使读者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和评述,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袁行霈的独到观点和深入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这本书不仅对文学爱好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与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全书的编排来看,袁版和马工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毕竟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几十年,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内容还是有的。
但显然具体的内容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总绪论在我们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编写角度的不同。
袁版倡导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从文化学视角考察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的联系,恢宏大气;马工程则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与探讨中华国古代文学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融入文学史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袁版的总绪论,能看出他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更有中文味道;马工程版就有些理论了,干巴巴的。
看了两部书的的第一本,对比总结如下:一、从目录章节的编排来看,马工程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比如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这一小节就分为“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魏晋南北朝……”及格外浅显易懂的小标题;而袁版则采用提取总结关键词的方式,比如:他讲有中国文学的源头,标题下就有“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这几个关键语句,他利于我们把握整篇章节的内容,第一次见到教材书这样安排,在我看来比较新鲜。
二、从历史分期来看,马工程版是以朝代论文学史的传统路数,时间线很清晰,但无创新;而袁版已对这种思路有了极鲜明和有价值的突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三古七段说”和“朝代论”的双视角写法,充分考虑文学发展本身的主体性是该书有意识的一种追求,而又不放弃还很有生命力的传统朝代论。
这种新旧兼收是很有现代精神的。
三、从内容上来看,马工程版的内容覆盖面广,有些传统文学史不大关注的地方,给了比较多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知识容量相较袁版小,它每章节的体量几乎跟百度百科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语言也是很平板简单的说明体,形式较袁版更不讲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史参考书,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考研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精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逐渐发展为书面文学。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
3.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成就丰富多样,内容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文学的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和理论也是学习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代文人毛纶的《古文尚书》等都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
(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
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
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
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
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简述清初三大学者。
(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
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
(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一、填空题。
(1*10)二、诗歌赏析。
(2*9)三、名词解释。
(4*4)四、简答题。
(4*8)五、论述题。
(2*12)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
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
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
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
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
《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
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7、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8、《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9、刘祯,他的答赠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10、蔡琰,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1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一、整体风貌: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精神。
1、建安文人既饱受离乱之苦,也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们共同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
(2)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2、建安文人高扬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的特点。
(1)“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①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②曹丕《与谁作诗》“慷慨时激扬”(2)“悲风”一词也常出现。
①阮瑀《诗》:“临川多悲风”②曹植《野黄雀行》“高树多悲风”二、人生观:人生短暂的哀叹:1、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疫病流行,人多短寿。
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桀、徐幹等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
2。
、面对短促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三种态度:(1)单纯的哀叹,徐幹《室思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
曹操《短歌行》(3)努力突破天命所限,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曹操《龟虽寿》。
三、个性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
1、诗歌创作独特风貌: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曹植诗骨奇高。
2、诗体运用各具匠心:曹操擅长四言,曹丕《燕歌行》二首被誉七言之主。
3、诗歌语言:曹操、阮瑀、陈琳:质朴。
王桀:秀美。
曹植:风骨与文采兼具,最杰出代表。
四、感情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
1、世纪乱离,风衰俗怨,曹操诗“悲凉”,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
2、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敢于正视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名声。
●12、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13、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
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
●14、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阮籍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也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段,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批判现实。
其中,嵇康的诗成就最高。
第二章、两晋诗坛●1、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
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必繁琐。
缛,指色彩华丽。
●3、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中的《拟西北高楼》:高楼一何峻。
苕苕峻而安。
绮窗出尘冥。
飞阶蹑云端。
佳人抚琴瑟。
纤手清且闲。
芳草随风结。
哀响馥若兰。
玉容谁能顾。
倾城在一弹。
伫立望日昃。
踯躅再三叹。
不怨伫立久。
但愿歌者欢。
思驾归鸿羽。
比翼双飞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名作《赴洛道中作》二首。
总之,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4、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5、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6、钟荣《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
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
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
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7、郭璞的游仙诗。
●8、兰亭之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在会稽的一次聚会,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四十余人。
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此次聚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
采用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
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
●9、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之新义,为众人所接受。
东晋诗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野,只求适意而已。
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
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淡和诗酒风流。
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0、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1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一、田园诗歌中所包含的内容:(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写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和生活体验。
这部分是其田园诗最为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如《饮酒》“种豆南山下”。
(3)、写自己的穷苦和农村生后的凋敝。
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二、咏怀诗与咏史诗,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所用偏重于古代人物。
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如《清晨闻叩门》。
三、悲叹行役的辛苦,表现队仕宦的厌倦,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四、赠答诗中表现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来书写。
如《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坦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构建桃花原始的社会理想蓝图。
●12、陶诗的艺术特色:(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间境界)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1)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其中包含生活情趣。
《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1)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等。
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2)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只是白描,朴素。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3)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待”常见,且用的精彩。
●13、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第四章、南北朝诗歌●1、南北朝民族中的抒情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诗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3、南朝诗歌的形式特点:⑴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⑵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