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抢盐风波

合集下载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摘要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食盐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播理论;第三人效应;抢盐事件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自2011年3月16日起,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

吃碘盐防辐射,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等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传播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同时,专家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听信谣言。

直到政府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渐趋平静,抢购碘盐的狂潮才得以缓解。

传播学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能够很有效地解释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集合行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

“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者(不论这一传播是否有意地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且,也不论他们是否是讯息的直接受众,他们所预期的对他人的效果将使他们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的反映的人的行为。

”[1]在此次抢购碘盐的风潮中,信息发布者利用人们核辐射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核事故的恐惧心理,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制造和散播谣言,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同时,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意见领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使得“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信息接受者倾向于认为该媒介内容对“我”的影响小于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第三人效应”与媒介内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显著。

“第三人效应”理论并非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向行为层面延伸。

2003年,Gunther在“第三人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间接影响模式”:受众会先判断别人是否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
“抢盐”的经典段子,网友们太有才了!
某超市咸鱼摊位边上出现了四位保安, 以防止顾客随意“舔鱼”的行为。保安气 愤地说,昨天好好的四条大咸鱼硬是被人 舔成了淡水鱼。
“抢盐”的经典段子,网友们太有才了!
叫外卖:麻烦你送一份卤肉饭来。
小饭店:你要哪一份卤肉饭?不放盐的 15,放盐的30,双份加盐的50,我们 最近还特别推出“咸死你”超值碘盐 防辐射皇家尊享卤肉饭套餐,只需98 哟,还送一瓶碘酒呢。
专家表示,解决不安全感, 要从四个方面来调整:
1、改变工作状态,调整工作节奏,适应工作环境;
2、居安思危,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加强学习 培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
3、自我调节,变压力为动力;
4、生活中要面对现实,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降压。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抢盐”的经典段子,网友们太有才了!
广告:本人有盐五袋,欲交换2.0 大众CC一辆,若有更好的车辆, 也可以洽谈,由于油价较高, 请高于3.0排量的车主勿扰。
“抢盐”的经典段子,网友们太有才了!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 糖高宗、煤超疯”等新名词 后,2011年第一个给力名词 重磅登场—— 盐王爷
这次事件反映了公众对未知情况的 心理恐慌。也可以看到公众的不安全感 和普遍的焦虑。
中青年最缺乏安全感
缺少安全感是目前国内人群的主要问题之一, 和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信仰丧失、主流价值观 模糊等众多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体现在个人身上 最常见的便是“缺少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 有的人怕黑,不敢一个人在家或走夜路;
淡定!
• 盐都是国家控制着卖的,不怕买不到。而且要 是真有辐射,那也不是吃几袋盐就能解决的事。 • 我国主要以食用矿盐、池盐为主,约占总食用 盐的90%以上,以目前发现的储量,全球几十 亿人可以吃几千年。

反思“抢盐风波”解析

反思“抢盐风波”解析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距离日本很近的韩国 民众也担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到达 韩国。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 核辐射危害的说法在韩国民众中间传开后, 韩国市场出现了海藻类食品的抢购潮。
据法新社报道,芬兰最大的连锁药店宣布, 由于担心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影响 芬兰,远离日本的芬兰国内也出现抢购碘 药剂的热潮。
(4)谣言破灭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17日下午 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 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世界各地
日本地震后,美国防毒面具等平常几乎 “无人问津”的产品竟空前热销,销量水 平甚至达到了9·11的“危机水平”。
抢盐事件在我们看来荒诞甚至可笑,有人戏 谑说非典时期的醋都还没用完,抢盐做什么?
出现这一“抢盐风”的根源在哪?
一是近期媒体宣传及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 核辐射;
二是认为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 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但仅凭这二 点又怎能让“抢盐风”席卷全国?
我们认为“抢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 因
曾遭受切尔诺贝利和灾难的俄罗斯人则大 量购买红酒和海藻。这是因为前苏联政府 在当时发生灾难时曾推荐海藻和红酒,因 为这两样都能预防辐射。
保加利亚也是受过切尔诺贝利伤害的国家, 人们都按照老经验抢购红酒。尽管距离 9600公里,日本核辐射对其不会有明显的 影响,但保加利亚还是出现碘短缺。乌克 兰防辐射的东西则盯上了辣椒。
抢盐没有必要
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 第二,小小的日本核电站能把太平洋的海水都污
染么? 其三,海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远不如
日常家居使用的装饰类石材。 其四,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

_____风波

_____风波

_____风波作者:黄松海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2年第13期【文题展示】《散步》中的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风波,是否拨动你情感的心弦?《羚羊木雕》中父母与子女的激烈冲突,是否引发你思想的震撼?《社戏》中看社戏的波折,是否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平凡岁月,风雨相伴;人生路上,曲折多变。

面对生活的波折,你有哪些真切的体验,请以“ 风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拔】一、拟题求新,引人入胜。

这个文题倘若随意而拟,很容易与别人的立意雷同,只有别出心裁,才能夺人眼球。

如“追星风波”“抢盐风波”“问卷风波”“‘青春痘’风波”“艺术节风波”“网购风波”“‘种菜’风波”等文题就显得新颖生动,既切合题意,又富有生活情趣,会使同学们的文章脱颖而出。

二、精心选材,立意求深。

这个文题在选材上面广,同学们一定要从生活中精心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最好能够以小见大,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感悟,使文章立意高远而深刻。

总之,同学们的文章最好能以小见大,从而鲜明地揭示风波之后给人们留下的沉重思考与深刻教训。

只有这样,文章才具有深远的意义,让人读来意蕴无穷。

三、构思求巧,细节生动。

写作此文时,宜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同学们在叙事过程中可借鉴小说的情节模式,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构思行文,也可以以文题为线,纵向推进,层层深入,生动地展现自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写买衣风波,同学们就可以按“希望—失望—绝望—高兴”这一心理变化来构思行文;还可以用若干小标题的组接来构思行文,写出事件的曲折。

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文章的详略,使其重点突出。

对于风波的发展过程宜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展开想象,运用修辞,生动描摹,使得笔下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成为全文的亮点。

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文章才会曲折生动,备受读者青睐。

【练兵作品】抢盐风波□肖梦霞“抢盐风波”源于专家的一句“碘化钾能防核辐射”。

核辐射所带来的抢盐现象

核辐射所带来的抢盐现象

核辐射所带来的抢盐现象02009219 刘通在日本核电站爆炸后网上广为流传一副对联,其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何在。

横批:核出此盐。

这幅对联体现了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核辐射危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待这一灾害的心里和行为。

关于抢盐现象,流言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解决此问题政府和媒体都有着重要责任。

然而更深层次看去,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思想的愚昧与无知。

作为一名高校的学生我们应理智而冷静地看待此现象。

一,日本核爆炸事件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随后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11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

第二天东京电力公司神福岛第二核电站发生爆炸。

截至15日,1、2及4号机组全部实现“冷温停止”的稳定状态,脱离紧急状态。

日本大地震已过去十几天,截至3月21日,地震中确认死亡人数为8649人,失踪2万多人,避难人数超过35万。

目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情况趋于稳定,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

除日本外,核辐射阴云仍没有散去,日本周边的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提高警惕、全面监测。

我国也出现各种关于核辐射的担心和过分的行为。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教授桂立明长期从事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美日距离太远,飘过去的会是极少的量。

如果放射物飘到北京,量可以忽略不计。

【1】二,“盐荒子孙”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不仅使该国陷入一场核电危机,也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

然而在我们的科学家分析研究日本的核爆炸现象时候却意外发现中国民众的反应似乎更为激烈。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

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

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食盐抢购潮案例分析

食盐抢购潮案例分析

食盐抢购潮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食盐抢购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食盐抢购潮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食盐抢购潮的出现与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密不可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盐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其品质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而一些食盐质量不合格的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了消费者对食盐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引发了抢购潮。

其次,食盐抢购潮也暴露了一些地区食盐供应管理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食盐的供应并不稳定,市场上出现了食盐紧缺的情况。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食盐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食盐市场的监管不力,导致了食盐供应的不平衡。

食盐抢购潮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抢购潮导致了食盐市场的紧张局势,一些消费者甚至出现了囤积食盐的行为,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

其次,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通过炒作食盐紧缺的消息,哄抬食盐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最后,食盐抢购潮也对政府的食盐市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加强对食盐市场的监管,保障食盐市场的正常秩序。

针对食盐抢购潮的案例分析,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方面,食盐生产企业应该提高生产能力,保障食盐供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食盐市场的监管,防止食盐市场出现紧缺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应该理性对待食盐抢购潮,不要盲目跟风,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

总之,食盐抢购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了食品安全、市场供应、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维护食盐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主题班会-抢盐事件

-主题班会-抢盐事件

7. 问题讨论
今天你抢盐了吗?(自己所亲历抢盐事件,所 见,所闻,所感)(5分钟) 什么原因导致了“抢盐事件” ,碘盐真的能 防核辐射吗?核辐射的常识有哪些?(7分钟) “中国盐荒”与“日本秩序” 都有什么深层 原因?你怎么看待网络上的各种评论?抢盐风 波平息后,我们能做些什么,需要做些什么? (10分钟)
福岛第一核电站距离东京约240公里,其一号核反应堆和三号 福岛第一核电站距离东京约 公里, 公里 核反应堆在上周六和周一分别发生了一次爆炸
4. 日本没有慌
仙台市区, 仙台市区,人们在超市外排队购买日用品
周三,日本仙台, 周三,日本仙台,人们冒雪排队买米
3月15日,日本宫城,等候加油的车辆从加油站排出了很远 月 日 日本宫城,
相亲
女:有房吗? 男:没有 有房吗? 有车吗? 女:有车吗? 男:没有 有存款吗? 女:有存款吗? 男:没有 那还来相亲! 女:那还来相亲! 我有盐! 男:我有盐! 老公!! 女:老公!!
某超市,众人争相抢购食盐, 某超市,众人争相抢购食盐, 唯一老太镇定自若在一旁选购 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 其他商品,并不时摇头嘲笑。 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 旁人上前问她为什么不抢,老 太答: 太答:非典那年抢的还没吃 完.... 上联: 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 密布意欲核威; 密布意欲核威 下联: 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 族抢盐盐面安在 ; 横批: 横批:有碘意思
主题班会:
从“抢盐事件”说起 抢盐事件”
1. 日本了
周日,日本宫城县名取市, 周日,日本宫城县名取市,一位妇女坐在马路上哭泣
3月15日,在日本宫城县女川町,两位灾民在废墟中前行 月 日 在日本宫城县女川町,
2. 海啸来了
3月11日,日本岩手县宫古市,滔天大浪漫过防波堤冲向市区 月 日 日本岩手县宫古市,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 doc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 doc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莆田学院11级护理吴佳芳前言: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

受两个传言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从浙江绍兴出现,继而快速蔓延到浙江各地及全国……这么迅速的群众效应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样的事件?抢盐风潮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留给大家的记忆犹新。

抢盐风潮后,各方开始分析原因,归咎责任,有说民众不理性的,有说对政府不信任的,有说民众没有安全感,还有像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说政府信息不透明的,这些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归咎其本质,不难发现群众的群体心理是引发这样大规模的抢盐事件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以前SARS时我们抢的是醋,甲流时我们抢的是板蓝根,现在是抢盐。

所谓一个人说山上有虎,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是二个人嫩,三个人或者更多人呢?让我们从心理角度,来探讨下该事件引发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一、引发事件的原因(一)全球性危机蔓延是滋生心理恐慌的土壤1日本的核危机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制造谣言的题材;2早年物资匮乏造成的历史阴影已然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心理。

3政府、专家、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政府没有及时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制止这种愚昧的事件的传播。

(二)大众心理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1 人际传播增加了消息来源的可信度著名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可信性分为两个因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

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

一般说来,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因此,对于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关于核辐射的恐慌通过人际传播越传越近,总是通过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传播过来,可信度增大,说服效果也较好。

所以事件的蔓延就很顺利。

所以当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以及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这两个传言的通过我们的亲朋穿到我们身上,我们便毫不怀疑的相信了,继而加入了这个疯狂的抢盐活动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养 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活动过程
1、总结整理
我们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调查访问、收集了有关信息,现在总结整理。 A、 展示自己的采访记录与大家共享(展示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方法格式等方 面评价) B、播放一下三组同学上网搜索的相关视频 C、谁还有不同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活动过程
同学们看到我们确定的主题,分享了同学们的采集到的信息,考虑一下, 我会想到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探究呢? (引导学生列举为什么买(个人原因、外在原因)、评价(心理学、道德、 法律)教训(个人、社会)、我们应当怎么做等方面入手分析。) 小组合作逐一探究
活动过程
交流探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调查探究相信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我们分组总结一下自 己的收获。 (一组二组辩论赛“随大流好不好”三四组主题演讲、五组六组研究报告等) 准备五分钟。Fra bibliotek活动过程
设计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活动
我们明白了要做一个有理智的人,要克服盲从心理,做人更应要遵纪守 法。作为中学生要积极的融入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怎样 做?

谢谢大家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访问提纲设计、应用法,能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修改、完善活动 方案。 2、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调查、访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 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习惯,扩大学生交往的范围。 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习做一个有理智的社会成员。
聚焦“抢盐风波 聚焦“抢盐风波”
临朐纸坊中学初二一班综合实践活动 李志明
活动背景
在物质并不匮乏的现代中国竟然多次出现诸如抢盐、抢板蓝根等抢购 风波,甚至个别中学生也参与其中,他们困惑,迷茫。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 学生要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理智的人,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睛辩证看 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不盲从,同时要遵纪守法,在行驶自己的自由比如言论 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利益。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运用社会 热点问题让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在活动中实现服务 社会参与社会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