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合集下载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摘要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食盐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播理论;第三人效应;抢盐事件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自2011年3月16日起,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

吃碘盐防辐射,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等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传播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同时,专家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听信谣言。

直到政府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渐趋平静,抢购碘盐的狂潮才得以缓解。

传播学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能够很有效地解释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集合行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

“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者(不论这一传播是否有意地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且,也不论他们是否是讯息的直接受众,他们所预期的对他人的效果将使他们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的反映的人的行为。

”[1]在此次抢购碘盐的风潮中,信息发布者利用人们核辐射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核事故的恐惧心理,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制造和散播谣言,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同时,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意见领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使得“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信息接受者倾向于认为该媒介内容对“我”的影响小于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第三人效应”与媒介内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显著。

“第三人效应”理论并非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向行为层面延伸。

2003年,Gunther在“第三人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间接影响模式”:受众会先判断别人是否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关于抢盐疯的情况说明

关于抢盐疯的情况说明

关于抢盐疯的情况说明抢盐疯:源于信息传播之快的社会病症引言:社会风气的急剧变化常常会引发人们的集体行动,有时候这些行动是建设性的,有时候则是过于盲目而不理智。

2019年,中国出现了一场被称为“抢盐疯”的事件,该事件不但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暴露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弊端。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观念认知角度分析“抢盐疯”的原因,旨在提醒人们加强对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断,避免盲目从众。

一、抢盐疯现象的背景在2019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潮中,中国超市销售的食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焦点。

据报道,由于价格优惠和促销活动的吸引,消费者在购买食盐时出现了异常行为,如争抢、囤积等现象。

这一系列行为被研究者称为“抢盐疯”。

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1. 群体心态人们常常在人群中感到被动从众的心理需求。

在“抢盐疯”事件中,当有一部分人开始抢购食盐并通过社交媒体传递这种行为时,其他人们开始感到担忧,担心会错过优惠或者食盐供应出现问题,于是跟随者开始形成,通过模仿行为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融入感。

2. 利益驱动促销活动和优惠价格成为人们购买食盐的主要原因。

人们常常会为了获得利益而放弃理性思考。

例如,一些媒体报道称,某些超市在促销活动中故意制造食盐供应的紧缺感,导致消费者恐慌和抢购。

3. 信息失真信息在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导致信息的可信度下降。

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人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和筛选。

在“抢盐疯”事件中,虚假的促销信息、抢盐的传言等导致消费者恐慌和行为失控。

三、信息传播的弊端1. 社交媒体传播的速度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但也导致了信息失真的风险。

在“抢盐疯”事件中,大量不实的信息被广泛转发,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

正面的信息传播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但当信息负面化时,会导致社会的集体恐慌和负面行为的产生。

2. 信息的碎片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碎片化的状态呈现,人们缺乏总体的信息认知。

戴维森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

戴维森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

戴维森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戴维森大约是1949年到1950年左右,普利斯顿大学的一个年轻的历史学家在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陆战队档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段有趣的内容,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他穿过了走廊,把他的发现告诉了一个更年轻的社会学家:“你应该懂一些公众舆论的知识。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呢?二战期间,在太平洋的硫磺岛上,有一个由白人长官和黑人士兵组成的现役小分队。

日本人知道了这个小分队的位置,并派出了飞机去散发传单。

这些传单强调的主题是:这是一场白人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人种没有冲突。

传单上大概其写着这样的字眼:‘不值得为白人丧命。

趁着还有机会,赶快退出战争,或者干脆投降。

别心存侥幸。

’第二天,这个小分队撤退了。

”社会学家问:“你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感兴趣呢?”“因为我完全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表明士兵们受到了这种宣传的影响。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宣传对白人长官起了作用。

看起来,这些传单导致了美军人员事实上的洗牌。

”社会学家支支吾吾地谈了一些诸如白人长官可能怀有负疚感,以及军方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的托词。

但他始终无法摆脱萦绕在他心头的一种感觉:肯定还有些其他的东西在发挥着作用。

几年之后,在调查西德新闻界在波恩(西德首都)外交政策形成中的角色期间,这个社会学家有机会去询问许多记者,他们觉得报纸社论对读者思想的影响有多大。

(Davison,1957年)他们最常给出的一种答复是:“社论对你我这样的人没什么影响,但对普通读者的影响可能会很大。

”由于无法找到支持以上判断的证据,围绕这条线索的研究最终夭折了。

但是研究者深深地记住了,如此之多的记者都确信社论影响了其他人的看法,却不认为他们自己这类人会受影响。

隔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社会学家开始投身于国家大选在当地的初选,在他支持的候选人的组织里担任了一名志愿者。

选举日前两天,一份支持竞争对手的传单出现在他的邮筒里。

这份传单的质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它无疑会夺走许多选票,得采取点应对措施了。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1.何时形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随后报道日本核电站受损严重,并出现严重的核泄漏放射污染。

3月16日,网上开始盛传日本核扩散将影响到中国,并传言食用碘盐可以抗击辐射,海水将受核污染,今后采集生产的食用盐不安全。

这一谣言迅速在全国传散开来,并直接作用人们的现实生活,导致了集体“抢盐事件”的发生。

2.出现意见领袖⑴第一个意见领袖—谣言方,3月16日网上开始传“盐受污染”的谣言,在一些不明事理的网民和一些别有用心网络推手的共同作用下,掀起了传播的高潮,众多人的跟从,使得谣言方成了意见领袖。

⑵第二个意见领袖—政府方,面对3月16日传开的谣言,政府高度重视且立即发出辟谣信息并作出处罚散谣者的决议,经过政府多渠道的辟谣和科学的讲解,人们开始信任政府,抛开谣言,从抢盐大军中退出来。

此时公众放弃谣言方,政府成为了意见领袖。

3.政府行为在谣言散出短时间内,政府就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并正确作为,及时给人们发布辟谣信息,很快就夺得了“意见领袖”的位子,成功平息了这场“抢盐”谣言风潮。

4.公众意见趋同⑴第一个阶段—趋同谣言,由于谣言传播方式多样,来势汹涌,在短时间内,给人造成了极大地恐惧心理,在心理作用下,人们暂时没有或减弱了思维判断能力,此时,人们便会“宁信有,而弃无”,加入抢盐大军,更看见周围人都采取某种行为(抢盐),从中意识被唤醒,就开始了又趋同的意识而形成趋同行为,抢盐。

⑵第二个阶段—趋同政府,面对谣言,政府迅速做了辟谣信息的发布,政府公信力给大众相信的理由,再经过科学知识的证明,放弃第一个趋同(抢盐),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新的趋同,即,政府可以解决问题。

中国的抢盐风波就像一场暴风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各地食盐销售市场已逐渐恢复正常营业,部分市民由于食盐购买过多,纷纷要求退盐,但情况并非人们想象那么顺利,有些商家按照相关规定称“若无质量问题不予退货”,这无疑又是悲剧一场。

食盐抢购风波的案例分析

食盐抢购风波的案例分析

食盐抢购风波的案例分析汪鑫学号:912103860433一、案例基本情况2011年3月16日下午起,随着杭州、宁波等各大城市出现食盐抢购潮后,市场态势是:盐业公司各批发部门前排起了长队,大批量购买,群众情绪激动,出现哄抢现象;部分小店趁机抬价,价格离谱;从杭州、宁波、绍兴等赶来的外地人,也加入抢购队伍;抢购商品从碘盐扩大到抢购酱油等其他主副食品,抢购现象蔓延至海盐主产区及边远小岛,且呈迅速扩大趋势,已造成民众恐慌和商品市场混乱。

二具体分析此次“谣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据报道有关责任人已经伏法,受到了与其行为相当的行政处罚。

但是“谣言”何以“惑众”?此次抢盐风波中存在三方的信息博弈结构:政府、二级食盐经销商和消费者。

食盐实行国家专卖,一级市场的盐业公司可以划入“政府”范畴。

在这三方关系中,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科研机构和专家队伍,而且对于食盐的供求关系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二级食盐经销商无需知晓具体的科学知识,只需要简单计算成本收益以及牟利机会即可;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既不可能掌握专业科学知识并据以理性行动,也不可能对总体供求关系具有自信的把握。

在食盐供求关系上,政府与消费者被二级食盐经销商隔断。

在常规情形下,这种“隔断”并不影响社会心理和民生。

但在此次危机事件中,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批评国人的评论家们显然高估了公众对知识确定性的把握能力。

要害之处可能并非科学素养的问题,而是官民互信的问题。

消费者显然应该获得政府的支援。

我们从本次危机处理的政府行动中看到了两种支援方式:一是国有专营盐业公司的储量总担保,即“官盐”;二是政府将自身日常储备的“信息优势”社会化,此次“抢盐风波”中暴露出的“官言”不能服众的问题,其本质是一种官民互动机制的缺失和政府的公信力危机。

这种缺失和危机已经与“官言”的具体主题及其内容无关,而与“官民关系”的总体性质有关。

“官言”自然应追求其科学性的一面,在科学可能达到的限度之内进行“科普”,并注意建立日常和长效机制,但重获公信力的根本路径还在于通过互动机制建构“官民互信”。

传播学日本震出的盐荒——第三人效应

传播学日本震出的盐荒——第三人效应

与一个人的信息渠道多少有关。信息渠道多、 广,就不易发生第三人效应,因为不同渠道 总会有误差,从而产生警觉,对信息进行过 滤,易发现第三人传言的动机与真实性。
3
面对第三人效应的应对措施
面对第三人效应,我们应该理智的对待他人对自己或 是外部事物的评价;
面对第三人效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小道消息, 为自己的思想撑起一把保护伞;
日本震出的盐荒
——生活中的第三人效应
组员: 杨志 金磊鑫
Content
盐荒的开端:3·11日本地震 民众对食用盐的疑虑 相顾无盐,惟有泪千行 最完美的诠释——第三人效应
盐荒的开端:3·11日本地震
背景回顾
Text Text Text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 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跟着地震到来的还有巨大的海啸。地 震、海啸过后,位于日本福岛的核电站受到损坏,具有放射性的核 物质发生泄漏。这就是日本的核泄漏事件。
我国食盐产地有……
我国的食盐产地分布很广,其中辽宁、山东、两淮盛产海盐,自古闻名
湖盐:中国湖盐产量最多的省是青海,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 尔汗盐池。 井矿盐:中国井矿盐区包括四川、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河南、 重庆及安徽等省、市。
岩盐:岩盐产于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 食盐消耗: 中国年消耗食盐约700万吨,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
当然,第三人效应的产生也与个人特质有关
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 有关。程度越高,越 易理性地认知他人的 评价,不管是当面的 还是背后的,他们更 会理智地来进行自我 评价,特别对背后的 小道消息更会引起提 防,因此就不容易产 1 生第三人效应。
2 与一个人对第三人效应的破解频率有关。一 个人多次破解了第三人效应的发生原因,那 么,他对第三人的传言就十分敏感、警觉, 就不易再发生这一效应。否则,就容易发生 该效应。

抢盐风波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抢盐风波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学院文学院专业文秘教育班级 09 文秘姓名梁婷学号094030422抢盐风波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内容摘要: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关键词:抢盐、社会心理学、分析一、抢盐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和其潜在的规则。

其重点是研究社会心理的现象,抢购食盐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性、集群性的心理行为表现,有其固有的社会环境激励、心理传导过程,如果我们将焦点聚焦到某个抢购食盐的消费者(以下称:张三)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作出抢购实验的行为,然后再将其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观察,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奥妙。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 : 其中一种是生存本能,如饮食和性等。

购买食盐便是这种本能的行为之一。

抢盐行为作为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食盐供需平衡)中都不能自由发展,而常常会受到压抑。

但是这种本能一旦受到了外部足够刺激条件,就有可能唤醒这种本能的冲动,进行抢盐。

构成食盐抢购的刺激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谣言,还有就是生活区的便利店买不到盐的事实。

上述两个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张三对于谣言的坚信,并加入“抢盐的大军”中来。

抢盐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抢盐事件的传播学分析

20114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狂潮进行了分析。

认为这次谣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谣言传播过程中几个关键性的基本传播要素(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等)处于特殊情况下共同作用所致。

要杜绝谣言则必须保持信息畅通,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谣言;传播学;传播基本要素2011年3月日本遭受大地震引发核电站爆炸事件,社会上产生日本核辐射污染海域导致食盐紧缺的谣言,引发中国各地抢购食盐的狂潮。

作为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通形式谣言,是如何在其中起作用的呢?本文将从传播学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和恐慌心理双重作用首先,这次的抢购行为是一种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就是在某种刺激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通常在大的灾难,比如地震、火灾后出现,一般都在一定的结构性压力和触发事件下产生,这次抢盐狂潮的引发事件是日本大地震导致核电站爆炸,引发集体恐慌和焦灼心理,这是谣言得以传播的社会环境;其次,传播学认为,人在集合行为中信息传播存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的机制。

即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会把自己的昂扬、亢奋、非理性的情绪传染给他人,使一种观点迅速扩大并导致整个群体的激烈行为。

比如在这次抢盐事件中,对核辐射扩散带来的恐慌和可能导致的食盐紧缺的情绪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进行过理性思考就做出了抢购的条件性反射,有的人甚至抢购了自己三十年也吃不完的盐。

这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尤其是在这种非常态群体行为中,人在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一种趋同心理,这种趋同心理使自己和大多数人保持思想和行为的一致,从而使自我在危机状态下获得安全感。

二、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网络媒介推波助澜人类的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的时代。

现代的传播方式是多管齐下,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谣言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更多更广的传播渠道,破坏性也更大更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摘要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食盐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播理论;第三人效应;抢盐事件
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自2011年3月16日起,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

吃碘盐防辐射,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等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传播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同时,专家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听信谣言。

直到政府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渐趋平静,抢购碘盐的狂潮才得以缓解。

传播学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能够很有效地解释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集合行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

“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者(不论这一传播是否有意地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且,也不论他们是否是讯息的直接受众,他们所预期的对他人的效果将使他们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的反映的人的行为。

”[1]
在此次抢购碘盐的风潮中,信息发布者利用人们核辐射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核事故的恐惧心理,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制造和散播谣言,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同时,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意见领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使得“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信息接受者倾向于认为该媒介内容对“我”的影响小于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第三人效应”与媒介内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显著。

“第三人效应”理论并非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向行为层面延伸。

2003年,Gunther在“第三人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间接影响模式”:受众会先判断别人是否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很多民众认为:别人在看到“吃碘盐防辐射”“超市碘盐断货”的信息后会去抢购食盐,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我”也应该去抢购,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这场“集体的狂欢”之中。

网络和手机这两个新媒体在碘盐抢购事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各类与“吃碘盐防辐射”相关的消息通过微博、论坛、QQ等信息交流平台肆意传播。

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中,谣言几乎无法得到传播,这是因为信息的发布经过严格地择选与监控,媒体的公信力较高,其环境监视功能也更为突出。

而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传播途径的丰富性,使其无法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把关人” ,并且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往往过分追求信息的时效性而忽略了真实性。

2011年,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目前受众最广的前三大网络应用分别为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和网络音乐。

娱乐化的新闻、微博、博客、网络论坛这些都从根本上使得人们更倾向将这两种新媒体视为娱乐工具。


森特·普莱斯等人从另一种角度发现如果受众运用媒介行使监视环境功能,那么“第三人效应”不明显。

而如果受众把媒介看作娱乐工具的话,那么他会认为媒介对别人的影响要大于自己所受的影响。

这也许是因为那些运用媒介的环境监视功能的人相对信任媒介,他们接触媒介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而那些利用媒介进行娱乐的人则通常认为媒介是强有力的,普通人容易受到它们影响[2]。

所以,当抢盐信息在手机和网络上广泛传播时,平时将手机和互联网视为娱乐工具的民众认为别人会受抢购碘盐的信息影响进行抢购,继而自己也采取行动,加入到恐慌抢购的行列中去。

3月17日,官方通过新闻发布的方式澄清谣言,人们通过电视和报纸得知“吃碘盐防辐射”纯属谣言后,恐慌心理才得以缓解。

传统媒介代表官方立场和话语权力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有效地消除了普通民众的恐慌心理,从这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看出其强大而有力的环境监视功能。

而随后不久,各大网站才相继登载评论文章,指出相关谣言纯属子虚乌有。

此外,个体因素(如年龄、教育程度)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也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参与了这次抢购行动。

教育程度高的受众和年龄大的受众最有可能认为自己受媒介的影响小于他人(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

他们倾向于认为,比起他人,自己不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谣言的负面影响。

人们在最初获知抢购碘盐的相关信息时,容易深陷之中,因为这是受到了普遍情绪化的影响。

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此次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则谣言提醒我们,在提供公共危机信息时一定要留意“第三人效应”可能带来的潜在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受众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Davison, W.P.(1983).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1-15.
[2]Vincent Price ,Li-Ning Huang, and David Tewksbury,“Third-Person Effects of News Coverage: Orientation Toward Media”,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 (autumn, 1997):525-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