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四种常见错误

合集下载

行测言语理解考点分析

行测言语理解考点分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向来是国考的行测考试中分量极重的一种题型,题目数量多,文字量大,干扰选项较难排除,都为考生做题带来一定难度。

而国考的考试时间又非常紧张,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字并进行正确作答,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揣摩。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尤其是临近考试的备考阶段,应对重要考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从容应对考试。

下面为你全面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

根据刚刚公布的考试大纲的明确规定,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为你逐句分析大纲中主要考察的能力,其中即包含着言语理解与表达重要的考点。

1、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考察方式主要为片段阅读。

根据已给的一段文字材料查找主要信息,这主要涉及到主旨概括题的考察;而查找重要细节,主要以细节理解题的方式出现。

查找主要信息和重要细节是做题的第一步,在此之上,才可以继续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或推断。

事实上,不论考查方式如何变化,查找文段主要信息都是言语中最重要的考点,是做大部分试题的基础。

因此考生应对其方法和技巧有足够的了解和熟练的应用能力。

另外,基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意图题主旨化和细节理解题主旨化是题目数量有所增多,其实也是对这一考点的延伸。

2、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考查方式主要为片段阅读中的词句理解题和代词指代题。

在作答这两类题目时,要注意上下文的“小语境”,即根据语境中的重要提示信息来理解指定词语或语句在文段中的特定含义,切忌直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选择。

同时,代词指代题还要注意“指代就近原则”,如果文段中出现多个代词时,要注意区分各自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细节判断题型选项常见设错类型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细节判断题型选项常见设错类型

细节判断题是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一类重要题型。

其特点是题量大、难度高。

第一,题量大;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会稳定在4-5题,在地方公务员考试中题量也比较多,在涉及文章阅读题型的考试中也会出现。

第二,难度高,细节判断题中会涉及到概念、因果、范围等,在与原文对照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从而进行一致性判断,如果在理解上稍有偏差,就容易出错。

对于此类题目,做题的主要思路是选项代入与原文进行一致性对比。

在对比中,需要掌握细节判断题目的常见设错选项,下面新西南教育按照特点不同给大家整理分类如下:一、无中生有类无中生有类主要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但是在选项中有涉及,包括概念、问题、结论。

例1: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其智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是慢性进展性的疾病,损害的范围涉及记忆、行为、人格、判断、注意力、视空间技能、语言、逻辑推理等多种高级神经功能。

据统计,痴呆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脑猝的第四大杀手,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年龄,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般认为,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率将增加1倍。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痴呆将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老年性痴呆有时会突然发病B.痴呆发病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C.痴呆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可以改善D.我国老年痴呆患者的人数将不断上涨【答案】D。

参考解析:A选项“突然发病”与原文“慢性进展”不一致,排除;选项B和C在文中没有体现,排除;D选项与原文最后两句“患病率与年龄增加有关”、“老年人不断增加,成为我国一个严重问题”一致。

选择D选项。

二、言语表述类选项在部分概念上与题干一致,但是言语表述上与题干不一致,典型的代表为“绝对表述”和“正话反说”。

绝对表述顾名思义,语言表述上过于绝对,题干表述为可能、也许、有些,选项表述为必然、一定、所有;正话反说,即选项与原文观点、表述相反,主要是利用否定词的叠加造成迷惑。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政华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键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误区二:文段阅读反复读,费时又费力文段阅读一直以来是考生最犯难的问题,这一部分的准确率相较于逻辑填空高。

考生情况简单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节省时间匆匆浏览文段大意,没有理清楚文章思路没有把握住文章的主旨,面对选项凭感觉;一类,逐字逐句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充分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主旨要点,但是花费很多时间,导致后面题目没有时间做。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成语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常见且易错)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成语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常见且易错)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成语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常见且易错)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行测成语下(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常见且易错)301.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302.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于贬义。

303.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304.如雷贯耳: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

比喻人的名声极大。

305.数典忘祖:指古代的礼制、历史。

比喻忘本,现也用来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306.捉襟见肘:原指衣服破烂,生活穷困。

后来也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307.投鼠忌器:要用东西投掷老鼠,又怕砸碎了老鼠附近的用具。

比喻有所顾忌,做事不敢放手。

308.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

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含贬义。

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309.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10.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多含贬义。

311.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312.韦编三绝:现用来形容勤奋刻苦的精神。

313.颐指气使:形容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

314.相濡以沫:比喻人在困境中用其微薄的力量来相互帮助。

315.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迁巨大。

316.钟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317.粉墨登场:妆化好了,登场演戏。

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318.莘莘学子:一批学子。

319.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

不能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

320.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定,变化无常,如同猿跳马奔。

321.心慌意乱:心神惊慌,忙乱。

322.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

后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对象是相对运动的景物、人或事情。

323.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324.回肠荡气:形容文艺作品或表演非常动人,耐人寻味。

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高分技巧

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高分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从历年的考情来看题量也是比较稳定保持在40道题目。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联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 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 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

例2、以鸟类迁徙为话题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向我们完美展示了一个自然界的奇迹。

虽然大部分地表已被人类改造得________,但在天空中,鸟儿仍是主角,无论雪鹅、野鸭还是云雀,都自有其尊严。

公务员中的常见错题解析与改错技巧

公务员中的常见错题解析与改错技巧

公务员中的常见错题解析与改错技巧公务员考试是一项重要的选拔手段,为确保选拔合格的人才进入公务员岗位,考试题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题目编写的复杂性和考生准备的不足,常常会有一些常见错题出现。

本文将重点解析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见错题,并提供一些改错技巧供考生参考。

一、常见错题解析1. 理解偏差类错题这类错题常常出现于对题目理解有偏差或不够准确的情况下。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目中的含义。

一些最常见的理解偏差类的错题包括:(1)陈述题中的否定理解常见于题目陈述中带有否定形式的内容,考生容易在理解时产生困惑。

解题时应仔细推敲陈述的含义,确保正确理解陈述的逻辑关系。

(2)比喻类题目的误解比喻类题目常常使用修辞手法,考生容易因为不了解比喻的含义而产生困惑。

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是多阅读、多积累各种比喻的含义,加强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3)引伸题目的误判引伸题目常常在原题目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扩充,考生容易因为未能正确理解题目的扩展含义而出错。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对原题目的理解透彻,能准确把握扩展题目的逻辑。

2. 推理失误类错题这类错题常常出现于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缺陷的情况下。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推理的能力。

一些最常见的推理失误类的错题包括:(1)过度推理或不完全推理考生容易在推理过程中过度从已知信息推导到未知信息,或者在推理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已知信息。

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是细心观察已知信息,避免在推理过程中出现逻辑断层。

(2)假设类题目的误判假设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作出假设,并依据此假设进行推理。

考生容易因为未能准确归纳已知条件而产生误判。

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是仔细分析已知条件,确保能准确应用假设进行推理。

(3)迷惑选项的干扰一些推理题目的选项可能存在迷惑性,考生容易因为受到选项干扰而作出错误选择。

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是仔细排除迷惑选项,重点选择与已知条件相符合、逻辑合理的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易错题(2)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易错题(2)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易错题(2)随着2020国考日益临近,不知道各位考生复习得怎么样了?现将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易错题(2)整理如下,这是齐创公考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备考干货,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也祝愿大家决胜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

[坑点 11] 卡夫卡生活在世界形势激烈动荡的时期,他看到西方社会的内在危机,但无法找到解决这些危机的出路。

他孤独、苦恼,,心情十分矛盾。

他的小说大多描写人的孤独和犯罪心理,或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内容。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自怨自艾怪诞离奇B.垂头丧气荒谬绝伦C.怨天尤人光怪陆离D.愤世嫉俗荒诞不经[坑点 12]对于一个经历过贫困童年的富翁来说,他的消费行为有时显得。

对于大金额的支出,他会随随便便,甚至显得有些铺张浪费;面对于小金额的支出,他则不得不与自己的吝啬性作斗争。

依次填入面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变幻莫测积重难返B.出人意料与生俱来C.反复无常根深蒂固D.不可思议始终如一[坑点 13]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其他生物在享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时,与人类拥有同样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的最后,写下了一段的话语: 地球依照重力定理绕行太阳,从这么简单的起源,进化出无数最美丽、最奥妙的事物。

这样的生命观,庄严、高贵而且壮阔。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待遇深入浅出B.地位奥妙无穷C.权利发人深省D.优势耐人寻味[坑点 14]拉丁美洲曾深受西方殖民主义之害,这形成了拉美人民在苦难中反思和抗争的传统,并铸就了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使拉美电影在世界影坛。

依次填入两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百折不挠独树一帜B.坚韧不拔长盛不衰C.矢志不渝别具一格D.奋发图强独具匠心[坑点 15]“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是曾经的海洋梦想“老三样”,这个梦想也只是在本世纪初才得以实现。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为大家提供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能轻松面对行测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从“行不行”到“好不好”逻辑填空在行测考试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

很多同学在做逻辑填空题目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总在考虑这个选项填进去能不能读通顺,那个选项“行不行”,最终的结果就是纠结两三个选项,最后蒙一个看起来顺眼的。

这样的思维非常不可取。

之所以称谓“逻辑填空”,是因为文段中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因此,在做逻辑填空时要“找逻辑,觅呼应”,而最好的选项,往往就是呼应最强,最为契合的选项。

带大家一起来看题目:【例题一】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共同放松信贷、降低利率、发行货币,就是为了加大流动性,满足资本盈利的要求。

可是,这无疑是种______的方法,因为,资本在获得利润满足后必然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一项是:A.饮鸠止渴B.寅吃卯粮C.杀鸡取卵D.竭泽而渔【解析】答案选择A项。

四个词汇有些相似,但也有轻微差别。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寅吃卯粮”同样含有目光短浅之意,但是还应体现当前状况很吃紧。

“饮鸩止渴”在目光短浅的基础上强调会产生严重后果。

题干中空处形容上述“方法”,后文提到“资本在获得利润满足后必然把更大的危机丢给社会”体现出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选择包含此意的“饮鸩止渴”就变得顺理成章。

而B、C、D 都没有此呼应,故选择A项。

【例题二】对当前学校教育不足的反思,让家长们的目光______地转向了传统德育。

但传统德育自身有着一整套方法,不能______,应全面了解和运用,才能起到实效。

依次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假思索以偏概全B.不约而同断章取义C.不谋而合穿凿附会D.义无反顾望文生义【解析】答案选择B项。

第二空,“不能...应...”提示空处和“全面了解和运用”形成相反相对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四种常见错误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邱立刚
病句是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常考的一个题型,中公教育专家对此类题目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下面是病句常见的错误。

一、用词错误:用词不当是病句中最常出现的错误之一,主要体现在混淆对象、感情色彩不符、风格不协调、搭配不当等方面。

【例题】这种刚由一家留学归国人员研发的新药用起来十分方便,效果很长。

解析:“效果”同“长”不能配合,可把“效果”改为“有效期”。

二、语法错误:语法方面的错误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下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1)词性误用。

所谓词性误用,是把甲类词当乙类词用,如动词当形容词用,名词当动词用,动词当副词用等。

【例题】她的这个很不经意的举动,带着多么惹人可爱的孩子气,以致让人觉得站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解析:“可爱”是形容词,这里当动词用了,可改为“喜爱”。

(2)代词使用不当。

代词使用不当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代词错用,二是代词指代不清。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人产生语义的误解。

【例题】《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刘恒的一篇反映现实平民生活的小说,他用诙谐的语言表现了市井寻常百姓的生活。

解析:此句存在着指代不清的问题,句中的“他”可以理解为小说的主人公张大民,因为张大民是一个极诙谐有趣的人,也可以指代作者,应将此句中的“他”给以明确化,改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这样整个句子意思通顺,指代清楚。

(3)介词使用不当。

介词使用不当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用错介词,二是介词同宾语搭配不当。

【例题】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解析:“对”也不能同“上”搭配,可删去“上”。

(4)连词使用不当。

此处所指的连词,也包括常用的一些关联词。

连词出现的错误常见为搭配不当。

【例题】只有汽车没有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汽车也就成了一堆不能运动的钢铁物件。

解析:句中的连词“只有”,是一个必要条件的连词,应该使用一个表达充分条件的关联词,应该将“只有”改成“如果”,即“如果汽车没了油,它就不能够行驶了”。

(5)成分欠缺。

句子里的主语和宾语最容易欠缺。

【例题】经过这次下乡调查,和广大群众密切接触使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解析:“使”作谓语动词,缺少主语,可删“经过”,也可删“使”。

(6)搭配不当。

最容易出现的是主谓搭配不当和动宾搭配不当。

【例题】在夜里昏暗的条件下,猫的瞳孔可以放得像满月那样圆。

解析: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昏暗”不能修饰“条件”,应当是“在夜里光线昏暗的条件下”。

(7)句子次序颠倒。

句子次序颠倒分两种情况:一是句子中词语的次序不正确,二是句子间的次序不对。

【例题】我们进山以后,因为我们长期在城里走平坦的路,所以走山路十分不习惯大家普遍感觉比较累。

解析:“因为”一句要放在最前边,“我们进山之后”要同它交换位置。

(8)杂糅。

把两种格式混在一起,叫做“杂糅”。

修改这种病句,可以依据上下文的需要选取一种格式而淘汰另一种格式。

【例题】鲁迅猛烈地揭露、批判了封建道德,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解析:两种格式是:“他反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和“他对节烈观和包办婚姻、家长制都进行了批判”。

三、修辞错误。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句子生动、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

因此,正确地使用修辞手法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能力。

修辞方面的错误,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比喻不当。

往往是喻体使用不当。

【例题】王老师教导我们要像驴子一样勤恳地工作,才能每天过得很充实。

解析:此句中的喻体“驴子”,通常情况下都含有贬义的色彩,将人比喻为“驴子”,隐含了人蠢的意思,所以比喻不恰当,应将“驴子”改为“老黄牛”。

(2) 重复多余。

这里的“重复”是指那些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词语。

【例题】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潮,同学之间的学习风气明显变好。

解析:“从来没有过的”就是“空前的”,二者重复。

四、逻辑方面的错误。

所有的病句都同意义有关,因而所有的病句都涉及逻辑问题,纠正逻辑方面的病句,就是专门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病句。

(1) 用错概念。

凡是实词用错的病句,都是用错了概念,因为实词能表示概念。

【例题】为什么二月正是严寒季节,而八月正是酷热的岁月呢?这实在是让人琢磨不透
的难题。

解析:“岁月”指很长的时间,用在这里指二月,太大了,可改用“月份”。

(2) 大小概念并列。

句中将外延大小不一致的概念并列起来。

【例题】由于条件不好,当时一些中学设在各个工厂、企业、单位里。

解析:“单位”包括了“企业”,“企业”又包含了“工厂”,大小概念并列在一起了。

可以改为“设在各个工厂、农场或村子里”。

(3)主词宾词不相应。

这是判断句当中的毛病。

语法中的主语相当于逻辑中的主词,谓语(包括宾语)相当于逻辑中的宾词。

许多判断句都采取“主词+系词+宾词”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主词和宾词必须相应。

【例题】中等教育是开发人的能力的最好时期。

解析:“中等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跟宾词中的“时期”不是一类概念,用系词“是”把二者联系起来,成了不恰当的判断,可以把主词改为“中等教育时期”。

本文来源:绍兴中公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