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月迹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教案及板书设计课题月迹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

板书:月迹【设计意图:用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优质课件(共99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优质课件(共99张PPT)
“袅袅”,形容花香,用在这里,我们仿佛能看到花香 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 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巧妙地将 看到的变成了闻到的、接触到的,使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 成得可闻可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 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 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 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这段话可以感 受到孩子们丰
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富的想象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 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 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比平日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十分 明亮,可以清晰看见里边有什么东西。
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 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 什么东西。
他俩犯错后,站到教室 外面面相觑,不知道怎 么办。
嫉妒:对才能、名 誉、地位或境遇等 胜过自己的人心怀
怨恨。
与其嫉妒一个人的 才华,不如自己勤 奋的学习。
倏忽
指很快地,忽而间。
锨刃儿
铁锨的锋利部位。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
“款款地”把月亮上升时的动态给拟人化了,让我们仿 佛看到了一位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在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形态? 动态。
这段话主要写了穿衣镜里月亮形状的变化。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 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 盈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优质课件(共60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优质课件(共60张PPT)


悄 袅






词语解释
1.慢慢地。( B ) 2.接连成串的样子。( A ) 3.很快地;忽然。( C ) 4.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D )
A.累累 B.款款 C.倏忽 D.袅袅
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 地点转换 的顺序来写的。 (1~2) (3~20) (21~24)
梳理月亮的足迹。
中堂的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 院子中间的 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 院门 外的河水里、孩子们的眼睛里
24* 月 迹
作者简介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 生,陕西省丹凤人。当代著名作 家,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 《秦腔》《高兴》《心迹》《爱 的踪迹》《浮躁》等,曾多次获 文学大奖。
字词识记
读一读
qiǎo
悄没声儿
niǎo
袅袅
léi
累累
chánɡ é
嫦娥
面面相觑
jí dù
嫉妒
锨刃儿 噢
掬着
倏忽

些活动? 3.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看见了什么?他们的心
理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主要内容:
本文写在中__秋__夜里, 一群孩子(“我”和弟弟 妹妹)_寻__找__月__亮___的故事。
孩子们的活动:
院中盼月
_镜__中_
看月 院中望月 河
中_寻__月_
眼中见月
_沙__滩__赏__月_
孩子们所见、想象及心理变化:
通 感
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视觉
嗅觉、触觉
朗读第19-23自然段,说一说“我们”在 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
1.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 爷爷的锨刃儿上。
2.河的上湾、河的下湾、河的 每一处。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分层作业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分层作业

第24课月迹分层作业【参考答案】1.lěi lèi niǎo chángé jídù【解析】略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搭配的能力。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搭配是否得当。

A项词语使用错误。

面面相觑:你瞧我,我看你。

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用于表演时演员的状态不恰当。

B项词语使用正确。

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C项词语使用正确。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D项词语使用正确。

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3.D【详解】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作答时,学生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字词的含义是否相同,平时要多做题。

“袅袅”:1.形容烟气缭绕上升:炊烟~。

2.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垂杨~。

3.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余音~。

A项:句中写歌声婉转不绝,“袅袅”意为“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B项:句中写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袅袅”意为“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C项:句中写垂柳枝条随风摆动,“袅袅”意为“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D项:句中写茶的香味缭绕,“袅袅”意为“形容烟气缭绕上升”,与“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中的“袅袅”意思相同,故D项正确。

4.我们一眨眼,不知道那只小鸟去哪儿了,却疑心这云儿是小鸟变的。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小鸟儿变的,会一声鸣叫飞跑了呢。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5.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我们掌握所学课文内。

回顾所学可知,《月迹》一文中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

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可爱。
一个失望。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 在院子中的月亮什么颜色的?你体会到月亮的
什么特点?
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我体会
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 到月亮很明亮。
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
体现月亮变化的词有:先......再......渐
盈了。我们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 渐地。我从中体会到月亮的动态变化。
面对月亮,孩子们的反应是怎样的?你感受到
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孩子们怎样的特点?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又亏了,
面对月亮的变化,我们的反应是高兴,又屏住
气儿,生怕月亮会被吹跑。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
同学们,提起月亮,你会想到哪些诗词或者传说呢?
提起月亮,不由得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想起李白的“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想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 还想起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 后”,想起.......
月 迹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 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款款地 缠着 满盈 屏住气儿
累累的 踪迹 粗糙 悄没声儿
疏疏的 袅袅 沙滩 头发梢儿
痒痒的 羡慕 玉砌 锨刃儿
掬着沙 争执
繁星儿
倏忽间 嫉妒
面面相觑
倏忽间:形容极短时间内,类似于刹那间、霎时间 袅袅: 形容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文中指月光。 面面相觑:觑,就是看的意思。词意是你看我,我看你。
说一说,读了文章后你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读了文章后,我知道了文章讲的内容是:中秋夜,我 们这些孩子们和奶奶在院里盼月亮,后来在中堂儿、在院子 里赏月亮,到院外找月亮。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并理解贾平凹散文中形容月亮的陌生化词语“款款、玉玉、银银、淡淡、痒痒、酥酥”等的独特味道,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贾平凹亦静亦动的童年寻月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一、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名叫——《月迹》。

抬起你的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和作者的名字: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

(板书:月迹)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过自己名字的来历,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叫“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他用“娃”字的谐音“凹”字代替了,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就读“wā”。

(板书:贾平凹wā)来,让我们来齐读课题和作者的名字。

2.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一起来吟诵几句:王维写到:(大屏幕出示)李白写到:(大屏幕出示)张九龄写到:(大屏幕出示)张若虚写到:(大屏幕出示)跨越千载,明月永恒,吟诵着这些千古名句,追寻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在了哪些地方?(林间、山中、海上、江中)3.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踪迹又会出现在哪里呢?(课件:展示本堂课的主题画面)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再拿出《练习纸》看第一题“捡回遗落的文字”,贾平凹的这篇《月迹》呀,在选入教材的时候,被编者删掉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在原文中是在这个位置的——(课件出示)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月亮的满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课件(共49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课件(共49张PPT)

写出月光 的颜色美。
课文讲解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 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 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 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 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 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通过写月色,表现了作者高兴的心理。
巧记生字
加一加
女+常=嫦 女+疾=嫉
女+我=娥 女+ 户=妒
巧记生字
换一换
娥 - 女+ 虫 = 蛾 妒 - 女+ 扌 = 护
巧记生字
多音字 劳累
课文讲解
解 读 题 目
月迹
月亮的印迹、 踪迹。
课文讲解
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孩子们在中秋 月夜寻找月迹。
课文讲解 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24 月迹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 节日是什么呢?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 都要干什么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 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 一起去寻找月亮吧!
我会读
léi niǎo cháng é
累 袅嫦娥
累累 袅娜 嫦娥 姮娥 jí
累赘 青袅 宫嫦 女娥 嫉
①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 ②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③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
然,寻找美,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 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重点探究
“我们便争执起来, 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 自己的。”大家为什么 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 解。
慢慢儿又亏了 满盈了 先是一个白道
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院中望月”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 有这般亮的 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课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4课《月迹》知识点预习和复习目录知识点 (2)多音字: (2)词语解释: (2)反义词: (2)近义词: (3)词语积累: (3)课文主题: (3)课内问题: (3)知识点多音字:屏:bǐng屏住píng屏幕累:léi累累硕果lèi劳累lěi积累词语解释: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掬:两手捧(东西)。

反义词:盈——亏争执——和解粗糙——光滑灿烂——暗淡近义词:满足——满意踪迹——痕迹嫉妒——妒忌争执——争吵兴趣——兴致无边无际——一望无垠词语积累:(粗粗)的桂树(累累)的骨朵儿(细细)的河水(无边无际)的天空课文主题:本文通过记叙一场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月的神秘与美好,赞扬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要执着努力地追求,人人都能拥有。

课内问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本文写了中秋夜里,“我”和弟弟妹妹寻找月亮的故事。

2、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答: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水里、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我”的眼睛里。

3、文中的“月亮”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要执着努力地追求,人人都能拥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月迹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初步感受了作者 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在23课 中,我们既欣赏了大榕树枝繁叶茂的静态 美,也看到了群鸟快乐生活的动态美。这 节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 《月迹》,继续感受这种生动的描写吧。
第一课时
月迹
“迹”是指足迹、印迹。“月迹”就 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学认字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 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 累累的骨朵儿了。
“累”多音字,在这里读二声。 当它读三声的时候可以组词为“积累、 长年累月”等;当它读四声的时候可 以组词为“劳累、疲累”等。
美丽月景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 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主题概括
《月迹》是一篇充满了童心与童趣 的 散文,从孩子的视角去发现月迹、感受 月迹,写出了童年的丰富多彩 与纯洁天真 。
24 月迹
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éi lěi
1.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 léi )的骨朵儿了。
qiāo qiǎo 2.月亮款款地悄.( qiǎo )没声儿地溜进来。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 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这是在堂中。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 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鍁刃儿上找到了。
这是在院中。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 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 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月亮升起的过 程,让我感受到月亮的调皮、可爱。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 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 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 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如:白道儿、半圆、 满圆,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月亮升起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有趣。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对比的手法。作者把月光和灯光进行了对比,让我们感 受到了月光非常明亮。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 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月光的宁静、柔和。
点拨:这段话是对月亮的静态描写,写出了月 亮的柔美、幽静的特点。课文第2自然段是对月亮 动态的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的特点。
二、照样子写词语。
面.面.相觑:___蒸__蒸__日__上_____ ____井__井__有__条____ 大.呼小.叫:____大__同__小__异____ ___东__张__西__望_____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累累 )的骨朵儿 ( 漂亮 )的女子
( 小小 )的月亮
( 淡淡 )的感觉
这是在河边。
因此月亮的足迹可以概括为:堂中——院中——河边。
互动课堂
先按要求独立阅读,再小组讨论:作者是怎么写月亮 升起来了的?你有什么感受?
①画一画:圈画出课文中你觉得有趣的词语或句子。 ②写一写:把读后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③读一读: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 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 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 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瓷花盆
学认字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 来;望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丝嫉妒。
“嫉”形声字,“女”表意,“疾”提示读音。
学认字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 衣镜上了:……
“悄”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 读一声的时候可以组词为“悄悄话、 悄悄地”等。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 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作者的想象。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 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作者的想象。
读了这两句话,我觉得作者的想象特别奇妙,对感受形 容的很有意思。
小结:通过分享文中写得有趣的、让我们印象 深刻的句子,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生动的描写、 奇妙的想象,从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
四、按要求写句子。 1.三妹说:“月亮是属于我的了!”(改为转述句)
___三__妹__说__,__月__亮__是__属__于__她__的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仿写句子)
__风__儿__伸__出__手__,__轻__轻__地__抚__摸__着__我__的__脸__。______________
一、明内容 1.《月迹》的作者是___贾__平__凹___。题目的意思是___月__亮_
_的__足__迹____。 2.课文写的是___中__秋__的__夜__晚___(时间),几个孩童___堂__中_
_赏__月____、__院__中__寻__月____、___河__边__寻__月___的过程。
3.月亮的足迹依次出现在( D )( A )( B )( C ) ( E )。 A.穿衣镜上 B.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 C.小河里 D.竹窗帘儿上 E.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学认字
……哪儿好像有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 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 痒痒的感觉。
“袅”形声字,“衣”表 意,“鸟”提示读音。“袅袅” 是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 动的意思。
学认字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
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瓷”形声字,“瓦” 表意,“次”提示读音。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句子的有 趣,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拓展延伸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结构梳理
镜中看月 院中望月
月 迹
杯中饮月 河中寻月
寻 月
眼瞳寻月 沙滩议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