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

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

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

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一)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字令宫,别号范亭,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医学家。

他擅长眩晕的治疗,多次以自己独特的眩晕医案获得医学界的赏识。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相关参考内容。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甚至呕吐等不适感。

眩晕的原因往往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耳、视觉系统、血管系统等有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胡希恕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他治疗眩晕的一些常见医案:1. 脑血管性眩晕:方药:茯苓、神曲、制半夏、青黛、红花、细辛、香附、天冬、生甘草。

功效:祛风活血、开窍化痰。

案例:患者男性,50岁,头晕欲仆,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头部刺痛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十天左右,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晕明显减少,能够正常行走。

2. 内耳源性眩晕:方药:天麻、白芷、制半夏、细辛、元胡、延胡索、木香、生姜、生甘草。

功效:祛风定志、消痰散结。

案例:患者女性,60岁,头晕伴有耳鸣和耳聋,长时间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两个疗程,患者耳鸣和耳聋减轻,头晕明显减少。

3. 颈动脉源性眩晕:方药:川芎、白芷、制半夏、木香、龙骨、撒木香、生姜、玄参、细辛、生甘草。

功效:疏风行气、消痰止痛。

案例:患者女性,45岁,头晕伴有颈痛和颈部僵硬感。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上述方药,加减治疗一个疗程,患者颈痛明显减轻,头晕症状消失。

除了中药治疗,胡希恕还提倡结合针灸疗法对眩晕进行治疗。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进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例如,对于脑血管性眩晕,他常使用足三里、百会、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加强祛风活血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治疗眩晕应根据具体病因和个体情况来制定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提及的参考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具体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症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眩晕症60例

效 : 晕 、 聋 、 鸣症 状 有 不 同程 度 减轻 ; 效 : 头 耳 耳 无 头晕 、 耳聋 、 鸣症状 仍有 发作 或无改 善 。 耳 1 4统 计 学 处理 计 数 资 料用 卡 方 检 验 , P< . 以 00 .5为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患者列l 为观察治疗对象 : 有眩晕 、 耳聋 、 耳呜症状 ; 无 颈椎病 , 中耳炎 、 膜穿孔 、 耳道耵 聍 、 无 鼓 外 耳外
( 收稿 :0 O 1— 修回 :0 1 】—2 ) 2 l一 1 9 2 1 —{1 6
发病 人 群 , 因可 能 为 : 原 动作 要 领 掌握 不 够 ; 练 训
准备不足 ; 急于求成 , 训练过度。因此 , 肩袖创伤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老 年 眩晕 症 6 O例
盖 全武 李 莉
限 公 司 ,产 品 批 号 :I B 0 ,国 药 准 字 : OX2
麻素注射液联合西药利多卡因注射液和尼莫地平 治疗 老年 眩晕 症 6 0例 , 与单 纯应 用西 药利 多卡 并
因注射液 和尼 莫地平 治疗 6 0例对 照观察 , 现报 道
如下 。
H 0 106 06g 加入 0 9 20 34 ). , . %氯化钠注射液 20 5 ml静 脉 滴 注 1d , / 。其 他 如 降 血 压 、 降血 糖 、 降血
伤、 听神 经瘤 等病 , 无心 、 、 、 脑 肝 肾严重 疾病 ; 确诊
为 内耳 动脉 硬化所 致 老年 眩 晕症 。10例 随 机分 2 为 观察组 和 对 照组 各 6 0例 。观 察 组 男 3 8例 , 女 2 2例 ; 年龄 6 8 0~ 1岁 , 平均 6 6岁 ; 并 高血 压病 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30例

10 ‘ 7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光 明 中 医 2 1 年 8月 第 2 01 6卷 第 8期
C G M A gs 2 1. o 2. J MC u ut 0 1 V l 6 8
② 可以减少 渗 出和感染 机会 。烧烫 伤患 者 因血 管通 透
性增 高 , 引起大 量血浆 自创 面外渗 , 结果 使有效 循环 血 量锐 减 , 易发生 低 血 容 量休 克 。经 创 面外 用 虎 杖烧 而 伤油 以后 , 可较好 的形 成一层 保护 膜 , 而减少 创 面的 从 渗出, 大大 降低 了低 血容 量性 休 克发 生 的可 能性 。通 过观 察对 比 , 使用烧 伤 油和不使 用烧 伤油 的 区别 , 前者 在短 期 内创 面渗 出 明显 减 少 , 面 干 燥 较 快 , 者 相 创 后 反 。另外 , 伤患 者皮 肤 受 损 , 障 功能 丧 失 , 菌易 烧 屏 细
滴 天麻素 注 射液 0 6 , . g 复方 丹参 注 射液 2 0 和能 量 5 ml
组5 %葡萄糖 注射 液 2 0 l 5 m 加入 维 生 素 c 3 , g 维生 素
B 10 g 0 m 。眩晕 症 状 重 者 可 选 用 静 脉 点 滴 利 多 卡 因
1m 加入 5 葡 萄糖 20 l呕 吐症 状 重 者 肌 肉注 射 0l % 5m,
于趁 虚而人 , 而这 一层保 护膜 如 同一 道屏 障 , 以抑制 可
疗 , 比结果 , 用烧伤油 治疗 的患 者较其 它两种治 疗 对 采
方法 的患者 提前 1周痊愈 出院。④无 毒副作 用 。经 临
床使用 一百 多例 患者 , 出现毒 副作 用 , 面积烧伤 患 未 大 者治疗 期 间多次查 肝 肾功 能 , 均未 见 肝 肾损 害 。⑤ 可 以大大 降低 医疗成 本 。烧 伤油组 方 中八 味 药材其药 源 丰富 , 价格低 廉 , 配制 方 法 比较简 单 , 用亦 比较 方 且 使 便 ( 果将 该 烧 伤油 制 成 气 雾 剂 , 用则 更 为 方 便 ) 如 使 , 这样可 降低 医疗成 本 。就 当前 医疗 市 场价 格 , 用植 采 皮手术 疗法 , 其成本 要高 于该疗 法 的 3— 4倍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疗效观察

笔 者用 利 多卡 因及 天麻 钩藤 饮 加减 治疗 眩晕症 3 例 收到 较 5 生 活 尚能 自理 ;无效 :症 状稍 好或无 好转 。 理 想 的效 果 ,现报 告如下 : 4治 疗 结 果
1临床资料
3 例 均 为 急症 留察 患 者 。女 2 例 ,男 1 例 。年 龄 最 大 6 5 3 2 5
临 研 床 究
篓鬟 塞 枣
薹 Htsaan JN 要 1u o em- a l a ue ge 0 1 rM 2 . l td z 0 y 7 h i
方永 奇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眩 晕症 疗 效 观 察
【 中图分类号 】R 5 . 2 53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1 7 — 7 3( 0 0) 7 0 9 — 1 6 2 3 8 2 1 0 — 0 0 0
岁,
中 西 医 结 合 组 :1 例 ,有 效 1次 ,无 效 1 ,有 效 率 达 3 2 次
92_% 。 3
西 医组 :l例 ,有 效6 ,无 效5 ,有 效率 达5 . 1 次 次 4 %。 5 最 小 1岁 。农 民3 ,教 师 1例 ,干 部9 ,工 人 7 ,居 4 例 4 例 例 中医组 :l例 ,有 效5 ,无 效6 ,有效 率 达4 . 1 次 次 5 %。 5 民4 。发病 时 间最短 l , ,最 长 1天 。发 作与 患 者受 凉 、劳 例 d时 5 中西 医结合 组 与西 医组差 异显 著 ( ( . ) ) 中西结 合 P O5 0 。 累 、情 绪改变 、月 经及用 药有 关2 例 ,发 作前 无诱 因7 。在 3 组 与 中医 比较差 异显 著 ( 0 5 8 例 5 P< . >。 中医组 与西 医组 比较 差 异 0 例 中,耳 鸣3 ,听力 减退 5 ,恶 心 呕吐伴 自身旋 转 或景 物旋 不显 著 。 例 例 转 1例 ,不敢 睁眼起 床7 ,脉 搏慢 面色苍 白 ,血压 暂时 下降者 5讨 论 8 例 4 。随机 分为 中西 医结合 组 、中医组 、西 医组 。 例 本 症 多 因受 凉 、劳 累 、情 绪 改 变 而 起 ,虚 者 居多 。劳 则 伤 肾 、恕 则 伤 肝 ,均 为 肝 阳之 盛 故 头 晕 头痛 加 甚 。肝 火 扰 动 西 医组 :利 多卡 因 l l m J 1%葡 萄糖水 50 l 滴 ,每 心 神 ,故 少寐 多 梦 。 口苦 ,舌质 红 、苔 黄 、脉 弦 ,皆是 肝 阳上 m/  ̄ 人 0 k 1 ] 0 m静 天 1 ,连用3 次 天。然后改用尼美舒利O1,谷维素2mg . g 0 ,每天3 亢 。脉 细 数则 为肝 肾阴虚 内热之 象 。治 法宜 用 平肝 潜 阳 ,滋 养 次 ,视病情定1—3天为 1 5 0 疗程。 肝 肾 。故 用天 麻 钩藤 饮加 减 。利 多 卡因 治疗 眩 晕的 确切 机制 不 中 医组 :天麻钩 藤饮 加减 ,每天 l ,分上 下午 口服 ,l— 详 。 国内外 学 者认 为 ,可 能是 通过 利 多 卡因 直接使 用 周 围中 的 剂 5 3 天为 1 程 。基 本方 :天麻 1g O 疗 5 ,钩藤 lg O ,生石 决 明2 g 0 ,牛 动脉 轻 度扩 张 ,解 除迷 路 动脉 痉挛 ,改善 内耳 的微 循 环 ,使 内 膝 lg O ,桑 寄生 1 g 0 ,杜 仲 lg O ,栀仁 1g 0 ,黄芩 1g 2 ,茯 芩 lg O, 耳淋 巴压 力 降低 ,消除 症状 。谷维 素 可能 是改 善 和调 节植 物神 夜交 藤 1g 2 。如肝 火过盛 可加 龙胆 草 、菊花 、丹皮 增加 清肝 泻火 经功 能失 调 有关 。尼美 舒 利是 一种 非 甾体 消炎 镇痛 药 ,也 是一 之 力 。如 眩晕 急剧 ,泛泛 欲 呕 ,手足 麻木 ,甚则 震 颤有 阳动 化 种 非 类脂 醇抗 风 湿药 ,中服 吸 收迅 速 ,排 泄快 不易 蓄积 ,能清 风 之 势者 ,可 加龙 骨 、牡 蛎 、珍珠 母 等 以镇 肝熄 风或 加 羚子 角 热 镇通 消炎作 用 较阿斯 匹林 强 1— —3 倍 。 6 2 清 热熄 风 。 中西 医结 合 组 :使 用 西 药 的 同时 加 服 中药 ,疗 程 同 单 纯 组。 作者 单 位 : 420 湖南省  ̄ I市城 步苗簇 自治 县儒 林镇 卫生院 2 50 I 18 ]

眩晕症中西医诊疗考核试题及答案

眩晕症中西医诊疗考核试题及答案

眩晕症中西医诊疗考核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不包括()[单选题]*A、曲普坦类药√B、B受体阻滞剂C、钙通道拮抗剂D、抗抑郁药2、梅尼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单选题]*A、发作性头痛B、发作性黑朦C、发作性眩晕VD、发作性腹痛3、眩晕与非眩晕性头晕的鉴别在于()[单选题]*A、后者有无力感B、后者有恶心感C、后者没有头重脚轻感D、后者没有运动性幻觉V4、眩晕是一种()[单选题]*A、对外界刺激的反应B、身体的不平衡感C、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运动性或位置性的幻觉VD、极度的疲乏感5、后循环缺血常表现为()[单选题]*A、突然发作的头晕,症状持续较短B、缓慢起病的头晕C、进行性加重的头晕D、突然发作的头晕,症状持续时间较长√6、60岁男性,活动中突感眩晕,头痛,呕吐,步行不稳,20分钟后昏迷,呼吸节律不整,诊断为脑出血,其部位为()[单选题]*A、脑颍叶B./JWC、脑桥D、基底节7、与眩晕有关()[单选题]*A、内侧丘系B、耳蜗、迷路、薄束和楔束C、迷路、前庭神经、内侧纵束,D、膝状体、内囊后支8、BPPV有效的治疗方法()[单选题]*A、口服抗晕药物、B、确诊后给与手法复位治疗VC、静脉输注活血药物D、激素治疗9、眩晕患者对症治疗的目的是()[单选题]*A、消除眩晕的病因B、尽快消除或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VC、去除眩晕的病灶D、保守治疗10、梅尼埃的手术适应症是()[单选题]*A、保守治疗无效、听力完全丧失或严重丧失B、频繁发作C、反复出现耳鸣D、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11、()提出无痰不作眩[单选题]*A、未丹溪√B、李杲C、张从正D s刘完素12、眩晕的病位在(),与三脏相关[单选题]*A、脑B、心√C、胆D、脑A、肝阳上亢B、脾虚气血不足,C、脾虚痰湿中阻D、肾虚清窍失养14、眩晕患者见腰酸腿软,耳鸣如螳,辨证为()[单选题]*A、肝阳上亢B、脾虚气血不足C、脾虚痰湿中阻D、肾虚清窍失养√15、眩晕患者阴虚不足者,加()[多选题]*A、生地√B、白木√C、玄参VD、麦冬√E、龙胆草16、眩晕患者气虚自汗,力口()[多选题]*A、防风√B、浮小麦√C、阿胶D s地黄E、桂枝A、黄连温胆汤B、泽泻汤√C、苓桂术甘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E、五苓散18、眩晕患者便秘者,力口()[多选题]*A、大黄√B、由肖√C、当归龙荟丸√D、龙胆泻肝丸E、黄苓19、眩晕发作时应(),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颈性眩晕是指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等问题,甚至会发生短暂性术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者跌扑等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多数为男性,尤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颈性眩晕发病率为17.3%左右,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颈性眩晕的发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来。

针对颈性眩晕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综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将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疗效。

下面,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颈性眩晕的中西结合疗法,提高民众对此病的知晓度。

1.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即为眼花,“晕”则是头晕,由于二者常常都是同时出现,故而将其统称为“眩晕”。

症状较轻的患者闭眼稍作休息,即可缓解,而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如同乘坐车船,感觉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更有甚者会突然出现扑倒现象。

对于眩晕的起因,古代医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灵枢卫气》中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中也指出“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

”所以,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以及痰瘀内阻等,在病因病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导致人体的头部经气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失所样,出现眩晕。

若以中医辨证的理论来说,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此病的主要内在因素。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颈性眩晕患者中,属于虚证者较多,所谓虚证即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而痰浊中阻,瘀血阻络以及肝阳上亢等则属于是实证或者本虚标实证,故而有学者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针对精虚者,应当将治疗重点放在益精填髓以及滋补肾阴上;针对气血虚亏者,则要想办法为他们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则应做到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治疗方向为燥湿化痰;若患者已经出现了瘀血,则要通窍活血。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主要是从病因入手,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改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艾灸疗法:艾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通常在头部、颈部、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印堂、足三里等。

3.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中医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

常用的中药有白术、黄芪、当归、川芎等,可以改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症状。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性,通过调理饮食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常见的饮食调理方法有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其他方法,如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等,以达到调节身体功能,改善眩晕症状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必须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因此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症治疗眩晕是临床极常见症状之一,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是临床上眩晕的主要原因,依据病变部位及临表的不同可分为周围性(真性)和中枢性(假性)两种。

病因治疗且不谈,仅抗眩晕治疗就常常困扰着我们,1.眩晕停 25mg tid2.2. 非那根 25mg im3安定 10mg im 镇静4苯海拉明 20mg im 改善迷路水肿眩晕虽然比较复杂,但大多数的就那么几种,我先开个头:如果是老年人,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又比较多,最多见的是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动脉血栓。

治疗上当然要在对症的基础上增加改善循环的药物,同时要注意纠正呕吐引起的体液丢失、离子紊乱等问题。

如果是中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最多见的是焦虑症引起的眩晕发作,容易被误诊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此时给抗焦虑治疗效果会比较好,舒乐安定 1 mg tid po. 短期使用;塞乐特 20mg qd po. 恐怕要长期用。

实在要补液的话可以给用刺五加静电,改善循环减轻迷路水肿的同时还有镇静的作用。

如果是青壮年,以前有过类似发作,通常有疲劳、精神因素等诱因的,植物神经紊乱的可能性比较大,即使不用药,睡个好觉第二天也能缓解,可以对症处置一下使用利多卡因、山莨菪碱、纳络酮、甘露醇联用治疗眩晕症~他的理论是: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能使脑干结构的生物电活性趋向正常化,可解除脑干血管痉挛,使脑血流充盈良好,改善椎一基动脑供血,降低脑干结构的病理灶兴奋性。

利多卡因还有使周围小动脉轻度扩张的作用,可解除迷路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使内耳淋巴的产生和吸收恢复平衡,解除迷路水肿。

使内淋巴液压力降低,消除平状。

利多卡因还对神经的轴突和突触的钠--钾通透性有影响,使传导时间延长,从而使神经的冲动传入趋于平衡使症状减轻。

此外,还有镇静作用,故对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病人有效。

纳络酮是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中存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调节全身生理功能的作用,β-内啡肽的释放,解除小动脉痉挛,从而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组织供血缺氧,恢复脑细胞功能。

所以纳络酮对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均有很好的功效,且无副作用。

山莨菪碱可以改善微循环,可以对抗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呕吐、出汗等症状。

甘露醇可以解除膜迷路的水肿,并有抗氧化作用。

所以上四药联用治疗各种不同眩晕症,可以起到协同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对症治疗异丙嗪,倍他司汀(敏使朗)效果不错。

部分病人需加用抗抑郁治疗。

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是根本。

一、急性期的治疗:1、一般治疗:(1)、注意防止摔倒、跌伤;(2)、安静休息,选择最舒适的体位,避声光刺激;(3)、低盐低脂饮食;(4)、可低流量吸氧;(5)、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内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肿。

2、对症治疗:(1)、抗眩晕:可选服敏使朗(merislon)6mg、眩晕停25~50mg3/日,或西比灵5mg1/晚等抗晕药;重症者还可加用安定(10mg)或非那根(25~50mg)、鲁米那(0.1g)肌注等镇静剂,但要注意药物剂量和血压下降。

(2)、止呕吐:应用上述镇静剂后,病人多能立即入睡数小时,醒后症状多可缓解,但宜重复给药1~2次以巩固疗效。

需要时尚可选用吗丁啉10mg3/日或胃复安10mg肌注或口服3/日。

(3)、其他:对有焦虑、抑郁症状者先行心理治疗,需要时可选用百忧解(20m)、左洛复(50mg)等抗焦虑抗抑郁药。

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防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二、间歇期治疗1、防止复发:避免激动、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水盐过量和忌烟酒,增强抗病能力以减免复发。

2、加强致病危险因素的管理:调控血压的稳定性,防止血压的过高和过低;避免头位的剧烈变动等。

3、病因查找和治疗:积极查找病因,病因明确者应积极根治,如听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壶腹嵴顶结石病的手法复位和脑血管疾病的分型分期治疗。

如病因虽明但一时尚不能去除者可予以药物治疗。

三、常用药物及其治疗机制1、镇静剂(1)、安定:机制:系γ-氨基酸T受体抑制剂,可抑制前庭神经核的活性,并有抗焦虑及肌肉松弛作用。

剂量:5~10mg口服1~2次/日,呕吐严重可改用10mg肌注或静滴。

(2)、利多卡因:机制:能降低脑干及前庭终器的神经兴奋性。

剂量:1~2mg /kg加入5%葡萄糖100~200ml静滴或缓推。

具有减轻眩晕和耳鸣功效,但应注意心脏并发症。

2、抗胆碱能制剂:机制:阻滞乙酰胆碱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腺体分泌。

适用于胃肠等自主神经反应严重者,但青光眼者禁用。

(1)、氢溴东莨菪碱:副交感神经阻滞剂,0.3~0.5mg口服、皮注或稀释于5%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

(2)、东莨菪碱透皮治疗系统(TTS-S):对梅尼尔病性眩晕的效果良好,对恶心、呕吐严重者尤为适用。

(3)、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或肌注。

(4)、山莨菪碱(654-2):10mg肌注或静滴。

3、兼有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的制剂:如苯海拉明、非那根等。

4、改善血液循环和抗晕类:(1)、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sibelium):机制: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可阻滞在缺氧条件下Ca2+跨膜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死亡;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

剂量:10mg(65岁以下)、5mg(65岁以上)口服1/晚,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初次疗程常不超过2个月。

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突发性眩晕症2个月的疗效不佳者应停药。

(2)、敏使朗(merislon):成份为甲磺酸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作用较组胺持久。

机制: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

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消除内耳水肿。

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

对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

剂量:6~12mg3/日;西其汀口服液10ml3/日,重症者可将西其汀针剂(含倍他司汀20mg)加入250ml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日,10~15次为一疗程。

(3)、碳酸氢钠(NaHC03):机制:中和病变区的酸性代谢产物,释放C02和提高局部C02分压,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中、小动脉痉挛;提高机体碱储备,促进营养过程正常化。

剂量:3%NaHC03100~200ml静滴1/日,连续5次。

(4)、盐酸罂粟碱:机制: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脑血管阻力。

剂量:30~60mg3/日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一日总剂量不宜超过300mg。

(5)、55%C02混合氧吸入:机制:影响血管纹中的碳酸酐酶,将氢离子吸人蜗管,降低内淋巴pH值和改善内耳微循环。

剂量:每次吸入15分钟,3/日。

(6)、低分子右旋糖酐:机制: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管内凝血,吸附和改变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电荷,促使红细胞相斥而不易凝聚;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和稀释血液作用;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易从尿中排出,有渗透性利尿作用,以改善内耳微循环。

剂量:250~500m1静滴1/日,连续7~14次。

(7)、中药制剂:复方丹参、川芎嗪、血栓通、银杏叶制剂、葛根素等有扩血管作用。

5、利尿剂(1)、乙酰唑胺(Diamox):机制:为碳酸酐酶抑制剂,使肾小球H+与Na+交换减慢,水分排泄增快,消除内耳水肿和降低外淋巴渗透压剂量:250mg口服2~3/日,以早餐后服药疗效最高,药效可持续6~8小时,对急性发作时的疗效较好。

长期服用者可同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0.5g3/日。

(2)、双氢克尿噻(HCT):机制:直接作用于肾髓襻升支和远曲小管,抑制Na+的再吸收,促进水、钠排泄(利尿)、减轻内耳水肿和改善血循环。

剂量:25~50mg口服2~3/日。

口服后l小时显效,2小时达高峰,药效持续12小时。

口服1周后应停药或减量,长期服药可引起低血钾故应注意补钾。

(3)、50%甘油溶液:增加外淋巴渗透压,减轻膜迷路积水。

50~60ml口服2/日。

6、其他药物(1)、三磷腺苷(ATP):机制: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参与体内脂肪、蛋白、糖核苷酸代谢,为细胞供应能量。

剂量:10~20mg肌注或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1/日,1~2周为1疗程。

(2)、胞二磷胆碱(CDP):机制:改善脑组织代谢。

剂量:0.25肌注1~2/日或0.5~1.0静滴1/日。

(3)、类固醇:对与自身免疫或变态反应因素有关的梅尼尔病有益。

剂量:地塞米松片0.75mg口服3/日,1周后递减;或地塞米松5~10mg静滴1/日,3~5天后递减。

(4)、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族、C和烟酸等。

四、特殊治疗:具有个性的治疗方法。

1、中耳加压治疗:机制:使前庭神经反应加快;使外淋巴压增高,使内淋巴流向内淋巴囊;使壶腹、囊斑心钠素分泌增加,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AMP)的活性而调节内淋巴的数量。

此疗法对病史短和听力有波动的梅尼尔病的效果较好。

2、体位疗法:机制:通过体位变换的机械力促使黏附在半规管壶腹嵴顶处的耳石微粒分散、溶解,以加快恢复。

方法:病人闭目取坐位,向一侧侧卧至一侧枕部接触检查床面,保持该位置直至眩晕消失后再坐起,30秒后再向另一侧侧卧重复治疗一次,每3小时两侧交替进行1次,直至眩晕症状消失为止。

症状多在1~2天减轻,7~14天内消失。

此疗法对壶腹嵴顶结石病效果较好。

3、手法复位疗法:(1)、后半规管结石病:目的:使后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总脚回到椭圆囊。

方法:以改良的Epley方法为常用:①从坐位快速成仰卧位,患耳向下,头后仰45°,患者出现典型的眼震;②待眼震消失后保持该位置2~3分钟,颈部保持伸展位,头转向对侧90°;③继续将病人转向对侧肩部,头呈俯卧位(从原来位置转了180°,此时身体呈侧卧位);④1~2分钟后恢复坐位,促使游动的微粒从后半规管沿总脚进入椭圆囊。

注意事项:①整个操作保持平稳、连续的动作;②扶持病人头部操作时,注意观察向健侧转动时有无第2次眼震出现,并注意其方向。

可以无第2次眼震出现,并有时无法确定其方向坐起后再观察有无眼震和眩晕。

在治疗成功的病例回复坐位后将看不到眼震,而在治疗前常规检查通常可看到反向眼震;③病人回家后睡高枕2天,不向患侧卧;④1周后复查再行Hallpike变位眼震试验,如无眼震出现为痊愈;否则,可重复上述手法,再1周后复查。

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以除外颅内病变。

(2)、水平半规管结石病:目的:使水平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水平半规管的非壶腹端进入椭圆囊。

方法:以Epley方法和Lempert法为常用。

Epley方法:①平卧,头向患侧转90°;②转头90°至面向上;③头继续转90°;④头转90°,身体转180°呈仰卧位;⑤继续转头90°;⑥恢复直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