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苏教版必修1学案 第二专题 第7课获得教养的途径
苏教版-高一-语文-苏教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3)

苏教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一方面,鉴于相当大比例的高一学生对于“教养”的认识存在误区,应当重视本专题学习的“反拨性”功能;另一方面,教学应当首先立足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1.《教学参考书》P38。
2.“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劝学》《师说》。
【学习方法】研读基础上的“问题探讨”。
一、课前预习要求: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观点?(勾画关键词)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通过读书获得教养为什么要和“个性”、“人格”联系起来。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什么?(读杰作。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实现阅读目的?夏复阅读同一本书会读成“另一本书”。
二.将自己初中阶段的“借书证”复制一份,同桌交换,请同桌为你做个“阅读类型分析”,自己完成”自我阅读建议”。
导入参考:“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
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黄山谷)“阅读它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
-----我想,一个孩子理想的阅读应该从这个地方开始。
”(曹文轩)二、学习过程1.第1段中,作者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如何理解这种矛盾?2.如何理解“世界文学”?(读书不是为了“散心消遣”)3.通过读书获得教养和“个性”、“人格”联系起来,作者倡导怎样的读书观?4.如何理解“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中“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杰作的真正价值”是什么?5.作者用什么例子证明“唤起新的共鸣”这种体验?(例证法)你是否有“经典重读”的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6.结合同桌为你做的“阅读类型分析”,看看你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偶像”?阅读完全文,你是否理解“经典的力量”,是否感受过这种力量?(请写在书眉处)(①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
“读书需痛痒相关”。
②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获得教养的途径,提高学生的人生修养和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材选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学内容:第一篇《获得教养的途径》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自主地探究出获得教养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表述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认识和理解。
3.影像辅助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影像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或视频,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设计阶段一: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获得教养的途径”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并搜集有关信息。
阶段二:学习1.第一遍阅读(感性理解)•老师专注讲解和解读文章结构,主题和段落大意;•学生浏览阅读,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涵。
2.第二遍阅读(理性思考)•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深入思考文章,形成自己的理性认知和观点;•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理性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教养的内涵和意义。
阶段三:探究1.个人思考和总结•学生自主思考,总结自己获得教养的途径,并总结成文;•老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成果,让学生互相借鉴和参考。
2.小组分享和讨论•学生分组,互相分享,并搜集其他同学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对别人的总结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
阶段四:反思和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和效果。
五、教学评价本次教学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影像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学生通过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一、介绍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获得教养的途径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们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
读前要热身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东方哲理情有独钟,《易经》、《老子》、《道德经》等让他意乱情迷。
黑塞一生致力于东方或中国研究。
从1907年他为贝特格的《中国笛》所写的书评算起,到1959年发表的《中国传奇》为止,52年间,他对中国研究的成果不仅见于诗歌、小说、童话创作,而且还反映在传奇、寓言、成语故事以及为中国哲学、文学的德译本所写的诸多书评或小品文中。
1911年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辛亥革命”他未能实现访问中国的宿愿。
虽然与中国擦肩而过,但他自认为,“亚洲之行最主要的、也许可以说最强烈 10—1 的印象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比较,印度人的世界虽然色彩斑斓,却一切全都分崩离析。
在东方,唯一令人钦佩的是中国人”。
他的小说《席特哈尔德》讲的是一名印度佛教贵族的儿子是怎样超然地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和人生道路的故事。
黑塞知道如何在凡尘世界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在一个存在各种可能性的社会中,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毫无畏惧地走自己的路。
他写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社会,但最后却“跑到中国”去了。
他在作品快结束时写道:“那人穿着印度服装,他启程时是婆罗门和佛陀,却结束于‘道’。
”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黑塞在《席特哈尔德》中所写的不仅是老子的学说,而且也向读者展现了老子本人。
《玻璃球游戏》里的中国长老是公认的黑塞自画像,而那音乐大师更是老子的化身。
然而,中国东方化毕竟只是黑塞的一种寄托,而黑塞始终是德国人,西方人。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ppt(8份) 苏教版1

﹒
﹒ 一类人 (3)郯子之徒(_______) ﹒
比不上 (4)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
﹒﹒ 不一定 , (5)是故弟子不必①不如②师(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__ ﹒﹒ ﹒
今义是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比得上 ②_______)
比 (6)师不必贤于弟子(___) 像这样 (8)如是而已(_______)
﹒﹒
﹒﹒
﹒
﹒
﹒ ﹒
﹒
赞赏 (11)余嘉①其能行②古道(①_____ 赠送 (12)作《师说》以贻之(_____)
﹒
﹒
履行 ②_____)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 后置)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不拘
形式整齐,气势飞扬,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做下一句的
﹒﹒
﹒
同 “授 ” ②_________)
谁 (3)孰能无惑(___)
﹒ 有了疑惑 ②_____) 跟从 (4)惑①而不从②师(①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 ﹒
相当于“于”,在 (5)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②固③先乎④吾(①_________________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③_____ 本来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更加 ③_____
﹒
圣明 ④_____
﹒
பைடு நூலகம்②形容词
愚人 ⑤形容词作名词,_____
表推测,大概 (8)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_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2课时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2课时7页)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了解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严谨的逻辑顺序,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3、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二、教学方法:讨论法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梭罗:经典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因此]文中的“教养”等同与“真正的修养”2、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是一辈子的事。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
2024年度2024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和写作水平。
20
0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024/3/23
21
尊重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2024/3/23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
01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消除文化偏见。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 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5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特点
01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 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03
02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 强。
04
教师总结
教师对角色扮演或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2024/3/23
27
创新性课堂游戏设计
知识竞赛
情景模拟
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游戏,如 问答、抢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 争意识。
创设与课文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 体验人物情感和经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和感悟。
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 ,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
2024/3/23
26
角色扮演或辩论活动安排
角色扮演
选取课文中的某个场景或故事,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表 演形式展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辩论活动
针对课文中的某个争议性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和反方分 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苏教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张小兵开课类别:教师发展学校公开课开课时间:2011年10月5日教学设想:在学习了本专题后过一段时间,让学生重新阅读、思考本专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使赞同的观点更清晰、更深刻,使反对的意见讨论得更深入,从而形成更符合学生个性的、更具有操作性的观点。
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引出“温故而知新”(1分钟)1、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先贤大儒,他是思想家,更是教育家,他的许多关于学习的论断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家还记得孔子强调“温习”的一些句子吗?(生回答)提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温故而知新”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那么,我们该怎样“温故”从而“知新”呢?(停顿,学生思考)我想,要“知新”,“温故”就不是简单地浏览旧知识,而应当整理、反思、质疑旧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板书:温故而知新)3、“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专题就有许多值得“温故”的内容,一个多星期前,我们学习了这个专题,上次周记中有11位同学说:这几天,回过头来读读这个专题,发觉自己又有了新的思考。
课代表很是热心,将同学们的反思记录收到我这里。
今天,我们就《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学习也来一个“温故而知新”。
(板书:《获得教养的途径》)二、“温故”——整合、浓缩专题知识(5分钟)1、什么是“教养”?2、结合课文说说追求“教养”的意义是什么?(课本P37)提示: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3、专题主要内容(教师提问,指名回答)提示: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从质疑到创新”(板书)第一部分,经典的力量。
重点谈研读世界文学,出发点是一个“读”(板书)字。
强调反复阅读,不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读”,就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赫尔曼·黑塞(1877—1962),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
190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
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
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
二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大量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
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
1962年8月病逝于瑞士。
主要作品小说《彼得·卡门青》《在轮下》《荒原狼》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
评价德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散文作家,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水彩盒,眼镜和打字机这几种物品对黑塞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来到堤契诺之后不久,黑塞操起画画这个行业。
在他一生中最艰难的考验时期,画画帮助他完成了这个过渡阶段。
不仅为他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来源,他还从作画中得到了心灵的宁静。
因为眼睛不好,有时黑塞甚至几个星期不能工作。
医生总是试图用新的眼镜来减轻他的痛苦。
在黑塞死后,人们从他的抽屉里发现了近一百副的眼镜。
1908年初,克灵戈勒尔公司制造了一台能打出斜体字和大小写字母的打字机。
它的价格极其低廉,被很多学徒所嘲笑。
然而,黑塞用这台打字机写了几万封信和几乎他的全部短篇小说、观察、书评和长篇小说从《盖特露德》到《玻璃球游戏》的打字稿。
(一)背景链接1912年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二)常识链接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狭隘.(ài)(2)跋.涉(bá)(3)麻痹.(bì)(4)戕.害(qiāng) (5)时髦.(máo) (6)符箓.(lù)(7)咒.语(zhòu) (8)斑斓.(lán)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数见不鲜(shuò) 数典忘祖(shǔ) (2)藉慰藉(jiè) 声名狼藉(jí)(3)匙汤匙(chí) 钥匙(shi) (4)藏隐藏(cánɡ) 宝藏(zànɡ)2.语境辨析法(5)创业计划落.(luò)空,再加上这两天落.(lào)枕,他郁郁寡欢,和朋友一块出门又把手机和钱包落.(là)在家里。
(二)写准字形(1)闻名遐(xiá)迩瑕(xiá)瑜互见 (2)老骥伏枥(lì)再接再厉(lì)(3)庄(zhuānɡ)稼木桩(zhuānɡ)(4)谥(shì)号自(缢(yì)(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2.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3.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4.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
指无关紧要。
5.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6.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纵然销售总监有三头六臂,对缺乏主动性的销售系统也会望洋兴叹....。
销售总监应在典型市场积极走动,现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举一反三....,推行到所有销售区借鉴、警示。
万科曾对外宣称,在万科的投资版图上,旅游度假项目“已占据无足轻重....的地位”,并坦言与战略转型有关。
辨析:“无足轻重”运用有误,应用“举足轻重”。
其他成语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1.教养v s修养课本原句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辨析“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即境活用①专家提醒,教养孩子一定要注重性别差异。
②练习瑜伽,其实就是身心的静态修养。
课本原句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辨析“研读”指钻研阅读。
“研究”,①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②指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即境活用他的工作偏重学术研究,白天调查,晚上要坐下来埋首文献资料的研读。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什么是“教养”?请从文中找出与“教养”相关的语句。
答:明确:教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
教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这篇随笔可分三层,试概括各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第1自然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层(第2~5自然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三层(第6、7自然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概括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话题进行对比论证的写作方法。
3.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一、阅读课文第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黑塞说“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具体的目的”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答:明确:“具体的目的”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
这句话的含意是真正的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是只为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不断提高教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第2段中说研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该怎样读经典?答:明确: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
即“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3.“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这一长句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强调了什么内容?答: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指出读书的重大意义,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假的慰藉”。
4.第5段中“自己的价值”“杰作的真正价值”分别指什么?如何理解二者关系?答:明确:“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和教养的追求。
“杰作的真正价值”就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
在读书中要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二、阅读课文第6~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6段中,“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
”这里的“金钥匙”的含意是什么?答:明确:在学校学到的学写字母、拼读音节的方法以及读懂一句诗、一句格言、一则故事、一篇童话的阅读技巧。
6.第7段中,“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请具体指出这句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明确:比喻。
“斑斓锦缎”喻指各民族语言汇聚成的“世界文学”;“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喻指人们实现了自我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后所体现的人类共同的精神。
表达效果:形象地表明经典是获得教养的源泉。
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
阐述这一问题时,从正面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剖析一些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
从第六段起进一步阐述通过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作者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这样,始终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多角度论证。
如何运用论证方法论证: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请运用多角度论证方式,以“学习是必须循序渐进的”为主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议论性短文。
答:参考答案:循序渐进,是学习上的一条规律。
巴甫洛夫告诉我们:“你们在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
还没有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事情。
”伟大的文学家,启蒙课是认字、写字;杰出的数学家,也必须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学起。
当我们赞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不朽画幅时,可别忘了它们的作者达·芬奇拜师画蛋的经历;被誉为“当代活武松”的名艺人盖叫天,如果不经过撑火柴棒练圆睁、绑尖竹片练腿功的基本训练,又怎么能在表演艺术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学习知识就像盖房子一样,先要打好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
”记得《百喻经》里有则寓言,说是有个贪婪而又愚蠢的财主,羡慕人家盖的三层楼房,也照样想盖一幢。
可是当工匠在地上垒砖的时候,他却发怒了:“我不要下面的两层,还是给我盖上面的一层吧!”一哂之后,不是也令人深思吗?那些在学习中好高骛远、幻想一步登天的人,不是很有“悬空造楼”之嫌吗?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1.从教材中积累赫尔曼·黑塞说,对“教养”也即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