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
影片通过一个小女孩
的视角,描绘了战争年代的艰辛与人性的温暖。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
语言,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美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诗意。
尤其
是在描绘小女孩与她的小鞋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时,导演运用了大量
的细节镜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孤独与坚强。
这种
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不禁为小女孩的遭遇而动容。
其次,影片的剧情也非常引人入胜。
小女孩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却依然坚强地生活下去。
她与一位老人的相遇,让她重新找到
了生活的希望。
这种对生活的坚守与对人性的信仰,让人深受感动。
影片通过小女孩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最后,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动人。
配乐简洁而又富有情感,为影
片的情感表达增添了不少分量。
特别是在小女孩与她的小鞋子之间
的情感纽带展现时,音乐更是让人泪目。
总的来说,影片《小鞋子》是一部非常感人的作品。
它不仅展
现了战争年代的残酷与人性的美好,更让人们重新思考了对生活的态度与对人性的信仰。
这部电影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感激。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影评一 影片开始,便是一双被千撬百缝的鞋子,粉嫩幼稚的鞋风正好满足女 孩的公主梦,长镜头的注目似乎连期待也一并缝进鞋里。
因为贫穷,即便是一双鞋也可以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
一段辛酸的寻鞋、换鞋、置鞋的过程,既是真实伊朗底层人民生活的 艰辛小品,又是一首笑泪相叠的可爱童谣。
哥哥不慎丢失了妹妹的鞋子,两个孩子都不敢也不愿和家里说明,于 是每天两个人轮流换鞋上学。
直到哥哥参加全市长跑比赛,只想获得季军奖品一双球鞋的哥哥不慎 跑了第一, 淡淡的忧愁倾洒在阳光下, 金鱼们摇曳着亲吻阿里满脚的血泡。
从孩童的角度观察生活,因为稚嫩让贫富差距蒙上了天真的疑问,对 暴力和发泄有着直觉的躲避,成人的行为模式因为死板的规则而不断让那 双清澄的眼睛流泪。
然而,孩子们一旦闭上眼睛,压力和恐惧才开始张开血盆大口花园里 的孩子熟睡后,皮球和凉爽的水池都将离阿里而去;阿里熟睡后,抱着他 的父亲头上流着血,唯一的出行工具坏掉。
即便连日的奔波和苦难都是因为贫穷,然而这个故事还是充满了温情感,一呼一吸之间都是底层人民的苦中作乐,一动一静之内皆是无法言喻 的责任意识。
小孩子的梦简单的如同游动的鱼,因为一双鞋子比赛飞奔;小孩子的 心结也像七秒即过的金鱼记忆,很容易就对贫穷和病痛产生同情和罪恶。
片头和房东以及菜贩的吵闹仿佛只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黑色挂饰,时 而出现惹人心烦,但更多的时间是寻找机遇替换掉它。
街坊邻居对盲眼小贩的举手之劳、教课老师对优秀孩子的特殊偏爱、 像体育老师看到阿里眼泪后的一次心软、像穷苦邻居之间互相赠送的热汤, 因为苦中作乐,因为底料是浓浓的悲剧,所以这出喜剧格外成功。
然而深受亲情感动之后,却是更多的疑问阿里一家已然如此贫穷,阿 里妈妈还是生下了第三个孩子。
已然儿女成双的家庭撇开传宗接代的观念不谈,穆斯林在生育观念上 也没有禁止使用避孕套,同时强调丈夫可以体外射精,在教义上也只规定 怀孕满 40 天才不可以堕胎。
电影《小鞋子》深度影评

《小鞋子》--守住电影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一. 影片简介《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第三代电影人②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的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97年,《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只不过我把现实中的兄弟俩同穿一双鞋改成了兄妹。
影片我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
我想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从马基德导演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够读解出强烈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了解到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也无处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息。
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电影《小鞋子》是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中渗透这个主题,渗透这种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无论是《小鞋子》、《天堂的颜色》抑或《巴伦》都将视点对准了儿童,并能用朴实而细腻的情感震撼观众,答案已不言自明。
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萦绕着的主题——“对人生的希望”,也正是马基德童年经历的磨砺和折射。
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读影片的钥匙,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鞋子》是如何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的。
三.用细节关照人性和文化电影的民族风格是电影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拍中国自己的民族电影,那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民族电影呢?如果我说《小鞋子》讲述的是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还是看看马基德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伊斯兰文化特色和民族电影特色的吧:在阿里和妹妹多次穿行于街道的镜头中,我们始终跟着镜头或平缓或激烈的运动着,导演用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穿过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处处显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阿里找鞋子未果,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位大叔叫住,托他捎一些糖回家的这个段落,当阿里接过糖转身从画框右侧出画之后,画面出现了一个停留时间并不长的空镜,而在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放着蜡烛的烛台,十字镂空的蓝色墙面,骑着马的武士的宗教画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细微周到,令人折服。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生活之歌》(1997)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一部杰出作品,影片以其深刻的视角探讨了贫困家庭中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与追求梦想的故事。
电影以一名小男孩阿里失去妹妹阿扎尔的唯一一双鞋为开端,这不仅揭示了他们面临的困境,也推动了一个有关责任、分享和成长的故事展开。
影片概述《小鞋子》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中的两个孩子——哥哥阿里和他的妹妹阿扎尔的故事。
当妹妹在学校时不小心把唯一的鞋子弄丢了之后,这个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没有鞋,她就无法去上学;而家境贫寒,父母又没钱为她们买新鞋。
因此,为了能让妹妹重返校园,阿里决定参加一个跑步比赛并赢得第三名的奖品——一双新的运动鞋。
但与此同时,他也要在学业和生活中平衡自己的责任与希望。
电影框架解析一、引言背景:伊朗社会背景下的贫穷家庭生活。
主题:探讨贫困中的孩子如何寻找希望与梦想,并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二、情节发展鞋子的遗失阿扎尔因为上学时弄丢了唯一的一双鞋,而无法再回学校上课;阿里的决定阿里为了让妹妹能够继续学业,他决定参加跑步比赛来赢得一双新鞋。
家庭与学校的冲突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与矛盾:父母的无奈、哥哥的坚持;比赛的机会马基德安排了阿里参加一场体育赛事,并在其中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法拉,后者帮助阿里赢得了参赛资格。
决赛时刻阿里全力以赴地跑完了比赛,但最终只获得了第三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收获了许多其他东西。
三、电影的深层含义与教训责任与牺牲主人公阿里的形象塑造:从故事开始到结尾,我们看到阿里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并且不惜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她上学的需求;分享与互助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发展:影片不仅展示了主角之间的亲情纽带,还揭示了人们在困境中的互相帮助和支持。
例如,在决赛前夕,法拉向阿里伸出了援手。
成长的意义通过对孩子视角的叙述方式,《小鞋子》捕捉到了他们面对逆境时所展现出的成长与成熟;梦想的力量阿里的故事证明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够追寻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
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
难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出色,通过小女孩的眼睛,观众得
以深入感受到战争年代的种种艰辛。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
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无助和恐惧。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特别是小女孩和她的父母,他们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小女孩在片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坚强和勇气,她的表演让人动容。
而她的父母也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对
家庭的无尽深情,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战争
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家庭和友情的影片。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生
活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家庭和友情的热爱,这种坚韧和
善良让人深受触动。
总的来说,《小鞋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表演,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艰辛和人性的善良。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感人之作,它值得观众深入品味和思考。
电影《小鞋子》深度影评

《小鞋子》--守住电影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一. 影片简介、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
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这种氛围的成功营造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也无处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息。
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电影《小鞋子》是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中渗透这个主题,渗透这种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萦绕着的主题——“对人生的希望”,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读影片的钥匙,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鞋子》是如何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的。
三.用细节关照人性和文化电影的民族风格是电影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拍中国自己的民族电影,那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民族电影呢?如果我说《小鞋子》讲述的是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还是看看马基德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伊斯兰文化特色和民族电影特色的吧:在阿里和妹妹多次穿行于街道的镜头中,我们始终跟着镜头或平缓或激烈的运动着,导演用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穿过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处处显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阿里找鞋子未果,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位大叔叫住,托他捎一些糖回家的这个段落,当阿里接过糖转身从画框右侧出画之后,画面出现了一个停留时间并不长的空镜,而在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放着蜡烛的烛台,十字镂空的蓝色墙面,骑着马的武士的宗教画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细微周到,令人折服。
文化价值的体现除了对民族特色的展示之外,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
伊朗是一个极具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国家,而“伊斯兰”的字面意义,即无条件和心甘情愿地顺从安拉的权威法律。
《小鞋子》影评

《小鞋子》影评《小鞋子》是电影大师马吉德-马吉迪的杰作,曾经获得过1998年的奥斯卡提名。
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是讲了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
影片由哥哥把妹妹的那双送去修的鞋子弄丢开始,通过一系列修鞋、丢鞋、找鞋、换鞋、挣鞋的事件,展现了一幅幅让人感到辛酸而又温馨的平民儿童的生活景象。
没有花哨的特技,没有唯美的画面,没有大牌的演员,而观众却能被那一件件琐碎小事完全吸引住,不能不说马吉迪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
《小鞋子》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它的叙事结构。
全片中有两条线,主线即为找鞋换鞋、挣鞋等一系列事件。
小哥哥因为把妹妹的鞋弄丢了,又不能告诉父母,所以就劝说妹妹跟他换鞋穿。
故事便由此展开,出现了妹妹提前下课、哥哥多次上学迟到、妹妹与哥哥一起去找鞋的事。
到最后哥哥去赛跑挣鞋,依然无功而返。
主线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艰难困顿、令人无奈的生活环境。
但是,主线的让人有些抑郁的主题并未使整部影片显得气氛压抑,这也许是因为导演并非是想单纯地表现外在环境的艰难。
本片的辅线由几个温馨的小故事组成。
这些故事,比如片中的主人公的家庭向邻居家送汤,代表了人们的互帮互助,表现了在艰难中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本部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也非常成功。
片中的小哥哥和小妹妹是典型的天真可爱的平民儿童的形象。
妹妹会因哥哥送她一支圆珠笔而转忧为喜,哥哥会因无法参加赛跑而掉眼泪,小兄妹俩在刷鞋时也能玩起泡泡来。
然而,导演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成功之处在于小哥哥和小妹妹并非只是天真,他们也是善良的、愿意分担家庭责任的“小大人”。
丢鞋之后,他们知道家庭无法负担这一支出,于是他们就自己想办法补救,虽然这些措施都失败了。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父母并非对丢鞋一事一无所知。
这可以由父亲两次路过鞋店时可以得知,本片中两位家长一直在背后默默看着孩子们。
他们不是不愿为小妹妹买鞋,而是确实买不起。
很好的父母,很好的孩子,很好的影片。
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谢谢观赏!
四、四个精彩片段的心理分析
戏剧冲突是电影的灵魂,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 文中的四个精彩片段: 1、阿里丢鞋。通过这个场景,可以分析出当时阿里河妹妹内心的矛盾,
阿里的惶恐与妹妹的痛惜和不知所措,面部表情证实了我的观点。 2、换鞋与时间赛跑。两人决定穿仅有的一双鞋去上课,面对老师的不
天堂是什么样的大家都不知道,天堂亦或是阿里生 活的样子,并不是因为你贫穷而远离你。
天堂就是你面对困难或贫穷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从 容的心态。内心的快了并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财富, 而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
快乐其实很简单,当用一颗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我们其实夜生活在天堂!
三、故事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贫家小孩阿里把妹妹拿去修理 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体谅父亲无力购买新鞋。 阿里央求妹妹和他轮流穿他的旧球鞋上学。 上学期间发生很多波折,一天阿里获知参加 长跑比赛可以获得一双新球鞋……
对自身文化的赞美 温情的关怀 兄弟情
七、该片的迷人之处在哪?
经过观看《小鞋子》,我觉得这部影片吸引 的地方是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感情,这部影片 用平实、朴素的拍摄来表达那种贫穷生活之 中的单纯、童真和善良!
八、我的感悟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贫穷只是生活上 的,而非精神上的。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追求梦想从不放弃,也 许梦想与你擦肩而过,至少你的付出你知道!
四个精彩片段的剧照
五、影片的结构分析
1、纪录片的形式 2、பைடு நூலகம்兴式的表演 3、真实生活的节奏 4、现实生活的主题
六、本片主题——从未放弃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鞋子》--守住电影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CG①等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在给电影提供更广阔延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它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带给我们什么看看最近几年的商业大片如《星战前传》、《哈里波特》、《指环王》、《金刚》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频频在科技的助力下对观众进行视觉轰炸,但最后除了炫目的动画特效,再难寻找其精神内核的价值。
电影究竟要带给人们什么——娱乐思考启迪……不管答案如何,其精神内核是不容缺失的,而具体则表现在影片对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关照上,伊朗电影《小鞋子》在这一点上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一. 影片简介《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第三代电影人②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的代表作,该片拍摄于1997年,主演:Mohammad Amir Naji、Fereshte Sarabandi,片长为88分钟。
该片获得1998年蒙特婁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选票最佳影片;伊朗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入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单元;入围多伦多影展、纽约影展、伦敦影展、香港电影节;1998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终因为政治原因惜败于《美丽人生》,但在美国取得百万美元的票房,创下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小鞋子》是一部讲述儿童世界的影片(剧情略),关于这部影片的创作,还是看看导演自己的说法吧:《小鞋子》是真人真事带给我的创作灵感,只不过我把现实中的兄弟俩同穿一双鞋改成了兄妹。
影片我想表达的是贫穷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孩子是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贫穷的。
我想最终我找到的答案是,再苦再穷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他们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从马基德导演的这段自述中,我们能够读解出强烈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了解到人可以贫穷,可以忍受痛苦,但是却不能向这种状况屈服,人可以在艰苦和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来保持人性的价值。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题,影片中也无处不散发出这种强烈的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息。
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电影《小鞋子》是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中渗透这个主题,渗透这种人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二.导演生平三.马基德·马基迪,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是伊朗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
他生于一个中下阶层家庭,家有五个兄弟, 马基德是老大。
青少年时期马基德开始表演,十二、三岁加入了一个剧团,十七岁父亲过世, 马基德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这对其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因为经济原因,小时候他有很多愿望无法实现,十一、二岁时想要一辆自行车,没有能够实现;十七、八岁想要摩托车,愿望也没能实现,这一时期虽然比较艰苦,但对于其个性塑造起了很大的帮助。
四.经历了伊斯兰革命③之后,大概25岁开始实验性的拍一些电影,在这个过程当中, 马基德从事了不同的行当,如副导演,编剧等等。
目前共拍了五部短片和六部长篇:1991年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首度获选 1992 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
1996年,他执导的《父亲》一片在多个影展上获奖。
1997年执导《小鞋子》入围奥斯卡,1999年执导的《天堂的颜色》再次在各个影展上备受好评,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并在美国拿下17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票房保证的“伊朗之光”。
他还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执导了《巴伦》和《风吹柳树静》。
五.从一个导演的生平是最容易窥见其作品风格和所希望表达的思想的。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摄一部电影,以后的作品都是在重复他的第一部作品。
”我们无从考证这句话的准确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导演在他的创作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自己的影子,加入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从马基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童年的生活对他的影响之大,过早承担家庭的重担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童年并不宽余的生活,许多梦想的落空让他学会了不向现实低头;青少年时期的演出经历磨砺了他的艺术气质而生活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生活。
六.生活的经历给我的创作带来的最大帮助是,学会了如何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有时候看来非常细小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拍摄来说,细节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形成一种对社会的更深的认识七.无论是《小鞋子》、《天堂的颜色》抑或《巴伦》都将视点对准了儿童,并能用朴实而细腻的情感震撼观众,答案已不言自明。
而在他的影片中始终萦绕着的主题——“对人生的希望”,也正是马基德童年经历的磨砺和折射。
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解读影片的钥匙,让我们一起看看《小鞋子》是如何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的。
三.用细节关照人性和文化电影的民族风格是电影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拍中国自己的民族电影,那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民族电影呢?如果我说《小鞋子》讲述的是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还是看看马基德是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现伊斯兰文化特色和民族电影特色的吧:在阿里和妹妹多次穿行于街道的镜头中,我们始终跟着镜头或平缓或激烈的运动着,导演用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穿过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处处显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阿里找鞋子未果,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位大叔叫住,托他捎一些糖回家的这个段落,当阿里接过糖转身从画框右侧出画之后,画面出现了一个停留时间并不长的空镜,而在这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放着蜡烛的烛台,十字镂空的蓝色墙面,骑着马的武士的宗教画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细微周到,令人折服。
文化价值的体现除了对民族特色的展示之外,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
伊朗是一个极具伊斯兰教文化特色的国家,而“伊斯兰”的字面意义,即无条件和心甘情愿地顺从安拉的权威法律。
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尽管生活上他们是贫瘠的,精神上却乐观开朗。
他们坚信着:真神会保佑一切。
所以他们会施舍于人,帮助于人:阿里送汤给邻居;清真寺里的糖决不拿为己用;虽然自己没鞋穿,也不忍心问家庭更加窘困的女孩把鞋要回来等等,这些细节的设置都使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而影片结尾的设置也是极具宗教意味的。
金鱼对小阿里的“安慰”,仿佛超越贫穷,超越苦难,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民族电影怎样表现,电影的文化价值怎样表现,马基德的做法无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都是一种启迪。
而在影片人性价值的体现上,导演细节的处理也很精准。
故事中阿里和莎拉找到了被丢弃的鞋子,他们想去索要回来时却发现那个孩子的父亲是个盲人。
尽管他们只有一双鞋穿,可是孩子们认为那个小女孩更加需要这双鞋子,当两人决定不再向女孩讨回鞋子,默默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背景响起了清真寺里的音乐,这是全片不多的两处有源音乐之一。
这段音乐实际上是下一场景的转场音乐,而声音先入的方式,仿佛为这两个孩子送去赞许的礼物,来自真主安拉的礼物一般,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心是这么纯洁无私。
这种人性价值还表现在对阿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
他始终用温情的目光关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用俯视的角度关注;用平视的角度倾听。
四.用视听语言关照人性和文化五.影片总体在视听上极其朴实真挚,没有花哨的卖弄;没有主观的强迫;也没有极端的风格,全片大量的俯拍镜头表达了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关注,而影片最具主观性和形式感的镜头出现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六.影片的第一个镜头,1分44秒,固定机位的特写,形式感极强,导演强调的意图非常明显,看似简单,但导演对细节的把握是极其精准的,从中能够解读到的细节可能需要用一个扩句的形式来说明:一只鞋;一只红鞋;一只女孩穿的红鞋;一只补了不止一次的女孩穿的红鞋。
一个镜头,不仅交代了镜头前能看见的内容,“正在发生的事件—补鞋”;也交代了镜头前无法看到的内容:“主人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等,而仔细分析才发现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量不仅如此,从这个镜头的画外空间中,我们解读到了更多的内容:近处的叫卖声,远处的叫卖声,女人高跟鞋的声音,口哨声,妈妈牵着不大的小男孩经过的声音,这个镜头的空间在瞬间被无限扩展开,使我“看到”了热闹的街市,“看到”了妈妈牵着小孩经过的身影,“看到”了街上的小青年吹着口哨四处溜达,镜头的信息承载量再次被扩大。
而所有的这些信息仅仅是在一个镜头中得以准确的传达,而镜头的内部调度也通过画外空间的使用得以实现。
这一手法不可谓不朴实,但效果却甚为精妙。
七.导演对于兄妹俩的关系,也不断的通过视听语言的手段给我们以暗示,首先看看女主角莎拉的出场,莎拉的第一次登场是通过阿里的主观视线隔着玻璃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为什么要隔着玻璃这暗示着兄妹两之间的隔阂,而在随后两人的镜头中,除了交代环境的镜头外,两人的对话始终被导演分割在两个画面中,故事直到阿里考试得了高分,把老师送的笔转送给妹妹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带关系的正反打,使人们感觉到了这种无法分割的亲情的力量。
在镜头语言中时刻透露出导演对两人关系和命运的关注,而观众也能从中体味到导演的这份关照。
八.影片的结尾段落应该说是全片最出彩的部分,这场赛跑戏,用了四台摄影机进行拍摄,整个段落7分20秒,共82个镜头。
这一段落导演运用了五种不同的方式来强化对比效果,将剧情和情感同时推向高潮:九.首先是风格上的对比,从发令枪响开始的十七个镜头中,导演用了纪录式的摄影风格以固定镜头来展现群体的奔跑场面,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大全景的连续组接,让观众自己去看,去寻找。
目的除了交待大的环境和人物关系外,也为后面的渲染起到了铺陈和对比作用,所谓欲扬先抑。
但随着一个带环境的大远景的插入以及环境声的细微改变(环境声开始由集体奔跑的嘈杂声和喧闹喧闹声变化成安静的环境声,如鸟鸣,微微的风声等等),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摄影风格的改变,镜头开始运动起来,侧跟、前跟、后跟,镜头始终随着人物的运动而运动,而景别也趋近于中景、近景甚至特写。
这在风格上与之前的纪实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其次是在剪辑上的对比,这个段落的第21、22两个镜头以及第26个镜头,导演插入了妹妹在街道上奔跑的镜头,与正在赛场上奔跑的阿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组蒙太奇的组接,也是应证爱森斯坦“1+1=3”的理论的绝佳例证。
两个不同时空的奔跑镜头的组接,产生了新的含义,我们仿佛看到了阿里奔跑时内心的力量,仿佛看到了兄妹间那种无法分割的情感力量,看到这,无数人为之感动,因为它真的触到了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曾经拥有,你终将失去,你不再拥有,你无限渴望……十一.再次是在镜头上的对比(其实也应该隶属于剪辑的范畴,在这我们将它拆开来分析),包括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的对比,正常速度与升格镜头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