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适合高一文科)试题

历史必修二(适合高一文科)试题
历史必修二(适合高一文科)试题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历史试卷

(说明: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全卷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项。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主要原因是

①有最优秀工匠②控制最好的原料③注重效益④市场竞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3.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秦国的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已达到免征十年赋税以招徕三晋之民“使之事本”的地步。为扭转上述现象,统治者

A .倡导“重农抑商”

B .提倡“工商皆本”

C.下令实行“海禁”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5.右图所示邮票是以哥伦布航海为主题的,

下列名称与哥伦布航海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A.好望角 B.印第安人

C.麦哲伦海峡 D.阿拉伯数字

6.观察右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贸易路线是从非洲到美洲再到亚洲

B.“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资本积累

D.工业革命使奴隶贸易越来越猖獗

7.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

造商协会”。该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

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D.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

8.《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器的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分工

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10.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直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侯,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最早指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工业革命

C.文艺复兴D.第一次世界大战

1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12.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尽占,……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A.限制私人资本

B.与外商争夺市场

C.保护外商企业

D.追随外国资本

1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在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比较少 D.绝大部分的轻工业

14.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A.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15.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

A.教育兴国 B.实业救国 C.军事强国 D.农业立国

16.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变为行动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

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④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下表反映了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中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18.1956年1月2日上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

A.工商业改造 B.没收官僚资本 C.“一五”计划 D.农业合作化

19.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20.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了

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B.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21.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中共十四大召开

C.中共十五大召开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2.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C.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据此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

A.股票投机过度 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2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矛盾的普遍存在

25.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26.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B.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27.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8.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德贝克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他所批评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C.高度发达的福利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0.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1.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是什么?(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4分)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4分)

(4)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2分)

3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10分)

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 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6分)

问题三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

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

右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

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

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4分)

35.(16分)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请回答:

(1) 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6分)

(2) 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2分)并指出中美两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2分)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答案(文)

1—5 CAACB 6—10 BCCDA 11—15 DBACB 16-20 BDABB

21—25 BDBCA 26—30 ABCBD 31—32 DC

33.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4分)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4分)

(3)直接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由暂时繁荣转入萧条困境。(2分)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致(或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等)。(4分)

(4)出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2分)

34. 【答案】

(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等。(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意义:1929~1933年,在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消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6分)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

35【答案】

(1)变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2分)

影响: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4分)

(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4分)

(3)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2分)

不同的前提条件: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2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