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
第二节 自然现象和动物运动规律

水的倒影的运动:
受到水面波纹皱褶折 射产生扭曲或断裂。
另一种水的形态----波浪
基本中割原理就是以上一个波峰和波谷,中割下一个波峰及波谷。
a.
能量逐渐累积并前进并直到破坏。
b.
a.
当水面受到物体冲击时:被排挤的 水成圆圈向外扩散,成抛物线运动, 在表面张力破坏时,以松散和连接 的方式落下。
b.瀑布的中割:瀑布边沿如波浪般向 下中割,中间部分以流线中割表示 速度感。 b.
风的流动:
第三节 动物的运动
先掌握比例 和动态,在 做四肢平衡 的描绘
人类与四 足动物在 四肢结构 上的不同
一
鸟飞
人手与鸟翅的比较
飞行的状态:
翅膀会影响身体上下运动,尾部也起到平衡作用:
要特别注意鸟类脚部的结构表现:
以翅膀的肌肉 感表现翅膀的 厚度也是很重 要的
二 四足动物 1 走: 四足动物的动态,重点在于脚部的动作,通常前腿较后退柔软
第二节 自然现象
一 外力作用的运动:
8字形的运动轨迹 1 草飘
a
C
b
2 下垂的绳
a
C
b
d
二 有自主力的运动 :
在移动中能决定自主 的的运动轨迹,只有 在末端产生滞留和跟 随动作,本身有比较 多的预备和缓冲过程。
a
C
d
e
=
三 旗飘 b
a
c
四 水的动态
水的表现状态除了瀑布, 喷泉外,基本形态皆在一 个透视平面上进行,因此 处理水的状态时,必须要 有透视平面的概念,才能 准确画出水的运动。
第四章 其他制作技巧
第一节 反复动作
本节以人的原地反复动作来说明制作要点 反复动作:人物置于画面中固定位置进行原地动作,使用长背景往后拉, 使出现人物往前进的效果。 反复动作的作用:可解决长距离长时间的人物运动画面
自然现象运动规律

火焰图示
课堂小结
一、
二、
三、
四、
五、
烟
烟是可燃物质(如木柴、煤炭、油类等)在燃烧 时所发生的气状物。由于各种可燃物质的成份 不一样,所以烟的颜色也不同:有的呈黑色, 有的呈青灰色,有的呈黄褐色等。
烟气的形状及其扩散形式,与下层大气的稳定 程度密切相关。例如由烟囱排出的烟,就可分 为下列几种形式:波浪型、锥型、扇型、层脊 型、熏烟型。
2、出现闪电光带的表现方法
画闪电的准备工作
表现闪电的镜头,一般要画三张景物完 全相同而明暗差别很大的背景
不出现闪电光带,只出现天空中电光闪亮的 效果
1、灰暗天空,阴云密布,景物灰暗 2、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 3、黑格 4、白格 拍摄顺序:1-3-4-2-1-2-1
暗色景—黑纸--白纸--电光景—暗色 景--电光景--暗色景 欣赏《闪电》
3、爆炸的烟雾
由于爆炸物内所含的生烟物质不同,爆炸时烟雾的颜色也不一 样,有白色、黄色、青灰色等等,烟雾的运动规律是在翻滚中 逐渐扩散、消失、速度比较缓慢。
下面介绍一组爆 炸的动画图例: 第一层画前层烟 雾;第二层画闪 光与炸飞的物体; 第三层画后层烟 雾
爆炸烟雾实例
谢谢观赏
3远景层(后层)的雨,可以采用细而较密的 直线,组成片状。远景层的雨下落的速度较慢 ,一片雨线从进画到出画,需12—16张动画 (每张拍一格)。拍摄时,将前、中、后三层 画面合在一起,拍出来的效果就产生了远近层 次。
分层的技术处理方法
二、雪的动画表现形态及运动特点
雪花的体积较大、分量轻、在飘落的过程中受 气流的影响会随风飘舞。雪花的运动无一定的 方向,飘落的速度也比较缓慢。
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
自然现象之雨、雪、闪电、风、火、烟雾、水的运动规律
运动规律(自然运动)

图4-11 闪电的拍摄规律
如果是夜晚,其顺序可以 调整为⑥②③④⑤⑥。
四、闪电的两种表现方法 (一)直接出现闪电光带 闪光带一般有两种画法,一种是树枝型(图4-12),另一种 是图案型(图4-13)。
图4-12 树枝型的闪电光效
图4-13 图案型的闪电光效
(二)不出现闪电光带 不出现闪电光带只表现天空中电光闪亮的效果。
表现雾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雾处理成带状,用透明颜 色涂在赛璐珞片上;另一种办法是用喷笔将白色直接喷在一块长 玻璃或长赛璐珞片上。
第三节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打雷闪电,往往发生在空气对流极其旺盛的雷雨季节。雷雨云是带 电的,一边带有正电,一边带有负电。当带电的云层正负电荷之间, 或是云层与云外物体的正负电荷之间的电磁场差大到一定程度时,正 负电就会互相吸引,产生火花放电现象。火花放电时产生的强烈闪光, 叫闪电。放电时温度很高,使空气突然膨胀,水滴气化,发出巨大的 响声,就是打雷。 闪电的光带有比较垂直的和比较平斜的。地方性的雷雨云,一般是 垂直发展的,闪电的光带自上而下,叫“直雷”;地区性的雷雨云, 往往有个平斜面,因此,闪电的光带比较平斜,叫“横雷”。
(一)云的运动特点 云在运动中除总体移动外,本身也瞬息万变的。由于空气的对流运 动以及云体内部的运动,使得云的形状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发展扩大, 有的缩小消失;有的互相分离,有的互相结合。 一般来说,云的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乌云翻滚、风卷残云,其运 动速度比较快;比较轻盈的云,其运动速度比较慢。比如慢慢漂移的浮 云,速度慢慢地移动,更增加了一种祥和的气氛、一种愉快的心情。 在多数动画片中,都是把云画在背景上,除了随着背景移动外,不 去表现云体本身的运动,但在有些动画片中,也会直接描绘云体本身的 运动,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有时是将云作为拟人化的角色。这里讲的 主要是作为自然形态的云体的运动。云的形态可以随意变化,但必须运 用曲线的运动规律,动作柔和、缓慢。 (二)云的造型特点 动画片中云的造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型,另一类是装饰型。 写实型可以描线、上色,也可以直接用喷笔将颜色喷在赛璐珞片上 (图4-7、4-8)。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万物的自然规律

万物的自然规律
万物的自然规律包含许多方面,以下是简单的几个例子:
1、季节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四季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之一。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公转一周1年,这是宇宙天体运动和时间流逝的基本规律。
3、生物的生命周期:很多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青蛙冬眠,每月十五月儿圆等。
这些现象反映了生物在应对环境挑战时采取的生存策略。
4、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连接。
食物链和食物网规律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5、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弱肉强食,这是大自然的一条基本规律。
群落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连接,种群中为了生存会通过生存斗争、相互竞争等。
6、生物进化:生物的进化由自然选择决定,这是解释物种起源和演化的自然规律。
人们不能违背食物链和食物网原则、地球自转公转、太阳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下雨下雪等自然现象。
总之,万物的自然规律是复杂多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千世界。
这些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生物方面,它们都在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一年四季太阳的运动规律

一年四季太阳的运动规律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它的运动规律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年四季太阳的运动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一、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分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太阳运动的两个重要时间点。
春分通常发生在3月20日左右,秋分则通常发生在9月22日左右。
在这两个时间点,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上,使得地球上的昼夜时间几乎完全相等,称为昼夜平分。
春分和秋分的发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
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与地球自转轴倾斜23.5度。
当地球公转到春分或秋分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使得昼夜时间相等。
二、夏至和冬至:白昼最长和最短夏至和冬至是一年中太阳运动的另外两个重要时间点。
夏至通常发生在6月21日左右,冬至则通常发生在12月21日左右。
在这两个时间点,太阳的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导致白昼时间最长和最短。
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
夏至和冬至的发生与地球公转轨道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有关。
夏至时,地球北半球向太阳倾斜,使得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最多,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时,地球北半球远离太阳,使得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最少,白昼时间最短。
三、倾斜的影响:季节的变化地球自转轴倾斜是导致一年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轴倾斜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各个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都不同,从而导致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当地球太阳直射位置北移时,夏季来临,气温升高,白昼时间变长;当太阳直射位置南移时,冬季来临,气温下降,白昼时间变短。
相反,在南半球,夏季和冬季的发生时间正好与北半球相反。
四、赤道地区的特殊性赤道地区位于地球的中部,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时间最长,导致该地区气温高、白昼时间相对稳定。
这里的气候常年热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五、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极地地区是离赤道最远的地方,当地球公转到极地附近时,会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八年级地理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专题

八年级地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规律专题一、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具体规律如下:1.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地理西方向地理东方旋转。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地理西方向地理东方旋转。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3.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667公里。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667公里。
4. 自转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约为23.5度。
自转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约为23.5度。
地球的自转运动带来了昼夜交替和赤道附近较快的风速等现象。
三、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律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
具体规律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轨道,即地球绕太阳运行时轨道呈现椭圆形状。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轨道,即地球绕太阳运行时轨道呈现椭圆形状。
2. 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每小时约107,000公里。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每小时约107,000公里。
地球的公转运动带来了季节变化和平均温度的变化等现象。
四、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和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
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地球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引起了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运动使得地球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引起了季节变化。
(四)自然现象基本运动规律

云在运动过程中,常常会由大块的云朵分裂成若干个小云朵,分 裂出来的小云朵速度、距离要均匀,造型风格要统一
画水纹时,要注意水 纹的运动方向与物体 的方向相反, 速度不能太快,水纹 逐渐向外扩展,一般 在两张原画 之间加七张中间画, 这样运动起来比较适 宜。
动画运动规律
作业一: 1、临摹水的七种基本的动画造型图。
作业二: 1、临摹水圈的动画造型图。
作业三: 1、临摹水流的动画造型图。
作业四: 1、临摹水花的动画造型图。
2、速度流线画法:狂风大作时,地面上的细 小物体被风吹起,沿着气流的运动方向运行, 产生了运动流线。如旋风、狂风等。用这种方 法画风时,可以先画出长短、疏密不一的线条, 以表现风势,然后再在这些线条上画些纸屑、 树叶等,风的效果就很生动了。
速度线的画法
旋风可以用速度流线画法绘制,具体如上面的平面图所示, 可用长短、疏密不一的线条按照风的运动轨迹画出原画和 动画以表现风势。
06
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爆炸
动画运动规律
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爆炸 爆炸的绘制过程一般为:先画爆炸时发出的强光及
飞散出来的物体碎片,接着画出爆炸产生的浓烟及其 消失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二十二张原画和动画, 这样运动起来比较生动。
爆竹爆炸的画法:一般画十到十五张原画即可,不 一定加中间画。可循环使用二、三次。
03
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雷电
自。一是在背景上 直接画出闪电的形状,我们称之为有型闪电。二是不 出现闪电的形状而由不同明度的画面组合而成,我们 称之为无型闪电。
1、有型闪电:有型闪电的形状可分枝形和图案形 两种,全过程约七张画面。
1、有型闪电:有型闪电的形状可分枝形和图案形两种, 全过程约七张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组曲线形水纹到第二组水纹之间,动画须找准水纹位置,画出中间的 变化过程。
在两个大水纹之间,应该画一些运动着的线条或小的水纹。 一般以匀速表现,不可忽快忽慢。 可用透明颜色上色。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例如:被风吹落的树叶、羽毛、吹起的纸张等在表现这类动作时,必须用运
动线表现法来表现。 先画出该物体的运动线,再画出物体在转折点的动作,并且计算出这组
动作的运动时间。
运用运动线表现法时应注意:
1、根据风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来确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应考虑到物体与运动方向之间角度的变化,迎角时上升,反之则下降;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2、上升的火苗是走势是S型。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3、形状粗略是圆锥形。
4、动作时间在底部最快,上面时间变化慢。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火的三种表现方法
1、小火苗运动——单个火头,火苗较小,如蜡烛;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蜡烛熄灭示意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2、中火运动——一个火头或几个紧靠的火头一起燃烧,火苗较大,变化较多;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滴
水滴下落时呈头大尾细的流线型,拉长, 落地迅速变扁并分裂,向四面飞溅。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圈一件物体落入平静的 水中,圈形波纹围绕物体落点 向外扩散,圆圈逐渐扩大至最后 消失。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纹一件浮在水面的物体向前行驶,冲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浪:
水在流动时,遇到阻力就会形成浪。 根据水的运动速度与阻力大小不同,会分别形成大浪、中浪或小浪。 表现宽阔水面上的水浪,可分为多层,上层画大浪,中层画中浪,下层画小 浪,速度也要依次减慢。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在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浪头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为了体现大火的层次和立体感,上色时可分成2-3种颜色。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大火示意 1 ——注意整体变化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大火示意 2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大火示意 3
3、在转折的地方,物体的变化速度较慢,在飘行的过程速度较快; 4、物体与地面角度的变化,接近平行时下降速度慢,接近垂直时下降速度快。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二)曲线运动表现法 凡是一端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轻薄物体,被风吹起而迎风飘扬时,可以
通过这些物体的曲线运动表现风。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宽阔水面上的水浪画法
第三章 火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火是可燃物体在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由燃烧的微粒和气体组成。 火的运动形态有以下七种: ①扩张 ②收缩 ③摇晃 ④上升 ⑤下收 ⑥分离 ⑦消失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二、火的基本特点: 1、产生分叉的过程:上升—膨胀—分裂—收缩。
火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2、大火运动——大火有多个火头,火势大,变化多。 可看作是若干个小火和中火的集合体。 画大火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大火中小火苗的变化要比总体形态的变 化多。
火焰的顶部形态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表现大火时,每一张原画和动画都应当注意符合曲线运动规律,切勿简单循 环。
⑦波浪形变化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聚合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分离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推进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S”形变化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曲线形变化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扩散形变化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波浪形变化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 • • • • •
1、水滴 2、水圈 3、水纹 4、水流 5、水花 6、水浪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三)流线表现法 对于那些旋风、龙卷风以及风力较 强、风速较快的风,仅仅通过被风冲击 的物体的运动来间接表现是不够的,一 般都要用流线来直接表现风的运动。
流线表现法是Biblioteka 按照气流的运动方向画成疏密不等、虚实结合的流线。有 时根据需要,在流线范围内,再画上被
二、动画片中雨的表现
常用三层绘制来表现下雨的层次感。 第一层:离我们最近的雨点,可用粗短的 线,可稍绘出带水滴的形状, 每张动画之间距 离较大,运动速度快;
第二层: 画粗细适中而较长得直线表现,每 张动画之间的距离也比前层稍近一些,速度中 等;
第三层:画细而密的直线,形成片状,每 张动画之间的距离比中层更近,速度较慢;不 要过于均匀。
表现风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研究被 风吹动着的各种物体的运动规律和 具体的表现方法。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自然形态的风,大体上有四种表现方法: (一)运动线表现法 (二)曲线运动表现法 (三)流线表现法 (四)拟人化表现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一)运动线表现法 被风吹起质地比较轻薄的物体,脱离了它原来的位置,便会在空中随风飘扬,
放电时温度很高,使空气突然膨胀,水滴气化,发出巨大的响声,就是 打雷。雷声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有时甚至可达1分钟之久。
一般闪电是这样表现的:正常(灰)—亮(可强调到完全白)—暗(可 强调到完全黑)—正常(灰)。在半秒钟的放电过程中,闪电次数很多,在 十几格胶片中,闪烁两三次。
二、 闪电的表现方法
击水面形成人字形波纹。波纹由物体两侧向
外扩散,向远方拉长至消失。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花:水遇碰撞时会溅起水花,水花的溅起速度较快升至最高点时, 速度逐渐减慢。分散下落时,速度逐渐加快。水花在水中形成时通常伴有
二、动画片中雪的表现
第三章 水
一、 水的形态
水的常态是液体,它的动态很丰富,形状各异、变化无穷。 “水往低处流”是水的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水的边缘应光滑、圆润、流畅、自然,避免画成机械形。
二、水的基本运动规律
水的运动规律可归纳为七种基本动态: ①聚合 ②分离 ③推进 ④“S”形变化 ⑤曲线形变化 ⑥扩散性变化
风卷起跟着气流一起运动的沙石、树叶
等物体,随着气流运动。一般来说,风 势的走向和旋转的方向应当一致。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二、 动画片中风的表现
(四)拟人化表现 根据动画影片剧情和艺术风格的需要,有时会把风直接夸张成拟人化艺
术形象。
三、 动画片中云的表现
云在运动中除总体移动外,本身也瞬息万变的。 一般来说,云的运动速度是不一样的。
(一)直接出现闪电光带 闪光带一般有两种画法,一种是树枝型,另一种是图案型从无到有再到消
失大约七张动画,除4可拍一格或二格外,其余均拍一格。
二、 闪电的表现方法
(三)、场景明暗表现法
(二) 不出现闪电光带只表现天空中电 光闪亮的效果。
第一章 雨、雪
二、动画片中雨的表现
下雨的镜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动画片中常采用长短不等,方向一致的直 线来绘制。注意疏密不要太均匀,其速度是匀速运动。雨的体积很小,降落 的速度较快。
动画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 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 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
第一章 风、云
第二章 雷电
第三章 雨、雪 第四章 水 第五章 火 第六章 爆炸、烟、汽、灰尘
第一章 风、云
一、 风的形成
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无形的气流。 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
然现象。我们研究风的运动规律和
要用曲线的运动规律,动作柔和、缓慢。
动画片中云的造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型,另一类是装饰型。
第二章
雷 电
二、 雷电的形成
打雷闪电,往往发生在空气对流极其旺盛的雷雨季节。雷雨云是带电的, 一边带有正电,一边带有负电。当带电的云层正负电荷之间,或是云层与云 外物体的正负电荷之间的电磁场差大到一定程度时,正负电就会互相吸引, 产生火花放电现象。火花放电时产生的强烈闪光,叫闪电。闪电的光带有比 较垂直的和比较平斜的。放电过程一般只有半秒左右。
水浪运动示意 1(逆向)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浪运动示意 2 《哪吒闹海》中海浪运动原画(顺 向)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浪运动示意 3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浪运动示意 4
海浪撞击岩石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水浪运动示意 5 海浪冲上沙滩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不同的水浪造型
二、动画片中雪的表现
为了表现远近透视的纵深感,也可分成三层来画:前层画大雪花;中层画中雪 花;后层画小雪花,合在一起拍摄。远处比近处略小略慢。
前层大雪花每张之间的运动距离大一些,速度稍快。 中层次之;后层距离小,速度慢,但总的飘落速度 都不宜太快。 (3)最远处的雪一般不画到银幕下部,而是在银幕某处随意漂散,至于它消 失在什么地方,要依背景的具 体情况而定。
水圈。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在地面上形成的水花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在水面上形成的水花
1(皇冠式)
三、水的常见运动形态与表现
在水面上形成的水花
2(喷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