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2024群落的结构说课稿范文

2024群落的结构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2024群落的结构这个话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群落的结构》是生态学课程中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群落的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而群落结构对于生物群落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掌握不同种类群落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群落结构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不同群落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
难点是:分析和比较不同群落的特点,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思考。
二、说教法学法在生态学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界的群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采用的教法:实地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问题导向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地考察的材料,以展示不同群落的特点和结构。
另外,我还准备了实验设备和材料,以便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我将使用一段生动的视频来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群落,让学生感受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分工。
通过观看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学习。
环节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
我将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点,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掌握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觉珍惜自然资源、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2.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定义群落的含义及其包含的生物个体;-解释群落的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2.群落的分类-根据环境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地群落等;-根据生态功能进行分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3.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群落结构。
4.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群落的发展规律。
5.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变化对群落演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生态实验器材、实地考察场地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特征等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价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群落结构组成和构成因素的理解程度。
3.案例分析评价提供群落结构与发展的实际案例,评价学生对群落组织与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周边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真实的群落结构和演替。
2.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自主选择群落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小论文;2.整理群落的分类表格,列举不同类型的群落及其特征;3.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的组成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哪些?八、教学反思群落结构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2-1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不同,说明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说出群落的物种组成。
3.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学会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曲线图进行识别与分析。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
【课件自主预习】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基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群落的物种组成(1)区分不同群落的依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1.种间关系(1)类型: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2)对不同种间关系的理解: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④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⑤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结构类型(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食物及栖息场所等。
三、群落的季节性及生态位1.群落的季节性(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结果:导致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引言群落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物种组成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
了解群落的结构对于生态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也是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根据群落的结构,设计一节生物学课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2.学生能够描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3.学生能够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理想的群落结构。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概念讲解:首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如林地群落、湖泊群落等。
同时,给出群落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群落有一个基本认识。
2.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群落案例,如海洋珊瑚礁群落。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珊瑚与浮游生物、鱼类等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群落案例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群落的理解,探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与组员共同解决。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适合的自然环境,观察并记录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察的对象,例如花草植物、昆虫等。
考察后,学生需要整理所获得的数据,并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设计理想群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群落的理解和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理想的群落结构。
学生需要考虑不同物种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以及生态平衡等因素。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实地考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报告;3.理想群落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
五、教学延伸1.推荐阅读:提供一些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群落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起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群落的结构分类: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格局等;b. 群落的结构特点:物种的相对丰度、物种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按照不同的群落结构分类,分析具体的群落实例,并探讨其结构特点和生态功能。
a. 物种组成:以海洋群落和森林群落为例,讨论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b. 物种丰富度:以草地群落和河流群落为例,讨论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结构的作用;c. 物种分布格局:以湖泊群落和珊瑚礁群落为例,探讨物种分布格局对群落结构的重要性。
4. 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群落实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5. 总结(5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6. 提问与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群落结构如何适应环境变化?7. 延伸拓展(10分钟)邀请专家、学者或安排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更多群落结构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加深对其生态功能的理解。
通过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问题,避免在教案中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群落的结构》教学方案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认识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2.掌握群落的结构元素和分类标准;3.了解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群落的定义和分类标准;2.群落的结构元素和影响因素;3.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引出群落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存在着怎样的生物群落。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解释和讲述,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群落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3.群落的分类(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分类标准,如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划分依据。
然后展示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并分类。
4.群落的结构元素(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落的结构元素,如优势种、伴生种、序列物种等。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结构元素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5.群落的演替(20分钟)教师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展示动画或图片,让学生了解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6.群落的动态变化(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包括群落的周期性变化和人为干扰对群落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和恢复群落的方法。
7.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群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群落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和幻灯片;2.群落的图片和动画;3.实地观察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课后作业评价: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收集更多的群落相关信息,提高拓展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在实地考察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群落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校园的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
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
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
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本节内容共2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
教学
意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
呢?
生(一起答):群落
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版书)第3节群落的结构
展示案例1:下图为某温带草原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
观察并讨论:回忆前面
学习的内
容
通过具体
的案例,
引导学生
看课本、
思考
通过个体
群→?引
节课的内
承前面所
群的内容
面要学的
的概念
的概念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
题
群落的物种组成
1.这个草原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在这个草原上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
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草原上其他种群的数
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3.什么是群落?
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
上述问题。
师: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
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这些
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
成,请同学们结合案例2,看课本72页,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
问题。
展示案例2:右图表示从南极(90o S)经过赤道(0o)到
北极(90o 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
多样性的变化趋向。
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
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
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自主地思
考、讨论,
进行小组
合作学
习,得出
问题的答
案
学生进行
练习,巩
固所学的
知识
进行讨
论、交流
所得的答
案
结合案例
2看教材
进行思
考、讨论
及小组内
合作学习
练习,巩
固所学内
容
创设新的情景,
让学生感受生
活在一起的各
生物种间并不
是各自独立的,
他们之间发生
着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的关系
利用案例1,进
一步说明在群
落水平上研究
的问题,引出群
落的结构
对学生所学内
容,随时进行巩
固、强化,加深
学生对群落概
念的理解
结合教材的图
片及案例所述
内容,启发学生
的思维进行横
向和纵向延伸
由不同纬度上
物种的丰富度
不同延伸到不
同海拔高度上
物种的丰富度
的不同
关系建立起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堂
训
练
附:本节巩固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4.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空间结构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5.下列简图依次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能量流动方向的是()Array
A.⑴⑵⑶⑷
B.⑴⑶⑵⑷
C.⑴⑷⑵⑶
D.⑶⑴⑵⑷
6.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
A.共生关系
B.寄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捕食关系
7.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
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自我测评
1.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
壤
2.一座山上所有的鸟构成一个()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物种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可以构成一个群落的是()
A.一罐保存期内的健力宝
B.一杯刚出厂的鲜果冻(密封的)
C.树洞中久积的一些雨水
D.一试管健康人的鲜血
4.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下述观点不正
确的是()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概率降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物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
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5.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A.虎和野猪
B.草鱼和鲤鱼
C.长颈鹿和鸵鸟
D.水稻和稗草
6.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草原上各生物种群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中鼠与兔之间构成了_______关系,猫头鹰和蛇之间既是关系,又是关系。
(2)从进化角度看,鹿奔跑速度会越来越快。
鹿奔跑速度的提高是通过__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鹿群个体间在奔跑速度上的
_________为鹿的进化提高了选择材料,而定向的__________决定了鹿的进化方向。
(3)由于人们连续地围猎狼,使_______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
停止围捕几年后,狼的数量逐渐增多,该草原生物种群间又恢复平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