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家》读后感
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

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第一篇: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尚妮妮读着丰子恺先生的《家》,我几度欢乐地笑出声来。
先生的文章幽默风趣,甚是可爱。
(此文发表于1936年,那时的丰子恺年方三十余岁,姑且不能尊称“老先生”,而称“先生”。
)他写道:“在南京的朋友家里的时候,我很高兴。
因为主人是我的老朋友......加之他的夫人善于招待,对于客人表示真诚的殷勤,而绝无优待的虐待。
”好奇心顿起,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想知道作家的这个新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优待的虐待,是我在客中常常受到而顶顶可怕的。
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读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朋友的殷勤招待,客人的不胜感谢惶恐,寥寥数字,俏皮的窘态,已经跃然纸上。
丰子恺又写道:“当我从朋友家回到了旅馆的时候,觉得很适意。
因为这旅馆在各点上是称我心的。
第一,它的价钱还便宜,没有大规模的笨相......”我又吃了一惊,心想,这个“大规模的笨相”是何物呢?接着只见他写道:“形式丑陋而不适坐卧的红木椅,花样难看而火气十足的铜床,工本浩大而不合实用、不堪入目的工艺品,我统之为大规模的笨相。
”心里说,原来先生还很有审美情趣,是位实用主义家,顶顶讨厌那些大而化之、追求奢华的浮夸之物。
“造出这种笨相来的人,头脑和眼光很短小,而法币很多。
像爆发的富翁,无知的巨商,升官发财的军阀,即是其例......”在先生的眼中,有“笨相的人”吗?他没有指着鼻子去明言,读者心里只怕已在对号入座、打量自己了。
“家具形式的丑恶,房间布置的不妥,壁上装饰的唐突,茶壶茶杯的不可爱----都是小规模的笨相......”哇呜,先生也是一位精致主义者,欣赏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他到底最爱乡下老家的“缘缘堂”:“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地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迎。
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读到此处,一幅美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主人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了!这里有牵恋着他的妻子儿女,有欢迎他的树木瓜果。
《家》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5篇范文

《家》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5篇范文《家》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篇1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
小说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
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结果。
梅,因母亲的态度而与觉新擦肩而过,并早早地做了寡妇,在与觉新重逢后,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发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读了几年书,用心地与觉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忙下最终取得了胜利,真心地在一齐,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好一个烈女子!为了自己纯洁的感情,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毁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选取这种壮烈的方式反抗;瑞钰,一个善良贞静的人儿,任人摆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众人的排斥,被赶到城外的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觉新太懦弱,导致了她在生下云儿后离开人世,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
这些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在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不敢背负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了所爱的梅,失去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最后帮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忙,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带着一个单纯的信仰,不放弃,向目标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丝遗憾,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感情,牺牲了一个原本完美的生命。
《家》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家》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
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篇《家》读后感范文800字,希望大家喜欢!《家》读后感范文800字(一)《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家》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读完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封建家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主人公们在家族的束缚下,经历着种种痛苦和挣扎,他们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我被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高老太爷的专横、觉新的妥协、觉慧的觉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的塑造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所展现的家族矛盾、爱情纠葛以及社会变革,使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的努力和抗争。
此外,《家》还让我体会到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家》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自由和平等,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总的来说,《家》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这部小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家简短读后感

家简短读后感
《家》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家的描写,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家庭的思念。
这篇散文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家庭和家乡。
在散文中,鲁迅先生用了很多生动的描写来表现家的美好。
他说,“家,是我们的灵魂的托付的地方,是我们的心灵的栖息的地方,是我们的一切的归宿的地方。
”这些话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舒适,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家人。
家乡的小巷、老屋和熟悉的面孔,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温馨。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怀念起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一切。
除了对家乡的眷恋,散文中还表现了对家庭的思念。
鲁迅先生说,“家,是我们的父母的地方,是我们的兄弟的地方,是我们的亲人的地方。
”这些话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忽略了家庭,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提醒了我家庭的重要性。
无论在外面多么辛苦,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家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定的支持者。
通过阅读《家》,我更加珍惜了家庭和家乡。
我会常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家人,也会多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和珍爱家人,让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时刻伴随着我。
愿家乡的小巷依旧,愿家人平安幸福。
家,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之地。
《家》读后感(四篇)

《家》读后感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
在那里你可以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因为那时的你不需面对严厉的老板、严肃的老师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义。
自古以来,数百句经典诗句都是思家颂家的。
贫穷时,家是一个窝,是寻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时,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
家不是财富堆砌起来的空间,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但是巴金笔下的家,却给了我不同的定义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阅读后,我觉得高家就是个小社会。
里头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的所爱却是命运极其的相似。
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压迫的丫环鸣凤,这三个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学识各异可是面临的痛苦还不是一样,一样不能自主婚姻,一样被封建的旧势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样,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觉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满无法逆转的压抑情绪,我想,他们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头了。
其中有一段话:“在高家,在这个大公馆里,鸣凤的死和婉儿的嫁很快地就忘记了,这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高家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大家只知道少了两个婢女,主人们马上又买了新的来代替,绮霞代替了鸣凤,翠环代替了婉儿,在人的数目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变动。
在很短的时期中鸣凤的名字就没有人提起了。
只有在喜儿、倩儿、黄妈和别的几个人的心中,这个名字还常常唤起一段痛苦的回忆。
是吧,即使少了一个人,也不会让世界因此改变,更何况少的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丫头。
”“家”在书中仅是一条线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才是灵魂的所在。
《家》读后感精选15篇

《家》读后感精选15篇《家》读后感1当我看完了《家》这本书,抬头望着正在尽兴玩着ipad的弟弟,才从高公馆那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中穿越回来。
巴金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在巴金的笔下,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充满洋溢着信心,希望和力量。
《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个性鲜明的,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
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
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整本书都给人以压抑凄惨的美感,更有觉慧的.一种从内心涌出的热流,炽热而奔腾,在黑暗中冲撞,头破血流的寻找着新世纪的出口的激情。
我想可能很多年后,即使忘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但不变的是这本书的味道。
《家》读后感2某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套书,其中有一本书和我相遇并擦出火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为《法老的探险家》,大概讲述了公元前1472年,米内迈斯是个孤儿,被他的舅舅卡玛克庙的神父收留,同时他也是法老图特摩斯的好朋友。
法老和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一齐统治埃及,女王打算派出一支探险队去神秘的国度彭特,图特摩斯决定让米内迈斯参加,一场去往彭特之地的奇妙探险之旅开始了……故事以这个叫米内迈斯的小男孩儿的日记的形式展开,形式独特新颖,每一篇日记都相当于一个小故事,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童趣但又不失惊险。
每篇日记能够单独成文,数篇日记又汇聚成一个长篇历史故事。
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故事主人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当年的历史,使我仿佛置身于书中,与主人公一齐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家》丰子恺读书笔记500字

《家》丰子恺读书笔记500字丰子恺的《家》读书笔记谁知道啊快点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
这没什么不好。
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
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丰子恺散文集读书笔记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子恺的《家》读后感
丰子恺的《家》读后感1500字
尚妮妮
读着丰子恺先生的《家》,我几度欢乐地笑出声来。
先生的文章幽默风趣,甚是可爱。
(此文发表于1936年,那时的丰子恺年方三十余岁,姑且不能尊称“老先生”,而称“先生”。
)
他写道:“在南京的朋友家里的时候,我很高兴。
因为主人是我的老朋友......加之他的夫人善于招待,对于客人表示真诚的殷勤,而绝无优待的虐待。
”
好奇心顿起,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想知道作家的这个新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优待的虐待,是我在客中常常受到而顶顶可怕的。
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
读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哈哈大笑了。
朋友的殷勤招待,客人的不胜感谢惶恐,寥寥数字,俏皮的窘态,已经跃然纸上。
丰子恺又写道:“当我从朋友家回到了旅馆的时候,
觉得很适意。
因为这旅馆在各点上是称我心的。
第一,它的价钱还便宜,没有大规模的笨相......”
我又吃了一惊,心想,这个“大规模的笨相”是何物呢?
接着只见他写道:“形式丑陋而不适坐卧的红木椅,花样难看而火气十足的铜床,工本浩大而不合实用、不堪入目的工艺品,我统之为大规模的笨相。
”
心里说,原来先生还很有审美情趣,是位实用主义家,顶顶讨厌那些大而化之、追求奢华的浮夸之物。
“造出这种笨相来的人,头脑和眼光很短小,而法币很多。
像爆发的富翁,无知的巨商,升官发财的军阀,即是其例......”
在先生的眼中,有“笨相的人”吗?
他没有指着鼻子去明言,读者心里只怕已在对号入座、打量自己了。
“家具形式的丑恶,房间布置的不妥,壁上装饰的唐突,茶壶茶杯的不可爱----都是小规模的笨相......”
哇呜,先生也是一位精致主义者,欣赏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他到底最爱乡下老家的“缘缘堂”:“主人回来了,芭蕉鞠躬,樱桃点头,葡萄棚上特地飘下几张叶子来表示欢
迎。
两个小儿女跑来牵我的衣,老仆忙着打扫房间,老妻忙着烧素菜......”
读到此处,一幅美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主人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了!
这里有牵恋着他的妻子儿女,有欢迎他的树木瓜果。
故乡的饭菜、熟悉的乡亲、小贩的叫卖声,让他感觉终于脚踏实地,有了归宿的安心。
然而到了夜深人静,又不安心起来。
“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使我诞生在这地方......若是偶然的,我又何恋恋于这虚幻的身与地?若是非偶然的,谁是造物主呢?我非得寻着了他,向他那里去寻求......我真的家......”
最后,先生写道:“......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
上述的屡次的不安心,都是我的妄念所生。
想到那里,我很安心地睡着了。
”
读到文末,不由地叹息一声,先生安心睡了,却留给了我这个读者,久久地思索。
仿佛随着作者,从他南京朋友的家,辗转到旅馆,到杭州寓所,到乡下的家,一起看到不同的风物,一起有着不同的感怀。
读着这一篇美文,从先生妙趣横生的语言,到他四处为家的感触,再到归至家中却身处茫茫宇宙、寻思不得“家”的迷惑。
我也从开始读文的忍俊不禁,到感同身受,到怅然若失。
轻轻地合上书页,脑海里也在想:哪里是“家”呢?
若以“四大”而论,虚无缥缈的,则无处可为“家”。
若以精神而论,心的方寸之间,即可为“家”。
若以实体而论,坐卧安宁处,亦可引以为“家”。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里写: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然而,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呢?
丰子恺一生,创作了许多乡村题材的画作,充满了浓浓的故乡情怀和家的温暖格调。
先生其时,早就寻到他的“家”了吧?
家是身心的归处,是避风港,是欢乐泉,是心头爱......是牵挂,是依恋,是归途......
无论衣锦还乡,还是叶落归根,都是对家的眷恋。
我们常常惋惜家的狭小,梦想着远方的天高海阔。
等流浪的足迹,走过梦中的远方,踏过世间的艰难,方知那个小小的家,才是最后的梦想。
滚滚红尘里,似乎每个人都有几个“家”。
搬来移去的是行李,而红红的一颗心,住在胸腔里,就是一个人的家。
四海为家。
心安处便是故乡,情牵地即有家门。
愿红尘里的人们,都有“绝无优待的虐待”的朋友,有“不笨相的家具”,有“葡萄棚的叶子飘下来欢迎”,有家可归,有心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