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雷雨人物分析之周朴园

雷雨人物分析之周朴园

《雷雨》人物分析之周朴园高一7班贾莹韬周朴园是周家的大家长,是顶梁的那根柱子。

但是,周朴园的黑暗、奸诈、冷酷与虚伪像是一条贪婪的虫子,将他咬噬得只剩下一具皮囊。

正如空心的树木会轻易被风折断一样,周朴园与他的周公馆外表虽光鲜亮丽,但其实已经经不起一点风雨。

可是这次,鲁侍萍携着谁也看不透的暴风雨呼啸而至,周朴园这根徒有其表的顶梁柱,终于连带着早已破败不堪的整个家族毁灭在了这阵雷雨之中。

周朴园是一个现实得冷酷的人。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与摸爬滚打,让他深刻地体会到“金钱”的重要性。

于是,“叫警车杀工人”“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

这些为了发财办的昧心事,他却丝毫不以为然,因为他眼中只有一个“钱”字。

虽然每个人都会有感性和理性的方面,但我眼中的周朴园,就算感性也物质得可怕。

当他一直认定已经投水死了的侍萍再次站在他的面前时,当他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逃避面对的过去时,他首先想到的却是侍萍的居心。

在他的思想中,一个因为自己要娶富家小姐,而在年三十的晚上被自己赶出家门,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回到自己面前时,一定是有所企图的,一定是想从这里得到点什么物质补偿。

于是他不停地想给侍萍钱,把她打发走。

就算他对侍萍说了一段看似感人至深的话语,但是他真正怀念的只是原来那位美丽、聪慧、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梅侍萍,是那个不会对自己的地位和家庭构成威胁的,已经投水死了的梅小姐。

这样以功利的心说自己“怀念侍萍”的周朴园,他的怀念是虚伪的。

他那时只是为了稳住鲁侍萍的情绪,为了尽快解决掉这个恼人的障碍,这样一想,周朴园对侍萍真正的怀念,还剩多少呢?在面对鲁大海时,他的残忍与奸诈暴露无遗。

他一边进行血腥的镇压,一边又收买工人代表,并将鲁大海无情地开除。

在他眼中,鲁大海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威胁,只有铲除掉他周朴园才能安身。

同一件事,也许其他父亲会这样想:虽然他是罢工的工人代表,但他首先是我的儿子。

但周朴园却是这样想的:虽然他是我儿子,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罢工的工人代表。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我认为,周朴园的性格具有三重性,即封建性、资本家的本性和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性”。

1.封建性。

周朴园这一人物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与和封建阶级有着传统的血肉联系,从他迫于父母之命抛弃侍萍而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可以推断,他生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相当浓厚的家庭,而在剧中他的封建性表现得最集中的就是他对待繁漪的态度。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

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无非是他在尽一个丈夫的责任,甚至是对繁漪的现代观念貌似合情合理地“改造”。

第一幕“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封建性。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不理;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论理枷锁迫使她就范。

而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过“服从的榜样”。

因此可见,此时的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

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

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

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

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

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了。

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

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周朴园是曹禺作品《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被公认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这个角色天生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在“仁厚”“正义”“有教养”外衣下的专横、冷酷、虚伪和心狠手辣。

一、演员形象艺术分析在《雷雨》戏剧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朴园约莫五六十岁上下,鬓发斑白,椭圆形金边眼镜下闪烁着一对沉鸷的眼睛。

他身形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松弛垂下的两腮和嘴角偶尔逼出的冷笑,让观众看出他平日的专横和倔强。

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被脸上的皱纹深深遮盖住,再也寻不出一点痕迹。

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脑后。

在阳光底下,他的脸显示出贵人的特征,让观众联想到他家业之大和权力之威。

周朴园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威严的强者。

二、服装艺术分析在《雷雨》戏剧舞台上,暗灰色长袍、香烟,两缕八字胡更显得权威十足。

在与鲁妈的这场戏中,周朴园在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白色格子衬衫打着黑色领带,衬着一件黑色马夹,显得格外精神。

笔者想象,作者是有意在鲁妈上场后这么安排周朴园的服装,让鲁妈和三十年前跟自己同床共枕的周家大少爷之间有了更明显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这位周家大少爷带给鲁妈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自己此时此刻又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这位伪君子的真实面貌。

最后周朴园在雷雨交加的晚上穿着一件长袍睡衣,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笔者认为,这样是为了让观众知道这个伪君子该为自己做的一切买单了,他的鲁侍萍回来了,他的孩子都到齐了,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他还能保住自己的封建家长的地位吗?他还能固执倔强下去吗?以至于到最后自己狼狈得连衣服都没穿好就跑了出来。

三、表演艺术分析(一)动作艺术性方面。

在《雷雨》戏剧舞台上,周朴园上场显得霸气十足。

时不时拿起手上的香烟,在这么一个阴暗的屋子里,来回走动,时不时撩起长袍坐下。

如此狂妄自大,让观众看到他就是一家之主。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周朴园是曹禺所著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篇1《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

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

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

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

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

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

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

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

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

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

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

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

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

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

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

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

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

《雷雨》人物形象

《雷雨》人物形象

《雷雨》人物形象《雷雨》人物形象1、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

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年轻时,他对侍萍始乱终弃。

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他打听侍萍的坟墓,并表示要为侍萍修墓,以表示自己的“纪念”。

成为绝妙的讽刺的是,与此同时,他还谎称侍萍是“贤慧、规矩”的“小姐”,只跟他“有点亲戚”关系。

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是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关系”是有损门弟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孤独、寂寞,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得精神得到自我解脱。

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的,也是十分自私的。

因此,当他知道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立即声色俱变,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也不许到周家来。

”他对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热忽冷、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伪君子。

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而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则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了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

矿上当工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觉悟,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

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

当他知道周朴园这次又用钱收买了工人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虽然由于他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

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50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宋浩(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摘要:《雷雨》在1933年被作者曹禺发表在《文学季刊》上,这也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它以1923年左右的动荡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当时有着封建思想的资本主义家的生活悲剧。

其中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留学德国,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本家。

本文从周朴园的人物介绍开始,分析和了解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关键词:《雷雨》;曹禺;周朴园;父权一、《雷雨》的作者简介《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湖北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作家。

23岁时完成了这部震动剧坛的处女作,而《雷雨》的成功对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曹禺说我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窭人之子啊!’窭在湖北是贫穷的意思,我的父亲总是教育我要如何自立、如何自强,我想,我父亲的那些话,对我萌发出一种贫富之间是多么不平等的观念,或许多少有些关系吧!二、周朴园的人物介绍及性格特征《雷雨》是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且跌宕起伏的话剧,它的人物虽然不多,但是人物关系却是错综复杂。

它所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社会背景家庭里的故事。

全剧在舞台上就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两个场景,却包含了周鲁两家近30年的矛盾与恩怨。

周朴园曾经留学德国,现如今是一家厂矿的董事长,是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资本家,他的思想里应该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和封建专制思想。

他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的代表,在这个看起来有权有势,很体面的家庭中,他是一切权利的象征,是不容许人质疑他的决定的一家之主。

三、周朴园的剧本形象分析(一)演员形象分析在话剧《雷雨》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是一个五六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两鬓斑白,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眼神尖锐犀利,他身材微胖,背微驼,说话时嘴角偶尔会显现出冷笑,让观众可以看出他平日里的专横和霸道。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真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

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真爱虚伪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

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 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

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 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
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

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
第一“好”:“那更好了。

”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

”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
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

第五“好”:“好得很。

”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

”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

”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再好不过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
顾念任何感情,完全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

二、专横独裁的封建家长
专横独裁的封建家长是周朴园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他是周公馆里
的一家之主,最高统治者,家中所有的人,都得对他的言行唯命是从,不能有任何违背。

18年前周朴园娶了蘩漪为妻,但他并不爱她。

蘩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对蘩漪的关心爱护并不是真正出自内心的爱,它的真正意义是对蘩漪的控制、专制,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专制。

当他得知蘩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
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蘩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完
全不理会;蘩漪想拖延,等一会儿再喝,他完全不依;不惜搬出家长的威严,用不可抗拒的口气逼着周冲劝母亲立即当面喝下,蘩漪不从,他又意正严词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蘩漪就范。

要达到的目的,他不惜说出是要蘩漪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

面对蘩漪,他没有爱情,但是他能在她的身上实现自己的独裁者思想,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家庭的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为了使他的专制得以继续。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

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周朴园。

另外,我们在剧本中也看到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许一天两天可以做到,但是周朴园是30年来一直如此,没有改变过,要是没有真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从他保留侍萍的相片、保留三十多年前陈旧的家具及穿旧雨衣和熟记侍萍的生日、夏季关窗等习惯中可以看出,在周朴园的潜意识深处,他的确没有忘掉侍萍。

正如周朴园所说:“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周朴园最终迫使周萍认母时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我还在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现在既然你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
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忏悔,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而绝非虚伪。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