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之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

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第一“好”:“那更好了。

”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

”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

第五“好”:“好得很。

”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

”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

”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我认为,周朴园的性格具有三重性,即封建性、资本家的本性和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性”。

1.封建性。

周朴园这一人物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与和封建阶级有着传统的血肉联系,从他迫于父母之命抛弃侍萍而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可以推断,他生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相当浓厚的家庭,而在剧中他的封建性表现得最集中的就是他对待繁漪的态度。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

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无非是他在尽一个丈夫的责任,甚至是对繁漪的现代观念貌似合情合理地“改造”。

第一幕“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封建性。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不理;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论理枷锁迫使她就范。

而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过“服从的榜样”。

因此可见,此时的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

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

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

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

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

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了。

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

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

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

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

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

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

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

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

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

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

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

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

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是曹禺所著话剧《雷⾬》中的主要⼈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势⼒的代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周朴园⼈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周朴园⼈物形象分析篇1 《雷⾬》是曹禺创作的⼀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物的⽣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物,是周家的⼀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千年封建⽂化的巨⼤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格、⼈性和价值。

周朴园⾝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 ⼀、贪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次就淹死了2200个⼩⼯,他从每个⼩⼯的性命中扣300块钱。

正如鲁⼤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也采取野蛮的⼿段,开枪打死三⼗多个⼯⼈,毫⽆任何“⽂明”可⾔。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下⾯不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 第⼀“好”:“那更好了。

”这是在稳定了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地谈⼀谈”;第⼆“好”:“那双⽅⾯都好。

”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句话,在他看来,⾦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份和享受,⽽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层。

”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

第五“好”:“好得很。

”那是在得知侍萍表⽰在⼤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

(完整word版)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完整word版)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内容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

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

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

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

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

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

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

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

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

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解读周朴园是曹禺作品《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被公认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这个角色天生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在“仁厚”“正义”“有教养”外衣下的专横、冷酷、虚伪和心狠手辣。

一、演员形象艺术分析在《雷雨》戏剧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朴园约莫五六十岁上下,鬓发斑白,椭圆形金边眼镜下闪烁着一对沉鸷的眼睛。

他身形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松弛垂下的两腮和嘴角偶尔逼出的冷笑,让观众看出他平日的专横和倔强。

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被脸上的皱纹深深遮盖住,再也寻不出一点痕迹。

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脑后。

在阳光底下,他的脸显示出贵人的特征,让观众联想到他家业之大和权力之威。

周朴园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威严的强者。

二、服装艺术分析在《雷雨》戏剧舞台上,暗灰色长袍、香烟,两缕八字胡更显得权威十足。

在与鲁妈的这场戏中,周朴园在服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白色格子衬衫打着黑色领带,衬着一件黑色马夹,显得格外精神。

笔者想象,作者是有意在鲁妈上场后这么安排周朴园的服装,让鲁妈和三十年前跟自己同床共枕的周家大少爷之间有了更明显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这位周家大少爷带给鲁妈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自己此时此刻又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这位伪君子的真实面貌。

最后周朴园在雷雨交加的晚上穿着一件长袍睡衣,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笔者认为,这样是为了让观众知道这个伪君子该为自己做的一切买单了,他的鲁侍萍回来了,他的孩子都到齐了,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他还能保住自己的封建家长的地位吗?他还能固执倔强下去吗?以至于到最后自己狼狈得连衣服都没穿好就跑了出来。

三、表演艺术分析(一)动作艺术性方面。

在《雷雨》戏剧舞台上,周朴园上场显得霸气十足。

时不时拿起手上的香烟,在这么一个阴暗的屋子里,来回走动,时不时撩起长袍坐下。

如此狂妄自大,让观众看到他就是一家之主。

最新《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最新《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解析

真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无情,颇有不当之处。

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我认为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相反,他对那份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

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方式,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真爱虚伪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剧中人物虽然不多,只有周、鲁两家八个人物。

但复杂的血缘关系与命运巧合纠葛在一起,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周朴园、周萍父子和蘩漪等真实丰富而又具有复杂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成为现代话剧发展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周朴园作为《雷雨》全剧的中心人物,自该剧问世六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作为资本家和封建专制家长独裁专横、残忍、自私和虚伪的一面,而忽视了周朴园内心的真实情感。

有关周朴园与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以及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存在不少偏差。

怎样理解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周朴园虽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本家,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1]的大恶人,但他也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侍萍的感情,他对侍萍的怀念,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 从秩序对周朴园的毒害看周朴园有无真爱《雷雨》中周朴园恪守传统的封建伦理,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

从这一秩序的捍卫来看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1. 秩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为社会各行为主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既规范着社会中人的行为,有对社会行为进行评判,因此,秩序不仅是社会得以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家庭行为的准则。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周朴园是曹禺所著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朴园的形象分析篇1《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

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

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

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

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

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雷雨》之——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不朽之作,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旧社会的方方面面。

《雷雨》的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着主人公周朴园展开。

故事里的8个主要人物仿佛每一个都与他有着必然的联系。

他是一家矿物公司的董事长,有着出国留学的经历,即使是当时较为先进发达的德国,也依然没有改变他根深蒂固的封建官僚主义思想。

从《雷雨》
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周朴园作为蛮横专制的封建家长,虚伪矫情的资本家的角色形象就已经定位。

――周朴园与繁漪
繁漪,她是出身豪门的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

虽是在封建社会中长大,但她也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而周朴园却是一个封建思想很浓厚的官僚资本家,绝对权威的统治者。

所以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两个人格格不入,冲突不断。

在“喝药”一事中,作者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地刻画了他的专横性格。

还有后来的“看大夫”事件,周朴园专横独断,唯我独尊。

不经繁漪允许,便把他在德国的好友克大夫请来为她医治。

而繁漪坚持自己并没有病,拒绝看大夫,为此两个人前后产生了两次冲突。

从表面上看,周朴园关心自己的妻子,为她请大夫,让她喝药。

这一切似乎合情合理,好像都是繁漪在任性。

但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封建思想、资本主义与新文化新思潮之间的抗争。

繁漪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潮的人,在很多事情上她都强烈的要求着平等和自由,但周朴园的蛮横专制彻底打消了她这一想法。

她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的反抗着周朴园,但她微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周朴园抗衡。

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也让我们感叹,周朴园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反动势力,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何等的强大。

--- 周朴园与侍萍
侍萍是周家两代佣人梅妈的女儿,当时也是周朴园的贴身侍女,她知书达理。

温柔贤惠,善解人意,让周朴园很是欣赏。

但侍萍最终也只是一个下等人的女儿。

况且她自己也只是一个下人,即便她与周朴园有两个儿子(周萍及鲁大海)但周朴园依然没有给她任何的名分。

还在年三十的晚上,将她与二儿子(鲁大海)一起赶出了周公馆,也许周朴园当时实属无奈,但也因为他的这一个做法,从此让侍萍过上了苦不堪言的生活。

虽然三十年间周朴园不停的搬家,每一次都留着侍萍最喜爱的那套老家具,虽然周朴园把侍萍的照片摆放在显眼处。

但也只不过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情深意重之人。

好在别人心中树立起一个好形象,还有后来他跟侍萍的对话中说道的“这个人跟我们家有点亲戚,我们想把她的墓修一修。

”从这几点上就足可以看出周朴园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

然而,三十年来周朴园对于侍萍的种种怀念又不全是假的。

他对侍萍还是有一点感情的。

因为个性,总是比较复杂的,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还常常盖有各种各样的掩饰物的。

周朴园是虚伪的,那是从整个地来看他。

但这并不等于完全否认周朴园具有任何真正的感情,也绝不排斥他对侍萍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真正怀念。

但当三十年后,侍萍与周朴园再次相遇,当周朴园得知侍萍并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立刻换了一副嘴脸。

由对鲁妈的陌生和好奇转变为对待侍萍的提防和小心翼翼。

他用质疑的语气问侍萍“你为什么到这里来?谁指使你来的?”还有后面他对侍萍说的“痛痛快快地,想要多少钱吧?”很显然他是想通过钱来收买侍萍,从而保证他的名誉、地位、形象不受损伤和威胁。

从这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周朴园作为一个在商场、官
场上打拼几十年的官僚资本家的老奸巨猾和阴险
精品文档
狡诈,在他看来,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而由此,也曝露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败。

周朴园与鲁大海
虽是周朴园的亲生儿子,但鲁大海的性格和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和周朴园有着天壤之别。

鲁大海是矿上罢工最积极的工人代表,他思想觉悟较高,敢于和黑暗的资本主义阶级正面对抗,但他性格急躁,缺少经验。

最后还是没有斗过老谋深算的周朴园。

但他的这种勇于与黑暗反动势力斗争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的。

“你开枪打死了矿上三十几名工人,你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时工,每个小时工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是周朴园在开除鲁大海时,鲁大海对他说的话,从这句话中,可以让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周朴园的残暴手段,和他冷血,心狠手辣的做事风格。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用无辜工人的生命做代价。

他不择手段的取得权威,企图掩盖罪恶。

而借助唯利是图的周朴园,也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和资产主义对底层劳动人民冷酷无情的迫害。

朱红色的大门,门里门外徘徊者两代人的感情纠葛和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恩怨怨。

三十年的爱恨情仇,三十年的煎熬折磨。

有人苦痛悲哀,有人追忆过去,更有人悔恨终生。

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上了错的人。

这样的一个家庭注定是个悲剧。

也注定走向灭亡!而《雷雨》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不朽杰作,就是因为他借助丰富多变的剧情无情的揭露了中国旧社会两个时代的罪恶历史。

它通过周朴园与繁漪、侍萍、鲁大海等人的尖锐矛盾冲突,展现给我们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悲剧。

深刻批判,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的资本主义及顽固腐朽的资产阶级统治着对下层劳动人民及先进知识青年的残害、剥削和压榨!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