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合集下载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

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第一“好”:“那更好了。

”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

”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

第五“好”:“好得很。

”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

”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

”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作文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作文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作文
“谁指使你来的?”哇,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雷雨》里的周朴园。

有一天,我在客厅里看电视,电视上正放着《雷雨》呢。

我看到周朴园坐在那豪华的大椅子上,一脸威严。

他和其他人的对话总是那么冷冰冰的,好像别人都欠他似的。

就说他和鲁侍萍的那一场戏吧。

鲁侍萍来找他,他一开始还假惺惺地问“你来干什么?”,那语气,真让人觉得不舒服。

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马上就追问“谁指使你来的?”哎呀呀,他怎么就不相信人家呢。

周朴园这个人啊,真的是太自私、太冷漠了。

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管别人的感受。

他以为有钱就可以掌控一切,却不知道感情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他对鲁侍萍的态度,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他曾经抛弃了鲁侍萍,现在却还怀疑人家别有目的。

这像不像我们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呢?只考虑自己,从不为别人着想。

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气又恨的人物形象。

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真诚和善良的人。

他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能变成他那样的人吗?。

阅读教学之《雷雨》中周朴园的复杂人物性格分析

阅读教学之《雷雨》中周朴园的复杂人物性格分析

阅读教学之《雷雨》中周朴园的复杂人物性格分析1. 引言1.1 介绍《雷雨》中周朴园的角色背景周朴园是中国现代戏剧代表作《雷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位富有权势的土豪,也是故事中的主要反面人物之一。

周朴园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以权谋和利己为重。

他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财富,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

周朴园表面上是一个强势的人物,但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他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主角的竞争对手,也是情感纠葛的导火索。

周朴园的角色背景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那种权谋与经济利益交织的复杂关系。

他的形象在故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扑朔迷离,也引发了一系列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周朴园这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为《雷雨》这部戏剧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思考深度。

1.2 概括周朴园的复杂人物性格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既有善良仁慈的一面,又有冷漠无情的一面,同时还展现出权谋诡计、自私利己、矛盾内心挣扎等多重复杂性。

他的性格仿佛是一个谜团,让人难以捉摸。

在周朴园身上,既有一种善良与仁慈的品质,他对待家人和朋友都表现出深厚的情感和关怀,体现出他的宽容和慈悲心。

与此周朴园又展现出冷漠无情的一面,他在权谋诡计中展现出的狡猾和残忍让人难以接受。

周朴园的自私利己也使他在面对选择时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非他人的感受。

这种矛盾的性格让周朴园在内心挣扎中摇摆不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周朴园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性格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为《雷雨》中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张力。

2. 正文2.1 周朴园的善良与仁慈周朴园的善良与仁慈在《雷雨》中是其复杂人物性格的一部分。

尽管周朴园在权谋诡计方面表现出伶俐和毒辣,但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颗善良与仁慈的心。

在小说中,周朴园对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展现出了无私的关爱和慈祥的态度。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摘要:《雷雨》中周朴园这个形象非常复杂,应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

周朴园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家庭主义观念;周朴园也是一个非常爱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伪善的人;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自私、残暴的资本主义家。

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不仅要从他的事迹分析也要从他的家庭、社会背景分析。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形象;《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作品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三十年时间,写出了一个旧家庭的悲剧与罪恶。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作者刻画的是非常成功的,那是因为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具有多重性格,让后人一直争论不休。

周朴园首先是有根深蒂固的的封建家庭主义观念。

鲁: 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後,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朴: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鲁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

(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从原文可以看出鲁侍萍被老太太赶出周家周朴园是一无所知的,他与有钱门第的小姐结婚也是被父母逼迫的,周朴园为了家庭的兴盛,同时也不敢违背父母的安排,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因此三十年都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很不好受。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付出了真爱的朴: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是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比从前顶喜欢的动向,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低头)哦。

朴: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试想一下现在有谁能够向周朴园一样,分别了三十年的恋人还是对她念念不忘,一直保留那个恋人的习惯、衣物等。

可以见得周朴园是对鲁侍萍是付出了真心真意的爱的,当然,由于敌不过思想上的根深蒂固的的封建家庭主义观念,最终还是抛弃了鲁侍萍。

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现当代文学爱与虚伪——《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文/乔煜茗摘要:在鲁迅先生所作《雷雨》一文中,对于周朴园是否真的对侍萍产生过感情,或者说其对于侍萍的感情如何,这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论的焦点。

那么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们,是否有必要投入当这场争论中呢?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学术不分界线,同时也与所处年龄、环境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依旧可对周朴园的形象作分析。

在传统的评价中,由阶级本质所产生的无情和虚伪一直是对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感情定位,但如此评价其实有略有些不妥的。

我认为,周朴园对于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并不是虚伪,而是真爱。

之所以如此说,是从其一言一行所得的,甚至于说他的执着还是令人感叹与赞同的。

关键词:真爱与虚伪;封建制度一、从年龄看周朴园是否有真爱撇开后文不谈,在周朴园的青年时期,其与侍萍的确是有过真爱的,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二人如胶似漆,相互爱慕。

但因所处年代所致,因此也就导致了他们二人之间的爱情如流星般,只划过一瞬便消失了。

在文中,其虽然没有直接向我们描述关于周朴园的青年时代,但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我们不难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出其对于侍萍的爱是真诚的。

而对于周朴园之所以同侍萍分手,我认为这更多的不是其个人原因,而是由社会所导致的,同时,因其在年老之后,以一种近乎于宗教赎罪式的方式,则更是让我们对其深感同情。

那么由此来看,周朴园是一个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人物。

自1934年《雷雨》一书问世以来,其标志着中国自五四之后的话剧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剧中,处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看到的几乎都只是周朴园作为一名资本家的专横独裁,以及残忍虚伪,因而使得其内心的真正的一面被人们忽视,因为也就导致了在评价其对于侍萍的爱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但在我看来,撇开其它的不表,便是其专门以一间屋子存放关于侍萍的一切,且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去做,便足以证明其对于侍萍的爱是真实的。

二、从秩序毒害看周朴园是否有真爱在《雷雨》一文中,周朴园是一个对待传统的封建理论极其恪守的人,其有最初的封建理论受害者变成了捍卫者,那么这是否说明周朴园对待侍萍没有真爱呢?其实不然,在《雷雨》一文中,周朴园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以虚伪和自私,以及残暴的形象出现的,充分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浅析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浅析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浅析话剧《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作品《雷雨》是曹禺先生完成于1933年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是一部具有极其严肃的现实性主义的剧作。

通过一个周家和剧中的八个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上天对人命运的残忍捉弄,好像开了一个人生悲剧的大玩笑。

一、《雷雨》黑暗时代的先锋《雷雨》这部剧作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资本家周朴园而发生,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剧情都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封建制度对人们心灵的捆绑和精神的压制。

让人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同我们当下社会,越来越小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我们所接触的东西,思想更加的先进和频繁,使得我们现在就像是曹禺先生笔下的《雷雨》缩写,进行着激烈的碰撞。

二、周朴园人物形象1、封建独裁的家长专制说道周朴园是封建独裁的家长专制,那么我们必须要讨论一下他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教育。

周朴园从小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旧制度下,从小就受到封建礼仪的熏陶和侵染,所以他固守着中国黑暗的旧制度、旧道德。

他的家庭也是当时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更是爱面子死守着伦理纲常,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周朴园年轻时才能出国留学,受到“民主政治”思想的资本主义影响,从而造就了周朴园封建独裁的家长专制,也酿成了一部人生的大悲剧。

然而这种影响是浅薄的,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和黑暗的中国现实没什么太大的改变,使压抑的中国更加的喘不过气来。

(1)封建食古不化的父亲形象在周家周朴园有着至高无上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附属品,每个人在他面前就像小绵羊一样被他控制。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那些封建的伦理纲常。

在他控制下的妻子繁漪几乎崩溃,在他管教下的儿子周冲惧怕它,周萍更是懦弱无能。

(2)封建男权社会下的丈夫形象对待妻子繁漪,他更是控制和束缚的,繁漪喝药的那一幕是最集中体现他夫权至上的环节。

在周朴园的一言一行里所表明的并非是关心,那是一种人人都应顺服他、服从他的命令。

更是变本加厉的强迫,甚至对周萍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探究《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

探究《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

析JIE XI《雷雨》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周家和鲁家的矛盾纠葛,以及这两家两代人三十多年的恩恩怨怨。

剧中有伪善的周家大家长周朴园、懦弱的长子周萍、接受了新思想的次子周冲、无法挣脱束缚的女人蘩漪、可悲可怜的女人鲁侍萍、受压迫而反抗的工人鲁大海等人物形象。

笔者就以周家大家长周朴园为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周朴园的复杂性格受到了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响。

他是最后唯一幸存下来的主人公。

虽然他的身体活着,但是他的精神和意志都崩塌了。

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最后,他虽亲自揭开了自己伪善、自私的面具,向鲁侍萍表达了歉意,让小儿子周冲认母,却依然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物是人非,他只能带着无尽的悔恨和自责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饱受内心的煎熬,孤独地苟活。

在《雷雨》中,周朴园在与自己的初恋鲁侍萍重逢之初,并不知道面前站着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鲁侍萍,他思念她,还向她打听鲁侍萍的消息。

可是,当他得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鲁侍萍时,他自私伪善的嘴脸就暴露出来了,不断逼问她来干什么。

这与他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思念妻子、有情有义的模样大相径庭。

资产阶级的本性让他认为鲁侍萍是来敲诈他的。

在他的心目中,鲁侍萍早就死了,不该出现在这里;即使侥幸没死,也不该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他很警惕,很小心,生怕暴露出自己和鲁侍萍的关系,生怕当年的那件丑事会被其他人知道。

鲁侍萍曾与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对于鲁侍萍,他本该心怀愧疚,可是他却迫切地想要赶她走,足见他的自私和冷酷。

周朴园作为周公馆的大家长,内心也有着少为人知的柔软之处。

从他赶走鲁侍萍,迎娶千金小姐那天起,他就有了心病。

他曾明确表示赶走鲁侍萍是他一生中所做过的最后悔的错事。

他说:“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

”他一直都记得她的生日,在内心深处也把她当成自己正式迎娶过的妻子。

他一直保留着鲁侍萍在时用过的家具,并且不曾动过家具的位置,就好像两个人还在一起一样。

《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

争鸣《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分析海燕摘要:《雷雨》是一代名剧大家曹禺先生的名作,开始创作至问世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雷雨》也是一部悲剧作品,更像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部缩影。

而剧中的人物周朴园,可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

周朴园兼具有资本摄取者、封建大家长的双重地位。

其具有人性中的恶,即:对资本毫无人性的摄取。

但是也有存在人性中的闪光点,即:对侍萍那段感情的追忆。

本文通过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角色,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戏剧人物,也加深对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的认识、理解。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人物形象经典剧作《雷雨》的面世时间在1933年,该剧作一经面世就在话剧的舞台上经久不息、历久不衰。

第一版《雷雨》于1954年开始排演,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主持。

经此之后,逐步开始在全国多加剧院所上演。

在创作方面,雷雨完全遵循了西方戏剧“三一律”的原则。

“三一律”即指:戏剧创作需要在时间、地点及行动丧保持一致性[1]。

《雷雨》的戏剧时间在24小时之内、时间统一。

故事产生的地点在一个城市之中,动作同样也在统一的结构中。

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刻起,剧中人物周朴园就成为了其中的典型形象,可以说是旧时代的守墓人、掘墓人。

一、周朴园——是封建制度的守墓人戏剧《雷雨》的中心人物之一就是周朴园。

通过对周朴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揭示出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本质。

周朴园本是封建家庭的一员,后又有德国留学的经历。

在留学期间,接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开明思想,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名“有教养”的人。

在留学结束之后,周朴园回国经营煤矿公司。

经营方式虽包裹着社会经济的外壳,但是却使用最为封建的专制大家长方式来管理公司。

并且,对家人也是此种方式,表明了封建大家长教育的蛮横、不容反抗。

例如:周朴园在会客后,听见自己小儿子周冲对罢工工人说了几句同情的话,而后立即对周冲进行了一番教训,认为他这次说的话太多了。

在对儿子的教育中,只允许其脑海中存在自己植入的思想,而对于其它任何的独立思想均不允许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摘要:本文从总体上概括了周朴园的特征:既具备封建家长的专制、冷酷的一面,首先他教育子女要顺从,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的见解,其次他处处压抑自己的妻子,把繁漪压抑成石头一样的死人。

在家庭中处处灌输自己的意志,确立了命令式的家庭模式。

揭露他作为一家之长的绝对权威的专制统治。

他同时还具备资本家专横、残暴的一面,开除大海,大死工人,离间工人代表还有他血腥的发家史揭露他冷酷、惟利是图的本性。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封建家长、资本家、《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

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

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

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

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

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

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

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

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

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主要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

他自诩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而其实质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人间地狱,他就是黑暗王国的专制魔王,他的命令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反。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㈠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

”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

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

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

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㈡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

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

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为什么不拿来?”,“为什么?药呢?”,“(慢)倒了?哦?(更慢)倒了!药还有么?”,“(低而缓)倒了来”。

接着是高声,“(高声)倒了来。

”,“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最后到严厉,“(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他见妻子蘩漪不吃,就动员全家人来作戏,先是叫小儿子周冲来劝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去”,“说,请母亲喝”,“(高声地)我要你说”,见小儿劝说不行,又命令大儿子周萍来跪劝,“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高声)跪下!叫你跪下!”还冷峻地说:“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

他的内心,他的话,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专制的目的。

㈢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

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

”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

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简直就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权威和命令。

我想由于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好幻想。

而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虚假伪善的一面。

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

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

他虽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

例如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

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

这女孩当时年轻漂亮、伶俐,还读过书。

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待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待萍产生了感情。

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

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

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

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以及要他娶名门闺秀,都是来自家庭压力,甚至是家长的意志,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鲁侍萍见上一面。

心里一直感到非常的内疚,因此,这痛苦延续了三十年,一直到剧本里的今天。

记得在电影故事片《雷雨》里,把侍萍强行赶出家门的,是周朴园的母亲。

我想这是很有根据的。

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肯定非周朴园所愿意,因为在三十年之后在重逢侍萍时,他仍然急切地惦记着这个孩子。

这三十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待萍的感情。

所以,他保留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日,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摆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

他给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

特别是在第二幕中,剧中也体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关心,怀念之情。

如:“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

”在他未知鲁妈就是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想去修一修坟。

”我觉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

我认为剧本多少也反映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

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的自责。

如果说他的这种怀念之情是故意装出来的,那么未免有点太冤枉了周朴园了。

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真情的。

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一个不太胡闹的人。

当时鲁侍萍也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知书达礼,也很能干。

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

可以看出周朴园确曾“爱”过她。

自从周朴园和侍萍分手后,周朴园又经过两次婚姻都很不美满,他才出国留学,假如他能从这门婚事找到爱情,他是不会急切地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

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娶了蘩漪。

蘩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周朴园发现,他仍然无法对她产生爱情。

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还是因为他对侍萍的无法排遣的怀念和思念。

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

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都很不幸福,又因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再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

周朴园之所以对与名门闺秀的婚姻不满意,并不见得是这位名门闺秀本人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心里仍然想着侍萍。

我们假设这位名门闺秀是位温驯的女性,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无端地承受深深的难言的寂寞,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她就因郁闷不乐而离开了人世。

又因周朴园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所以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

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

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在这种状况,他自然就会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

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

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

他连忙说:“不,不”。

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

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出来了,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

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又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儿子离开周家。

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人。

如果相见、相认,会给自己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名望和身份。

考虑再三,权衡利弊,因此,他连连说:“不,不”。

片刻之间,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已化为乌有。

早以被保持现在的身份、地位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