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三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这是幼儿园优秀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设计思路: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
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
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1、重点:(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沉与浮的原理

沉与浮的原理
沉与浮的原理是由物体的密度与浸没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或等于浸没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
而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上。
这个原理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浮力等于所排除液体的重量。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所排除的液体的重量就比物体本身的重量要大,故所产生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向下沉。
而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所排除的液体的重量就比物体本身的重量要小,故所产生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浮起来。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利用物体的密度与浸没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物体是沉还是浮。
这也是为什么在水中放入一个石头时,石头会沉入水中,而放入一个塑料玩具时,塑料玩具会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对它在液体中的浮沉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密度大于水的物体,若形状较大,底部可能会沉入水中,而顶部仍然露出水面上浮。
这是因为水对物体产生的浮力是与物体底面所接触液体的面积有关的。
所以,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或有孔洞时,浮沉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沉与浮的原理是由物体的密度与浸没液体的密度之
间的关系决定的。
密度大于液体的物体会沉入液体中,密度小于液体的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上。
沉与浮的解释与原理

沉与浮的解释与原理沉与浮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在液体中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会浮起。
沉的原理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定律来解释。
阿基米德定律表明,当一个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会对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除液体的重量,即浮力等于被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而物体的重力等于其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会沉下去,因为液体无法提供足够的浮力抵抗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会浮起来,因为液体提供的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因此,沉与浮的状态取决于物体和液体之间的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浮的原理与沉的原理相同,只是大小关系相反。
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会浮起来。
浮力由被排开液体的重量决定,而物体的重力由其质量决定。
如果物体的质量较小,那么物体所受的重力就较小,此时浮力较大,物体就会浮起来。
相反,如果物体的质量较大,那么物体所受的重力也较大,此时浮力较小,物体就会下沉。
沉与浮的解释和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实例更好地理解。
当我们在水中放入一个轻而小的球体,比如一个乒乓球,我们会看到球体浮在水的表面上。
这是因为乒乓球的重力较小,无法克服水对它的浮力,所以乒乓球会浮起来。
而当我们在水中放入一个较重的小球体,比如一个金属球,我们会看到金属球下沉到水的底部。
这是因为金属球的重力较大,超过了水对它的浮力,所以金属球会下沉。
另外,当我们将一个海绵放入水中,我们会看到海绵慢慢地吸水,直到整个海绵都被水浸泡。
这是因为海绵的质量较小,所以它的重力也较小,无法克服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海绵会浮起来。
总而言之,沉与浮是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和液体之间的重力和浮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会浮起来。
这一运动状态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定律来解释,即浮力等于被排开的液体的重量,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沉下去;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浮起来。
《沉与浮》教案(精选17篇)

《沉与浮》教案(精选17篇)《沉与浮》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出现象,学会用简洁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究调整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育幼儿的制造性思维,进展幼儿探究求知的精神。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胜利的喜悦。
5、能用较清晰的语言叙述自己的观看和发觉。
活动预备1、每组一个盘子,内有木块、玻璃球、石子、泡沫板、钥匙、枣子、葡萄、硬币、树叶等物体。
2、每组一只盛满水的大盆子。
3、每组一张记录表、一支记录笔。
4、大记录表一张,大玻璃缸一只。
活动过程一、开头部分出示材料(树叶和钥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基本部分(一)初步感知,熟悉沉与浮1、师做示范,介绍沉浮2、小结: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
(二)幼儿探究、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出现象。
1、熟悉试验的各种物品。
2、老师和幼儿合作,示范做玻璃球沉浮的试验,并示范做记录。
3、提出试验要求:幼儿四人友好协商,一人猜想,一人尝试,一人记录,一人观看。
将沉与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动手时要挽衣袖,以免打湿衣袖,有水洒出来了,要用小毛巾擦洁净。
4、幼儿分组操作。
师巡察指导幼儿的试验。
5、沟通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6、小结。
师:在操作中,我们发觉玻璃球、石子、钥匙、沉到了水底,这样的现象叫"沉",木块、泡沫板、空饮料瓶、饮料盖、树叶、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浮"。
(三)幼儿尝试转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a、师:小伴侣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它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瓶子宝宝,想方法让它沉下去,好不好。
b、幼儿尝试。
(假如幼儿一下子想不到方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争论,假如还是没有小伴侣想出方法再加以引导。
)c、师:小伴侣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沉与浮

∵木块漂浮
∴F浮=G物=1.2N
物体漂浮或悬浮时
F浮=G物
V排=
F浮
液g
1.2N 103kg/ cm3 10N
/ kg
1.2104 m3
120cm3
V露=V物-V排=200cm3:120cm3=80cm3
专题四 漂浮
1、密度计在水和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哪一个大? 放在煤油中液面在密度计的刻线A点,放在水中水 面在密度计A点的上方还是下方?
2、地球上有一个死海,在那里人可以躺在海面上 看报。假定人的平均密度与纯水的密度相当,要使 浸入海水中的人有三分之一的体积浮出水面,那么 死海海水的密度约是多少?
3、有一杯水,水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块全部融 化后,杯中水面的位置将?
{实验与思考}
(A)
漂浮
(B)
悬浮
(C)
下沉
(D)
上浮
F浮 >G 物
物体上浮
F浮 =G 物
物体悬浮或漂浮
F浮 <G 物 物体下沉
练习
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钩 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是0.87N,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 多少? 解:F浮= G - F
=1N- 0.87N
=0.13N
解:F浮=G排=2N 2、一物体浸入水中排开了1000cm3水,求受的浮力多大?
解:v排=1000cm3=10-3m3
ρ m排= 液V排=1x103kg/m3x10-3m3=1kg
F浮=G排= m排g=1kgx10N/kg=10N
3、质量为540g的铝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当它浸没在
酒精,所受的浮力?(ρ铝=2.7g/cm3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说课稿《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说课稿1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1,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
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探究研讨,学习新课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沉与浮ppt课件小班

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一些设备需要模 拟沉浮现象进行测试和验证,如卫 星姿态调整系统的性能测试等。
沉与浮的未来发展
理论研究
沉浮现象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 探索和研究,如液体内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机制、物体沉浮的微观机制等。
应用拓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沉浮原理的应用领 域将不断拓展,如开发新型的浮力材 料、设计更加智能的船舶和潜水艇等 。
步骤 1. 将各种形状和质量的物体放入水中。
2. 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
实验一:水的密度与浮力
3. 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结论:当物体密度小于水时,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当物体密度大于水时,物体会 沉入水中。
实验二:船的浮力与稳定性
总结词
了解船的浮力与稳定性的 关系
详细描述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形状的 船在水中的稳定性,了解 船的浮力与稳定性的关系 。
公式
密度 = 质量 / 体积
解释
物体在水中是否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 度,物体会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物体会浮。
阿基米德原理
定义
阿基米德原理是指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 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公式
F = m(排)g
解释
这个原理适用于任何液体,包括水。根据这个原理,我们 可以知道一个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 积成正比。
实验三:潜水艇的浮力与运动
总结词
理解潜水艇的浮力与运动的关系
详细描述
通过模拟潜水艇的运动,了解潜 水艇的浮力与运动的关系。
材料
气球、橡皮筋、竹签、透明胶带 。
实验三:潜水艇的浮力与运动
步骤
1
2
1. 用气球模拟潜水艇,用橡皮筋将竹签系在气球 上。
10.4沉与浮课件

练习2:小明准备用空矿泉水瓶做一个“救生衣”。已知小明的 质量是50kg,身体平均密度约等于水的密度,为确保安全至少 他的头部要露出水面,头部的体积约占身体总体积的1/10。( 不计空矿泉水瓶的质量和塑料的体积) (1)求小明头部的体积。 (2)请你帮小明计算一下,制作“救生衣” 需要多少个图示的空矿泉水瓶。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V排=V物
F浮
浮力:F浮=ρ液V排g
重力:G物=ρ物V物g
G
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
(1)若ρ液>ρ物,则F浮>G ,上浮至漂浮 (2)若ρ液=ρ物,则F浮=G,悬浮在液体中任意位置 (3)若ρ液<ρ物,则F浮<G,下沉至底部
讨论:水中生物是怎样实现浮与沉的?
求:(1)物块受到的浮力;Fra bibliotekN 00
11
22
(2)物块浸在水中的体积。
33 44 55
练习7:水平桌面上有一容器,底面积为100cm2,容器底有一个质量为
132g、体积120cm3的小球,如图甲所示(ρ水=1.0×103kg/m3,g=10N/kg )
(1)向容器中注入质量为1.6kg的 水时,水深13cm,如图乙所示,
13cm
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甲
乙
丙
(2)再向容器中慢慢加入适量盐并搅拌,直到小球悬浮为止,如图丙所
示,求此时盐水的密度ρ1; (3)继续向容器中加盐并搅拌,某时刻小球静止,将密度计放入盐水中
,测得盐水的密度ρ2=1.2×103kg/m3,求小球浸入盐水的体积。
F浮>G,上浮至漂浮
浸没在液体中 的物体沉与浮 的判断方法
(2)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
S
h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 航行,又能在水下 航行。它的沉浮和 什么有关?
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水艇会下潜。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 外,潜水艇就开始上浮。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 么收获?
浮力
?? ? ? ? ? ??
活动1:物体的沉与浮
实验要求:
1、把材料轻轻的放入水中,每次只放 一种材料,避免损坏实验器材。 2、实验后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3、利用好毛巾,不让水弄湿课桌,椅 子,书本等。
浮
浮
浮
沉
沉
沉
沉
用手按一按浮 在水面的物体, 说一说你有什 么感觉?
浮力的方向是向上
↑
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也
受到水的浮力呢?怎么证明 呢?
弹簧测力计
•使用前先把指针归零 •左边的读数才是表示受到力的大小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行
实验二: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物品 在空气中的重量
在水中的重量
石头
钩码
说明:重力的单位:N或牛。
我的发现:(
)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