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
第七章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宪法基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通过的 《共同纲领》序言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 导。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 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 式。”
三、政党的法制化
政党的形成本属于结社自由的体现,但是 随着政党制度的发展,政党政治操控国家 权力的现象不断的出现,法治政党无疑是 最好的规范方式,所以19世纪后期,西方 一些国家就开始运用法律规范政党制度。 19世纪90年代美国一部分州就开始立法规 范政党组织。1878年德国制定了《镇压社 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976年
两党制被视为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 因为两个竞争者都为赢得中间阵营而竞争。
(3)两党制的特征
两大党势力强大,都具有单独执政的能力,在国 家政治生活中长期居于垄断地位,其它党无法与 之竞争;
两大党势均力敌,轮流执政,虽然互相攻击,但 共同维持既有的政治制度;
定期的选举竞争两党轮流执政提供了合法的机会, 竞选是两党竞争的最重要场所;
(五)宪法惯例对政党的规范
如我国人大会议后就是政治协商会议。英 国大选实行获得多数议席的政党有组阁的 权力wener
第二节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我国现有政党概述 我国大陆现有中共、民革(主要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左派)
和其他的民主分子组成) 、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 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民进(从事教育、文化、出 版、科学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组成。) 、民建(主要由经济界 人士组成的)、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的政党 )、致公党(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 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 )、九三学社(科学技术界高、中 级知识分子为主 )、台盟(由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组 成)共9个合法政党,这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政党。
第七讲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比较

第七讲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治制度比较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比较1、政党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巩固政权和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行动的政治组织。
对此需要明确一下几点:(1)政党是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
(2)政党是基于人类的意愿和国家的需要而结合的团体,是一个国家社会历史的产物,不是凭空产生的。
(3)政党是以夺取政权、参与政权实现政治纲领为目的所结合的政治团体。
(4)政党是具有永久性的有组织、有目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
2、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1)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是随着政党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演变的。
所谓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②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争取和掌握国家政权贯彻实现党的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意志成为国家政治的核心。
③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的关系。
(2)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源于英国。
(3)所谓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多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
政党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指政党自身的运转方式和模式,政党在形式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活动方式、方法规则和程序,是各个政党在争夺对国家权力的掌握是,逐渐形成的一种权力地位划分的类型和模式。
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看,一般先有政党雏形、现代政党和政党政治,然后逐渐产生或成熟的政治制度。
(4)政党制度的出现确立了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党开展政治活动的具体方式。
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是对西方政党就政党政治经验的归纳,也是对政治生活的规范化。
3、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比较政党制度已成为当今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党制度千差万别,但从形式上看,目前各国政党制度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政治科学原理第5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4)政党以掌握、控制和影响公共权力为实 现纲领的主要手段。人们以政治主张相同而组成政 党,组成政党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人们 组成政党的目的,在于实现它的政治纲领,而实现 政治纲领的最好办法,在于积极取得政权或参与政 权,控制或影响公共权力的运作。可以这样说,以 谋取、执掌政权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不一定都是政党 ,但政党都无一例外地把谋取政权、执掌政权作为 实现自己纲领的手段。
1
第一节 政党的一般理论
一、政党的定义和特征作为政治派别的“党”, 应该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过。在国外,古代希 腊有过“山地党”“平原党”“海滨党”之类的政治 派别。古代罗马也有过“贵族党”“平民党”之别。 在中国古代,东汉时期出现过“朋党”,唐代有过“ 牛党”“李党”,宋朝的“元礻右党”和“元符党” ,明朝的“东林党”,等等。然而,这些所谓的“党 ”,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具有不同政治背景和经济 利益的对立的政治集团,因为利害冲突、政见分歧、 地域偏见、血统区别、门第观念等原因而形成的为争 权夺利、施展阴谋诡计的有政治色彩的派别,它们以 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垄断仕途、独占各项政治经济 利益为宗旨,以党同伐异为特征,以残害政敌为其实
2
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为政 党下过许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团体,如英国政 治家伯克(E.Burke)对政党下了这样的定义:“ 政党乃为基于大家所一致同意的某种特定主义,以 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结合的团体。”这种观 点以某种主义作为政党存在的基础,实际上本末倒 置,因为主义不过是政党要求和利益的集中反映, 而不是政党存在的前提。但这种观点表明了政党必 须有主义、组织和基本组成人员(即党员)等主要 条件,同时说明政党必须以增进国家利益为目的。
专题四 政党制度

对 台 政 策
《反分裂国家法》: 反分裂国家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 2005年 2005年3月14日通过 ,共十条。 14日通过
“胡四条”: 胡四条”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 第四,反对“台独Biblioteka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台湾政党
泛蓝
国民党以及从国民党分裂出去的新党、亲民党等泛国民党势 国民党以及从国民党分裂出去的新党、亲民党等泛国民党势 力被外界称统称为“泛蓝军”,也称“泛蓝联盟” 力被外界称统称为“泛蓝军”,也称“泛蓝联盟”、“泛蓝 阵营” 阵营”。
泛绿
在党纲中明确主张追求“台湾独立” 在党纲中明确主张追求“台湾独立”、拒绝一个中国原则的 民进党、台联党以及其它“独派”政治团体,因其代表党派 民进党、台联党以及其它“独派”政治团体,因其代表党派 民进党的党旗为绿色,因此被外界统称为“泛绿军” 民进党的党旗为绿色,因此被外界统称为“泛绿军”,也称 “泛绿联盟”、“泛绿阵营”。 泛绿联盟” 泛绿阵营” 民进党是台湾现在的执政党,主张台湾本土化及台湾独立, 民进党是台湾现在的执政党,主张台湾本土化及台湾独立, 是倾向“台独” 是倾向“台独”的泛绿联盟的主要政党。
专题四:政党制度 专题四:
政党、政党政治、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P 政党:P162 政党并不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 生的,它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政党政治:p169 政党制度:P170
了解
各国政党的产生历史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出现现代政党,最早 创立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托利党
(君主特权)
政党和政党制度

题
二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平湖市乍浦中学 2019年3月10日
一、知识整合(逻辑知识在胸)
政党 一 般 知 识 我 国 的 政 党
中国共 产党
亲 友
性质 地位
密 党
作用
领导方式 党的建设
国 家
政党 制度
我国的民 主党派 两党制 多党制 中共领导 的多党合 作制
邓 论 和 三 个 代 表
资本主 义政党 制度 我国的 政党制 度
2.2004年,云南省石屏县在全县范围内实行 乡、镇长“直推直选”,10多万群众按自己的 意志选出了许多数人满意的“乡官”。这是坚持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 执政方式的一次探索。其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充分 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直推直选”由 乡镇人大主持开展,由人大设立的选举委员会组 织选民参加,对选举的全过程进行审查,充分发 挥人大的作用,按法律程序办事;三是相信群众、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 把直选方案、程序、条件等公开,把直选全过程 置于社会和选民的监督之下;四是周密部署,尽 量做到制度在先。 该地“直推直选”是怎样体现不断完善党的执政 方式要求的?
(1)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心。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2)政协是多党合作制的重要机构和组织形式。 发挥政协职能有利于发扬民主和决策的科学化和 民主化。 (3)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大是人 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党的方针政策通过 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
人大、政府、政协统一在中共领导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联系 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中共不能凌驾于人大之上,必须在宪 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7、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区别: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成不同 联系:受党领导----民主形式----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8、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之间的关系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六章 政党

第六章政党名词解释1、政党制度。
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
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
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政党政治。
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狭义是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
广义上是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
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
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3、议会党团。
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成员进入议会后会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议会党团,以此来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内部的活动。
议会党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的全体会议,主席一般有党的领袖当任。
此外,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
4、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当时在法国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社会党”指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两者联盟,合称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
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大都用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
这些政党是为了政治民主而从事激烈斗争,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民主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的组织。
6、体制外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
7、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
思考题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
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
高三政治常识政党和政党制度知识点政党

高三政治常识政党和政党制度知识点:政党一、政党1、政党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基本特征: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
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不能只看其名称和成员出身,而要看它在实践中体现的阶级利益。
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第三,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2、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关系: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同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2)当代世界各国通常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原因:①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必须掌握国家政权)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
(能够掌握国家政权)政党是一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等,这使它能够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者。
当然,不是任何政党都能领导国家政权,它必须是执政党。
3、我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3)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7243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2、国家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法律确定其政治统治权以及国家基本政治关系的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政治利益而以法确认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特定内容的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3、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特殊形式,人民民主专的国家政权就是符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历史特点,反映中国革命过程中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一种政权形式。
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服从其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需要的。
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5、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之间权力关系的形式。
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和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
6、国家机构: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内部和外部)职能,进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等各种活动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
7、政党:是特定的阶级或阶层,为了共同利益,特别是为了夺取政权或影响政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
8、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政党执掌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方法和程序。
9、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大政方针、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问题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一种制度。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选民或代表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体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构,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这种一党独裁制的缺陷: 一则不能容纳各派政治力量参与国事,无法凝心聚力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内外危机; 二则无视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的狭隘利益,不但打击和镇压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劳 苦大众先锋队的共产党,而且打压和迫害代表社会中间阶 级的民主党派,无法给国家政权培植雄厚的社会基础; 三则由于长期专制集权,执政的国民党被权力所腐蚀, 日益丧失进取精神和民心基础,导致中华民族被一步步带 向苦难深渊,而使一党独裁制面临深刻危机直至瓦解。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1. 多党合作制度的初步形成
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的初步实践。 1948年4月30日,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 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 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 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强调:“我党同 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我党的思想 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
二、政党政治的涵义特点
政党政治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 国内外政治问题发表见解和政策主张,对国家 和社会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第二,政党争取掌握国家政权,以贯彻和 实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 阶层或集团的意愿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第三,政党协调和处理自己与国家及其他 政党、社会团体及群众的关系。 政党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政治的 核心。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统治的垮台 1.国共两党和中间党的格局的形成 1919.10 孙中山将 中华革命 党解散并 改建为中 国国民党 1921.7 1921年7 月中国共 产党诞生 1941.3
1941年3月, 在三党、三派 基础上成立中 国民主政团同 盟,1944年9 月改组为中国 民主同盟。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党: 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 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 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范平、叶笃初在《党的建设辞典》中指出: “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 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任务是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 工人运动中去,使工人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 命,启发他们组织起来,领导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叶笃初、卢先福在《党的建设辞典》中指出: “通常是 指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建立 起来的,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为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 政党,亦称为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或共产主义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涵义 政党制度,是指制度化了的政党执政、参与国家权 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党关系的模式,简言之就是政党 从政的固定化了模式。 政党制度内涵主要是指一国政治体制中政党执政、 参政的形式;同时,如果有多个政党存在,则包括政 党之间关系的形式在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党制度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至今 曲折发展时期 1956—1976年 1951—1956 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政治 协商会议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向社会主义性质转变 多党合作制度 的初步形成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2.政党制度的类型
一党制 两党制
多党制 指一个国家存在 三个政党或三个 以上政党,其中 的一些政党联合 起来形成多数政 党联盟而执掌国 家行政大权。
指一个国家只存 在一个政党或存 在多个政党,但 只有一个政党执 掌国家政权。
指一个国家存 在两个或两个 以上政党,但 只有两个主要 政党单独地轮 流执掌政权。
取得和维护政权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政治地位划分
2.政党的类型
B
阶级属性 划分
A
C 权力来源 划分
政党的类型
意识形态 E 划分
D 吸收党员 原则划分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 3、我们对政党的分类: • (1)执政的共产党 • (2)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 • (3)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政党 • (4)社会民主党 • (5)基督教民主党 • (6)绿党 • (7)法西斯政党 •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 我们把政党定义为: • 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 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 一部分最积极分子,为了通 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以 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结合成的 有政治纲领、组织章程、组 织系统和一定群众基础的政 治团体。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阶级利益性
政 党 的 含 义
有组织有纲领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2.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向社会主义性质的转变
1952年周恩来在谈到民主党派问题时明确指出:“我们必 须长期教育这些人,不但要教育他们和我们共同建设新民 主主义社会,还要把他们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在共产 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时,民主党派发生了质的变化 ,向社会主义性质转变。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 建立起来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 正式提出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八字方针。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 领》等纲领性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各 民主党派以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或行动纲 领,接受共产党领导,与之密切合作,为完成新民 主主义的任务而努力,并把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参与 国家政治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多 党合作制度初步形成的标志 。
政党、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
主讲:重庆邮电大学李文清
2015年3月15日
1
党政 制党 度、 政 党 政 治 与 政
政党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政党政治的涵义与特点
2
3 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 序:
• •
• 件 A政党的产生过程 B政党产生的基本条
一、政党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3.“多党合作制”的设想和瞬间破灭 在共产党倡导推动下以及各民主党派参与下, 各党派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抗战时期的 国共遇事协商、召开国民参政会以及战后初期的 国共谈判、召开多党政治协商会议等形式来共商 国事,达成了实行和平民主团结建国的《和平建 国纲领》等政协决议 。国民党始终坚持一党独裁 制,对于多党合作的政策时进时退,最后竟然撕 毁政协决议,致使一种多党合作制的新尝试化为 泡影 。
二、政党政治的涵义与特点
政党政治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是大多数国家普遍的政治现象。无论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从 政治形式(或模式)上看,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第一,都存在由相应阶级、阶层中最活跃、最杰出的一部分 精英组成的政党; 第二,政党都十分关注国家事务与政治生活,提出治理国家 的主张、纲领和政策; 第三,政党都参与政治活动,有的执掌了国家政权,对国家 发挥了领导的作用或影响; 第四,政党成了国家政权和政治社会生活的中心力量; 第五,国家权力已由封建社会君主一人独占变成政党掌握, 不是君主说了算,而是政党说了算。
1 激进派政党:以 孙中山、黄兴、 宋教仁为首的同 盟会、属于国民 党系统
3 2 保守派政党: 旧官僚派政党: 以梁启超、汤 袁世凯为首的北 化龙、黎元洪、 洋军阀系统 孙武为首的进 步党系统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2.多党竞争制的试行和失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妥协性,其政党 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民主革命纲领和制定正确 的革命策略,不能充分动 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 因而不能完成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任务。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全面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在全面回顾和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国内阶级状况已发生根本变化,同时充分肯 定各民主党派建国以来巨大的进步和深刻变化,指出“各民主党派已经 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 者的政治联盟,实际上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政治联盟特 点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并且重申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宴请各民主党派代表的讲话对我国的多党合 作做出了历史性的结论。他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 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 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1945 后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九三学社、三民主 义同志联合会、中 国国民党民主促进 会、台湾民主自治 同盟和中国国民党 革命委员会等党派 的建立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2.一党独裁制的实行和深刻 危机 国民党代替国民行使 “四种政权(选举、罢免、 创制、复决)”和“五种 治权(行政、立法、司法、 监察、考试)”,包揽全 部国家事务,共产党和各 民主党派则长期处于非法 地位,形成了一党独裁的 训政体制,后来又受国际 法西斯主义的影响而不断
三、政党制度的涵义、类型及中国政党 制度的发展历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