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文体
三大文体知识介绍范文

三大文体知识介绍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人称——我、你(您)、他。
2、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3、记叙的顺序:A、顺序——即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使事件的来胧去脉清清楚楚。
B、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一般为了突出中心或使事情显得有波澜,或是造成悬念。
C、插叙——一是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4、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始终是贯穿全文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
可作记叙线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A、物线,即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小橘灯》以“小橘灯”为线索。
B、事线: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统领全文。
C、人线:即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某一特征),如《背影》D、情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挖荠菜》等。
E、时线:即以时间为线索。
F、地线:即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
(关于如何找文章的线索: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
如《我的老师》多次用议论抒情的句子来表达对蔡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之情。
⑤有的文章还同进具备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明线和暗线)5、记叙的详略——凡是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关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功能的区别

关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功能的区别?关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功能的区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都属于表达型文体类型。
它们都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有其他表达方法,在这一方面它们具有相同之处。
但它们的本质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记叙文主要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是描述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状态;说明文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阐述大大小小的各种概念。
议论文则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是运用概念去进行判断和推理,论证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这三类文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占主导地位的表达手法及其其他次要表达手法的独特组合。
一旦占主导地位的表达手法及其与其他表达手法的组合方式失去了平衡,或出现了新的组合,文体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如记叙文中的议论上升为主导手法的话,它就会变成议论文。
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处于三大类文体之间的边缘文体,或称过渡形态。
实际上具体的文章体裁常常不是纯而又纯、边界分明的,而边界的相互侵犯或突破,正显示了文体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不同的文体和材料性质,影响主题提炼的方向和结果。
??侧重记人的文章,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的社会涵义。
如李兆权的《丑娘》:丑娘李兆权??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在生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6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8岁,后来才由爹送我到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
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一双毛边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
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送到村口时,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
一件事使我开始认识了我的母亲。
三大文体解题技巧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二、议论文阅读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小学课文写作文体

小学课文写作文体文体是指作文的体裁样式.常用文体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大文体.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1、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
.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2、说明文——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说明文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
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
2、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张看法和观点;论据基本要求是: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和道理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格言,诗句和俗句);论证的基本要求是:对比说理、比喻说理和引正法。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
三大文体知识点汇总

一、记叙类文章专题(一)人物形象1、人物类型及作用(1)主要人物:突出作品主题。
(2)次要人物:烘托气氛,陪衬主要人物,丰富作品内容。
(3)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2、人物描写的方法(1)正面描写:包括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2)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眼、口等来表现另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品质(3)细节描写:对人物描写的各个方面或场面进行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以上的描写方法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精神或品质,进而突现中心。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找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句(2)通过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3)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三种文体中重要语句的品析(二)故事情节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方法:什么样的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事要有终极结果。
2、分别概括情节的几部分(有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3、方法:先明确情节发展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按要求呈现答案。
(若是填空形式,注意仿写已有格式)(三)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及其分类(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即景物描写,是对时序、节令、地点及景物等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明天气的什么特征;突出环境的什么特点B、渲染什么气氛C、烘托什么心情或什么样的人物形象D、为下文的什么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A、通过交待什么内容,点明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B、预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必然性C、为下文的某个情节发展作铺垫D、突出了什么主题(四)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标题的含义值得品味的标题,一般都有一语双关的特点,回答标题的含义时,应该先明确本义,然后再突破本义,分析出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答题方式: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另一方面指——。
三大文体

说明文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
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并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生活。
基本属性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
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议论文和事理说明文的不同: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例如:《人类的语言》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
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说明文之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
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事物的起因。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语文写作体裁种类

文体是指作文的体裁样式.常用文体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大文体.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1、记叙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6要素。
.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
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2、说明文——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说明文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超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
现实生活充分表明,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在大量涌现。
2、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张看法和观点;论据基本要求是: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和道理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格言,诗句和俗句);论证的基本要求是:对比说理、比喻说理和引正法。
语文阅读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方式

语文阅读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方式语文阅读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方式语文阅读的常见问题及解答方式一、三大文体中考阅读材料从体裁上来看,一般分为文学作品、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体裁。
其中文学作品阅读又包括记叙文、散文和小说三种具体的文体。
在现有的考试形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
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其题目设置的侧重点也不同。
二、中考阅读的常见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概况和主旨的把握;2、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对句子的推敲、品味和赏析3、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评价;4、结合文章内容,对表达技巧、表达手法的判断和分析;5、拓展延伸等试题的开放性训练等三、中学语文的考查点很多,很多同学会觉得理不清思路,难以把握。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把它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三类:(一)筛选信息类筛选信息,从文章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句子。
首先将提干代入原文,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顺藤摸瓜,向上或向下检索并提取出相关内容即可。
例如08年广州中考题中的两道说明文阅读就是这类的题型。
(二)深层含义类对文中字、词、句、段、篇的主旨的理解都属于深层含义类题目。
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阅读任何文章,我们都要注意其标题,因为标题往往是行文的线索,抓住这条线索,注意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能准确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主要形式:a、强烈感叹句的抒情句子;b、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c、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d、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e、文章的标题;f、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
首先迅速找到哪些语句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其次提取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将其加工、整理成答案。
另外,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字眼,如“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不少于多少字”等。
这类题目一般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按照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3、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首先找到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词句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角度换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六:文章主要写A,为何花大量笔墨写B?
B与A形成对比,衬托出A……,为下文写A做铺垫。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为人物(写作对象) 出场做铺垫。(如《背影》 )
考点七: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①引用原文或概述文章情节;②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八赏析句子
• 通常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语等) • (2)人物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 (3)从动词、形容词、叠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动 传神。 • 例如:(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赏析:这个 句子是人物的动作描写。“攀”“缩”“微倾”这三个词细致生动地刻画 父亲买橘子的艰辛,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 (2)请赏析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狠狠”、“钻”这些传神的神态动 作,生动地写出苇子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考点一:用故事、报道、现象、名言等开头的作用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论点或论题
(3)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事例)
考点二:标题的作用
(1)点明论点或论题(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点明 论点 《敬业与乐业》点明论题)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三:找论点
(1)题目(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多一些宽容》)
考点一: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以故事、谜语、报道资料、生活现象等开头作用:
1.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的开头,借古人对沙 漠里触目惊心的奇怪现象的描述,引出了下文,也激 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
考点二: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1.点出本文说明的对象,如《松鼠》 2. 点明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如《巍巍中山陵》 3. 点明说明的对象及内涵,如《人民英雄永 垂不朽》 4. 点明说明的对象并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 红》
要求:名人的事例,围绕中心论点阐述
考点六:结合文章及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3)用自己的话阐述理解
考点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步:解词 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效果(正面) 第三步:去掉后效果有什么变化(反面) 第四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实战演练: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来,尝试赏析。 “一般”的意思是通常情况下,即指不是所有的花,如果不 用这个词语,就不符合实际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大都” ……。“渐渐”……都表明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考点四: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了说服力 对比论证 了…… 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增强 把……与……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
比喻论证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显得通俗易懂 引用论证 引用……的话,有力地论证了……,使论 证更有说服力。 引用诗句,增强文学色彩
考点五:给论点再举一个事实论据
•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 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 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 型 •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 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 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1)修辞之美一 •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 点。 •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 而强烈的印象。 •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气, 强烈抒情。
考点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了……气氛;②烘托了……的心情;③为下文 写……做铺垫;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了 故事的背景(或时令)
实战演练: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 天还是很冷。(《甜甜的泥土》)
分析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段环境描写,通过天气的恶劣,揭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令, 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下文人物的出场做铺垫,暗示了王小 亮的悲剧命运。“立春”说明春天已经来临,预示着作者对 王小亮美好的祝愿:一切困难终将过去。
考点五:某一段的作用
在开头: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题、情感);内容上为下 文写……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揭示记叙 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在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使事与 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在结尾: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题);内容上点明主旨 (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点明和加深所叙事 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
这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手法),描写了韩 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痛苦的样子,表现了他内心无比 的痛苦,体现了他无比强烈的爱国情怀。
考点四:句子含义理解
解释关键词,代入句子,形成自己的话。
实战演练: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 抢了一碗就吃。 (《老山界》) 如何理解这段文字。
这里的“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抢 夺”,因为想要尽快完成任务,所以红军战士才会“抢了一 碗就吃”,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急于完成任务的迫切心情。
考点一: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大致有一下几种: 1、一语双关. 表面指-------,实际指--------,或象征--------------。 《爸爸的花儿落了》 2、揭示(或暗示)主旨,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秋天的 怀念》 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羚羊 木雕》 《背影》 4、确定描写对象——《顶碗少年》 5、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在埃及数骆驼》 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蜜 蜂消失,人类还能再活几年?》
考点三:赏析语言
手法(修辞等)+表达效果+情感 提醒:手法除了修辞手法,还有其他,如对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如侧面烘托等等。
实战演练: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最后一课》)
赏析这段文字。
考点十表达方式
• 有以下5种: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 记叙:叙说和交代 • 描写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 境描写等。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 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 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考点三: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技巧
1.找总领的段落,如《苏州园林》第二段: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2. 每段的中心句,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考点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如年代、季节、工作程序
《活板》
2. —局部 现象—本质,原因—结果 特点—用途,主要—次要
(2)开头(《敬业与乐业》) (3)结尾(周末作业《最美的生命》) 【小贴士】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 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人的高贵在于 灵魂》,后者如《敬业与乐业》。 在反复出现的观点性语句中,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 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
• 考点九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一般常考的有: (对 比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 大、线索贯穿、顺叙插叙)等。 注意:以下几中写 作手法的作用是 (1) 对比的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 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某特征 (2)伏笔铺垫 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前后照应的作 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题 (4)欲扬先 抑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5)以 小见大作用:小处着笔选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 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 度
• 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考点十一
•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 觉、嗅觉、触觉)。 •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 (5)环境描写。
《苏州园林》 一篇说明文字可能会有多种说明顺序,如《叫三声夸克》按 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由浅入深地说明物理学家在不同阶 段对物质机构的研究和认识
考点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人们理解 ②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令读者信服。 ③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 ④作比较:通过……的比较,突出强调……的地位、影响等 ⑤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晰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了……的内涵,使作者对……的 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 ⑦作诠释:解释说明了……的成因和内在联系,给人明了确 切的印象。 ⑧列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事物,使读者一目 了然。 ⑨引用: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增加文采,增强说服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