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三单元配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三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三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三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第二单元:一、课文直通车。

《蝙蝠和雷达》节选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敏捷—()清晰—()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A.夜里飞行B.眼睛特别敏锐C.捕捉飞蛾和蚊子D.避开障碍物4.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次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第三单元二、课文直通车。

《爬山虎的脚》片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1)叶尖一顺儿朝下()(2)不留一点儿空隙()(3)一阵风拂过()(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一、根据情境写诗句和谚语。

(8分)(1)看到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我不由得念起白居易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

”(2)我最近才知道我所居住的村子一年前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我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3)正如宋代诗人卢钺所说的“,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和短处,不用刻意攀比。

(4)俗语说:“。

”可今年立秋过后,依然暑气难消。

二、选择题。

(6分)1.我们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3分)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2.朝代、作者姓名、诗题、诗句相配的是()(3分)A.唐—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B.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C.唐—白居易—《暮江吟》—唯见长江天际流D.唐—孟浩然—《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0分)(1)《暮江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五、口语交际。

(8分)小明经常用手机玩游戏,总是累得眼睛疼。

这天,你和小明一起坐公共汽车回家,他又拿出手机在车上玩,你该怎么劝告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诗歌鉴赏(31分)(一).自学古诗,回答问题。

(13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诗中表示“秋天”的词语是什么?(在括号内打“√”)(2分)九月()初三()半江瑟瑟()(2)诗中写了四种景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配套类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配套类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配套类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配套类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1)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2)类文阅读9-1 浪淘沙 (3)类文阅读9-2雪梅•其二 (3)第三单元第10课爬山虎的脚 (5)类文阅读10-1牵牛花娃娃 (5)类文阅读10-2爬山虎的脚 (6)第三单元第11课蟋蟀的住宅 (7)类文阅读11-1与昆虫为伴的人(节选) (7)类文阅读11-2红蚂蚁(节选) (8)第三单元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9)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 (11)类文阅读习作1昙花 (11)类文阅读习作2小白鹅 (12)学以致用,实践习作 (13)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15)交流中的发现 (15)词句段运用 (15)日积积累 (16)阅读理解 (17)参考答案部分 (18)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配套类文阅读理解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班级:姓名:座位号:类文阅读9-1 浪淘沙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2)江海汇合之处。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类文阅读9-2雪梅•其二雪梅•其二(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解释词语。

日暮:十分春: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A.梅和雪B.梅和诗C.雪和诗D.梅、雪、诗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课外阅读。

(18分)冰凌花一连几天,寒风凛冽,气温骤降。

早上走进教室,无意间被两边窗玻璃上的冰凌花所吸引,心驰神迷,陶醉其间,一时间竟至浑然忘我。

冰凌花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严寒隆冬的宠儿。

它孕育在傍晚,诞生于午夜,盛开于凌晨。

虽然只是水汽在玻璃上的短暂逗留,纯属游戏之作,但毫无人工雕凿之痕,说不上鬼斧神工,也算是自然天成。

近三十块窗玻璃上面,冰凌花竞相绽放,毫不雷同。

灯光照射下,朵朵瓣瓣熠(yì)熠生辉。

长的,或如彩虹横挂天际,或如柳枝摇曳枝头,或如艺术体操飘飞的绸带,或如海底摆舞不停的藻荇;短的,像珊瑚簇拥,像沙棘(jí)藜绵延不绝,像雪山上晶莹剔透的雪莲,像烟花在空中绽放。

有的均匀密布,仿佛为你展现一堵盛夏里繁茂的爬山虎短墙;有的亭亭玉立,令人想起海南那一排排婆娑(pósuō)的椰树林;有的则是长短搭配,使人在跨过草原之后,眼前突见一片胡杨林。

神游其中,你感受到的,是四季的脚步,是生命的脉搏,是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太阳升起来了,冰凌花在阳光的温度里消散了它的容颜。

美好的事物虽不能永久存在,但往往都能如这冰凌花一样,在瞬间之际给人留下永恒的回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分)(1)鬼斧神工:(2)亭亭玉立:2.用“”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3分)3.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写出了冰凌花的特点。

(4分)4.联系美文,想一想“神游其中”的“其中”具体指哪些美景呢?请用“”画出来。

(3分)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概述冰凌花的产生过程。

(4分)二、课外阅读。

松鼠(节选)①松鼠不爱下水。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_____ (蛰伏潜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_____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一(部编版,4篇,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一(部编版,4篇,含答案)

四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一(一)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2)江海汇合之处。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二)牵牛花娃娃蒲华清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

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

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艳艳不信。

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

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第二天早晨,呵!每根藤儿都向上爬了一段,中间那根最胖的藤儿爬得最快了,比旁边的藤儿高出了好长一段。

爸爸没骗人,艳艳乐得大声叫:“爸爸,来看!它们真的在比赛爬绳了!”接着,便拍着小手喊:“加油!加油!”但绿藤还是一动也不动。

谁也没见它们往上爬。

中午,艳艳放学回家,又见藤儿往上爬了一段。

艳艳想:牵牛花藤儿真奇怪,它们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不久,牵牛花藤儿爬上阳台顶了,就像给阳台挂了床绿纱帐;又不久,绿藤儿上长满了红花朵,就像绿纱帐(chànɡ zhànɡ)挂满了密密的红喇叭。

艳艳家的阳台好看极了。

艳艳明白了:牵牛花是一群悄悄做好事的娃娃!1.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说话中断或停顿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声音延长D.表示突然转换话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题(一)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根据意思写出诗中的词语。

(1)指极短的时间。

()(2)江海汇合之处。

()2.“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头高数丈触山回” 是从(视觉听觉)方面来描写的,写了(涨潮退潮)时的景象。

3.把“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写成现代汉语。

4.“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

【参考答案】1.(1)须臾(2)海门2.听觉涨潮视觉退潮3.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4.比喻示例:大海真蓝啊,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

(二)雪梅•其二(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解释词语。

日暮:十分春:2.把“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改写成现代汉语。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从这首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包括()A.梅和雪B.梅和诗C.雪和诗D.梅、雪、诗4.你还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1.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全部的春天。

2.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

3.D4.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三)牵牛花娃娃蒲华清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

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

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艳艳不信。

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

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单元专项】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测试卷4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单元专项】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测试卷4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测试卷(一)家乡的红橘我的家乡在长江边上,那里有成片的橘园。

春天来了,经受了风霜考验的橘子树更加茂盛,那四季常青的叶片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到了四五月,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而橘子树却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粒大小的花骨.(ɡǔɡū)朵,花骨朵绽放开来,形状像茉莉,一瓣一瓣的,有指甲那样大,小巧、洁白、清新,朴素,一簇簇藏在枝叶间,星星点点的,不大起眼。

但当你走近,邢阵阵香气扑面而来,会使你醉倒。

秋天,橘子树结出了肥实的青色果子,一串事压弯了树枝,谁见了谁爱,但这时的果子吃起来又酸又涩。

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热了,绿叶丛中露.(1òu lù)出了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

它们有的两个一排,有的三个一束,有的四五个抱成团......沉甸甸的,把枝条儿越压越弯。

走近细看,红橘的皮上还有一个个小窝窝呢,剥.(bāobō)掉皮,就是鲜.(xiān xiǎn)嫩的、金黄色的瓢,掰一瓣放入嘴里轻轻一咬,满嘴都是甜甜的汁,使人感到舒畅极了。

家乡的红橘,真让人喜爱呀!1.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2)指不说话;不出声。

()3.本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描写家乡的红橘的,作者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红橘的特点。

4.请用“_____”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果实多的句子,说一说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你的家乡生产什么水果?请抓住它的一个特点写一写,(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野兰父亲喜欢兰草,经常从深山里挖一些野兰回来栽培。

几年间,庭院里就有了百余种,像个兰草园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三单元)
姓名:
巨人的花园
一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

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

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

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

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

谢谢你!”
1、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喧哗)训斥(斥责)增添(增加)2、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

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 ~ ~ ~”画出来。

(蓝色部分)
3、巨人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自己太任性:一次次地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地训斥孩子们。

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后来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4、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5、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因为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6、.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我读懂了:做人不可以任性、自私,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对事、对人。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去年的树
树对鸟儿说: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你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向南方飞去了。

……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

可是,火柴点燃的火。

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好朋友即将分离,那么在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时要读出
依依惜别之情;最后,鸟儿与小姑娘的对话,应该读出鸟儿焦急、伤心的语气。

2.给文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文中与眼睛有关的词语是睁、盯、看
4.发挥想象,完成练习。

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
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喜欢吗?虽然你不在了,但是我们的友谊还在,我不会忘了你,再见了,朋友!
5.这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

6.读了片段,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鸟儿说,请把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鸟儿说:鸟儿,你对树的那份真挚情谊感动了我,你信守承诺、珍惜友情的好品质值得我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