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隋唐时期的城市

合集下载

第五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2)

第五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2)

明德门
思考: 明德门 唐朝的植被如何?长安的绿化情况怎么样? 大明宫宫内主要的树种有哪些?有没有种植果 树? 含元殿前的广场种植树木了吗?如果有,那么 对后来的故宫太和殿广场建设有什么影响?
坊里:唐长安全城共划分
有109个坊里, 且面积很大。 坊里面积如此之大,在古代 中国城市中也是空前绝后的, 其原因:一是坊里的划分完 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二是 为了便于统治管理。坊里四 周有夯土的坊墙。一般居民 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 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
大明宫
大明宫(又称东内)是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在宫城禁 苑龙首原兴建,原名永安宫,第二年改为大明宫。唐龙朔二年(公 元662年)扩建,由太极宫迁此居住,处理朝政。此后的皇帝大多 都居住在大明宫。 主要有含元、宣政、紫宸三个大殿。含元殿是长安城最雄伟的 明德门 建筑,实测基台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超过现 存北京故宫三大殿的规模。高宗李治在麟德年间又兴建了麟德殿, 它是大明宫中最大的宫殿,是举行宴会的地方。
明德门
明德门
市肆:城内有东、西 二市,对称位于皇城 南面各占二坊之地, 约900米X 900米。市 明德门 内有东西和南北向街 道各二条,成井字形。
园林:唐长安城的风景区除城内的住宅园林小巧玲珑、
景色别致外,还有位于城外规模宏大的园林区,这就是 位于城北的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 南的樊川,都景色壮丽,各有特点。禁苑“东距浐、北 明德门 枕渭”西抱汉长安城,南接都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 二十三里,周一百二十里”。苑中楼阁相望,渠水清流, 湖泊棋布,林木葱郁,景色宜人。曲江池水面达0.7平方 千米,少陵原紧环四周,秦岭突兀耸起近在眼前,不似 西湖胜似西湖。华清宫以骊山、温泉为依托,尽有河山 之胜。 樊川也就是金长安县杜曲与韦曲之间的带状盆地,为唐 代达官贵人的别墅区。这里南望终南山,挺拔秀丽,北 倚少陵,雄伟壮阔。神禾原青翠起伏,江山之秀美尽收 眼底。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末年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 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 带。
5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朝第二 位皇帝。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 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 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 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总体布局——宫城、皇城和外城郭
1.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宫城今实测东西2820m,南北 1492m,周长8.6km,面积约4.2km2。 3.皇城在宫城之南,规整长方形;内有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东西 2820m,南北1843m,周长9.2km,面积约5.2km2。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 业区;南北长8.6km,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 版筑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全长两 千多公里,是古代 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 公元605年,费时 六年,大运河全线 贯通。 它分为永济渠、通 济渠、邗(邗 Hán 水
名,即邗沟,又名邗江。春秋 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 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沟和江南河四段, 地跨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 安徽、江苏、浙江 8个省、直辖市, 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 江五大河流,成为 我国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城市布局上参考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了汉代的夗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丏不民居相杂的情况宫殿不民居丌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作为中轴线

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时期的城市
罗城:建筑在蜀岗之下的平原上,大部分埋在现代扬州城 之下。近年来考古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遗物,其中包括 金属熔铸、制骨、骨雕、贝雕和蚌雕等手工业作坊的遗迹 和遗物,为研究唐代手工业的生产和分工,提供了实物材 料。还发现木船、古河道和桥梁,以及大量的各种釉色瓷 器和生活用具,反映出扬州唐代的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兴盛。
7.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 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比洛阳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三、唐代长安城
唐代京畿区规划示意图

隋唐区域规划
– 隋对营国制度体系王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强化对南方统治,经济上依靠南方补给北方
唐建长安城改隋大兴 城为长安城,并进行增修 和扩建:
1.唐太宗在原外郭城 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
2.唐高宗曾两次 整修外郭墙,在东、 西、南三面9个城门 上修建起高大城楼。 又对大明宫进行大规 模扩建。
3.唐玄宗李隆基 又在外郭城东面春明 门内的隆庆坊营建兴 庆宫。
在外郭城东、北 两墙外面修筑3段与 之平行的城墙,名为 “夹城”。
2.西北隅地势最高的位置,高地上建造宫城、 皇城,并形成夹城。
3.宫城南置皇城,北建重城,东隔东城,西面 连苑。宫城、皇城又都内外彻砖。东城,其北建含嘉 仓城(粮窖密集,存储来自河北、河南诸道的官粮。 洛阳戒备的坚固严密,远在京城之上)。
4.皇城之南并界以洛河,外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 岸为里坊区,洛阳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长安城。
唐长安城规划简图
交通结构示意图
皇城结构示意图
4、长安城的规划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 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 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全长两 千多公里,是古代 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 公元605年,费时 六年,大运河全线 贯通。 它分为永济渠、通 济渠、邗(邗 Hán 水
名,即邗沟,又名邗江。春秋 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 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沟和江南河四段, 地跨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 安徽、江苏、浙江 8个省、直辖市, 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 江五大河流,成为 我国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
2、唐代长安的郭城 唐代长安的郭城呈长方形,周围共长36.7公里,面积8的坊与商业的市分布在郭城的三面。这种布局,实际上是 沿用汉魏洛阳的体制,只是四面筑了方正的郭城,坊与市的布置更加整齐而有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长安东西两“市”附近“里”里面现现有经宫手工业和商业的。并 不是什么新风气,更不能认为是“市”制度的瓦解。而是沿袭北魏的“市”的制度。
总体布局——宫城、皇城和外城郭
1.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宫城今实测东西2820m,南北 1492m,周长8.6km,面积约4.2km2。 3.皇城在宫城之南,规整长方形;内有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东西 2820m,南北1843m,周长9.2km,面积约5.2km2。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 业区;南北长8.6km,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 版筑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4、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三、隋唐长安城
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别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 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3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9.2km,面积约5.2kmபைடு நூலகம்。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 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业区;南北长8.6km,
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版筑
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0
◆城市特点
1.中轴对称; 2.东西两市; 3.规整的方格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 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其城廓必皆宽广,街道 必皆正直”; 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 闭。
5/11/2020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5
六朝都城平面示 图
5/11/2020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6
5/11/2020
国 隋 期的
17
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隋唐长安城
◆城址选择:今西安市区所在,西北距汉长安城十三里。
重建原因: 1.旧城规模小,北靠渭河,已无发展余地; 2.旧城历经破坏难于修复,且“风水”不利; 3.地下水位很深,水质咸苦,供水困难; 4.旧城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缺乏整体规划;
1
◆城市布局上——参考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
布局,废弃了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 且与民居相杂的情况,“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 意图十分明显,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 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作为中轴线;在城的中 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实行整齐划一的严格的里坊 制度,并设有专门的商市区。
◆有负责建城的著名建筑师,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
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1: ◆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
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原因: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中国古代十大城市(精确版)

中国古代十大城市(精确版)

古代十大城市精确版
春秋战国十大中心城市:咸阳、会稽、邯郸、大梁、郢都、商丘、邺城、曲阜、临淄、洛阳
西汉时期十大中心城市:长安、洛阳、成都、宛城、商丘、临淄、姑苏、长沙、邺城、咸阳
东汉时期十大中心城市:洛阳、会稽、长安、邺城、宛城、成都、许昌、荆州、商丘、襄阳
三国时期十大中心城市:洛阳、会稽、长安、成都、荆州、许昌、邺城、商丘、凉州、幽州
两晋时期十大中心城市:会稽、洛阳、邺城、长安、建康、平城、襄州、京口、荆州、江州
南北朝时十大中心城市:会稽、建康、长安、洛阳、邺城、汴梁、江陵、成都、太原、洪州
隋唐时期十大中心城市:长安、洛阳、越州、成都、洪州、扬州、荆州、潭州、太原、襄州
唐中后期十大中心城市:越州、长安、洛阳、成都、扬州、洪州、荆州、汴州、润州、潭州
五代十国十大中心城市:汴州、越州、洛阳、杭州、金陵、广州、成都、长沙、荆州、太原
北宋时期十大中心城市:汴京、商丘、越州、洛阳、杭州、广州、襄阳、江宁、成都、大名
南宋时期十大中心城市:绍兴、临安、建康、平江、中都、洛阳、洪州、广州、开封、成都
元朝时期十大中心城市:大都、绍兴、广州、苏州、杭州、泉州、南京、中庆、成都、辽阳
明朝时期十大中心城市: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福州、广州、绍兴、成都、武昌、扬州
清朝时期十大中心城市: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济南、广州、天津、扬州
民国时期十大中心城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沈阳、济南、重庆、北平、成都。

隋唐时期的成都

隋唐时期的成都

隋唐时期的成都浏览:4363 来源:成都地方志发布日期:2016/1/19公元581年,总揽北周军政大权的杨坚从年仅八岁的宇文阐手里接过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

蜀地虽长期遭受战乱与虐政的严重影响,但它究竟是天府之土,“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的一都之会。

时局一经安定,社会经济文化一度衰退的成都就又重新走上繁荣兴盛的道路,出现“百姓繁庶,衣食丰衍”的景象(司马光《稽古录》卷13、14)。

《隋书·地理志》载,当时蜀郡有105,586户,按口户比5.166推算(口户比,据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第五章三节“各省区隋代人口数”),则蜀郡人口当有54万多。

除长安、洛阳两京外,成都与丹阳(今南京)、江都(今扬州)、南海(今广州)等城市都是隋代著名的商业都会。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成都也未受到直接的影响,仍是社会安定的繁华富庶之区。

唐李渊就皇帝位次年(公元619),关中荐饥,便从剑南运粮济关中;关中之人也来蜀就食。

由此可见隋末虽乱,深处内陆的成都平原却安宁而富足。

由隋及唐以至五代和宋,成都一直在相对安定的局势中发展。

当然,其间也发生过像公元765年崔旰(即崔宁)率兵至成都攻杀郭英义之战,邛、泸、剑州牙将率兵攻崔旰之战,768年杨子琳乘崔旰入朝之机率兵袭成都,783年张朏作乱攻占成都,以及公元806年高崇文、李元奕等攻取成都,平刘闢之乱等,但都不是大的战争,时间也都不长。

在这一时期中,成都蒙受损害较大的主要是公元829年(唐文宗太和三年)和公元870年(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南诏两次侵蜀。

特别是太和三年十二月那一次,南诏军“留成都西郭十日。

其始,抚慰蜀人,市肆安堵;将行,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

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资治通鉴〉卷244)。

成都诗人雍陶当时曾写《哀蜀人为南蛮俘虏〉诗五章(载《全唐诗》第八函六册)纪其事。

其《初出成都闻哭声》云:“但见城池还汉将,岂知佳丽(指成都妇女)属蛮兵;锦江南渡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可见当时成都人民在这次战乱中遭受的苦痛。

隋朝中国行政区划

隋朝中国行政区划

隋朝中国行政区划隋朝中国行政区划雍州京兆郡县:大兴县、长安县、始平县、武功县、盩厔县、醴泉县、上宜县、鄠县、蓝田县、新丰县、华原县、宜君县、同官县、郑县、渭南县、万年县、高陵县、三原县、泾阳县、云阳县、富平县、华阴县冯诩郡县:冯诩县、韩城县、郃阳县、朝邑县、澄城县、蒲城县、下卦县、白水县扶风郡县:雍县、岐山县、陈仓县、虢县、郿县、普闰县、汧源县、汧阳县、南由县安定郡县:安定县、鹑觚县、阴盘县、朝那县、良原县、临泾县、华亭县北地郡县:定安县、罗川县、彭原县、襄乐县、新平县、三水县上郡县:洛交县、内部县、三川县、鄜城县、洛川县雕阴郡县:上县、大斌县、延福县、儒林县、真乡县、开光县、银城县、城平县、开疆县、抚宁县、绥德县延安郡县:肤施县、丰林县、魏平县、金明县、临真县、延川县、延安县、因城县、义川县、汾川县、咸宁县弘化郡县:合水县、马岭县、华池县、归德县、洛源县、弘化县、弘德县平凉郡县:平高县、百泉县、平凉县、会宁县、默亭县朔方郡县:岩绿县、宁朔县、长泽县盐川郡县:五原县灵武郡县:回乐县、弘静县、怀远县、灵武县、鸣沙县、丰安县榆林郡县:榆林县、富昌县、金河县五原郡县: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天水郡县:上卦县、冀城县、清水县、秦岭县、陇城县、成纪县陇西郡县:襄武县、陇西县、渭源县、障县、长川县金城郡县:金城县、狄道县枹罕郡县:枹罕县、龙支县、大夏县、水池县县:河津县、达化县西平郡县:湟水县、化隆县武威郡县:姑臧县、昌松县、番和县、允吾县张掖郡县:张掖县、删丹县、福禄县敦煌郡县:敦煌县、常乐县、玉门县鄯善郡县:显武县、济远县且末郡县:肃宁县、伏戎县西海郡县:宣德县、威定县河源郡县:远化县、赤水县梁州汉川郡县:南郑县、西县、褒城县、城固县、兴势县、西乡县、黄金县、难江县西城郡县:金川县、石泉县、洵阳县、安康县、黄土县、丰利县房陵郡县:光迁县、永清县、竹山县、上庸县清化郡县:化成县、曾口县、清化县、盘道县、永穆县、归仁县、始宁县、其章县、恩阳县、长池县、符阳县、白石县、安固县、伏虞县通川郡县:通川县、三冈县、石鼓县、东乡县、宣汉县、西流县、万世县宕渠郡县:流江县、賨城县、邻水县、宕渠县、咸安县、垫江县汉阳郡县:上禄县、潭水县、长道县临洮郡县:美相县、叠川县、合川县、乐川县、归政县、洮源县、洮阳县、临潭县、临洮县、当夷县、和政县宕昌郡县:良恭县、和戎县、怀道县县:将利县、建威县、覆津县、盘堤县、长松县、曲水县、正西县同昌郡县:尚安县、钳川县、贴夷县、同昌县、嘉诚县、封德县、常芬县、金崖县县:梁泉县、两当县、河池县、同谷县顺政郡县:顺政县、鸣水县、长举县、修城县义城郡县:绵谷县、益昌县、义城县、葭萌县、岐坪县、景谷县、嘉川县平武郡县:江油县、马盘县、平武县、方维县汶山郡县:汶山县、北川县、汶川县、交川县、通化县、左封县、平康县、翼水县、翼针县、江源县、通轨县普安郡县:普安县、永归县、黄安县、阴平县、梓潼县、武连县、临津县金山郡县:巴西县、昌隆县、涪城县、魏城县、万安县、神泉县、金山县新城郡县:郪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乌县巴西郡县:阆内县、南部县、苍溪县、南充县、相如县、西水县、晋城县、奉国县、仪陇县、大寅县遂宁郡县:方义县、青石县、长江县县:石镜县、汉初县、赤水县巴郡县:巴县、江津县、涪陵县巴东郡县:人复县、云安县、南浦县、梁山县、大昌县、巫山县、秭归县、巴东县、新浦县、盛山县、临江县、武宁县、石城县、务川县蜀郡县:成都县、双流县、新津县、晋原县、清城县、九陇县、绵竹县、郫县、玄武县、雒县、平泉县、金泉县、阳安县临邛郡县:严道县、名山县、卢山县、依政县、临邛县、蒱江县、蒱溪县、沈黎县、汉源县眉山郡县:龙游县、平羌县、夹江县、峨眉县、通义县、青神县、丹棱县、洪雅县隆山郡县:仁寿县、贵平县、井研县、始建县、隆山县资阳郡县:盘石县、内江县、威远县、大牢县、安岳县、普慈县、安居县、隆康县、资阳县泸川郡县: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犍为郡县:僰道县、犍为县、南溪县、开边县县:越巂县、邛都县、苏祗县、可泉县、台登县、邛部县牂牁郡县:牂牁县、宾化县黔安郡县:鼓水县、涪川县河南郡县:河南县、洛阳县、阌乡县、桃林县、陕县、熊耳县、渑池县、新安县、偃师县、巩县、宜阳县、寿安县、陆浑县、伊阙县、崇阳县、缑氏县、兴泰县、阳城县荥阳郡县:管城县、汜水县、荥泽县、原武县、阳武县、圃田县、浚仪县、酸枣县、新郑县、荥阳县、开封县梁郡县:宋城县、雍丘县、襄邑县、宁陵县、虞城县、谷熟县、陈留县、下邑县、考城县、楚丘县、砀山县、圉城县、柘城县谯郡县:谯县、酂县、城父县、谷阳县、山桑县、临涣县济阴郡县:济阴县、外黄县、济阳县、成武县、冤句县、乘氏县、定陶县、单父县、金乡县襄城郡县:承休县、梁县、郏城县、阳翟县、汝源县、汝南县、鲁县、犨城县颍川郡县:颍川县、襄城县、汝坟县、叶县、北舞县、郾城县、繁昌县、临颍县、尉氏县、长葛县、许昌县、氵隐强县、扶沟县、鄢陵县汝南郡县:汝阳县、城阳县、真阳县、新息县、褒信县、上蔡县、平舆县、新蔡县、朗山县、吴房县、西平县淮阳郡县:宛丘县、西华县、溵县、抚乐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县、南顿县、《单邑》县、鲖阳县汝阴郡县:汝阴县、颖阳县、清丘县、颍上县、下蔡县县:上洛县、商洛县、洛南县、丰阳县、上津县弘农郡县:弘农县、卢氏县、长泉县、硃阳县淅阳郡县:南乡县、内乡县、丹水县、武当县、均阳县、安福县、郧乡县南阳郡县:穰县、新野县、南阳县、课阳县、顺阳县、冠军县、菊潭县、新城县淯阳郡县:武川县、向城县、方城县县:比阳县、平氏县、真昌县、显冈县、临舞县、慈丘县、桐柏县兖州东郡县:白马县、灵昌县、卫南县、濮阳县、封丘县、匡城县、胙城县、韦城县、离狐县东平郡县:郓城县、鄄城县、须昌县、宿城县、雷泽县、钜野县济北郡县:卢县、范县、阳谷县、东阿县、平阴县、长清县、济北县、寿张县、肥城县武阳郡县:贵乡县、元城县、繁水县、魏县、莘县、顿丘县、观城县、临黄县、武阳县、武水县、馆陶县、堂邑县、冠氏县、聊城县渤海郡县:阳信县、乐陵县、滳河县、厌次县、蒲台县、饶安县、无棣县、盐山县、南皮县、清池县平原郡县:安乐县、平原县、将陵县、平昌县、般县、长河县、弓高县、东光县、胡苏县冀州信都郡县:长乐县、堂阳县、衡水县、枣强县、武邑县、武强县、南宫县、斌强县、鹿城县、下博县、蓚县、阜城县清河郡县:清河县、清阳县、武城县、历亭县、漳南县、鄃县、临清县、清泉县、清平县、高唐县、经城县、宗城县、博平县、茌平县魏郡县:安阳县、鄴县、临漳县、成安县、灵泉县、尧城县、洹水县、滏阳县、临水县、林虑县、临淇县汲郡县:卫县、汲县、隋兴县、黎阳县、内黄县、汤阴县、临河县、澶水县河内郡县:河内县、温县、济源县、河阳县、安昌县、王屋县、获嘉县、新乡县、修武县、共城县长平郡县:丹川县、沁水县、端氏县、濩泽县、高平县、陵川县上党郡县:上党县、长子县、潞城县、屯留县、襄垣县、黎城县、涉县、乡县、铜鞮县、沁源县河东郡县:河东县、桑泉县、汾阴县、龙门县、芮城县、安邑县、夏县、河北县、猗氏县、虞乡县绛郡县:正平县、翼城县、绛县、曲沃县、闻喜县、垣后县、稷山县、太平县文成郡县:吉昌县、文成县、伍城县、昌宁县临汾郡县:临汾县、襄陵县、冀氏县、霍邑县、汾西县、岳阳县龙泉郡县:隰川县、永和县、楼山县、石楼县、蒲县西河郡县:隰城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绵上县离石郡县:离石县、修化县、定胡县、平夷县、太和县雁门郡县:雁门县、繁畤县、崞县、五台县、灵丘县马邑郡县:善阳县、神武县、云内县、开阳县定襄郡县:大利县楼烦郡县:静乐县、临泉县、秀容县太原郡县:晋阳县、太原县、交城县、汾阳县、寿阳县、祁县、榆次县、太谷县、乐平县、和顺县、辽山县、平城县、石艾县、孟县襄国郡县:龙冈县、南和县、平乡县、沙河县、钜鹿县、内丘县、柏仁县武安郡县:永年县、肥乡县、清漳县、平恩县、洺水县、武安县、邯郸县、临洺县赵郡县:平棘县、高邑县、赞皇县、元氏县、高邑县、赞皇县、Y陶县、栾城县、大陆县、柏乡县、房子县、城县、城县、鼓城县恆山郡县:真定县、滋阳县、行唐县、石邑县、九门县、井陉县、房山县、灵寿县博陵郡县:鲜虞县、北平县、唐县、恆阳县、新乐县、隋昌县、毋极县、义丰县、深泽县、安平县河间郡县:河间县、文安县、乐寿县、束城县、景城县、高阳县、鄚县、博野县、清苑县、长芦县、平舒县、鲁城县、饶阳县涿郡县:蓟县、良乡县、安次县、涿县、固安县、雍奴县、昌平县、怀戎县、潞县上谷郡县:易县、涞水县、Z县、遂城县、乐县、飞狐县渔阳郡县:无终县北平郡县:卢龙县安乐郡县:燕乐县、密云县辽西郡县:柳城县青州北海郡县:益都县、临淄县、千乘县、博昌县、寿光县、临朐县、都昌县、北海县、营丘县、下密县齐郡县:历城县、祝阿县、临邑县、临济县、邹平县、章丘县、长山县、高苑县、亭山县、淄川县东莱郡县:掖县、胶水县、卢乡县、即墨县、观阳县、昌阳县、黄县、牟平县、文登县高密郡县:诸城县、东莞县、郚城县、安丘县、高密县、胶西县、琅邪县彭城郡县:彭城县、蕲县、谷阳县、沛县、留县、丰县、萧县、滕县、兰陵县、符离县、方与县鲁郡县:瑕丘县、任城县、邹县、曲阜县、泗水县、平陆县、龚丘县、梁父县、博城县、嬴县琅邪郡县:临沂县、费县、颛臾县、新泰县、沂水县、东安县、莒县东海郡县:朐山县、东海县、涟水县、沭阳县、怀仁县下邳郡县:宿豫县、夏丘县、徐城县、淮阳县、下邳县、良城县、郯县扬州江都郡县:江阳县、江都县、海陵县、宁海县、高邮县、安宜县、山阳县、盱眙县、盐城县、清流县、全椒县、六合县、永福县、句容县、延陵县、曲阿县钟离郡县:钟离县、定远县、化明县、涂山县淮南郡县: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长平县弋阳郡县:光山县、乐安县、定城县、殷城县、固始县、期思县蕲春郡县:蕲春县、浠水县、蕲水县、黄梅县、罗田县庐江郡县:合肥县、庐江县、襄安县、慎县、霍山县、渒水县、开化县同安郡县:怀宁县、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同安县历阳郡县:历阳县、乌江县县:江宁县、当涂县、溧水县宣城郡县:宣城县、泾县、南陵县、秋浦县、永世县、绥安县毗陵郡县:晋陵县、江阴县、无锡县、义兴县吴郡县:吴县、昆山县、常熟县、乌程县、长城县会稽郡县:会稽县、句章县、剡县、诸暨县余杭郡县:钱唐县、富阳县、余杭县、於灊县、盐官县、武康县新安郡县:休宁县、歙县、黟县东阳郡县:金华县、永康县、乌伤县、信安县永嘉郡县:括仓县、永嘉县、松阳县、临海县建安郡县:闽县、建安县、南安县、龙溪县遂安郡县:雉山县、遂安县、桐庐县鄱阳郡县:鄱阳县、余干县、弋阳县临川郡县:临川县、南城县、崇仁县、邵武县庐陵郡县:庐陵县、泰和县、安复县、新淦县南康郡县:赣县、虔化县、雩都县、南康县县:宜春县、萍乡县、新喻县豫章郡县:豫章县、丰城县、建昌县、建城县南海郡县:南海县、曲江县、始兴县、翁源县、增城县、宝安县、乐昌县、四会县、化蒙县、清远县、含洭县、政宾县、怀集县、新会县、义宁县龙川郡县:归善县、河源县、博罗县、兴宁县、海丰县义安郡县:海阳县、程乡县、潮阳县、海宁县、万川县高凉郡县:高凉县、连江县、电白县、杜原县、海安县、阳春县、石龙县、吴川县、茂名县信安郡县:高要县、端溪县、乐城县、平兴县、新兴县、博林县、铜陵县县:泷水县、怀德县、良德县、安遂县、永业县、永熙县苍梧郡县:封川县、都城县、苍梧县、封阳县始安郡县:始安县、平乐县、荔浦县、建陵县、阳朔县、象县、隋化县、义熙县、龙城县、马平县、桂林县、阳寿县、富川县、龙平县、豪静县永平郡县:永平县、武林县、隋建县、安基县、隋安县、普宁县、戎成县、宁人县、淳人县、大宾县、贺川县郁林郡县:郁林县、郁平县、领方县、石南县、桂平县、马度县、安成县、宁浦县、乐山县、岭山县、宣化县合浦郡县:合浦县、南昌县、北流县、封山县、定川县、龙苏县、海康县、抱成县、隋康县、扇沙县、铁杷县珠崖郡县:义伦县、感恩县、颜卢县、毗善县、昌化县、吉安县、延德县、宁远县、澄迈县、武德县宁越郡县:钦江县、安京县、内亭县、南宾县、遵化县、海安县交趾郡县:宋平县、龙编县、硃枿县、隆平县、平道县、交趾县、嘉宁县、新昌县、安人县九真郡县:九真县、移风县、胥浦县、隆安县、军安县、安顺县、日南县日南郡县:九德县、咸驩县、浦阳县、越常县、金宁县、交谷县、安远县、光安县比景郡县:比景县、硃吾县、寿泠县、西扌卷县海阴郡县:新容县、真龙县、多农县、安乐县林邑郡县:象浦县、金山县、交江县、南极县荆州南郡县:江陵县、长杨县、宜昌县、枝江县、当阳县、松滋县、长林县、公安县、安兴县、紫陵县夷陵郡县:夷陵县、夷道县、远安县竟陵郡县:长寿县、蓝水县、棨川县、汉东县、清腾县、乐乡县、丰乡县、章山县沔阳郡县:沔阳县、监利县、竟陵县、甑山县、汉阳县县:沅陵县、大乡县、盐泉县、龙檦县、辰溪县武陵郡县:武陵县、龙阳县清江郡县:盐水县、巴山县、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襄阳郡县:襄阳县、安养县、谷城县、上洪县、率道县、汉南县、阴城县、义清县、南漳县、常平县、鄀县舂陵郡县:枣阳县、舂陵县、清潭县、湖阳县、上马县、蔡阳县汉东郡县:隋县、土山县、唐城县、安贵县、顺义县、平林县、上明县、光化县安陆郡县:安陆县、孝昌县、吉阳县、应阳县、云梦县、富水县、应山县永安郡县:黄冈县、黄陂县、木兰县、麻城县义阳郡县:义阳县、钟山县、罗山县、礼山县、淮源县九江郡县:湓城县、彭泽县江夏郡县:江夏县、武昌县、永兴县、蒲圻县澧阳郡县:澧阳县、石门县、孱县、安乡县、崇义县、慈利县巴陵郡县:巴陵县、华容县、沅江县、湘阴县、罗县长沙郡县:长沙县、衡山县、益阳县、邵阳县衡山郡县:衡阳县、洡阴县、湘潭县、新宁县桂阳郡县:郴县、临武县、卢阳县零陵郡县:零陵县、湘源县、永阳县、营道县、冯乘县熙平郡县:桂阳县、阳山县、连山县、宣乐县、游安县、熙平县、武化县、桂岭县、开建县附:文帝时废除郡制,改用州、县两级,炀帝时又改用州、郡、县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 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二、隋代大兴城 三、唐代长安城 四、隋唐洛阳城 五、唐代扬州城
一、社会背景
隋代
①隋代结束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中国中世纪的盛世 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 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仍然居民不多,设计中对城市发展预留空间的考虑。 • 宫城北有禁苑,实际上取代了北廓。
2.规模: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达84平方 公里,比包括外城在内的整个明清北京城还大出三分之一, 是古代中国最宏大的城市。
3.街道棋盘式:大兴城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 城外,划分109个里坊和二个市,东为都会市(唐东市), 西为利人市(唐西市),每个坊都有名称。城内道路宽而 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 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
7.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 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比洛阳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三、唐代长安城
唐代京畿区规划示意图

隋唐区域规划
– 隋对营国制度体系王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强化对南方统治,经济上依靠南方补给北方
• 采取东西两都制度,一畿两都
• 大兴城为京师,洛阳为陪都
– 唐继承隋东西两都制度,京畿区域由京畿道和都畿 道组成
第一层次:城市网络以长安为首,统领境内各州(郡) 城及与之相当的经济都会;
第二层次:各州城所辖县城及相当的经济都会,构成地 区性城市群; 第三层次:县城内聚邑组成城市群的基层组织。
唐代大明宫布局 示意图
唐长安城平面布局
1、分为外廓城、皇城、宫城三个部分。 宫城是唐代的政治中心,最初有太极宫,唐太宗在太
极宫东北扩建大明宫,加上唐玄宗建的兴庆宫,形成三大 宫殿区,也称三大内。太极宫为西内,是唐初政治中心; 大明宫为东内,是高宗以后的政治中心;兴庆宫为南内, 是唐玄宗处理政务及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其建筑高 大雄伟、气势磅礴,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
6、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 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的规划也对 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隋唐长安城规划简图
分区规划
• 城:政治活动的 城更加净化,无居住 区。宫城小区,宫廷 区,大内。主体为太 极宫,分为外、中、 内三朝。皇城小区, 宫城的前导空间。 • 廓:主要职能 为经济职能,市是廓 的规划结构主体,分 为东西二市。除市外, 廓中还包括手工作坊、 居住、文教、官署、 宗教、军营较场、园 林,以居住比重最大。
4.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 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 局。
5.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 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不同于 汉长安。
பைடு நூலகம்
5.水系:为了都城各项物品的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 广开水源
6.“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 都高高在上,冈原之间的低地,一般居民区,开渠引水,挖 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 增大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唐代
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 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 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 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当时从三大内沿东城墙夹城(夹道),皇家车马穿行其 中而外人只闻其声。夹城道路可直通曲江池,设计构思可 谓周密。
2、唐长安城设计非常严整规范, 街道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
全城共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 街14条,将居住区分为108个坊。
3、市场分为东市、西市。 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 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 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 坊。
唐长安城规划简图
交通结构示意图
皇城结构示意图
4、长安城的规划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 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 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5、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 采用严格的里坊制,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 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 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 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 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 管制与防范有关。
隋长安城规划
• 隋代大兴城,由宇文恺主持规划 • 选址——和汉长安选址的比较 • 规划匠意——“以高为贵”,宫
城居北 • 城市形制——上承北魏,集中式
规划
• 总体规划结构:城、廓、苑 • 城:政治中心,出现宫前区发展而来的皇城,“城”中无
居住区,权贵府邸全部纳入廓的范围中。 • 廓规模庞大,全廓置108坊,盛唐时人口近百万,而南廓
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进一步对外开放。 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的特点。
二、隋代大兴城
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久经战乱,残破不堪。 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 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饮水供应也成问题。 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 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 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政权后,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 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唐建长安城改隋大兴 城为长安城,并进行增修 和扩建:
1.唐太宗在原外郭城 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
2.唐高宗曾两次 整修外郭墙,在东、 西、南三面9个城门 上修建起高大城楼。 又对大明宫进行大规 模扩建。
3.唐玄宗李隆基 又在外郭城东面春明 门内的隆庆坊营建兴 庆宫。
在外郭城东、北 两墙外面修筑3段与 之平行的城墙,名为 “夹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