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C.壮大自耕农队伍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北方道南方道户数13705691671302占总数之百分比(%)45.154.9地区北方道南方道户数49221834051451占总数之百分比(%)55.0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2020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轮练习和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一轮练习及分析中国古代的经济一、选择题1、表1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率20 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表1 为唐朝后期敦煌某地土地据有状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流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损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名师点睛】此题命题企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守信息、调换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想能力的能力。
它以唐朝后期的均田制度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剖析能力。
此题是我以为最有智慧的一道题,此题学生这简单选择 B C两项,其原由有二,一是学生可能会产生定势思想的错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是学生忽略了资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
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域小麦价钱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栽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进小麦栽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行了先进的栽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栽种供给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使生产效率提升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有方法之一是清除法,即确立一个或两个不切合题意的选项,清除包括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可是重点是要有正确巩固的基础知识。
如此题,假如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水到渠成。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升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记着浇灌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挣脱自然的约束答案 B分析依据资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属于浇灌工具,能提升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略浇灌工具,标记着浇灌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行能挣脱自然条件的约束,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十课时2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含答案

课时2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考点一 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一)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3)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①开始: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
②展开:198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 (1)经济特区⎩⎨⎧①目的:吸收、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概况:自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开发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2.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4.深化——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项错误;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项错误。
.建安元年(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 ).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解析:选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项;、、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解析:选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两项错误。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选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fd1a7fa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3.《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5.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6.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7.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课后练习+Word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4·上海单科,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8·山东泰安模拟)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答案 C3.(2018·山东临沂模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解析材料是关于中书省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并把各自意见书写在诏令上并签字,即“五花判事”,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且可以书写在诏令上,可以防范中书令(宰相)的擅权,故选B项。
答案 B4.(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削弱,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 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
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5.(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解析由材料内容分析可知,曹魏屯田制下耕种者可以获得收成的4/10,西晋占田制下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农民可出卖一部分桑田,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可出卖,由此可知从曹魏到唐代政府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逐步制度化,故选A项。
答案 A6.(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解析题干材料中显示了制瓷中使用匣钵使瓷器质量提高,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并未说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其先进与否,C项错误;官窑的产品不入市场,D项错误。
答案 A7.(2018·山东临沂质检)《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解析由材料“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体现了即使官人及有大功的人从事商业也不能入仕,表明唐朝限制从事商业的官人及有大功的人入仕,改业后三年可以入仕,三年不改者身份降为庶人,说明唐朝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选B项。
答案 B8.(2016·4月浙江选考,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里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9.(2019·四川凉山模拟)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解析根据题干“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选C 项。
答案 C10.(2018·广东湛江调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11.(2019·河南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解析据题干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选B项。
答案 B1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四)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重视客观写实性B.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C.强调书画同源性D.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解析据题干材料从“唐人题款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宋人不过分侵占画面”再到“元人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可知材料主要突出强调人的主观性越来越强,故选D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
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
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
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
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
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
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
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14.(2017·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A.Wright.D.Twichetted 1973 Ya 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解读本题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迁移所学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及体现其文明的史实论述;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及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特点。
答案评分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阐述即可。
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