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视角2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
根据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 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答案 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 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 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拓展深化
隋唐对外交流的影响 (1)促进了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输入 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 中国广泛传播。 (2)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 了解和友谊。 (3)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 贡献。如新罗、日本、天竺等。
用儒家的 天命论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 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概念阐释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 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若加上 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些毁灭佛法的事 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 “法难”。
返回
主题二
文学艺术与科技 及中外文化交流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1.文学艺术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魏晋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
南北朝
文学
的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式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 诗仙 ” 唐朝
和“诗圣”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书圣 ”
命题设计
聚焦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中国古代造纸术
考点 本题通过设置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这一

2020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

2020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
阶段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发展阶段
政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 治 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上 成熟。
表经
隋唐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
现 济 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 化 学艺术的进步。 上
东晋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第二阶段:隋朝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南朝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618年王世充废隋哀帝 ,隋朝灭亡。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和繁荣:魏晋至隋唐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和发展
①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 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②目的:巩固统治,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 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③ 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 创立 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 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课件
怎样的主张? 提示 道教和佛教空前兴盛,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复兴儒学。
史论归纳
佛教的传播对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 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 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
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③ 均田制 ,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
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初步开发,南 北经济趋于平衡。唐④ 安史之乱 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 北方。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二、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⑤ 灌钢 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⑥ 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
两宋之际
合作探究 主题
史料呈现
史料 以(令狐)熙为汴州①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②抑工商,民有 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 令狐熙传》
隋唐时期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两京诸市署:③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 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④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 三百而散。 ——《新唐书· 百官志》
史料3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④佛于晋、魏、梁、隋之
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 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 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韩愈《原道》
读史指导
(1)史料1出自古代书籍,其内容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涉及的内容的不 同,①②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具体涉及内容。 (2)史料2出自古代学者的学术著作,宏观上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 流思想状况,③说明该学者接纳三教交融的情况。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课件(59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课件(59张)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 了基础。 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 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 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 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 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 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__灌__钢__法____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_官__营__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__曲__辕__犁___,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 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 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 有制。
栏目 导引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 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 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 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 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 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重点二 唐代商业的发展 唐朝工商业的发展
【解读】 (1)西汉工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江淮地区、东部沿 海地区工商业城市明显增多。 说明: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政治重心;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赶上甚 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趋于南移)。 (2)唐朝手工业生产部门更多,丝织业和陶瓷业尤其兴盛。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丝织技术进步,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时间 东汉后期
区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史料解读】 从总的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纳表格中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变 化的实质。 【问题思考】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和反映的问题。 试答: 【提示】 从同时期的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多于长江流域,而到唐朝, 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明显增多;从横向看,黄河流域县城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明显 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造成南方城市增多。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 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 经营场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改革的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试答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 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7.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试答
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 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 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8.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试答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
史料解读:①②③④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 教合一”的趋势。侧面证明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思考 2 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 传播的心态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 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 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 展。
微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 融
一 ①(《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 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②《外篇》 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二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③百法纷凑,无 越三教之境。
(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 互换。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 表现形式之一。解读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历 史定量分析类试题的关键,如本题可联系所学到的均田制。
(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一是注意 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面的 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 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选择某一信息就妄加断言,甚或是 脱离图表空泛谈论。

高考历史(通史)大一轮课件:专题三2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通史)大一轮课件:专题三2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思想文化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 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_诗__史__”之誉,人有“诗圣” 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 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 __颜__真_卿_____、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 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 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 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唐、宋之际,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 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宋代儒者接续唐代儒者的理 想,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最终形成理学的兴起,即儒学的 复兴。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 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这个复兴,不 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宋明理学有时候也被称为“佛老化的儒 学”,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学术上, 也有人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__曲_辕__犁____,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 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 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 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__灌__钢_法_____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_官_营___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 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 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 展。
微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 融
一 ①(《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 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②《外篇》 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二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③百法纷凑,无 越三教之境。
提示:①由繁到简。②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板块二 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的经济
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 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 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思考 1 史料一中洛阳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史料一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 区战乱较多,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 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二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 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思考 2 根据史料二概括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史料二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商业经营 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三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 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①比较安定的区域……② 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③资源丰盛,物产富饶, 经济基础雄厚……又是④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 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思考 3 由史料三回答扬州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试答
史料解读:由①②③④可知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利。
归纳总结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 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 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 诗仙 ”, 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 浪漫主义 诗人。
b.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 有“诗圣”之名。
③唐代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词的句子长短不 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试答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2.从翻车到筒车,动力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试答
5.邸店、柜坊和飞钱分别指什么? 试答 提示:邸店是兼具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场所;柜坊 是专门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 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 构进奏院,领取半联票券,持券可游走四方,合券可在京城 或回本道取钱。
6.“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 一”中的“一”指什么?
——[南朝]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
三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 晋、魏、梁、隋之间。④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 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 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后之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欲闻仁义道 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韩愈《原道》
思考 1 象。
试答
(2)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 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5)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 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 (1)文学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 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2.手工业
3.商业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 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 会。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 三教合一 ”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造纸术外传:公元 8 世纪, 阿拉伯人 开始使用 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试答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 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7.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试答
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 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 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8.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试答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 和科技文化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 曲辕犁 ,安
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
提示:动力由人力到水力。
3.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 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试答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 徭役等。
4.从政治、交通方面分析隋唐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试答 提示:政治上,隋唐实现了国家统一;交通上,京杭大 运河开通、驿路的修建等。
熟。
(2)生产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
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 水 利 工 具 : 曹 魏 时 出 现 明 筒车 。
翻车 、 唐 朝 时 发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 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 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