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整理

合集下载

沈括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沈括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沈括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1. 沈括梦溪笔谈里有好多神奇的自然现象呢!就像彩虹的出现,哎呀,那可不是一般的美呀!你知道吗,他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超级详细!
2. 里面还记载了各种发明创造呀!比如活字印刷术,这可真是太了不起啦!这就像是给知识的传播打开了一道超级大门!
3. 关于天文历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深入研究呢!那简直就像在探索宇宙的秘密,难道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吗?
4. 还有呀,梦溪笔谈对动植物的记载也很有趣呢!比如说某种奇特的植物,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植物王国!
5. 医学方面在书中也有体现哦!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奥秘的窗户,肯定能让你大开眼界!
6. 地理知识在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这不就像拥有了一张详细的世界地图嘛!
7. 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是一大亮点呀!就如同在观看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剧,你怎么能错过呢?
8. 那其中的文学艺术内容也非常丰富呢!就好像走进了一座艺术的宝藏库,快去找找宝贝吧!总之,沈括梦溪笔谈真的是包罗万象,充满了无尽的知识和惊喜,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去读一读!。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复习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复习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二则一、重点字词1、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2、其.喙有钳喙:嘴3、悉为.两段悉:全,都4、钱氏据.两浙时据:统治,占据5、方.两三级.方:才级:层6、患.其塔动患:嫌,担心7、贻以.金钗贻:赠给8、但.逐层布板讫.但:只9、便实.钉之钉:用钉子钉10、匠师如其.言,如:遵照11、盖.钉板上下弥束盖:因为12.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精练:精熟,高明二、课文翻译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4、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6、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7、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8、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9、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明代文人沈括所编撰的一部笔记类著作,共有3卷,包括了他平日的随笔及读书心得。

这部书于1088年完成,是沈括晚年的心血结晶。

梦溪笔谈内容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文翻译。

第一卷:随笔杂谈梦溪笔谈之一作者的随笔体验梦溪笔谈第一卷主要由随笔杂谈组成。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

他分享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梦溪笔谈之二闲谈章法及随笔写作技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随笔写作的技巧和章法。

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选取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他还讨论了如何运用随笔写作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人物评析与风俗深入这一章节主要关注人物评析和社会风俗。

作者通过评析历史上的众多人物,分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从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此外,作者还对明代的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破解了一些古代社会的谜团。

梦溪笔谈之四随笔谈历史与思想价值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反思过去的教训和经验。

他还探讨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指出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将历史和思想相结合,向读者展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第二卷:读书笔记梦溪笔谈之五读书笔记的价值与方法第二卷主要是作者的读书笔记。

他记录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阅读经验和体会。

这一部分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

作者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梦溪笔谈之六读书笔记之文学与诗词赏析这部分主要涉及文学和诗词的赏析。

作者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和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古代文学名著进行了评析,并分析了其中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意义。

《梦溪笔谈》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 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 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 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 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 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 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 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 切实可行的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家用磁石磨成针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 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 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 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 不过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 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 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 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予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向南方, 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一样,不能说明其中 的道理。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_二则知识点归纳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作者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以虫治虫》记叙了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以虫治虫》理解: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的)害(危害)。

译:北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2、忽有一虫生(产生),如(像)土中狗蝎,其(它的)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成千上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为(成为)两译:忽然又有一种虫子产生了,像泥土中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子,成千上万遮盖了大地。

遇见子方虫,就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旬日(十天)子方皆(都)尽(被杀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译: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尽了,年成因为(这样)而大丰收。

4、其(这)虫旧(过去)曾(曾经)有之(语气助词,不译),土人(当地人)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译: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5、生物防治的例子还有哪些?答: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

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

三、《梵天寺木塔》理解:1、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两三级(层),钱帅登之(代木塔),患(嫌,担心)其(这)塔动。

匠师云(说):“未布(铺)瓦,上轻,故(所以)如此(这样)。

”乃(于是)以(用)瓦布(铺)之(塔),而(但是)动如(像)初(当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
1、以①以钳搏之(用)②岁以大穰(因、因为)
③贻以金钗(用、把)④乃以瓦布之(用)
2、之①方为秋虫之害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
(这三小句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②则以钳搏之(它,代子方虫)
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词,无义)
④钱帅登之(它,指木塔)
⑤土人谓之“傍不肯”(它,代子方虫的天敌“旁不肯’)
⑥便实钉之(它,代木板)
3、其①其喙有钳(它的,代旁不肯的)②其虫旧曾有之(这种)
③密使其妻(他的,代匠师的)④患其塔动(这)
⑤匠师如其言(他的,代喻皓的)⑥人履其板(那)
⑦人皆伏其精练(他,代喻皓)
4、如①如土中狗蝎(像)②匠师如其言(遵照)
5、方①方为秋田之害(正当、正在)②余年幼,方出神(正)
③方两三级(才)
6、履①遂不得履(鞋)②人履其板(走,踩踏)
三、古今异义: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坚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
2、六幕相联如胠箧(胠箧,动词用作名词,箱子)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岁以大穰【即“岁以(之)大穰”,省略宾语“之”,指消灭子方虫。


②贻以金钗【即“贻以(之)金钗”,省略宾语“之”】
2、倒装句
贻以金钗。

(即“以金钗贻”)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 其喙有钳(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2. 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3. 旬日子方皆尽(旬日:十天)
4. 岁以大穰(岁:年成。

大穰:庄稼丰收)
5. 土人谓之“傍不肯”(谓:称,叫)
6. 庆州界生子方虫(界:地域,范围。


7、千万蔽地(蔽地:遍地。

蔽,遮盖。


8. 其虫旧曾有之(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9. 于杭州梵天寺(于:在)
10.乃以瓦布之(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

布:铺排)
11.患其塔动(嫌、担忧)
12.贻以金钗(贻:赠送)
13.但逐层布板讫(讫:终了、完毕)
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15.人皆伏其精练(精练:精熟)
16.故如此(所以这样。

故,所以。

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17.而动如初(初:从前,当初)。

18.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19.此易耳。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20.塔遂定(遂:于是,就)
21.自不能动(自:自然,当然)
七、其他
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的心理活动?
答:“密使其妻”表现了匠师铺瓦后还未能解决问题的难堪,和他的良苦用心(既希望得到喻皓的帮助,又爱面子的心态)。

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2、《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①通过叙述匠师以为是因为没有铺瓦,上面轻,塔才动,但是铺上瓦后,塔还是像以前一样晃动,匠师束手无策来表现问题之难。

还借送金钗的厚礼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表现问题之难。

②由此衬托出喻皓的技艺高超。

3、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的。

答:在塔上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

【如果用原文的语句则是“逐层布板”“实钉”】
4、填空(用原文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接着介
绍子方虫的天敌,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用“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

最后用“岁以大穰”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
功。

《梵天寺木塔》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稳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而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

“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

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建筑技术的高明。

八、写作特色
1.文字简洁生动。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现象,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2.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

《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

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

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参考译文:(红色及黑体字处是重点句,要背熟翻译)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
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梵天寺木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